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超级油盆构造演化及其烃源岩发育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功成 佟殿君 +2 位作者 陈凯 刘辉 方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8-1023,共16页
综合运用渤海湾盆地新采集的高品质地震剖面以及最新的勘探成果资料,通过对各主要层系的地层分布、构造和古地理格局的分析,系统开展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所处的华北克拉通位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 综合运用渤海湾盆地新采集的高品质地震剖面以及最新的勘探成果资料,通过对各主要层系的地层分布、构造和古地理格局的分析,系统开展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所处的华北克拉通位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等3大构造体系域的交接地带,经历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旋回的交替叠加,主要经历5期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建造阶段,即中新元古代大陆裂陷槽、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坳陷碳酸盐岩建造、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克拉通内坳陷、中生代陆内走滑-伸展构造和新生代陆内裂陷阶段。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挤压、走滑和伸展构造活动,控制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发育、改造和保存,尤以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及古近系世界级特优质湖相烃源岩最为重要,为超级富油气盆地的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烃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建造 地层分布 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 超级盆地
下载PDF
北康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
2
作者 徐俊杰 佟殿君 高圆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7-1619,共13页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地15.5 Ma界面(MMU)之下发育了多条大规模、低角度的拆离断层,界面之下的原型盆地为裂陷盆地,并且局部可表现为拆离盆地,符合被动大陆边缘细颈化带内的构造特征。对北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曾母盆地进行对比,发现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迥然不同,据此重新将南海南部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为西巴拉姆线。结合南海南、北部的陆缘盆地基底卷入构造的发育特征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在发生破裂后,应变的集中主要体现在靠近洋壳的细颈化带和远端带部位,远离洋壳地区的应变受海底扩张的影响较小,这一特征可能与被动陆缘岩石圈的近端和远端在拉伸过程中的解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构造特征 南海南部 构造演化 拉伸应变 动力变形分区
下载PDF
大类招生背景下海洋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3
作者 廖远涛 任建业 +2 位作者 何杰 佟殿君 张帅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3期70-74,共5页
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高校本科生招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选择,但是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尚存在专业选择冷热不均、课程体系不够优化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效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类专业为例,提出... 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高校本科生招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选择,但是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尚存在专业选择冷热不均、课程体系不够优化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效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资源共享等措施,以期为科学统筹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类招生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海洋科学
下载PDF
组合式秸秆集行深松条耕整地机的研制与应用
4
作者 包锡波 佟殿军 刘守忠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2期51-53,共3页
组合式1JTSG-300型均匀行条耕机和1JTSG-180型宽窄行条耕机由本溪盛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研制,可一次完成秸秆收集、归行处理、深松作业等多项作业。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表... 组合式1JTSG-300型均匀行条耕机和1JTSG-180型宽窄行条耕机由本溪盛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研制,可一次完成秸秆收集、归行处理、深松作业等多项作业。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表明,这两款机型的全仿形机构设计能适用于复杂地块作业,且作业效率高、整地效果好,可满足东北四省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集行 深松 条耕机 设计 应用
下载PDF
Characterising the nature, evolution and origin of detachment fault in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Qiongdongnan Basin of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被引量:11
5
作者 REN Jianye ZHANG Daojun +7 位作者 tong dianjun HUANG Anmin WANG Yahui LEI Chao ZUO Qianmei ZHAO Yanghui HE Weijun YANG Linl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18-126,共9页
Using regional geological, newly acquired 2D and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 data, especially 2D long cable seismic profiles, the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are inter... Using regional geological, newly acquired 2D and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 data, especially 2D long cable seismic profiles, the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are interpreted. The geometry of No.2 fault system is also re-defin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ult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deep-water area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y employ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s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ckstripping. Furthermore, the dynamical evolution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nd its controls o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NW-trending tensile