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锆石微破裂过程的离散元模拟
1
作者 袁志煌 田云涛 高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74-2584,共11页
锆石中富含放射性元素U和Th,其U-Pb、U-Th-He与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地质热年代计,但这些年龄均与锆石的辐射损伤程度有关。锆石中放射性元素U和Th衰变所导致的晶体自辐射损伤,会改变晶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微观上表现为蜕晶化,... 锆石中富含放射性元素U和Th,其U-Pb、U-Th-He与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地质热年代计,但这些年龄均与锆石的辐射损伤程度有关。锆石中放射性元素U和Th衰变所导致的晶体自辐射损伤,会改变晶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微观上表现为蜕晶化,宏观上则表现为密度降低和体积膨胀。不同生长环带间的差异膨胀产生相对膨胀力,导致锆石发生微破裂。为了探究微破裂的发育过程与机制,本文基于锆石自辐射损伤-体积膨胀经验关系,利用离散元模拟方法,模拟核-边双层锆石自辐射损伤过程中内部应力分布;结合锆石的弹性模量与抗拉强度,模拟自辐射损伤与围压对核部高U、Th(模型Ⅰ)与边部高U、Th(模型Ⅱ)两类锆石微破裂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自辐射损伤及体积膨胀的增大,锆石微破裂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模型Ⅰ边部破裂对称发育,从单条逐渐发育成空心“十”字与“米”字形破裂网络;模型Ⅱ核部发育的多个同心状破裂是由早期放射状破裂随自辐射损伤增强而拓展并逐渐相连而形成。围压的影响效果与自辐射损伤程度有关:低自辐射损伤下,围压增加会抑制模型Ⅰ边部与模型Ⅱ核部破裂的发育与拓展;高自辐射损伤下,随着围压的增大,模型Ⅰ放射状破裂密度增大,而模型Ⅱ同心状破裂数目减少。锆石中微破裂的发育将晶体分割成若干亚颗粒,改变原子扩散出颗粒的路径与距离,因此本文对锆石微破裂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锆石中元素的扩散及相关的地质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破裂 自辐射损伤 蜕晶化 离散元模拟
下载PDF
折多山‒贡嘎山杂岩体晚渐新世退变质过程:来自长英质熔体的记录
2
作者 热孜亚·麦麦提 田云涛 +6 位作者 姚欣博 刘志超 刘一珉 张帅 潘黎黎 张贵洪 张增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79,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带中段折多山‒贡嘎山杂岩体东侧,出露新生代混合岩化片麻岩和侵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是该地区构造变形和地壳加厚过程的重要岩石记录。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对两个长英质熔体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锆... 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带中段折多山‒贡嘎山杂岩体东侧,出露新生代混合岩化片麻岩和侵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是该地区构造变形和地壳加厚过程的重要岩石记录。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对两个长英质熔体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成分分析。获得的锆石U-Pb年龄分布在195~23 Ma之间,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来自锆石增生边,集中在25~23 Ma之间,代表了熔体最后的结晶时代。锆石幔部的年龄范围为195~28 Ma,其中新生代年龄数据(54~28 Ma)在谐和图上呈串珠状分布,记录了该地区新生代以来的变质历史。锆石年龄与微量元素成分相关图显示,35~33 Ma以来重稀土及Y元素含量随锆石年龄减小而逐渐升高,指示变质基底发生石榴石分解,反映该区域自渐新世开始转变为减压退变质作用。另外,锆石结晶温度自35~33 Ma以来呈降低趋势,反映该减压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温度的降低。对比哀牢山‒红河断裂带高级变质作用及相关岩石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地区变质历史相似,表明川滇地块南、北两侧的大型边界断裂带在始新世‒晚渐新世均经历了显著的地壳加厚。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始新世‒晚渐新世块体边界薄弱带的构造活化,吸收了印度‒欧亚陆陆碰撞所导致的陆内构造缩短和斜向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鲜水河断裂 折多山‒贡嘎山杂岩体 混合岩 石榴石分解
下载PDF
干旱传播研究进展与展望Ⅱ--影响因素与干旱传播研究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智协飞 田云涛 +1 位作者 陈昌春 张余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4-668,共15页
针对影响干旱传播的3个方面因素,将气候因素分成降水、气温、风向和大气环流,将下垫面因素分成地质与地貌、植被与土壤,将人类活动因素分成土地利用与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地回顾了控制与影响干旱传播的有关因素及在不同国家和不... 针对影响干旱传播的3个方面因素,将气候因素分成降水、气温、风向和大气环流,将下垫面因素分成地质与地貌、植被与土壤,将人类活动因素分成土地利用与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地回顾了控制与影响干旱传播的有关因素及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别指出气候及下垫面因素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对干旱传播过程可能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影响。干旱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与机制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干旱监测与预警水平,减少干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从多源数据多模型融合、干旱传播三维建模、干旱传播驱动机理和干旱灾害链条延伸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传播 影响因素 进展 展望
