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调控PI3K/AKT/mTOR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炎性和氧化损伤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毕珂瑶 李赫妍 +2 位作者 苏景超 陶树琴 唐巍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326-334,共9页
目的 探讨电针百会、足三里穴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 目的 探讨电针百会、足三里穴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炎性和氧化损伤机制。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法(2-VO)制备VD模型,假手术组颈动脉分离不结扎。电针组造模3 d后电针百会、足三里穴,每日1次,连续2周,第7天和第14天间断治疗。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结构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IL-6(interleukin 6, IL-6)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含量;生化检测海马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组织mTOR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明显下降(P<0.01),Nissl染色显示神经元受损明显,MDA、IL-1β和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GSH-Px含量、SOD含量、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mTOR阳性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显著提升(P<0.01),Nissl染色显示神经元形态显著改善,MDA、IL-1β和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GSH-Px含量、SOD含量、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 mTOR阳性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来降低炎症反应与氧化损伤,从而保护VD大鼠海马神经元,并改善其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血管性痴呆 炎症反应 氧化损伤 PI3K/AKT/mTOR通路 大鼠
下载PDF
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2
作者 谢津剑 王爱军 +2 位作者 叶翔 陶舒琴 蔡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8-574,共17页
【目的】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沉积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方法】以福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动力模拟和表层沉积物粒... 【目的】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沉积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方法】以福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动力模拟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探讨了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河口内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在口外海域逐渐转变为旋转流,水下三角洲地区流速大,外海流速较小;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平均值分别为1.57Φ、6.78Φ和5.62Φ,并且由河口向口外陆架方向沉积物粗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减少,细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增大;沉积物输运趋势显示,在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内,沉积物输运呈现向东、东南和东北方向,在口外海域沉积物呈现朝东南和东北离岸方向,以及向西北朝岸方向输运;基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站位水深多元统计分析,综合地理位置、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将研究区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4个沉积区;通过探讨不同控制因素下的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差异,揭示了不同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三角洲 闽江河口 粒度参数 沉积物输运趋势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NLRP3炎症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陶树琴 李梦醒 +4 位作者 丁慧 刘箐 毕珂瑶 李斯亮 唐巍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32-37,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抑制大鼠脑缺血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抑制大鼠脑缺血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康复训练组、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每组9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电针大鼠“百会”“大椎”穴,康复训练组进行导向性跑台训练,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同时予以电针和康复训练干预。比较模型复制完成4 h、7 d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侧皮质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缺血侧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缺血侧皮质中NLRP3、Caspase-1阳性表达水平;析因分析NLRP3、Caspase-1阳性表达水平和IL-1β、IL-18水平的交互性作用。结果模型复制后4 h,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训练组、康复组、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7 d后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康复训练组、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康复训练组比较,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组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析因分析提示,电针与康复训练对缺血侧NLRP3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具有协同交互作用(P<0.05)。NLRP3、Caspase-1、IL-1β、IL-18均受正向的协同交互作用影响,导致各自水平较之单因素影响而下降更显著。结论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通路,增强抗炎能力,改善神经细胞炎症损伤,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炎症反应 电针 康复训练 NLRP3通路
下载PDF
逆灸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伴抑郁大鼠血浆ANP、CORT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刘箐 张琦 +6 位作者 李梦醒 史可鉴 李真 陶树琴 毕珂瑶 李赫妍 唐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 观察逆灸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伴抑郁大鼠血浆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及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平的影响,探讨逆灸防治AD认知障碍伴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 目的 观察逆灸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伴抑郁大鼠血浆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及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平的影响,探讨逆灸防治AD认知障碍伴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逆灸组,每组9只。采用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 (amyloid β25-35,Aβ25-35)的方法复制AD大鼠模型。逆灸组大鼠取“百会”“肝俞”“肾俞”穴施以逆灸。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大鼠情绪状态,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ANP、CORT浓度。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明显下降(P<0.01),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平台停留时间与平台穿越次数显著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明显,胞浆基质溶解,空化;血浆ANP浓度明显降低(P<0.01),CORT浓度显著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逆灸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明显升高(P<0.01),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停留时间与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P<0.01);海马神经元细胞基本正常,突触结构清晰;血浆ANP浓度升高(P<0.01),CORT浓度降低(P<0.01)。结论 逆灸可以有效减缓AD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发展,上调大鼠血浆ANP表达、降低CORT水平。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可能是其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引发的抑郁样行为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灸 阿尔茨海默病 抑郁样行为 心房利钠肽 皮质酮
