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疗效分析
1
作者 唐嘉良 林丽莉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6期727-729,共3页
目的分析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温针灸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的140例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温针灸+康复训练)与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各70例。观... 目的分析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温针灸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的140例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温针灸+康复训练)与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各70例。观察两组的疗效,评估疼痛(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肩关节运动功能(CMS)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ADL、CMS评分均提高,研究组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ADL、CMS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肩关节功能,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寒湿型肩周炎 温针灸 康复训练
下载PDF
河流泥沙输移过程中矿物风化的碳汇效应初探——以长江干流为例
2
作者 张信宝 罗景城 +3 位作者 王小国 唐家良 彭韬 朱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78-2385,共8页
本文首先提出了河流泥沙输移过程中泥沙中的钙镁矿物溶蚀消耗水体中的CO_(2)并具有碳汇功能的观点。基于前人长江干流从源头到入海口和支流2003~2007年期间4次河流悬移质泥沙的化学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资料,分析悬移质中CaO、MgO含量和... 本文首先提出了河流泥沙输移过程中泥沙中的钙镁矿物溶蚀消耗水体中的CO_(2)并具有碳汇功能的观点。基于前人长江干流从源头到入海口和支流2003~2007年期间4次河流悬移质泥沙的化学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资料,分析悬移质中CaO、MgO含量和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变化特征,定量计算了这些取样点悬移质泥沙的CO_(2)总碳汇能力和非永久性、永久性碳汇能力,分析了不同碳汇能力沿程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碳汇计算结果表明:寸滩—大通河段1956~2000年期间泥沙输移过程中钙镁矿物溶蚀产生的总碳汇量、非永久性和永久性碳汇量分别为2572万t/a、1700万t/a和872万t/a。由于输沙量减少,寸滩站—大通站河段的总碳汇量、非永久性和永久性碳汇量2006~2019年期间较1956~2000年期间相应分别减少了1852万t、1224万t和872万t。三峡水库年均淤积量1.145亿t,损失总碳汇量675.6万t,相当于三峡电站减排二氧化碳8580万t的7.9%。全球河流入海年输沙量126.1亿t,以寸滩-吴淞口河段碳汇功能0.060 t/t计,总碳汇量7.57亿t相当于全球岩石风化碳汇总量10.56亿t CO_(2)的71.6%。河流泥沙输移过程中钙镁矿物溶蚀的碳汇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溶蚀速率大于原地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 钙镁矿物 长江 悬移质泥沙 输移 碳汇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特征数据集(2005-2019)
3
作者 高美荣 唐家良 +1 位作者 章熙锋 朱波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202-209,共8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简称盐亭站)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状况的长期常规监测,集成2005–2019年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特征数据集。本数据集涉及典型小流域内布设的4个监测点,分别位于小流域的... 基于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简称盐亭站)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状况的长期常规监测,集成2005–2019年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特征数据集。本数据集涉及典型小流域内布设的4个监测点,分别位于小流域的沟头池塘、中游汇水沟渠、集水区出口处的田面和堰口;2005–2006年,每3个月采集1次水样,2007–2009年,加采8月和9月的水样,2010–2019年则每月采集1次,采集样品时间均为每月20日,数据包含反映地表水环境的酸碱度、总氮、总磷、矿化度、电导率、化学需氧量、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碳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氯化物、硫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等16个理化指标。监测样点布设、采集水样过程、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分析均遵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科技基础平台要求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数据质量可靠,并与网络其他野外台站同类数据具有可比性。可为环境科学研究、生态清洁小流域以及水环境综合评价、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小流域 地表水 水环境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川中丘陵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马胜兰 况福虹 +4 位作者 林洪羽 崔俊芳 唐家良 朱波 蒲全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44-1358,共15页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CT)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RMW0)、秸秆30%还田(RMW30)、秸秆50%还田(RMW50)和秸秆100%还田(RMW100))差异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1)秸秆还田可明显改善土壤透气、持水和导水性能,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改善效果明显增加。RMW30、RMW50和RMW100处理较RMW0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15.2%、11.7%和17.9%,土壤孔隙度则分别显著增加18.4%、13.7%和21.3%。