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肝脏硬度值与脾静动脉血流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商宁 黄秀香 +3 位作者 田楠楠 陈美玲 叶迎宾 张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肝脏硬度值(LSM)与脾静动脉血流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PBC患者83例(PBC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7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1.2岁;病程2.8~12.4年,平均病程7.2年。正常体检者50例(对照组),其中男...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肝脏硬度值(LSM)与脾静动脉血流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PBC患者83例(PBC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7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1.2岁;病程2.8~12.4年,平均病程7.2年。正常体检者5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39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50.3岁。分别做超声脾静动脉检查和LSM检测,统计分析LSM与脾静动脉血流学参数[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脾静脉内径、脾静脉最大流速、脾静脉平均流速、脾动脉最大流速、脾动脉最小流速、脾动脉阻力指数(SRI)]的相关性。结果根据Scheuer分期评分系统对标本进行病理分期:Ⅰ期18例,Ⅱ期20例,Ⅲ期9例,Ⅳ期36例。PBC组LSM明显高于对照组[12.4(7.3~20.5)kPa vs 5.1(3.8~6.3)kPa。P<0.01]。脾脏厚径、长径和内径PBC组均大于对照组[(45.4±13.4)mm vs(31.3±5.6)mm、(127.7±36.3)mm vs(90.7±5.6)mm、(8.5±2.8)mm vs(6.5±0.7)mm。P<0.01]。脾动脉最大流速和SRI PBC组高于对照组[(79.7±28.7)cm/s vs(61.9±21.6)cm/s、0.62±0.08 vs 0.59±0.07。P>0.01];在PBC的各肝纤维化分期中,LSM、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脾静脉内径、脾动脉最大流速、S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55、44.831、32.813、24.693、3.407、11.080,P<0.05)。PBC患者中,Ⅳ期的LSM、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脾脏内径、SRI均高于Ⅰ期和Ⅱ期[(25.8±17.3)kPa vs(6.1±2.3)kPa&(9.5±3.5)kPa、(56.3±8.2)mm vs(31.5±3.8)mm&(37.0±10.3)mm、(151.3±27.6)mm vs(89.5±10.5)mm&(108.0±21.9)mm、(10.6±2.6)mm vs(6.0±1.0)mm&(6.8±1.4)mm、0.68±0.08 vs 0.58±0.05&0.59±0.07。P<0.05]。Ⅲ期的LSM、脾脏长径、脾静脉内径均高于Ⅰ期和Ⅱ期[(19.7±6.6)kPa vs(6.1±2.3)kPa&(9.5±3.5)kPa、(153.0±36.3)mm vs(89.5±10.5)mm&(108.0±21.9)mm、(8.6±1.7)mm vs(6.0±1.0)mm&(6.8±1.4)mm。P<0.05];PBC患者的LSM与病理分期、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脾静脉内径、脾动脉最大流速、SRI分别呈正相关性(r=0.754、0.695、0.686、0.660、0.243、0.373,P=0.000、0.000、0.000、0.000、0.027、0.001)。结论PBC患者的LSM与病理分期、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脾静脉内径、脾动脉最大流速、SRI呈正相关,可为临床评估PBC疾病进展提供参考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肝脏硬度值 脾脏厚径 脾静脉最大流速 脾动脉最大流速 脾动脉阻力指数
下载PDF
绿色技术转移视角下科技人才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再检验 被引量:4
2
作者 殷凤春 田楠楠 严翔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以科技人才、绿色技术为代表的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是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运用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剖析并检验了科技人才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及绿色技术转移(GTT)的中介机制。研究表明:(1)长... 以科技人才、绿色技术为代表的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是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运用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剖析并检验了科技人才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及绿色技术转移(GTT)的中介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的科技人才集聚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2)科技人才集聚有效促进了GTT,提升了当地的绿色技术水平;(3)GTT不仅自身具有减排作用,同时可以作为科技人才集聚与碳排放间的中介变量有效促进减排。进一步指出,以绿色低碳为引智导向,关注“人才—技术”的适配,挖掘人才集聚对存量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效能,是一条推进社会低碳化转型的务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集聚 绿色技术转移 碳排放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上海居民用能行为和住宅空调采暖能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楠楠 杨峰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2年第12期22-29,共8页
