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
1
作者 邢卉春 sun x +1 位作者 PAN CQ xING H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0-540,共1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慢性HBV感染的病理生理学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通过其代谢产物作用于宿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Sun等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影响进行综述。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Med...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慢性HBV感染的病理生理学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通过其代谢产物作用于宿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Sun等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影响进行综述。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Med和Wiley Online Library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进展 北京地坛医院 慢性HBV感染 肠道菌群代谢 病理生理学 HBV感染者 慢性乙型肝炎 首都医科大学
下载PDF
笋芽顶端分生组织在竹秆横切面形态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Wang Y sun x +9 位作者 Ding Y Fei Z Jiao C Fan M Yao B xin P Chu J Wei Q 王雨珺 魏强 《世界竹藤通讯》 2019年第3期59-62,共4页
竹秆的横切面主要由表皮、皮层、维管组织、基本组织及髓腔(早期为髓组织)组成。这些组织均由笋芽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发育而来,且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促使了竹秆横切面形态(本文特指:竹秆横切面外轮廓形状、围度及壁-腔结构)的形成。然而... 竹秆的横切面主要由表皮、皮层、维管组织、基本组织及髓腔(早期为髓组织)组成。这些组织均由笋芽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发育而来,且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促使了竹秆横切面形态(本文特指:竹秆横切面外轮廓形状、围度及壁-腔结构)的形成。然而,人们对于这一生长发育过程的生物学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解剖学、数学模拟等方法,对 20 种具不同秆径竹种的笋芽顶端分生组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笋芽顶端分生组织指状形态的维持是竹子产生圆柱形竹秆的基础;在顶端分生组织细胞数目增加的同时,线性增加原体细胞数目应是竹子在演化过程中产生大径竹秆且保持规则壁-腔结构的方式。进一步通过研究一个竹壁增厚且壁-腔架构紊乱的稳定变异体———实肚竹( 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 farcta)发现,其笋芽顶端分生组织细胞数目减少且原体/原套细胞数比值降低使其产生了高比例的壁组分组织(指基本分生组织与肋状分生组织)与低比例的髓组织。上述 2 种组织的比例失衡,使得实肚竹笋芽在后续发育中壁组分组织随机挤入到了髓组织中,最终形成了实肚竹异常的竹秆横切面形态(竹壁多样化增厚且壁-腔结构紊乱)。此外,相对较小的顶端分生组织,使得实肚竹笋芽产生了较少的内源激素,如其生长素含量仅约为其原种篌竹的 67. 5%,各细胞分裂素含量也显著低于篌竹笋芽。转录组分析进一步发现,在实肚竹笋芽中与激素及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呈显著下调表达。这些生理与分子变化最终导致了实肚竹竹秆矮化、秆径减小且生物量降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研究竹秆横切面发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同时也为实肚竹厚壁茎秆的形成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笋芽 顶端分生组织 原体 原套 秆径 壁-腔结构 髓组织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实肚竹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郎 Malik Muhammad Saud Sajid KHAN +13 位作者 杨传 孙智新 潘兵 Shehryar AHMED 苗兰云 孙玮辰 胡春林 孙晓娟 罗翠 陈波 殷宗军 赵方臣 李国祥 朱茂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6-967,共32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块体,包括印度板块、拉萨地块、羌塘地块、塔里木板块、欧龙布鲁克地块、中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中伊朗地块和阿曼等,以及各块体之间造山带的复杂演化历史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成冰系...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块体,包括印度板块、拉萨地块、羌塘地块、塔里木板块、欧龙布鲁克地块、中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中伊朗地块和阿曼等,以及各块体之间造山带的复杂演化历史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成冰系和埃迪卡拉系广泛分布于该地区的各个构造单元,其中阿曼、印度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塔里木板块发育有相对完整的成冰系和埃迪卡拉系;而在中伊朗地块、南羌塘地块、中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及华北板块,目前已知仅有埃迪卡拉系发育.基于前人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成冰系和埃迪卡拉系的研究,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开展以来获得的新资料和研究进展,本文建立了该地区成冰系和埃迪卡拉系代表性地层序列对比表.