另外,RMW100处理饱和导水率高达1.62 mm·min^(-1),导水性能优于其他处理。(2)秸秆还田促进已有孔隙发育成更大孔隙,且孔隙均匀性和孔隙间连通性明显改善,RMW100和RMW50处理对土壤大孔隙组成的改善优于RMW30和RMW0处理。RMW100处理平均孔隙直径趋大,孔隙间连通性最优。RMW50处理孔隙均匀性明显提高,大小孔隙配比较其他处理更合理。(3)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2 mm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0.25—2 mm团聚体数量显著减少,秸秆还田有利于形成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促进中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变,RMW50和RMW100处理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RMW30处理。(4)土壤容重、>0.25 mm团聚体和大孔隙特征是反映石灰性紫色土区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主要指标,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解释度分别为57.8%和23.6%。RMW50与RMW100处理土壤物理特征接近,与RMW0和RMW30处理在PC1和PC2轴上出现明显离散。【结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在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秸秆50%和100%还田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秸秆30%还田和不还田处理,宜因地制宜进行还田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紫色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土壤团聚体 土壤孔隙
下载PDF
镀锌线后处理塔涂层干燥系统应用及技术改造
5
作者 胡俊 方锟 +3 位作者 余琼 林康 唐家亮 孙学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6期57-61,共5页
介绍了马钢(合肥)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连续热镀锌线后处理塔涂层干燥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从实际生产应用中发现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存在原始设计不足和操作不便。通过对后处理塔涂层干燥系统的改造,实现了燃烧器点火稳定,解决了空燃比波动大... 介绍了马钢(合肥)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连续热镀锌线后处理塔涂层干燥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从实际生产应用中发现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存在原始设计不足和操作不便。通过对后处理塔涂层干燥系统的改造,实现了燃烧器点火稳定,解决了空燃比波动大影响整个点火成功率问题;新增废气调节阀解决了废气排放产生过大负压的问题,操作画面一键式点火,无需去现场手动点火,减轻了工作强度;这些优化改造大大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实现了后处理塔系统的可靠高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系统 连续热镀锌线 操作画面 原始设计 点火成功率 废气排放 技术改造 后处理
下载PDF
紫色土农业小流域径流过程与氮流失尺度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章熙锋 申东 +2 位作者 唐家良 王芮 薛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80,共9页
为揭示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径流过程和氮素流失过程中迁移转化机制,同步监测了该区域内苏蓉(3.01hm^2)、截流(35hm^2)、大兴(480hm^2)、万安(1 236hm^2)4个梯级小流域径流过程与氮素迁移特征,分析了不同雨型条件下典型农业小流域中氮素... 为揭示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径流过程和氮素流失过程中迁移转化机制,同步监测了该区域内苏蓉(3.01hm^2)、截流(35hm^2)、大兴(480hm^2)、万安(1 236hm^2)4个梯级小流域径流过程与氮素迁移特征,分析了不同雨型条件下典型农业小流域中氮素迁移转化规律与尺度效应。结果表明:流域面积越小洪峰对降雨响应越快,随着面积增大,洪峰在流域中有明显的滞后和坦化现象;全氮(TN)、硝态氮(NOx-N)浓度在降雨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段式特征,降雨产流初期及径流峰前期波动较大,退水期浓度缓慢上升。相较人为影响较强的源头小流域(苏蓉)而言,尺度较大小流域的TN浓度有较为明显的削减,但NOx-N仍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根据NCL-NCF曲线可知,历时短、强度大的暴雨更容易产生"初始冲刷效应",梯级流域对AN负荷有明显消减作用。携带大量NOx-N的壤中流和地下水控制退水过程线,并不断补充水体中氮素负荷,表现出一定的"末期冲刷效应"。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TN流失总量与流域面积之间的经验公式,可为区域内小流域氮流失通量估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 尺度效应 径流过程 紫色土 氮流失
下载PDF
2009-2018年西南典型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含水量变化数据集 被引量:4
7
作者 章熙锋 唐家良 +1 位作者 高美荣 朱波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3期237-244,共8页
土壤水是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颗粒、胶体和物质运移的主要载体,也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物质交换和能量传导的关键因子,对作物生理生长特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四川盐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盐亭站)... 土壤水是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颗粒、胶体和物质运移的主要载体,也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物质交换和能量传导的关键因子,对作物生理生长特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四川盐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盐亭站)是长江上游唯一的国家农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代表了中亚热带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该站地处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具有特殊的生态敏感性。本数据集涉及盐亭站2009-2018年2个长期监测样地,分别是综合观测场水分观测样地(耕地)和综合气象观测场水分样地(草地)的不同土层深度土壤质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数据。借助长期监测数据可研究典型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水量平衡和物质循环规律,并揭示土壤水分循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土壤水含量 长期监测 数据集