stress field during the Late Eocene. At this time, No.2 fault system initiated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discontinuous fault segments, which controlled a series small NE-trending fault basins. During the Oligocene, the regional extensional stress field changed from NW-SE to SN with the oceanic spreading of South China Sea, the early small faults started to grow along their strikes, eventually connected and merged as the listric shape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s ob-served today. No.2 fault detaches along the crustal Moho surface in the deep domain of the seismic profiles as a large-scale detachment fault. A large-scale rollover anticline formed in hanging wall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There are a series of small fault basins in both limbs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howing that the early small basins were involved into fold deformation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tructurally, from west to east,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vely arranged graben and half-grabe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at the extension zone of the tip of the V-shaped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s activity period is the same a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furthermore the emplacement and eruption of magma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mantle below the Moho surface occurred at the region between Songnan-Baodao and Changchang sags, from east to west with the early-stage spread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refore, this study not only helps in depicting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deep-water basi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ut also provides the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evidence for establishing a unified model of continental margin extension and oceanic spre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ongdongnan Basin No.2 fault detachment fault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演化过程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6
作者 龚宇 佟殿君 +5 位作者 焦垚祺 高铭恒 周晨 许延成 刘辉 方璇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松南—宝岛凹陷是琼东南盆地继陵水凹陷之后所发现的又一个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深水勘探区,其北部断阶带构造背景复杂,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应力场的变形和叠加演化,所形成的复杂的构造系统对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 松南—宝岛凹陷是琼东南盆地继陵水凹陷之后所发现的又一个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深水勘探区,其北部断阶带构造背景复杂,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应力场的变形和叠加演化,所形成的复杂的构造系统对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运用覆盖研究区的新采集和处理的高精度3D地震资料以及新的勘探成果资料,在精细地震剖面构造地层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沉降史反演以及构造演化史恢复等技术,系统地开展北部断阶带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断阶带为由F2断裂、F2-1断裂、F12断裂和F12-1断裂所构成的右阶斜列式同向叠覆式断阶带,经历了由始新世NE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向渐新世的近EW向的低角度伸展拆离断层的演变过程,并控制了中央坳陷带大型拆离盆地的发育。断层相互叠接部位形成的大型转换带成为控制源—汇系统、始新统和崖城组主力烃源岩和陵三段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大型储集体的关键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覆式断阶带 构造演化 转换带 成藏控制作用 松南—宝岛凹陷
原文传递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洼伸展滑脱构造发育演化模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征 佟殿君 +1 位作者 高铭恒 胡晨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09-2520,共12页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从古新世早期到渐新世末期经历了多幕次的伸展,在裂陷Ⅱ幕时期形成了一组近E-W向的伸展滑脱断裂系,但其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尚未明确.基于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全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地层综合解释以及定量...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从古新世早期到渐新世末期经历了多幕次的伸展,在裂陷Ⅱ幕时期形成了一组近E-W向的伸展滑脱断裂系,但其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尚未明确.基于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全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地层综合解释以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对乌石凹陷东洼伸展滑脱构造进行了深入的解析.结果表明,乌石东洼新生代地层共发育7条近E-W或NE-SW向展布的伸展滑脱断层(Fa-Fg),这些伸展滑脱断层与北倾的7号断层相向倾斜发育,共同控制了流沙港组一段到涠洲组一段的跷跷板式地层沉积和大型滚动背斜的形成.从演化上来讲,在始新世早中期(T100-T83)盆地为由NE-SW向展布的7号断层和局部基底小规模正断层控制的地堑或半地堑盆地,早期局部沉积的流沙港组三段被晚期连续沉积的厚层流沙港组二段油页岩覆盖.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晚期(T83-T60),盆地沉积了由对倾发育的伸展滑脱断层和7号断层共同控制的流沙港组一段-涠洲组一段,对倾断层的先后活动导致了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控制了复杂的“跷跷板式”滚动背斜及“包心菜”构造的发育.新近纪以来(T60-海底),盆地的构造活动性减弱,转变为坳陷型盆地.描述了乌石凹陷东洼裂陷Ⅱ幕时期形成的伸展滑脱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并解析了伸展滑脱构造的形成模式,提出了滑脱断裂发育有自下坡断层组向上坡断层组迁移的规律,对解决油气的运移、储存、保存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 伸展滑脱构造 构造演化 油气构造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