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该地区这一时期生物群和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各板块埃迪卡拉纪化石的保存和组合面貌各具特色,但普遍发现有典型埃迪卡拉纪末期化石分子Cloudina和Shaanxilithes;除成冰纪两次全球性冰期事件外,在青藏高原北缘各块体(华北板块、阿拉善地块、北祁连构造带、中祁连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块、塔里木板块)以及伊朗中南部普遍记录了一次埃迪卡拉纪晚期的冰川事件,但该事件的时限、分布范围和成因有待进一步揭示;同时,埃迪卡拉纪中期DOUNCE/Shruam碳同位素负异常事件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也具有广泛记录.综合现有研究资料发现,在成冰纪-埃迪卡拉纪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大多数块体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出来后,可能通过泛非运动构成东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而部分板块(如华北板块)位于冈瓦纳大陆和劳伦大陆之间.总体而言,该地区的主要块体在成冰纪-埃迪卡拉纪期间具体的古地理演化模型存在较多争议,亟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成冰系 埃迪卡拉系 地层 古地理 生物群 冈瓦纳大陆
原文传递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在肾病综合征相关性高胆固醇血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莉 叶鹏 +9 位作者 Haas ME Levenson AE sun x Liao WH Rutkowski JM de Ferranti SD Schumacher VA Scherer PE Salant DJ Biddinger SB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07-607,共1页
肾病综合征中,肾脏足细胞损害可导致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逐渐成为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和治疗目标的重要调节因子。
关键词 前蛋白转化酶 kexin-9 高胆固醇血症 肾病综合征 枯草杆菌蛋白酶 血浆总胆固醇 血脂异常 调节因子 毒血 肝细胞
原文传递
贺兰山-银川盆地三维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5
作者 赵凌强 孙翔宇 +4 位作者 詹艳 韩静 杨海波 王培杰 刘雪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1-496,共16页
贺兰山-银川盆地位于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相接触的南北地震带北段,构成了中国大陆典型的正断型盆山构造, 1739年在该盆山构造的银川断陷盆地内曾发生过平罗8级强震.文章使用5条完全覆盖贺兰山-银川盆地不同区段的大地电磁剖面数据... 贺兰山-银川盆地位于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相接触的南北地震带北段,构成了中国大陆典型的正断型盆山构造, 1739年在该盆山构造的银川断陷盆地内曾发生过平罗8级强震.文章使用5条完全覆盖贺兰山-银川盆地不同区段的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联合三维反演计算,获得了全区域的地壳上地幔尺度精细三维电性结构信息,结果表明:贺兰山-银川盆地及其邻近区域内各主要地块间的电性结构特征存在着东西横向分块的特点,黄河断裂与贺兰山东麓断裂在东西两侧以电性边界带的形态分割了鄂尔多斯地块、银川盆地和贺兰山.两个主要地块单元--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显示为明显的层状电阻率结构样式,贺兰山和银川盆地表现为典型的山脉高阻体和盆地低阻体的盆山构造特征,其中银川盆地北部存在着延伸至上地幔的大规模低阻结构,该低阻结构可能代表着幔源物质上涌活动.结合近期三维地壳运动场信息等资料,推测贺兰山-银川盆地系统是在区域拉张作用下形成的活动构造带,它的形成除了受青藏高原、阿拉善和鄂尔多斯三个地块的互相作用影响之外,还主要受银川盆地下方异常地幔活动控制,是深部地幔热物质底侵伴随重力作用的上涌分流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再分配等联合作用在地表的反映,这可能是引起1739年平罗8级地震发生的主要动力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银川盆地 大地电磁 三维电性结构 1739年平罗地震
原文传递
生态环境曲面建模基本定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岳天祥 赵娜 +37 位作者 刘羽 王轶夫 张斌 杜正平 范泽孟 史文娇 陈传法 赵明伟 宋敦江 王世海 宋印军 闫长青 李启权 孙晓芳 张丽丽 田永中 王薇 王英安 马胜男 黄宏胜 卢毅敏 王情 王晨亮 王玉柱 鹿明 周伟 刘熠 尹笑哲 王宗 包正义 赵苗苗 赵亚鹏 焦毅蒙 Ufra NASEER 范斌 李赛博 杨阳 John P.WILSO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83-1105,共23页
在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和地球表层系统建模基本定理研究结果基础上,演绎提出了生态环境曲面建模基本定理.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对基于生态环境曲面建模基本定理的空间升尺度、空间降尺度、空间插值、数据融合和模型-数据同化等算法进行了... 在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和地球表层系统建模基本定理研究结果基础上,演绎提出了生态环境曲面建模基本定理.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对基于生态环境曲面建模基本定理的空间升尺度、空间降尺度、空间插值、数据融合和模型-数据同化等算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与传统算法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基于生态环境曲面建模基本定理的各种算法综合了外蕴量信息和内蕴量信息,同时运用了理论上完善的信息综合方法,使海拔高度曲面的升尺度均方根误差至少降低了9m,年平均气温未来情景的降尺度精度至少提高16%,年平均气温过去变化趋势的数据融合精度至少提高70%,年平均降雨量过去变化趋势的空间插值精度至少提高0.2%,碳储量的模型-数据同化精度提高了40%.文章最后讨论了生态曲面建模基本定理亟待解决的五大理论问题和四大应用基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曲面建模 生态环境曲面建模基本定理 空间升尺度 空间降尺度 空间插值 数据融合 模型-数据同化 模型耦合
原文传递
中国地震电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国泽 张学民 +14 位作者 蔡军涛 詹艳 马钦忠 汤吉 杜学彬 韩冰 王立凤 陈小斌 肖骑彬 孙翔宇 董泽义 王继军 张继红 范晔 叶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99-1515,共17页
