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江流域覃家田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1
作者 闫举生 谭建民 章昱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162-170,共9页
覃家田滑坡位于清江流域隔河岩库区,是灰岩顺向岸坡区沿软弱夹层滑移的代表。水库(区)蓄水后前缘塌岸变形明显,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3户共1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隔河岩水库的正常运行。通过野外调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槽探等工程勘... 覃家田滑坡位于清江流域隔河岩库区,是灰岩顺向岸坡区沿软弱夹层滑移的代表。水库(区)蓄水后前缘塌岸变形明显,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3户共1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隔河岩水库的正常运行。通过野外调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槽探等工程勘查手段,查明滑坡形成条件,分析滑坡形成演化历史和成因机制,并应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滑坡稳定性主要受暴雨、水库水位涨落等外动力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计算表明,该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在暴雨加库水位骤降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有所降低,局部存在滑塌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流域 滑坡 成因机制 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赣南地区人工切坡降雨致灾机制现场模型试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力 李高 +3 位作者 陈勇 谭建民 王世梅 郭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6-854,共9页
赣南地区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降雨和人工切坡是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最主要诱发因素,物理模型试验尤其是现场模型试验是揭示滑坡发生机制的最有效手段。以赣南地区某风化变质岩人工切坡为研究对象,自主设计降雨模拟系统,布设有4个含水率、... 赣南地区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降雨和人工切坡是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最主要诱发因素,物理模型试验尤其是现场模型试验是揭示滑坡发生机制的最有效手段。以赣南地区某风化变质岩人工切坡为研究对象,自主设计降雨模拟系统,布设有4个含水率、孔压监测孔及两处位移监测点,开展现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边坡土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以及位移与降雨过程的响应关系,探索持续强降雨作用下风化变质岩边坡的入渗规律,并揭示变质岩风化土坡的变形失稳模式。结果表明:降雨后土体含水率的变化存在滞后,雨水开始入渗后含水率持续增加,含水率增大幅度随其深度增大而减小;各测孔浅层土体孔压值降雨入渗过程响应明显,表层1 m以下土体一直处于非饱和状态;监测点位移与含水率变化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边坡变形主要集中于含水率变化明显的边坡一侧;边坡位移与孔压值变化响应明显,边坡内部土体发生剪胀变形现象使得孔压值降低,边坡变形速率随即减小;强降雨条件下陡峭人工切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可归纳为3阶段:陡峭坡面分散坍滑,平台形成拉裂缝,边坡大范围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试验 降雨入渗 剪胀变形 破坏机制 破坏模式
下载PDF
清江流域滑坡发育地质环境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谭建民 常宏 +1 位作者 韩会卿 章昱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8年第4期315-322,共8页
地质环境决定了滑坡的空间发育。本文立足于2002年大调查以来的清江流域滑坡灾害统计,研究了滑坡的发育与地貌和岩性等地质环境的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斜坡坡度及岩层倾角与滑坡关系密切,滑坡主要发育在坡度10°~50°范围内,... 地质环境决定了滑坡的空间发育。本文立足于2002年大调查以来的清江流域滑坡灾害统计,研究了滑坡的发育与地貌和岩性等地质环境的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斜坡坡度及岩层倾角与滑坡关系密切,滑坡主要发育在坡度10°~50°范围内,岩层倾角10°~40°范围内;地层时代的影响表现为滑坡主要发生在三叠系地层,其次为二叠系和志留系,其余面积很小;岩性中碳酸盐岩岩组所形成的滑坡占70%以上,松散岩类和碎屑岩类的岩组所形成的滑坡较少。这些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滑坡空间分布、进行群测群防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流域 地质环境 易滑地层 发育规律 滑坡
下载PDF
鄂西远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闫举生 谭建民 +1 位作者 连志鹏 章昱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7年第4期394-400,共7页
在对远安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成果资料数据统计,梳理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数量、类型、规模等发育特征,同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该县地质灾害具有爆发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大、隐蔽性强的... 在对远安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成果资料数据统计,梳理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数量、类型、规模等发育特征,同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该县地质灾害具有爆发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地灾灾害分布发育与地貌有密切的关系,滑坡灾害主要分布于县域东部的低山丘陵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县域西部的中低山区,县域中部的冲积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时间上,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雨季。区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外在因素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安县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形成条件