充分了解居民用能行为、居住及个人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和推广优化用能行为措施来挖掘住宅节能潜力。通过对上海市5个不同类型小区的实地调研和走访,获得了不同小区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环境调控设备类型及数量、空调... 充分了解居民用能行为、居住及个人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和推广优化用能行为措施来挖掘住宅节能潜力。通过对上海市5个不同类型小区的实地调研和走访,获得了不同小区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环境调控设备类型及数量、空调使用习惯、开窗通风习惯、月电费等居民用能相关数据、基本居住信息及被访问者个人信息,对居住建筑中能源使用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对若干因素与建筑能耗相关性加以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地区住宅室内环境制冷和采暖主要依靠分体空调,因此提高分体空调能源效率并鼓励居民选择高效产品有重要意义;设备数量与户内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空调使用模式是“按需使用,人走即关”,表明使用者具有一定节能意识;空调夏季设定温度相对较节能,而冬季较不节能,夏季夜间开机率要高于冬季夜间,应进行宣传教育,使冬季空调设定温度趋向合理,引导夏季夜晚采用更节能的风扇等设备来降温;多数居民有保持通风的习惯,且老人优于年轻人,关窗原因由于各小区环境不同而略有差异,应通过前期设计创造利于通风的室外环境和室内空间,规避室外噪音等阻碍开窗的因素,对重点人群进行教育并鼓励开窗等被动式行为;在月电费粗略代替建筑能耗的前提下,建筑能耗与户内面积和空调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小区类型和常住人口数无直接关系,与被访问者收入无显著关系。希望能为进一步提出优化用能行为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促进我国住宅建筑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建筑 用能行为 空调采暖 建筑能耗 开窗
下载PDF
Evaluation on Explicit Dominance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ops Based 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A Case Study of Wengyuan County
4
作者 tian nan-nan ZHANG Zheng-dong +2 位作者 WU Shen-feng YANG Chun-hong ZHANG Wu-me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2期15-17,21,共4页
This article offers an overview of crop production in Wengyuan County:the growing area of rice is the biggest followed by sugarcane and the growing area of mulberry,Sanhua plum and Jiuxian peach is small;the annual ou... This article offers an overview of crop production in Wengyuan County:the growing area of rice is the biggest followed by sugarcane and the growing area of mulberry,Sanhua plum and Jiuxian peach is small;the annual output of sugarcane is the biggest followed by rice,the annual output of mulberry ranks NO.3,and the output of Sanhua plum and Jiuxian peach is the lowest,but the annual output of them is very close.In accordance with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concerning explicit dominance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ops,coupled with data analysis,we determine the explicit dominance of the main crops in Wengyuan Coun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rmalized explicit dominance of rice,sugarcane,mulberry,Sanhua plum and Jiuxian peach in Wengyuan County is 0.23,0.94,0.33,0.22 and 0.46,respectively;in Wengyuan County,the sugarcane is fit to expand the scale,the mulberry and Jiuxian peach are relatively fit to expand the scale,and the rice and Sanhua plum are not fit to expand th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plicit dominance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ops Evaluation system Wengyuan County
下载PDF
手术室综合干预策略对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超 李彬 +2 位作者 翟小松 田男男 王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802-3805,共4页
目的 研究手术室综合干预策略在手术部位感染(SSI)控制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手术室于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3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各69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仅接... 目的 研究手术室综合干预策略在手术部位感染(SSI)控制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手术室于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3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各69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仅接受手术室常规干预措施,而综合组则实施综合干预策略,评价不同干预策略下的切口愈合、SSI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手术室环境指标监测合格率以及手术、愈合、住院时间情况。结果 综合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1.30%)对比常规组(73.91%)更高,丙级愈合率(2.90%)及SSI发生率(4.35%)对比常规组(13.04%、15.94%)更低(P<0.05);综合组干预满意度(94.20%)对比常规组(78.26%)更高(P<0.05);综合组手术环境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对SSI进行控制过程中,于手术室常规干预中实施综合干预策略具有更显著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干预策略 手术室 手术部位感染 感染控制
原文传递
脑转移性癌IMRT与3D-CRT剂量学对比分析研究
6
作者 王树超 田楠楠 +3 位作者 李宏 李琨 李爱菊 刘文健 《社区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5-18,共4页