下载PDF
干旱传播研究进展与展望Ⅰ--干旱传播含义、特征、类型与研究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智协飞 田云涛 +1 位作者 陈昌春 张余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5-653,共29页
在回顾干旱传播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干旱传播全环节的详细定义,阐述干旱传播的累积、衰减、滞后及延长特征,并重点就累积性与滞后性提炼了有关进展。按干旱传播环节、干旱传播时空特征两种方法划分干旱传播的类型,从线性回归、... 在回顾干旱传播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干旱传播全环节的详细定义,阐述干旱传播的累积、衰减、滞后及延长特征,并重点就累积性与滞后性提炼了有关进展。按干旱传播环节、干旱传播时空特征两种方法划分干旱传播的类型,从线性回归、对数函数、小波分析、Copula函数、因果分析、贝叶斯网络和随机森林7个方面、从单一水文模型模拟和多个模型集合模拟两大方面,分别归纳统计方法、水文模拟方法在干旱传播研究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传播 定义 特征 类型 方法 进展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舟曲县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高峰 叶振南 +4 位作者 李刚 田运涛 邓兵 郭宁 陈宗良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8-133,共6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与防灾减灾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区域或单体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研究,对城镇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较少。该文以地质灾害高发的舟曲县城区为研究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与防灾减灾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区域或单体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研究,对城镇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较少。该文以地质灾害高发的舟曲县城区为研究对象,以网格划分为评价单元,以1:1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侵蚀特征,利用无限边坡模型计算不同栅格单元的稳定性,并结合斜坡破坏概率及构建的斜坡滑动距离评价了城区斜坡危险性,在此基础上采用FLO-2D模型进行了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最后在arcgis平台下综合城区斜坡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完成了舟曲县城区5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评价结果表明:舟曲县城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面积6. 43 km2,共发育灾害点32处,威胁承灾体面积640. 29万m2;中危险区面积5. 15 km2,共发育灾害点7处,威胁承灾体面积509. 73万m2;低危险区及以下面积15. 80 km2,共发育灾害点3处,威胁承灾体面积1 527. 82万m2。该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镇尺度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过程,并为舟曲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 FLO-2D 白龙江流域 舟曲县城
下载PDF
不同组合模型区域滑坡易发性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高峰 郭宁 +5 位作者 邓兵 田运涛 叶振南 陈宗良 吕凤兰 高幼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72,共14页
为探索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以滑坡灾害高发的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首先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流域沟壑密度、植被指数等6项影响滑坡发生的孕灾因子作为易发性的评价指标,以研究区2... 为探索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以滑坡灾害高发的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首先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流域沟壑密度、植被指数等6项影响滑坡发生的孕灾因子作为易发性的评价指标,以研究区2093处滑坡灾害点为样本数据,依据各指标条件下的信息量值、确定性系数值和证据权重值曲线突变规律,并结合滑坡面积及分级面积频率比曲线作为等级划分的临界值来确定因子分级状态;其次,基于指标因子状态分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信息量法、确定性系数法、证据权法分别与逻辑回归组合的3种模型开展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并从模型结果、适用性和精度等方面采用多手段对3种组合模型进行比较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面,3组模型均表现较为理想,信息量和逻辑回归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4.6%,其预测精度和准确性优于其他2种组合模型。笔者以白龙江流域中游及其岷江支流段为例,开展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适用性、评价结果分析以及预测精度评价对比和研究等,成果可为该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精度分析 信息量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 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西藏芒康县斜坡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与易发性区划 被引量:15