地震电磁法作为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在地震前兆异常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可能首先取得地震预测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九五”、“十五”计划实施的数字化改造和网络化建设升级优化了原有观测系统,提升了观测数据质量,丰富... 地震电磁法作为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在地震前兆异常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可能首先取得地震预测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九五”、“十五”计划实施的数字化改造和网络化建设升级优化了原有观测系统,提升了观测数据质量,丰富了地震电磁观测信息,增强了地震电磁异常的分析能力和时效性,为地震电磁研究事业的腾飞和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发射的专门用于地震监测的电磁卫星CSES和建成的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CSELF台网进一步推动了地震电磁异常信息的全时空立体监测和对异常信息的识别和捕捉的应用研究.文章基于几十年来我国观测的大量地震前兆异常实例、物理和数值模拟以及异常机理研究成果,分类梳理了地震电磁异常现象的特点和各种电磁观测方法的优势和弱点.最后针对地震电磁预测研究面临的有关问题,借鉴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提出了地震电磁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要攻关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磁 地震异常 电磁观测 试验和模拟 地震预测 展望
原文传递
中国≥50岁人群中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情况:来自综合医疗保健网络的数据 被引量:28
8
作者 sun x Wei Z +1 位作者 Lin H 邵萌萌(编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3期3574-3574,共1页
带状疱疹(HZ)是以伴发疼痛的水疱性皮疹为特征,主要影响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国HZ的流行病学数据提示,我国50岁以上未接种HZ疫苗人群的相关数据仍然不足。本研究旨在评估我国≥50岁人群中HZ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负担和相关危... 带状疱疹(HZ)是以伴发疼痛的水疱性皮疹为特征,主要影响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国HZ的流行病学数据提示,我国50岁以上未接种HZ疫苗人群的相关数据仍然不足。本研究旨在评估我国≥50岁人群中HZ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负担和相关危险因素。在鄞州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年龄≥50岁的HZ患者进行评估,使用ICD‑10编码确定HZ及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健康档案 疾病负担 带状疱疹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病学数据 免疫功能低下 数据库 鄞州区
原文传递
代谢健康的肥胖和腹型肥胖与高血压风险增加相关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卫(译) 袁源(审校) +12 位作者 Zhao Y Qin P sun HH Liu Y Liu D Zhou Q Guo C Li Q Tian G Wu x Hu D sun x Zhang M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39-839,共1页
代谢健康型肥胖是指具有正常代谢特征的肥胖人群。研究者在中国农村地区队列研究(the rural Chinese cohort study)的成年人中,探究了代谢健康型肥胖与高血压风险的关系。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中国成人9137名,在基线时(2007-2008年)... 代谢健康型肥胖是指具有正常代谢特征的肥胖人群。研究者在中国农村地区队列研究(the rural Chinese cohort study)的成年人中,探究了代谢健康型肥胖与高血压风险的关系。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中国成人9137名,在基线时(2007-2008年)无高血压、2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在2013-2014年进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队列研究 肥胖人群 腹型肥胖 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代谢特征 高血压
原文传递
新的代谢物与反射波增强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有关:来自Bogalusa心脏研究的发现
10
作者 陈云(编译) 叶鹏(审校) +10 位作者 Li C He J Li S Chen W Bazzano L sun x Shen L Liang L Shen Y Gu x Kelly TN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8-398,共1页
代谢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确定潜在的新的动脉硬化发病机制。方法:对Bogalusa心脏研究的参与者1239人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在质量控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调整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体质量、身高、体力... 代谢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确定潜在的新的动脉硬化发病机制。方法:对Bogalusa心脏研究的参与者1239人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在质量控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调整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体质量、身高、体力活动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后,评估1202种代谢物与反射波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波传导速度 反射波增强指数 体力活动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多元线性回归 动脉硬化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