目的比较脑转移性癌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靶区剂量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接受放射治疗的脑转移性癌患者共20例(其中10例单发,10例多发转移患者),每例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放疗(全脑... 目的比较脑转移性癌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靶区剂量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接受放射治疗的脑转移性癌患者共20例(其中10例单发,10例多发转移患者),每例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放疗(全脑2野对穿+3野局部加量)及5野IMRT计划。分析两组分别运用两种放疗方法的等剂量曲线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两种治疗计划对靶区剂量分布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单发转移病灶组:IMRT计划显著提高了靶区适形度,但均匀度无明显优势。显著降低了脑干、视交叉和脑垂体的最大受照射剂量(均P<0.05);视交叉和脑垂体的最小受照射剂量和平均受照剂量、左右视神经的平均剂量与3D-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发转移病灶组:IMRT计划与3D-CRT相比较,靶区适行度及均匀度均在可接受范围。IMRT计划中左右晶体的受照剂量显著增大(均P<0.05),其他危及器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放疗计划均能达到满意的靶区覆盖率。IMRT与3D-CRT都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但都表现出了较大的靶区异质性。多发脑转移病灶组中IMRT放疗方式对危及器官的保护没有表现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性癌 调强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
原文传递
剂量体积直方图对放疗分割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爱菊 刘宝军 +2 位作者 李金刚 田楠楠 王鹏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0-415,共6页
目的在放射治疗中,分割模式对疗效和放射损伤均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在保证肿瘤组织相同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的基础上,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加权后的线性二次模型(linear-quadratic mod... 目的在放射治疗中,分割模式对疗效和放射损伤均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在保证肿瘤组织相同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的基础上,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加权后的线性二次模型(linear-quadratic model,LQ model;又称LQ公式),确定最佳放疗分割模式,最大程度地降低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受照剂量。方法将放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中靶区和OAR的DVH积分数据转换成微分密度分布图,分别计算出每个OAR所受照射的剂量比值因子δ,代入LQ公式分别计算出肿瘤和OAR的BED值,绘制出靶区的生物效应E1和OAR的生物效应E0的关系曲线图,以及不同分割模式下OAR生物效应E0的曲线图。通过观察E1和E0辐射损伤效应曲线的特征,来决定最佳的放疗分割模式。结果如果E1和E0的关系曲线及E0的辐射损伤效应曲线是递减型的,适合多次分割放疗;反之,如果曲线是递增型的,适合大分割放疗。在1例食管癌的放疗中,通过对损伤效应数值的分析得出,脊髓的适宜分割模式为22~35次,分次剂量为2.94~2.00Gy;心脏的适宜分割模式为10~35次,分次剂量为5.40~2.0Gy;双肺的适宜分割模式为20~35次,分次剂量为3.19~2.00Gy。结论利用DVH加权后的LQ model得出在该例食管癌组织BED为70Gy的前提下,综合分析脊髓、心脏和双肺的损伤效应特点,确定分割次数为22~35次,分次剂量为2.94~2Gy,是辐射损伤效应最小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VH图 LQ线性模型 剂量比值因子 时间剂量分割模式
原文传递
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作用和药代特征 被引量:44
8
作者 田楠楠 杨茜和 +5 位作者 朱雅暄 曾雪珊 袁佳烨 杨军令 贾伟伟 李川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409-3424,共16页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E.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的干燥草质茎。麻黄是中医上千年抗击瘟疫的一味关键中药,不同时期的疫病虽有不同,但使用含麻黄的方药始终传承,在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E.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的干燥草质茎。麻黄是中医上千年抗击瘟疫的一味关键中药,不同时期的疫病虽有不同,但使用含麻黄的方药始终传承,在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麻黄是一味非常有特色的中药,一方面麻黄的药效作用突出,不仅是中医发汗解表的要药和宣肺平喘的要药,而且具有明确的利水消肿作用。另一方面麻黄的毒副作用也比较突出,因此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取决于能否“用之得当”。该文全面总结了麻黄的化学组成及多方面的成分差异、麻黄成分的药效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征、麻黄成分及制品的不良反应。笔者认为在学习传统中医用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麻黄系统开展现代药物科学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传统中医药独特优势、发展新型中药以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为此,可重点在两方面着力,其一是深入研究多物质参与下的麻黄药效作用特点,其二是系统研究麻黄毒副作用的临床表现、物质基础和规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麻黄属 发汗 平喘 升压 减肥 麻黄碱 伪麻黄碱
原文传递
西藏胡黄连醇提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PPARγ和PON1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马韵词 陈凯 +4 位作者 田楠楠 党文振 杨丹妮 吴少瑜 郭志坚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1-794,共4页