7
作者 叶振南 田运涛 +1 位作者 陈宗良 邓兵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9-208,共10页
本文以地质灾害高发的西藏芒康县为例,基于高精度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综合获取灾害数据,全面查明了区内斜坡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引入坡度、起伏度、坡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河流水系(干流、支流)、植被覆盖8个影响因素做为评价因子,采... 本文以地质灾害高发的西藏芒康县为例,基于高精度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综合获取灾害数据,全面查明了区内斜坡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引入坡度、起伏度、坡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河流水系(干流、支流)、植被覆盖8个影响因素做为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及其加权模型两种模型进行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遥感解译正确率高达96.8%,加权信息量模型在该区适用性更好。芒康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317.8km^(2),主要分布于澜沧江、金沙江及其主要支流河谷两岸及地质构造密集发育部位。本文完整论述了高海拔山区开展区域性地质灾害全面调查与易发性评价的全过程,为类似地区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康县 遥感解译 地质灾害 加权信息量 易发性
下载PDF
非匀质泥石流运动特征与峰值流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高峰 田运涛 +7 位作者 高幼龙 乐琪浪 杨强 李瑞冬 叶振南 邓兵 郭宁 孙秀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8-1038,共11页
对非匀质泥石流运动变化特征进行预测评价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泥石流领域亟需完善的重点问题。通过对泥石流泥位和流速实测资料整理和分析,构建了非匀质泥石流运动特征值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前人... 对非匀质泥石流运动变化特征进行预测评价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泥石流领域亟需完善的重点问题。通过对泥石流泥位和流速实测资料整理和分析,构建了非匀质泥石流运动特征值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较少因子就能够判别研究区泥石流运动变化特征,并以陇南地区礼县下胡杨沟泥石流为例,通过FLO-2D流体模型对50年一遇(2%频率)和20年一遇(5%频率)降水条件下泥石流运动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泥石流容重为1.83 t·m-3时,下胡杨沟20年一遇的泥石流运动特征值最小且差异性不大;当泥石流容重为1.97 t·m-3时,下胡杨沟50年一遇的泥石流运动特征值最大且差异性悬殊;当不同规模泥石流流量达到峰值时均产生较大的泥位深度。进一步将泥石流运动特征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断面相结合检验分析,并反推已发生泥石流事件的峰值流量,与实际情况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采用本文预测模型计算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为泥石流防灾减灾和泥石流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匀质泥石流 泥位特征值 流速 峰值流量 FLO-2D 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不同工程情景和降雨频率工况下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高峰 陈宗良 +3 位作者 毛佳睿 田运涛 高幼龙 邓兵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40,共11页
为深入认识不同工况下泥石流灾害的堆积特征及潜在危害,采用FLO-2D模型对白龙江流域泥湾沟在有无治理情景不同降雨频率条件下泥石流堆积特征及危险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有工程治理情景下,泥湾沟危险区面积相对无工程时减少29.71%~... 为深入认识不同工况下泥石流灾害的堆积特征及潜在危害,采用FLO-2D模型对白龙江流域泥湾沟在有无治理情景不同降雨频率条件下泥石流堆积特征及危险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有工程治理情景下,泥湾沟危险区面积相对无工程时减少29.71%~52.06%;无工程治理情景下1%、2%、5%等3种降雨重现期工况的冲出固体物质量是有工程治理同等条件下的1.55~2.99倍。结合构建的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无工程治理情景下泥石流最大堆积厚度及冲出固体物质总量相对误差分别在0.74%~28.48%、2.03%~14.97%范围内,模拟效果较好,可为今后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工程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流域 泥湾沟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FLO-2D 工程防治
下载PDF
甘肃陇南石鸡坝乡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超 田运涛 张宇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89,共7页