下载PDF
四川盆地紫色岩及其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数据集(1990年以前)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美荣 唐家良 况福虹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2期249-255,共7页
紫色土因其成土方式及速度,成为世界土壤中一种受科学界瞩目的特殊土壤种类。成土母质主要是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地质时期形成的紫色砂页岩残积物、坡积物及风化壳等。紫色土在颜色、理化性状、矿物组成等方面继承母岩/母质特性。... 紫色土因其成土方式及速度,成为世界土壤中一种受科学界瞩目的特殊土壤种类。成土母质主要是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地质时期形成的紫色砂页岩残积物、坡积物及风化壳等。紫色土在颜色、理化性状、矿物组成等方面继承母岩/母质特性。本数据集基于《中国紫色土》(上篇)中紫色岩及其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有逻辑结构的数据集。整编的数据集包含11个数据表,内容包含4个方面:(1)紫色土成土岩层和母质的一般特征和性状;(2)紫色岩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3)紫色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组成及特征;(4)四川盆地紫色风化壳分类及其诊断指标。本研究数据集是对紫色土研究历史成果的传承和有效保护,并为紫色土地区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岩 紫色风化壳 地球化学 风化特征
下载PDF
2005~2014年CERN地下水位数据集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治林 唐新斋 +36 位作者 袁国富 张心昱 孙晓敏 常学向 程一松 褚国伟 戴冠华 窦山德 杜娟 傅伟 官有军 郭永平 何其华 姜峻 蒋正德 来剑斌 李猛 李少伟 李伟 李小丽 林静慧 林永标 刘文杰 刘新平 刘勇刚 鲁志云 路永正 盛钰 苏宏新 唐家良 杨风亭 尹春梅 张法伟 张志山 赵常明 赵岩 朱睦楠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1期45-53,J0055-J0065,共9页
地下水是一个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地下水位数据可为研究地下水的长期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34个台站采用人工或自动记录方法观测的2005~2014年地下水位深度数据。重新整理后的数据格式... 地下水是一个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地下水位数据可为研究地下水的长期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34个台站采用人工或自动记录方法观测的2005~2014年地下水位深度数据。重新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加规范,质量也有所提高。此外,为了便于用户了解台站地下水位的概况(如平均深度及其变化),我们还计算了各台站地下水位深度的平均值及其标准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水资源 陆地生态系统 CERN野外台站
下载PDF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水中八大离子数据集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丽 朱治林 +38 位作者 唐新斋 袁国富 张心昱 孙晓敏 王娇 常学向 程一松 褚国伟 戴冠华 杜娟 傅伟 郭小伟 郭永平 何其华 姜峻 蒋正德 来剑斌 兰中东 李猛 李少伟 李伟 林静慧 林永标 刘文杰 刘晓利 刘新平 刘勇刚 鲁志云 路永正 苏宏新 唐家良 汪金舫 王小亮 杨风亭 尹春梅 张志山 赵常明 赵成义 朱睦楠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Na+、K+、HCO3-、CO32-、SO42-、Cl-)数据,包含了农田、草地、森林、荒漠、沼泽5类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数据集有助于认识各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静止地表水 流动地表水 八大离子 生态站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川中丘陵石灰性紫色土结构和地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胜兰 况福虹 +3 位作者 唐家良 王艳强 吴鹏飞 朱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5-947,共13页
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种植模式对川中丘陵石灰性紫色土结构和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小麦(MW)模式耕层土壤孔隙配比合理且连通性好,有利于耕层保水保肥和土壤可持续利用,但该... 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种植模式对川中丘陵石灰性紫色土结构和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小麦(MW)模式耕层土壤孔隙配比合理且连通性好,有利于耕层保水保肥和土壤可持续利用,但该模式土壤动物丰富度和经济效益偏低。玉米-油菜(MR)模式土壤孔隙结构较玉米-小麦模式差,但腐食性土壤动物丰富,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且经济效益优于玉米-小麦模式。玉米-红薯-小麦(MWP)模式经济效益最高,作物类型和孔隙结构有利于土壤动物生存繁殖,但该体系耕层土壤孔隙结构不利于保水保肥,且养分消耗量高,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和长期地力维护。该区传统粮油种植模式利弊共存,选择时需因地制宜、趋利避害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石灰性紫色土 土壤孔隙 土壤养分 土壤动物 土壤质量
下载PDF
秸秆粉碎和焚烧还田对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越 况福虹 +4 位作者 马胜兰 王艳强 李兰 唐家良 朱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6-536,共11页