下载PDF
基于水波动力学模型的棺木岭危岩体涌浪数值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世昌 黄波林 +3 位作者 谭建民 闫举生 李明 赵永波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8年第4期323-330,共8页
以棺木岭危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基础上,运用水波动力学模型进行危岩体在145 m、175 m水位条件下的滑坡涌浪模拟。结果显示:145 m条件下最大涌浪高度为24.2 m,最大爬高为19.9 m,1m以上涌浪高度的河道长约5.4 km;175 m条... 以棺木岭危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基础上,运用水波动力学模型进行危岩体在145 m、175 m水位条件下的滑坡涌浪模拟。结果显示:145 m条件下最大涌浪高度为24.2 m,最大爬高为19.9 m,1m以上涌浪高度的河道长约5.4 km;175 m条件下最大涌浪高度为23.3 m,最大爬高为14.5 m,1 m以上涌浪高度的河道长约6.6 km。在九畹溪河道上,涌浪的波高严重不均衡,下游涌浪强度明显高于上游。在长江河道上,涌浪波以九畹溪口为扰动点,向上下游衰减,衰减近似平缓。随着库水位的下降,危岩体形成的最大涌浪高度增大,而涌浪危害的范围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浪 数值模拟 入水速度 水波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FAST模型的千将坪滑坡涌浪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永波 王健 +2 位作者 黄波林 谭建民 王世昌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7年第4期411-418,共8页
千将坪滑坡是三峡库区支流浅水区滑坡产生涌浪的典型案例,但对大范围、长距离的水动力过程和涌浪灾害分析研究成果较少。基于浅水区滑坡涌浪物理实验的推导公式,更新了FAST涌浪计算系统,构建了相应的涌浪源数值模型,在已有的滑坡涌浪灾... 千将坪滑坡是三峡库区支流浅水区滑坡产生涌浪的典型案例,但对大范围、长距离的水动力过程和涌浪灾害分析研究成果较少。基于浅水区滑坡涌浪物理实验的推导公式,更新了FAST涌浪计算系统,构建了相应的涌浪源数值模型,在已有的滑坡涌浪灾害快速评价系统程序中新构建了浅水区滑坡涌浪源数值模型,开展了千将坪滑坡涌浪研究。数值计算区域为18.6 km×11.8 km,包括千将坪滑坡附近的长江干流及支流。计算结果显示,千将坪滑坡产生的最大浪高为38.8 m,最大爬高为36.7 m。最大涌浪空间分布显示大于1 m涌浪的河道长约10.5 km,大于2m涌浪的河道长约9.3 km,大于3 m涌浪的河道长约8 km。大于1 m的波浪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青干河和锣鼓洞河,涌浪在河道中传播受地形影响而有快速衰减或放大效应。与多源数据对比表明,涌浪爬高数值相差为±2 m,相关性系数达0.97。建立的涌浪数值模型具有消耗计算资源少、计算速度快、计算结果精度较好等优点。基于水波动力学的浅水区滑坡涌浪源模型将可用于水库区支流或干流浅水区滑坡产生的涌浪问题研究,为大范围长距离滑坡涌浪灾害预测预警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将坪滑坡 浅水区滑坡涌浪源模型 水波动力学 涌浪过程 影响范围
下载PDF
强降雨作用下花岗岩全风化土坡致灾现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谭建民 伍寒浪 +1 位作者 王世梅 李高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8期12307-12314,共8页
花岗岩全风化边坡崩塌或滑坡是赣南地区最为频发的地质灾害,强降雨及人工切坡是其主要诱发因素。选取该地区一处花岗岩全风化人工切坡,开展人工降雨模拟边坡破坏现场试验。通过分析强降雨作用下坡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变形位移的变化... 花岗岩全风化边坡崩塌或滑坡是赣南地区最为频发的地质灾害,强降雨及人工切坡是其主要诱发因素。选取该地区一处花岗岩全风化人工切坡,开展人工降雨模拟边坡破坏现场试验。通过分析强降雨作用下坡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变形位移的变化规律及边坡破坏过程,探究花岗岩风化土坡的失稳机制。结果表明: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对降雨过程有着较为明显的响应;花岗岩全风化土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判断依据是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的波动陡增;降雨入渗导致土体基质吸力减小,从而强度降低是花岗岩全风化土坡变形的主要原因;强降雨作用下花岗岩风化土质边坡的破坏模式为:先局部坡面滑塌,随后出现裂缝,最后整体大范围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试验 花岗岩全风化土坡 降雨入渗 破坏机理 破坏模式
下载PDF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generated impulse waves 被引量:6
8
作者 tan jian-min HUANG Bo-lin ZHAO Yong-b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8期1774-1787,共14页
The destructiveness of impulse waves generated by landslides(IWL) originates from the wave’s movement and load, wherein the impulse wave’s load is the major cause of sub-aerial building damage and casualties. In thi... The destructiveness of impulse waves generated by landslides(IWL) originates from the wave’s movement and load, wherein the impulse wave’s load is the major cause of sub-aerial building damage and casualties. In this study, an experiment involving 16 groups of physical tests for the wave pressure generated by a landslide was designed, consisting of 4 sets of IWL and 4 opposite bank slope angles. A high-frequency strain system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otal pressure of the impulse wave in a water tank. The test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 pressure caused by the IW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impact pressure generated by the jetflow and the pulsating pressure caused by the wave. Under the same impulse wave conditions, the maximum run-up becomes smaller as the opposite bank’s slope angle increases, and the jetflow maximum impact pressure experienced by the opposite bank increases, while the maximum pulsating pressure caused by the impulse wave is slightly decreased.