依据甘肃陇南白水江流域石鸡坝乡幅地质灾害最新调查编录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利用Arcgis10.2软件平台全面分析了致灾因子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具体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 依据甘肃陇南白水江流域石鸡坝乡幅地质灾害最新调查编录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利用Arcgis10.2软件平台全面分析了致灾因子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具体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类型、河流侵蚀、植被覆盖、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采用信息量法进行了崩滑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价区划,采用信息量法和定性评价方法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价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高区域面积14.22km^2,占3.30%;危险性中等区域面积51.05km^2,占11.83%;危险性低区域面积95.32km^2,占22.09%;危险性极低区域面积270.93km^2,占62.79%。17条泥石流危险性高,59条危险性中等,1条危险性低。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陇南石鸡坝乡 地质灾害 信息量法 易发性评价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文县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运涛 景博 +2 位作者 王高峰 郭宁 杨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2期56-59,I0001,共5页
选择受地震影响的郭家坡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在滑坡孕灾背景条件调查、大比例尺平面测绘、工程地质勘查、岩土测试等基础上,对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有限元模拟定量分析了滑坡现状稳定性。结果表明:地震是滑坡整体破坏... 选择受地震影响的郭家坡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在滑坡孕灾背景条件调查、大比例尺平面测绘、工程地质勘查、岩土测试等基础上,对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有限元模拟定量分析了滑坡现状稳定性。结果表明:地震是滑坡整体破坏的主要诱因,高陡斜坡和裂隙发育的地层是造成郭家坡滑坡发生多级滑动的内在因素,滑坡在降雨饱水工况和地震工况下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形成机理 裂隙 稳定性 文县
下载PDF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潜在泥石流危险性预报模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高峰 高幼龙 +9 位作者 姚亚辉 田运涛 徐友宁 孙秀娟 李瑞冬 何元宵 邓兵 叶振南 陈宗良 郭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2-748,共17页
【研究目的】泥石流灾害是白龙江流域分布广泛并常引起群死群伤的重大地质灾害,准确评价泥石流活动规模及其危险度,是泥石流危险性预警预报的前提,合理构建危险性预报模型是泥石流防灾减灾的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历史泥石流... 【研究目的】泥石流灾害是白龙江流域分布广泛并常引起群死群伤的重大地质灾害,准确评价泥石流活动规模及其危险度,是泥石流危险性预警预报的前提,合理构建危险性预报模型是泥石流防灾减灾的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历史泥石流案例和对应降雨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形成泥石流关键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白龙江流域潜在泥石流危险度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两类泥石流危险级别临界判别模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以泥石流活动规模、沟床平均比降、流域切割密度、不稳定沟床比例为判断因子的泥石流危险度动态定量计算模型,能快速准确预测未来不同工程情景和降雨频率工况下泥石流危险度;(2)影响降雨型泥石流发生的地形条件由流域面积、10°~40°斜坡坡度面积比、沟床平均纵比降等组成,降雨条件主要由泥石流爆发前的24 h累积降雨量、触发泥石流1 h降雨量或10 min降雨量等组成;(3)依据30条典型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结果,获得泥石流危险性临界判别值,提出了降雨型潜在泥石流危险性1 h预报模型(Ⅰ类)和10 min预报模型(Ⅱ类),其中Ⅰ类模型高危险度以上泥石流预测精度大于87.5%,Ⅱ类模型中等危险度以上泥石流预测精度大于80%,而两类预报模型验证准确率为83.3%。【结论】研究成果为泥石流精准预警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建立中小尺度泥石流实时化预警系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性预报模型 地形条件 降水条件 地质灾害调查工程 白龙江流域 甘肃省
下载PDF
喀什地区女性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小丽 田云涛 +4 位作者 提拉柯孜·图尔荪 胡育英 杨和银 钱孝贤 谢旭晶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810-814,共5页