下载PDF
闽江河口潮滩季节性冲淤变化格局及其控制机制
5
作者 王爱军 李海琪 +7 位作者 叶翔 梁灏深 张望泽 吴水兰 冉畅 陶舒琴 刘子同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估潮滩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在福建闽江口琅岐岛潮滩开展的不同季节沉积动力要素(水深、流速、波浪、悬沙浓度)和现场冲淤观测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琅岐岛潮滩表层沉积物在夏季主要以粉砂和黏土组成的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冬季则主要以砂和粉砂组成的粗颗粒沉积物为主;潮间带上部的互花米草盐沼总体以持续淤积为主,潮间带中部和下部表现出周期性的冲淤特征,总体以夏季淤积、冬季侵蚀为总特征,并且潮间带中部的冲淤变化幅度较潮间带下部大;冬季潮流流速、波浪作用及悬沙浓度均大于夏季,冬季潮周期内近底部悬沙以净向海输运为主,而夏季则以净向岸输运为主。综上所述,闽江口潮滩冲淤变化主要受动力过程控制,冬季波浪作用导致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并被较强的潮流净向海输运,导致滩面发生侵蚀;夏季,波浪作用较弱,水体中的悬沙易发生沉降,较弱的潮流将泥沙净向岸输运,导致潮间带发生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潮滩 冲淤格局 盐沼 动力过程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水体粪类有机质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6
作者 庄文智 陶舒琴 +6 位作者 王爱军 叶翔 冉畅 刘子同 李玉红 罗阳 刘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8-167,共10页
河口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通道,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急剧增加,导致河口、海湾及其周边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发生。本文选取了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我国东南强... 河口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通道,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急剧增加,导致河口、海湾及其周边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发生。本文选取了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我国东南强潮型的九龙江河口,利用粪甾醇有机标志物手段开展河口环境粪类污染示踪研究,探讨九龙江河口区粪类污染物(“源”)进入河流后的入海行为(“到”),揭示粪类有机质在近河口海域时空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汇”)。研究发现,不同季节的河口径流过程和潮汐作用影响粪类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潮汐过程对中上游河口区水体环境中粪甾醇的赋存影响较大,呈现高潮低浓度而低潮高浓度的潮周期变化特征;河口区粪甾醇在陆−海输运过程的赋存特征还受控于最大浑浊带复杂的水体和沉积动力过程,对粪类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作用;研究还通过对比人为源贡献主导的氨氮等河流输入的营养盐说明粪甾醇在河口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甾醇 九龙江河口 最大浑浊带 粪类有机污染
下载PDF
Biomarker Records of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 Central Yellow Sea Mud Area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被引量:12
7
作者 ZHAO Xiaochen tao shuqin +3 位作者 ZHANG Rongping ZHANG Hailong YANG Zuosheng ZHAO Meix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4期639-646,共8页
The Yellow Sea(YS)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are driven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and the Kuroshio Current(KC).We re... The Yellow Sea(YS)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are driven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and the Kuroshio Current(KC).We report marine biomarker records of brassicasterol,dinosterol and C37 alkenones in core ZY1 and core ZY2 from the South Yellow Sea(SYS)to reconstruct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The contents of the corresponding biomarkers in the two cores are similar,and they also reveal broadly similar temporal trends.From 6 kyr to 3 kyr,the biomarker contents in the two cores were relatively low with small oscillations,followed by a distinct increase at about 3 kyr indicating productivity increases caused by a stronger EAWM.The alkenone/brassicasterol ratio(A/B)is used as a community structure proxy,which also showed higher values in both cores since 3 kyr,indicating increased haptophyte contribution to total productivity.It is proposed that the YS community structure has been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YSWC,with stronger YSWC influences causing an increase in haptophyte contribution since 3 kyr.Some differences of the biomarker records between ZY2 and ZY1 suggest spatial variations in response to YSWC and KC forcing.When the KC was intensifi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6 4.2 kyr and 1.7 0 kyr,the YSWC extended eastward,exerting more influence on core ZY1.On the other hand,when the KC weakened during 4.2 1.7 kyr,the YSWC extended westward,exerting more influence on the ZY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中晚全新世 黄海暖流 结构变化 植物生产力 泥质区 东亚冬季风 种群
下载PDF
亚热带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宽陆架系统“源—汇”过程——以闽江—东海陆架系统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5 位作者 徐晓晖 谢津剑 陶舒琴 赖志坤 吴水兰 杨雨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15-1634,共20页
中小型山溪性河流易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在大陆边缘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术界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以闽江—东海陆架系统为例,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样品采集与分析等方法,系统研... 中小型山溪性河流易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在大陆边缘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术界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以闽江—东海陆架系统为例,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样品采集与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亚热带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宽陆架系统的“源—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闽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通量在波动中略有增加,但水库的建设显著减少了入海泥沙通量,并且减弱了水沙通量的季节差异,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变化对流域人类活动敏感且响应迅速;河口水体环境、悬浮体浓度、沉积物粒度组成及陆源有机碳埋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显示,闽江入海泥沙主要分布在闽江河口附近海域,其中粗颗粒泥沙在水动力的作用下主要堆积在河口水下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细颗粒泥沙主要堆积在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及前三角洲附近海域,仅有少量细颗粒泥沙沿岸向外输运并沿途沉积,与大河流—宽陆架系统及中小型山溪性河流—窄陆架系统显著不同。河口人类活动及极端事件通过改变沉积物组成、环境动力、入海泥沙通量等方式对河流—陆架系统的“源—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在当前流域来沙量锐减、河口地区海砂开采等人类活动强度增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山溪性河流 “源—汇”过程 人类活动 极端事件 闽江—东海陆架系统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2019—2020年夏季表层悬浮颗粒有机质组成及其控制因素
9