目的观察西藏胡黄连醇提物(ethanol extraction of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EPS)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方法将3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PS低、中、高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 目的观察西藏胡黄连醇提物(ethanol extraction of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EPS)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机制。方法将3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PS低、中、高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12周。超声和病理切片观察各组主动脉中的斑块形成情况,试剂盒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PPARγ和PON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PS和辛伐他汀组可以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降低血清TC,LDL-C,TNF-α,IL-6,MCP-1,MDA水平(P<0.05,P<0.01,P<0.001),显著升高GSH-Px,SOD活性(P<0.01,P<0.001),增加主动脉中PPARγ和PON1的表达显(P<0.001)。结论西藏胡黄连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动脉壁中PPARγ和PON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胡黄连 动脉粥样硬化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对氧磷酶1
原文传递
基于剂量体积直方图对胸中段食管癌调强放疗分割模式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爱菊 刘宝军 +3 位作者 田楠楠 陈晓婷 刘金峰 王鹏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283-1289,共7页
目的基于放疗计划中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探讨危及器官(OAR)剂量体积参数对放疗分割模式的影响,为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放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02-01-2021-12-3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胸中段食管癌... 目的基于放疗计划中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探讨危及器官(OAR)剂量体积参数对放疗分割模式的影响,为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放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02-01-2021-12-3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放疗计划系统(TPS)中靶区和OAR的微分分布数据导出,计算每个OAR所受照射的剂量比值因子δ,代入加权后的线性二次模型(LQ)公式,分别计算肿瘤的辐射损伤生物效应E_(1)和OAR的辐射损伤生物效应E_(0)值,并绘制不同分割模式下OAR辐射损伤生物效应E_(0)曲线图。结果通过分析OAR辐射损伤效应值可知,在52例胸中段食管癌54Gy常规分割放疗中,脊髓宜选择分次剂量为2.00~2.38Gy、27~22次的分割模式;心脏宜选择分次剂量为2.00~4.48Gy、27~10次的分割模式;双肺宜选择分次剂量为2.00~2.58Gy、27~20次的分割模式。结论在保证肿瘤组织相同生物效应的基础上,52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辐射损伤生物效应最小的方案为分次剂量2.00~2.38Gy、27~2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段食管癌 调强放疗 剂量体积直方图 线性二次模型 分割模式
原文传递
乳腺癌根治术后组织补偿物对胸壁放疗剂量学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楠楠 王树超 +4 位作者 常军 张恒 李瑞阳 韩雪 刘文健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4期1372-1376,共5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有无组织补偿物时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03-01-2021-12-31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放疗的20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定位CT图像获取20例...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有无组织补偿物时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03-01-2021-12-31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放疗的20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定位CT图像获取20例患者的胸壁数据,通过Monaco计划系统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并保持相同的优化条件和射野参数设置,分别设计有组织补偿物与无组织补偿物2套放疗计划,比较2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OARs)受量和相关部分机器参数。结果有组织补偿物组计划靶区(PTV)的最大剂量(D_(max))比无组织补偿物组的下降56.4c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3,P=0.016;均匀性指数(HI)更接近于1,优于无组织补偿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P=0.044;患侧肺V_(5)、V_(20)、V_(30)(V_(x)指器官接受≥x Gy剂量的体积)、平均剂量(Dmean)均低于无组织补偿物组,其中V_(20)、V_(30)、Dmea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8、2.678、2.812,均P<0.05。有组织补偿物组心脏的V_(8)、V_(30)、Dmean均低于无组织补偿物组,其中V_(30)、Dmea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67、2.441,均P<0.05。有组织补偿物组机器跳数(MUs)低于无组织补偿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0,P<0.05。无组织补偿物组皮肤D_(100%)(Dx指器官当中剂量最高的x%或xcc体积所接受的最小剂量)、V_(40)均低于有组织补偿物组,分别降低了1038.09cGy、10.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80、-6.747,均P<0.001。结论2套放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有组织补偿物组靶区均匀性更好,对患侧肺、心脏高剂量控制更好,但是在引起皮肤毒性相关参数的控制上不如无组织补偿物组。一般条件下推荐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放疗采用添加组织补偿物,但是不建议全程使用组织补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放射治疗 组织补偿物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