目的分析以维吾尔族居民为主的喀什地区女性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AD)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有效防治女性PCAD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女性244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和年龄分为3组:无冠... 目的分析以维吾尔族居民为主的喀什地区女性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AD)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有效防治女性PCAD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女性244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和年龄分为3组:无冠心病组(69名)、PCAD组(104例)和晚发冠心病组(71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AD的危险因素。结果PCAD组年龄(54.25±6.97)岁,其中因AMI就诊达42.3%,且在冠心病患者中占比高达59.4%。与无冠心病组相比,PCAD组患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更高,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糖水平均更高,而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更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晚发冠心病组相比,PCAD组除胱抑素C水平较低,白蛋白、APO-B较高外,2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OR=4.349,95%CI(1.411,13.402)]、高血压[OR=3.121,95%CI(1.467,6.639)]、APO-B/APO-A1[OR=5.603,95%CI(1.128,27.838)]、Hcy[OR=1.188,95%CI(1.070,1.318)]。结论喀什地区女性冠心病患者在65岁之前发病较为常见,且糖尿病、高血压、高APO-B/APO-A1值、高Hcy水平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早期筛查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地区 女性 早发冠心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早期古应力环境:来自四川盆地西南缘磁组构的记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帅 田云涛 +7 位作者 田野 刘一珉 唐苑 秦咏辉 颜照坤 李仕虎 沈中山 张增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43-1653,共11页
四川盆地西南缘紧邻龙门山褶皱冲断带(青藏高原东边界)南段.该地区的新生代早期红层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历史及构造演变.本研究选取四川盆地西南缘芦山地区古新统—下渐新统名山组—芦山组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组构方法,... 四川盆地西南缘紧邻龙门山褶皱冲断带(青藏高原东边界)南段.该地区的新生代早期红层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历史及构造演变.本研究选取四川盆地西南缘芦山地区古新统—下渐新统名山组—芦山组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组构方法,结合前人对研究区古地磁及构造变形的研究,恢复了该地区新生代早期的古应力方向.本研究获取了548块样品的磁组构数据,这些磁组构的磁面理与层面平行,产状校正后磁线理呈NE-SW方向(39°/219°),K_(3)主轴方向相对集中(为120.9°±1.3°),为弱应变背景下平行层缩短之前初始变形磁组构类型,主要形成于地层成岩阶段,未受到后期褶皱等构造变形的强烈改造.本研究认为芦山剖面磁组构结果记录了研究区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信息:新生代早期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及川西南盆地受NW-SE向的最大主应力控制.该地区新生代晚期及现今应力场与新生代早期一致,可能继承了新生代早期的应力体制,暗示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可能在新生代早期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前陆盆地 古地磁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磁组构 古应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递进式构造与地貌演化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云涛 张贵洪 +2 位作者 李瑞 张增杰 孙习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4-45,共2页
1研究背景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驱动了青藏高原向东南方向的扩展和挤出,活化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先存构造带(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等)。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变形和地表隆升,不仅影响亚洲季风气候的演变,而且可能与南海的形成与... 1研究背景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驱动了青藏高原向东南方向的扩展和挤出,活化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先存构造带(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等)。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变形和地表隆升,不仅影响亚洲季风气候的演变,而且可能与南海的形成与演化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因此,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地壳加厚与地表隆升的过程与动力机制,一直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相关学术观点主要包括以下2种:晚始新世以来侧向挤出与地壳缩短;晚中新世以来中-下地壳管道流。然而,前者难以解释东南缘区域地壳加厚(50-65 km)与微弱地壳缩短(<20%)之间的矛盾;后者难以解释中-下地壳低速体不连续的空间分布,且中-下地壳大规模(上千千米)流动所需要的地壳粘度(1016-1018 Pa·s)比诸多观测结果低约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新构造变形 高原扩展 局部下地壳流 构造热年代学
