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筛查尿液中150种药物与毒物
1
作者 滕小梅 汪蓉 +2 位作者 倪春芳 梁晨 张玉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3-999,共7页
提出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E))筛查尿液中150种药物与毒物的方法。尿液样品经液液萃取后,采用ACQUITY UPLC HSS C_(18)色谱柱分离,以不同体积比的含0.1%(体积分数)甲酸的乙腈溶液和5mmol·L^(-1)... 提出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E))筛查尿液中150种药物与毒物的方法。尿液样品经液液萃取后,采用ACQUITY UPLC HSS C_(18)色谱柱分离,以不同体积比的含0.1%(体积分数)甲酸的乙腈溶液和5mmol·L^(-1)甲酸铵溶液(pH 3.0)的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全扫描模式筛查。根据化合物的保留时间、母离子和碎片离子信息鉴定150种化合物。结果表明,150种化合物中有13组同分异构体,基于不同的保留时间或独特的碎片离子,13组同分异构体中的10组可以成功地彼此区分;尿液中150种化合物的检出限(3S/N)为0.2~25.0μg·L^(-1)。68个代表性化合物的绝对基质效应为23.1%~119%,提取回收率为30.8%~115%。方法用于120个实际尿液案例的筛查分析,有10个样品呈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分析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E) 药物与毒物 尿液
下载PDF
以患者为中心的异地就医行为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廖祖达 滕晓梅 +1 位作者 陈澍 程沛然 《中国医疗保险》 2020年第10期62-64,共3页
目的:以患者为中心,研究分析异地就医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就医体验和问题反馈,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上海10家大型三级医院的来沪就医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地域分布、患者类型、疾病谱、就医体验等... 目的:以患者为中心,研究分析异地就医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就医体验和问题反馈,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上海10家大型三级医院的来沪就医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地域分布、患者类型、疾病谱、就医体验等。结果:上海异地就医患者的来源覆盖全国30个省份,以来沪工作和大病治疗的最多,但异地就医政策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异地就医的就医体验较差。建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统一各地政策待遇,多渠道办理,加强政策宣传;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官方异地就医指导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地就医 上海 就医地 调查问卷
下载PDF
无缝隙管理系统对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及感染率影响结果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魏秀凤 张晓伟 +1 位作者 滕晓梅 沈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23期131-135,共5页
目的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无缝隙管理系统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将该种耐药菌的检出率与院内感染发生率都降至最低,以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法针对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无缝隙管理系统,并通过... 目的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无缝隙管理系统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将该种耐药菌的检出率与院内感染发生率都降至最低,以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法针对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无缝隙管理系统,并通过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调取本院2015—2017年各类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和院内感染率,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除耐碳氢酶烯的鲍曼不动杆菌在2016年略有上升,其余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院内感染例次除耐碳氢酶烯的鲍曼不动杆菌在2016年略有上升,其他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经过加强培训及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全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隔离措施依从性逐年提高。结论运用无缝隙管理体系,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开展管理工作,可大幅度增加相关工作者对于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隔离措施依从性,有效减少了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及院内感染例次,能降低医疗护理安全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院内感染发生率 感染相关知识 医疗护理安全风险 无缝隙管理系统
下载PDF
Timing of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treat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7
4
作者 CHEN YiHuan teng xiaomei +4 位作者 CHEN WeiQian YANG JunJie YANG ZiYing YU YunSheng SHEN ZhenY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2期195-200,共6页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e timing of intracoronary stem cell therapy affects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natural course of healing the infar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putati...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e timing of intracoronary stem cell therapy affects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natural course of healing the infar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putative homing signals within the damaged myocardium appear to favor cell engraftment during the transendothelial passage in the early days after reperfusion.However,the adverse inflammatory environment,with its high oxidative stress,might be deleterious if cells are administered too early after reperfusion.Here we highlight several aspects of the timing of intracoronary stem cell therapy.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 2 4 week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more favorable for reduction of the scar area,inhibi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and recovery of heart function.Coronary injec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 2 4 week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safe and does not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cell transplant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