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e spatial maximum pressure distributions of the wave generated by landslide were concluded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pulsating pressure appears adjacent to the still water surface, and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aximum wave pressure is presented as an inclined 'M' shape.Meanwhile,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at impact pressure has a very short action time, is even 7 times of the pulse pressure value, and there is a simple mathematical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urrently, some wave-load formulas for wind waves and tides are not applicable to calculating the loads of IWL. Research on the load of IWL will explain the hazard of impulse wave very clearly, and will greatly contribute to hazard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work associated with IW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IMPULSE WAVE WAVE PRESSURE Impact PRESSURE Pulsating PRESSURE PRESSURE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丹江流域山区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子燕 伏永朋 +2 位作者 王宁涛 谭建民 刘亚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07-2117,共11页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深入研究丹江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丹江流域水样采集与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法及氢氧同位素...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深入研究丹江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丹江流域水样采集与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法及氢氧同位素的方法,分析丹江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丹江流域水体整体呈弱碱性,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中游离子质量浓度及水化学类型变化频繁.流域水体均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受蒸发作用影响明显,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溶解、离子交换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 Ca^(2+)和Mg^(2+)源于方解石、白云石及石膏等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溶解,农业活动是水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地表水与地下水频繁转化和支流汇入影响是丹江干流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水化学特征 同位素 岩石风化 离子交换
原文传递
王家沟泥石流实时监测及预警判据研究
10
作者 裴来政 谭建民 +2 位作者 闫举生 张彦君 石莉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2年第2期9-20,共12页
山区泥石流灾害频发,开展泥石流监测预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泥石流灾害的方法。以王家沟泥石流实时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5~2017年间的120万条监测数据,给出了降雨强度(上游10 mm/h,下游8 mm/h)、水位高度(1.54 m)、孔隙水压... 山区泥石流灾害频发,开展泥石流监测预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泥石流灾害的方法。以王家沟泥石流实时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5~2017年间的120万条监测数据,给出了降雨强度(上游10 mm/h,下游8 mm/h)、水位高度(1.54 m)、孔隙水压力(13 kPa)等不同启动条件下的临界预警判据。利用I-R模型构建王家沟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雨量方程,在充分考虑流域岩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的条件下,结合泥石流启动公式和岸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提出了沟床堆积物启动及沟道边坡稳定性预警模型,建立了基于流域雨量分布特征和固体物源启动相结合的综合预警方法,为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又一项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监测预警 降雨阈值 堆积物启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