下载PDF
白垩纪以来东亚地貌演化与构造驱动:来自沉积盆地与构造变形的记录
16
作者 田云涛 秦咏辉 +7 位作者 胡杰 张贵洪 刘一珉 潘黎黎 颜照坤 张增杰 孙习林 张培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1-482,共12页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倾的一级地貌格局逐渐形成。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本文报道了西江中‒上游流域内玉林、十万大山、南宁和百色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古流向研究结果,并综合了珠江口盆地碎屑物源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古高程与水系演化研究进展,获得以下认识:①白垩纪,西江中‒上游地区盆地物源主要源自盆地东侧(可能是云开大山),反映了东侧地形相对较高,与“跷跷板”模式所指出的中生代东高西低的地形一致。②古近纪,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主要源自沿海花岗岩体,西江中‒上游玉林与十万大山盆地物源仍然主要源自东侧,指示西江水系尚未贯通,东部沿海高地形仍然存在;结合该时期南宁和百色盆地物源来自东西两侧,青藏高原东南缘强烈压扭性变形和古高程研究所指示的地表抬升,认为古近纪东亚地形应是两侧高、中部低的“V”字型样式。③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物源信号逐渐与现代珠江一致;在南宁盆地发现的新近纪河流相砂砾岩所指示的古流向与现今河流基本一致。这些证据说明珠江水系在晚渐新世以来逐渐形成,反映了沿海地区地形已被夷平。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持续抬升,现今西高东低的东亚地形逐渐成型。我们发现东亚地形“跷跷板”式的演变过程中,在古近纪经历了“V”字型的过渡状态,为进一步刻画东亚地形演变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青藏高原 构造地貌 沉积盆地 古水系演化 古地形重建
下载PDF
华南南缘晚白垩世晚期的构造反转及其机制--来自广西玉林盆地的证据
17
作者 秦咏辉 田云涛 +1 位作者 陈东旭 张增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1-923,I0001-I0007,共20页
中国东部自白垩纪以来在区域伸展的构造背景下经历了多期挤压构造反转,其中华南地区晚白垩世晚期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反转直接证据较少。本文通过野外构造与锆石U-Pb定年分析,对华南南缘广西玉林盆地白垩纪‒古近纪的盆地演化进行了系统梳... 中国东部自白垩纪以来在区域伸展的构造背景下经历了多期挤压构造反转,其中华南地区晚白垩世晚期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反转直接证据较少。本文通过野外构造与锆石U-Pb定年分析,对华南南缘广西玉林盆地白垩纪‒古近纪的盆地演化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盆地上白垩统与古近系之间角度不整合的构造特征、时限及变形机制。结果表明,玉林盆地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的伸展裂陷,发育上白垩统西垌组火山碎屑岩和罗文组河湖相沉积;晚白垩世晚期,研究区发生了NW-SE向挤压构造反转,形成了白垩系罗文组与古近系邕宁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该结果显示华南南缘晚白垩世晚期经历了挤压构造反转,其时间与燕山运动最后一幕大致相近。关于这一构造反转的机制争议较大,本文认为该反转的力源可能来自华南以东或以南地区的构造事件:①同期存在古南海的扩张,其洋脊的推力或许是一种可能的机制;②如果不存在古南海,晚白垩世向西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变小,与上覆板块的耦合度增强,也可能会驱使华南南缘发生构造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晚白垩世晚期 玉林盆地 角度不整合 构造变形
下载PDF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典型高位堆积层滑坡成因机制研究及其危险性预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高峰 李浩 +6 位作者 田运涛 陈宗良 徐友宁 高幼龙 叶振南 李瑞冬 谢兴隆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3-1018,共16页
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武都区泻流坡滑坡为例,在现场勘查测绘、多期遥感数据分析、地表位移监测、室内试验测试及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发育特征、活动特性、形成演化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泻流坡滑坡滑源区潜在不稳定块体危险性... 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武都区泻流坡滑坡为例,在现场勘查测绘、多期遥感数据分析、地表位移监测、室内试验测试及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发育特征、活动特性、形成演化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泻流坡滑坡滑源区潜在不稳定块体危险性预测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1)泻流坡滑坡为多因素耦合作用形成的大型高位堆积层滑坡,体积达188.35×104m3,可分为上部潜在滑源区、中部狭窄流通区、下部停淤堆积区3个区段,整体具有多期次、多层级、逐级后退式演化特征,各滑体滑动表现为蠕滑拉裂–推移式变形特点;(2)泻流坡滑坡的形成演化以活跃新构造运动为主导,易滑的孕灾地层为基础,差异性不协调地貌为条件,而降雨持续劣化、历史强震震裂效应及断裂蠕滑效应是滑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3)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目前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多个部位仍存在不同程度变形破坏,利用River-Flow2D软件对上部潜在滑源区在极端降雨条件下启动和运动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模拟最大滑动距离810 m,最大速度可达33.5 m/s,最大堆积厚度为26.7 m,总堆积方量约121×104m3,可形成局部堵江灾害链。研究成果可为此类流域性高位滑坡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泻流坡滑坡 高位堆积层滑坡 成因机制 危险性预测 白龙江流域
