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用户差异化热舒适度的空调负荷聚合调度策略
1
作者 张勇 李宁 +3 位作者 丁昊晖 卢墨渊 汤迪霏 王琦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0,共8页
空调负荷作为需求侧重要资源,可灵活参与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消纳。在空调负荷调度过程中,不同用户的热舒适要求和调度潜力存在差异。如何满足用户差异化热舒适度,且挖掘其调度潜力是要考虑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文中首先引进热舒适度... 空调负荷作为需求侧重要资源,可灵活参与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消纳。在空调负荷调度过程中,不同用户的热舒适要求和调度潜力存在差异。如何满足用户差异化热舒适度,且挖掘其调度潜力是要考虑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文中首先引进热舒适度模型以综合量化用户的热舒适体验;其次,根据热舒适度模型中的人体参数,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分出不同热忍受能力特征的用户群体。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用户差异化热舒适度的空调直接负荷控制策略,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算例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策略,文中所提策略在完成消纳任务的基础上挖掘了每类用户群体的调度潜力,并保障了其热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消纳 空调负荷 热舒适度模型 K-MEANS聚类 差异化热舒适度 调度潜力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的小型光伏电站电力双边直接交易场景应用研究
2
作者 汤涤非 董晨景 +3 位作者 王海超 江海龙 李永波 何川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3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政府采用并网统一定价收购小型光伏电站电力,统一定价与市场价存在差额为电力交易双边直接交易提供了可能。从区块链入手,根据双边直接交易场景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应用架构,从代币的价值设计,交易机制,代币流、现金流、电量流的流转,... 政府采用并网统一定价收购小型光伏电站电力,统一定价与市场价存在差额为电力交易双边直接交易提供了可能。从区块链入手,根据双边直接交易场景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应用架构,从代币的价值设计,交易机制,代币流、现金流、电量流的流转,物理约束与调度机制等角度,探讨电价函数、购币兑换函数、盈利函数的构造形式,最后分析了该系统架构面临的各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技术 电力交易 双边直接交易 交易机制
下载PDF
考虑源荷储协同优化的增量配售电公司决策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雅婷 张智 +3 位作者 杨莉 汤涤非 董晨景 季超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25-132,共8页
增量配售电公司(IDR)具有灵活性资源多元化、经营方式复杂化的特点。合理制定购售电策略、充分利用灵活性资源是IDR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为此,考虑源荷储规划和运行的特点,提出了IDR多时间尺度源荷储协同优化综合决策模型。首先,从当... 增量配售电公司(IDR)具有灵活性资源多元化、经营方式复杂化的特点。合理制定购售电策略、充分利用灵活性资源是IDR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为此,考虑源荷储规划和运行的特点,提出了IDR多时间尺度源荷储协同优化综合决策模型。首先,从当前中国电力中长期交易向现货市场过渡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基于电量合约分解曲线的IDR购电模型。其次,采用用户价格弹性和消费者心理学理论模拟了零售环节中用户的合同类型选择与可中断负荷响应行为。然后,以最大化经营利润为目标,构建了面向IDR合同购电组合、售电定价、用户侧可中断负荷采购与调用、储能配置与运行等决策的综合优化模型。最后,以某区域IDR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综合优化源荷储决策,IDR可以灵活应对合约价格和代理用户结构的变化,最大化自身利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间尺度 源荷储协同优化 增量配售电公司 购售电决策 消费者心理学
下载PDF
重现与发展:从祈望幸福的场域看广州珠村乞巧节
4
作者 唐涤非 欧阳艺鸣 钱理文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7-100,共4页
广州珠村的乞巧活动,从南迁的南宋移民把乞巧习俗带至珠村算起,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了。珠村乞巧民俗缘何能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从传播的角度考量,根据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域理论,随着岁月变迁,乞巧的传播四要素及社会... 广州珠村的乞巧活动,从南迁的南宋移民把乞巧习俗带至珠村算起,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了。珠村乞巧民俗缘何能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从传播的角度考量,根据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域理论,随着岁月变迁,乞巧的传播四要素及社会磁场都发生了变化,广州珠村乞巧节也由此历经着重现与发展的文化演绎。但不管如何变化,广州珠村乞巧节始终是人们呈现巧艺和祈望幸福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乞巧 广州珠村乞巧节 大众传播场 祈福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perception of juncturebetween syllables in Chinese
5
作者 CHU Min tang difei +2 位作者 SI Hongyan TIAN Xuqing LU Shinan (Institute of Acoustic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100080) KONG Jiangping (The Institute of Nationality Studies, CASS Beijing 100081)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1998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For Chinese synthesis systems that use syllables as basic units, the perception of between-syllable juncture is a matter of interest. In this paper, a two-step percep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the perception property of... For Chinese synthesis systems that use syllables as basic units, the perception of between-syllable juncture is a matter of interest. In this paper, a two-step percep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the perception property of formani transition is presented. The first step is a set of exploring tests, from which it is found that subjects can not distinguish whether the formants of two successive syllables are transited smoothly. The second step perception test is di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ception of formant transitions on a more thorough environment. The stimuli of the test are disyllabic words, which cover various phonemic structures and tonal combinations. Both the average person and specialists on phonetics and speech technology are invested to be subjects. Results of the second step test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flrst step.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listeners are in general not sensitive to formant transition.Yet, both segment structure and tonal variation will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formant transition.Although listeners with phonology knowledge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rmant transition than others, they still have difficulty to distinguish synthetic disyllabic words with formant transition between syllables from th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 Research on perception of juncturebetween syllables in Chines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