为明确川中丘陵区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及有机碳的影响,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测定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不还田(RMW0),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50%粉碎还田(RMWshred)和夏玉米-冬小麦轮... 为明确川中丘陵区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及有机碳的影响,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测定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不还田(RMW0),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50%粉碎还田(RMWshred)和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秸秆50%焚烧还田(RMWburn)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浓度、储量及孔隙特征参数。结果表明:RMWshred和RMWburn均能显著增加耕层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RMWburn耕层土壤大孔隙度是RMWshred的2.7倍。RMWshred和RMWburn较RMW0能有效改善土壤大孔隙集中分布现象,使层间大孔隙分布更均匀,3个处理孔隙数量均以当量孔径100~500μm孔隙为主,RMWshred和RMWburn优化了耕层土壤不同当量孔径孔隙数量比和体积比,且以RMWshred更优。RMWburn有利于增加耕层土壤>1 000μm孔径的孔隙数量,RMWshred耕层土壤>1 000μm孔径的孔隙平均直径趋小。RMWshred和RMWburn平均喉道截面积、平均喉道截面形状因子、平均孔隙形状因子均较RMW0低,长期秸秆还田使耕层土壤孔隙向有利于保水保肥的方向转变,且RMWshred保水保肥能力较RMWburn更优。秸秆连续还田15 a后,只有RMWshred耕层土壤有机碳浓度增幅显著。综合比较两种还田方式在改善川中丘陵区石灰性紫色土耕层土壤孔隙特征和固碳效果的差异表明,长期秸秆粉碎还田较焚烧还田更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孔隙特征,更能有效积累耕层土壤有机碳,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区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粉碎还田 焚烧还田 土壤孔隙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大型梯级水库对水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陆传豪 董先勇 +1 位作者 唐家良 刘刚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3,共8页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流域内新建了一系列梯级水库,但这些水库对该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尚不清晰。作者研究旨在分析金沙江流域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大型梯级水库建设对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利用...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流域内新建了一系列梯级水库,但这些水库对该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尚不清晰。作者研究旨在分析金沙江流域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大型梯级水库建设对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利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该流域1965-2016年的水沙监测数据,以及近年来对梯级水库冲淤情况的监测结果,结合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中上游的水沙输出呈上升趋势,1998年之后其年均径流和输沙较之前分别提高15.27%和5.01%,该类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待加强;下游攀枝花至白鹤滩区间(不含雅砻江)产沙量占流域总量的36.40%,是金沙江流域的主产沙区,也是控沙的核心区域;下游输沙呈显著减少趋势,1998年后下游年均输沙减少38.55%,这主要归因于中下游河段溪洛渡、向家坝等一系列梯级水库的建设和运行,与此同时该地区水土保持工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减沙效应。本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水沙的时空变化复杂,大型梯级水库对金沙江下游出口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在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水沙变化 河流冲淤 金沙江
下载PDF
山地流域水文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陆文 唐家良 +2 位作者 章熙锋 刘皓雯 罗专溪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61,共12页
山地水文循环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独特的地形特征、日趋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新技术(遥感观测和信息科学)发展使得山地水文循环研究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水文学关注的热点。山地较大的垂直梯度浓缩了水平自然带的自然地理和生态学特... 山地水文循环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独特的地形特征、日趋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新技术(遥感观测和信息科学)发展使得山地水文循环研究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水文学关注的热点。山地较大的垂直梯度浓缩了水平自然带的自然地理和生态学特征,具有多样的环境敏感性,因此山地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比平坦地区更为剧烈。明晰山地水文过程对区域防洪减灾、制定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文模型是研究水循环的重要工具,但山地产汇流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实测水文资料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极大限制了山地水文模拟与预测工作。本文首先系统地从数据获取、参数计算、模型结构、建模理论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山地水文模拟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经验模型、概念模型及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我国山地水文模拟中的应用进展,之后从山地水文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与垂直变异性、驱动力、数据不确定性、强烈的人为扰动等方面对当前山地水文模拟中面临的挑战与难点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的归纳,从多过程耦合机理研究、山地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大数据背景下多源数据获取与同化研究等方面对我国未来山地水文模拟的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拟 山地 水循环 分布式模型 水文参数