原文传递
中国丹霞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罗彬 黄诚 +4 位作者 李宏卫 张珂 袁万明 田云涛 齐德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3-1253,共21页
丹霞景观指以丹霞地貌为主体的景观风貌,在中国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学科发展和保护利用离不开全国尺度上对其景观分异的深入认识。本文依据岩性、崖壁高度、岩层产状、岩石强度等数据,定量分析丹霞景观特征的空间格局;结合对中国超过200... 丹霞景观指以丹霞地貌为主体的景观风貌,在中国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学科发展和保护利用离不开全国尺度上对其景观分异的深入认识。本文依据岩性、崖壁高度、岩层产状、岩石强度等数据,定量分析丹霞景观特征的空间格局;结合对中国超过200处丹霞地貌的实地调查所获认识,半定量地确定了中国丹霞景观的空间分异;综合地质、地貌等因素,将中国丹霞景观划分为东南部、川渝黔边区、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天山—祁连”沿线和青藏高原地区6个各具特色的丹霞景观片区。通过全国尺度丹霞景观的对比发现:①红层沉积范围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地壳升降格局共同控制了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②喜马拉雅运动在中国不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控制了丹霞成景地层倾斜程度;③不同类型盆地岩性的差异,影响崖壁平整程度等坡面形态;④岩石强度对崖壁高度影响较小,但垂向岩石强度的差异导致水平凹槽或洞穴的形成,并导致以崩塌为主的地貌过程;⑤地貌演化阶段影响单体和群体景观的丰富程度;⑥气候主要影响当前活跃的地貌过程,植被和水体等自然地理要素与地貌的组合塑造了不同的丹霞景观特色和美感。全国尺度上,丹霞景观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异是构造演化历史、地表环境等因素的区域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景观 丹霞地貌 空间分异 景观分异 喜马拉雅运动
原文传递
Palaeogeothermal response and record of the effusing of Emeishan basalts in the Sichuan basin 被引量:32
20
作者 ZHU ChuanQing XU Ming +5 位作者 YUAN YuSon ZHAO YongQing SHAN JingNan HE ZhiGuo tian yuntao HU ShengBi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0期949-956,共8页
Thermal history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vitrinite reflectance from boreholes in the basin using a paleo-heat flow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chuan basin experienced a relatively low heat... Thermal history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vitrinite reflectance from boreholes in the basin using a paleo-heat flow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chuan basin experienced a relatively low heat flow period in the Early Paleozoic,and an elevated paleo-heat flow,ranging 60-80 mW/m2 with a maximum as high as 100 mW/m2 around 259 Ma,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 Paleozoic to the end of the early Permian,and a decreased paleo-heat flow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late Triassic,and then maintained nearly stable to the present.The Late Paleozoic paleo-heat flow was quite high where there were extensive Emeishan flood basalts or concealed basalts which erupted between the early and the late Permian,such as the sou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areas of the Sichuan basin.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aleo-heat flow,it can be inferred that,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Emeishan magmatic activity during the Dongwu movement though there was lack of Emeishan flood basalts.In addition,the results of therm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provide paleogeothermal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and onset of the Emaishan mantle p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峨眉山玄武岩 盆地热史 古地温 涌出 反应 镜质组反射率 晚古生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