作者 陶舒琴 李云海 +4 位作者 唐正 叶翔 孙恒 高众勇 李国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38,共15页
陆架边缘海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来源研究是海洋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其边缘海海洋环境受海–气–冰系统共同作用与影响,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来源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与全球意义,... 陆架边缘海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来源研究是海洋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其边缘海海洋环境受海–气–冰系统共同作用与影响,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来源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与全球意义,其控制因素研究对全面认识罗斯海、阿蒙森海等典型西南极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物泵传输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区采集的59个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样品的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和多种来源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测试数据,研究了罗斯海–阿蒙森海区域悬浮颗粒物中有机质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悬浮颗粒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评估了不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海–气–冰系统作用下的南极边缘海颗粒有机质组成及来源示踪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罗斯海–阿蒙森海区海水表层颗粒物中颗粒有机碳(POC)的丰度与表层水体荧光值、海水pCO_(2)、海洋浮游植物源和动物源生物标志物等的丰度分布趋势一致,这种水平分布趋势的一致性表明夏季罗斯海–阿蒙森海海水表层POC主要由浮游植物和动物现场产生。表层悬浮颗粒物总有机质C/N比普遍低于4,显示海区颗粒有机质受微生物降解改造作用明显;表层悬浮颗粒物δ^(13)C值普遍低于−25.2‰,空间分布复杂,反映了南极冰架边缘海独特的贫^(13)C的浮游植物源、富^(13)C的动物源和贫^(13)C的陆源颗粒有机组成的混合信号。表层悬浮颗粒物类脂生物标志物指标是区分不同来源POC组分的有效指标;菜籽甾醇、甲藻甾醇等浮游植物源生物标志物含量之和能较好地反映浮游植物源POC的贡献:近岸冰间湖区呈现高值,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水体浮游植物活动;胆甾醇能较好地反映动物源POC的贡献:冰架边缘近岸区呈现高值,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海区次级生产力水平和企鹅、海豹等生物量水平;长链的烷基类脂生物标志物较好地反映了南极岩性陆源POC的贡献,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南极冰川作用主导的海陆相互作用的过程影响,往往在融冰过程明显的冰架边缘近岸区呈现高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标志物分子指标结合总有机质指标的多参数综合评估为准确辨识南极边缘海复杂的POC来源组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极区现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古海洋环境演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碳 生物标志物 δ^(13)C 物质来源 罗斯海–阿蒙森海
下载PDF
以“传承”为底色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10
作者 陶书芹 《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第12期65-67,共3页
文言文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汉语言源远流长的见证。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承”这一核心字眼。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解读出文言文在“传承中华语言文字”方面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在... 文言文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汉语言源远流长的见证。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承”这一核心字眼。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解读出文言文在“传承中华语言文字”方面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读”“思”“比”“述”这些主线,将文言与文本、内涵与外延、明礼与解趣、拓展与延伸的关系理顺,就能收获高品质的教学,真正实现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 传统文化 传承
下载PDF
Biomarker evidence for changes in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put into the Yellow Sea mud area during the Holocene 被引量:8
11
作者 WU Peng XIAO XiaoTong +4 位作者 tao shuqin YANG ZuoSheng ZHANG HaiLong LI Li ZHAO MeiXu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216-1224,共9页
We present lipid biomarker records of two cores(ZY1 and ZY3) from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mud area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sources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th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OM) throughout th... We present lipid biomarker records of two cores(ZY1 and ZY3) from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mud area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sources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th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OM)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rine biomarker content(SPB(Phytoplankton Biomarker, total content of brassicasterol, dinosterol and C_(37)-alkenones) and crenarchaeol), and terrestrial biomarkers(Sn-alkanols and br GDGTs) as well as TMBR′ and BIT index values, the marine organic matter(MOM) and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TOM) deposition history was reconstructed. Changes in TOM and MOM were related to variations in land vegetation density and marine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transport processes dominated by the oceanic circulation system. The marine biomarker contents from the South Yellow Sea have generally increased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indicating that the increased MOM content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irculation system. The terrestrial biomarkers, on the other hand, were more variable, indicating more complex influence of TOM burial in the Yellow Sea.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7200–6000 cal yr BP), the moderate TOM input revealed by the terrestrial proxy records may result from abundant land source supply by strong river transport despite the lack of transport via circulation system. The Mid-Holocene(6000–3000 cal yr BP) was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ed terrestrial biomarker contents.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decrease in land source supply and increase of transportation by the current system of the TOM resulted in the lower but stable contents of TOM.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3000 cal yr BP to present), the TOM deposition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increased as the current system was further enhanced and thus transported more TOM to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although the land supply of TOM was further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南黄海中部 全新世中期 沉积有机质 陆地 输入 泥质区 海洋生产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