下载PDF
川中紫色土地区不同集水区暴雨氮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皓雯 章熙锋 +2 位作者 唐家良 申东 薛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22,共7页
农业区域非点源污染排放引起的水体污染是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丘陵区农业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素污染机理的径流驱动过程仍不明晰。选择川中紫色土丘陵区3种典型集水区(集镇、农林复合区、林地区)... 农业区域非点源污染排放引起的水体污染是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丘陵区农业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素污染机理的径流驱动过程仍不明晰。选择川中紫色土丘陵区3种典型集水区(集镇、农林复合区、林地区),对暴雨过程中非点源氮素迁移特征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非点源氮迁移机制及负荷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集镇集水区径流对暴雨事件反应最迅速;农林复合区响应较慢,波动幅度较缓;林地集水区植被覆盖度较高,由于植被截留等原因,其响应最慢。(2)集镇集水区总氮(TN)、可溶性氮(DN)及硝态氮(NN)含量最高,且呈多峰值特点;农林复合集水区TN含量相对稳定;林地集水区TN,DN,NN及颗粒态氮(PN)波动最小,且浓度最低。(3)集镇和农林复合区PN和铵态氮(AN)迁移过程呈现一定"初期冲刷效应";而林地TN,DN,NN迁移呈现一定的"初期冲刷效应",且PN迁移"末期冲刷效应"显著。研究成果可为丘陵区复杂小流域污染源识别、污染负荷估算与预测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污染 川中紫色土 暴雨事件 径流观测 氮流失观测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水体酸碱度和总溶解性固体数据集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旭艳 唐新斋 +38 位作者 朱治林 袁国富 张心昱 王娇 孙晓敏 常学向 程一松 褚国伟 戴冠华 杜娟 傅伟 郭小伟 郭永平 何其华 姜峻 蒋正德 来剑斌 兰中东 李少伟 李伟 林静慧 林永标 刘文杰 刘晓利 刘新平 刘勇刚 路永正 鲁志云 苏宏新 唐家良 汪金舫 王小亮 杨风亭 尹春梅 张志明 张志山 赵常明 赵成义 朱睦楠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水体的酸碱度(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生态系统水体质量长期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降水pH可以表征其是否为酸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则关系到水质是否对植物生长和动物饮用存在危害等... 水体的酸碱度(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生态系统水体质量长期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降水pH可以表征其是否为酸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则关系到水质是否对植物生长和动物饮用存在危害等。TDS是表征水体溶解性固体总含量的指标,同样影响到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和动物的生存分布。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农田、森林、荒漠、草原、沼泽5种典型生态系统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和TDS数据。本数据集可为分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酸碱度和TDS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格局提供数据,可为研究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质酸碱度和盐碱化的长期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生态站 酸碱度(pH) 总溶解性固体(TDS) 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下载PDF
不同水生植物对大肠杆菌去除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翟龙波 陈靖 +4 位作者 章熙锋 唐家良 高美荣 杨红薇 李舒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47,共6页
目前国内外水体污染防治针对病原菌的去除技术研究甚少,基于研究区域内已有的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基本配置形式,通过室内常温盆栽试验筛选可高效去除病原菌(总大肠菌群和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水生植物,并在自然生态沟渠(200 m)进行实地筛选... 目前国内外水体污染防治针对病原菌的去除技术研究甚少,基于研究区域内已有的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基本配置形式,通过室内常温盆栽试验筛选可高效去除病原菌(总大肠菌群和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水生植物,并在自然生态沟渠(200 m)进行实地筛选。结果表明:水生植物能通过根系分泌物(降低水体pH)抑制大肠杆菌生存繁殖,并增加湿地拦截吸附能力;大部分水生植物组能有效吸附并去除埃希氏大肠杆菌,其中以水芹去除效果最佳;除香菇草、野茭白外,其他水生植物均能有效去除总大肠菌群;自然生态沟渠中再力花、美人蕉、岩菖蒲对总大肠菌群去除效率较高。总体而言,岩菖蒲、狐尾藻、再力花、水葫芦、美人蕉、水芹对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较高,可作为适宜的生态沟渠水生植物用于生态防治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盆栽实验 生态沟渠 大肠杆菌 去除率
下载PDF
丘陵小流域氮磷流失通量监测频次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燕秋 唐翔宇 +3 位作者 张建强 程军 唐家良 章熙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4-619,658,共7页
准确计算污染物流失通量对水资源保护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高频次水质监测的成本较高,采用合适的污染物流失通量估算模型并优化监测频次是有效的解决途径。LOADEST模型能利用连续的日径流量数据和离散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建... 准确计算污染物流失通量对水资源保护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高频次水质监测的成本较高,采用合适的污染物流失通量估算模型并优化监测频次是有效的解决途径。LOADEST模型能利用连续的日径流量数据和离散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可用于估算小流域的污染物流失通量。采用四川省盐亭县万安小流域3个集水面积不同的河流断面在不同监测时间间隔条件下的水质数据及连续的径流数据,估算基流总氮和总磷的流失通量,评估LOADEST模型在丘陵小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要保证模型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集水面积小、坡降大的河流断面允许的最大监测时间间隔为20 d;集水面积大、坡降小的河流断面允许的最大监测时间间隔为40 d;污染物流失通量估算中的模型表现以总磷优于总氮;当年的径流量与污染物浓度数据仅适用于当年的流失通量LOADEST模型估算,并不适用于其他年份,可归因于气象水文情况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EST模型 总氮 总磷 河流 监测频次 流失通量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薄膜厚度对盐差能-电能转换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汤嘉良 李豪 曹留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3,共8页
固体仿生纳米孔道组成的反向电渗析系统能够有效且稳定地将海洋中蕴藏的丰富的盐差能转换成电能.该文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膜厚对盐差能转换成电能的影响.实验发现,纳米流体盐差能发电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P max)... 固体仿生纳米孔道组成的反向电渗析系统能够有效且稳定地将海洋中蕴藏的丰富的盐差能转换成电能.该文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膜厚对盐差能转换成电能的影响.实验发现,纳米流体盐差能发电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P max)随着膜厚的增大呈先变大后减小的反常欧姆依赖规律.机制研究表明,膜电阻和离子浓差极化效应这两个竞争因素直接影响了P max与膜厚的关系:当膜厚较大时,膜电阻是影响P max的主导因素;当膜厚较小时,离子浓差极化效应则为主导因素.因此,根据纳米流体盐差能-电能转换系统的应用环境,选择合适的膜厚,可以得到最佳的P max.该实验结果与模拟数据可为构建更高的P max的盐差发电纳米流体装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能量转换 盐差能 膜厚 离子选择性
下载PDF
Stormwater Runoff Pollution in a Rural Township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
20
作者 LUO Zhuanxi WANG Tao +2 位作者 GAO Meirong tang jialiang ZHU B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16-26,共11页
Stormwater runoff in rural townships has a high potential for water quality impairment but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strormwater runoff pollution from rural townships.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 Stormwater runoff in rural townships has a high potential for water quality impairment but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strormwater runoff pollution from rural townships.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pollution in a rural township,a catchment(2.32 ha) in Linshan Township,Sichuan,China was selected to examine runoff and quality parameters including precipitation,flow rate,and total nitrogen(TN),dissolved nitrogen(DN),total phosphorus(TP),dissolved phosphorus(DP),particulate phosphorus(PP),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and suspended solid(SS) in 12 rainfall events occurring between June 2006 and July 2007.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pollutant loads were 47.17 kg ha-1 for TN,6.64 kg ha-1 for TP,1186 kg ha-1 for COD,and 4297 kg ha-1 for SS.DN and PP were the main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tormwater runoff.TP,COD and SS showed medium mass first flushes,in which nearly 40% of the total pollutant masses were transported by the first 30% of total flow volume.The peak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appeared before the peak of runoff due to the first flush of accumulative pollutants in impervious areas and drainage ditches.The EMC values of TN,TP,DN and PP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maximum rainfall intensity,precipitation,total flow volume,and runoff duration(P<0.05,n=12),while EMC of COD and SS were not related to any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The FF30(FF,First Flush) for TN,TP,COD and S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maximum rainfall intensity(P<0.05,n=12),and TP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average rainfall intensity(P<0.05,n=12),indicating that the magnitude of first flush increased with the rainfall intensity in the Linshan Tow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st flush Pollutant EMC Storm water Runoff Loa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