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量数值模拟及淋失规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瑞 童菊秀 +1 位作者 李佳韵 魏文硕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9,共7页
【目的】研究稻田氮素径流流失和淋失规律。【方法】在连续淹水条件下开展稻田野外试验,对氮素径流流失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分析了施肥前后土壤剖面氮素质量浓度分布。【结果】施肥当天径流试验中总氮、氨态氮和硝态氮以及施肥后第1... 【目的】研究稻田氮素径流流失和淋失规律。【方法】在连续淹水条件下开展稻田野外试验,对氮素径流流失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分析了施肥前后土壤剖面氮素质量浓度分布。【结果】施肥当天径流试验中总氮、氨态氮和硝态氮以及施肥后第18天硝态氮的径流流失质量浓度随时间的下降过程可以用幂函数拟合,而施肥后第18天总氮和氨态氮用指数函数拟合。氮素径流流失过程前期,累积流失量与累积径流量的关系曲线可用抛物线函数拟合,径流后期用抛物线函数拟合效果略好于对数函数。在连续淹水下稻田中硝态氮量很低,主要以氨态氮形式流失。上层土壤(0~30 cm)氮素量大于下层,且上层的氮素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高于下层。【结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过程可通过初等函数拟合进行定量描述,提高根系对上层土壤氮素利用率有利于减小氮素淋失,且氮素量呈现高离散程度的上层土壤区是淋失过程定量描述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径流流失 土壤剖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童菊秀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第2期75-76,共2页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创新发展。本文以近几年某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为例,从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研及实践水平、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科研创新状态、因材施教、树立“重...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创新发展。本文以近几年某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为例,从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研及实践水平、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科研创新状态、因材施教、树立“重学术、重应用、重创新”理念四个方面,介绍了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和心得体会,简述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 措施
下载PDF
基于双稳定同位素和MixSIAR模型的冬小麦根系吸水来源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杜俊杉 马英 +4 位作者 胡晓农 童菊秀 张宝忠 孙宁霞 高光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611-6622,共12页
灌溉和施肥措施对农田水文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根系吸水是联系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关键水文过程,定量识别灌溉施肥影响下作物根系吸水来源对农业用水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氘氧稳定同位素(D和18O)是追溯农田水分运移过程的理想天然... 灌溉和施肥措施对农田水文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根系吸水是联系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关键水文过程,定量识别灌溉施肥影响下作物根系吸水来源对农业用水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氘氧稳定同位素(D和18O)是追溯农田水分运移过程的理想天然示踪剂。基于2013—2015年北京市典型农田不同灌溉施肥处理冬小麦水分运移试验,利用D和18O双稳定同位素和MixSIAR贝叶斯混合模型,量化冬小麦主要根系吸水深度及其贡献比例,阐明作物水分来源的季节变化及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分析根系吸水与土壤水分分布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季冬小麦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和灌浆-收获期主要根系吸水深度均值分别为0—20 cm(67.0%)、20—70 cm(42.0%)、0—20 cm(38.7%)和20—70 cm(34.9%),但季节变化差异显著,2014季主要吸水深度随作物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加,2015季则主要集中于浅层土壤(0—70 cm)。返青-抽穗期仅灌水20 mm或施肥105 kg/hm2N促使拔节-抽穗期深层(70—200 cm)土壤水分利用率平均增加29%,而前期充分灌水且大量施肥(≥当地施肥量210 kg hm-2N)时拔节-抽穗期根系吸水深度为土壤表层0—20 cm。在干旱少雨的冬小麦生长季内作物吸水来源与土壤水分消耗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稳定同位素 根系吸水 MixSIAR模型 灌溉施肥处理 冬小麦
下载PDF
基于EnKF的新安江模型参数和变量同步估计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苹苹 童菊秀 +4 位作者 廖卫红 谢先红 雷晓辉 张云辉 刘欣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58,共8页
数据同化方法可提高数值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且该方法已在水文领域得到应用,并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径流模拟预报精度,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同化径流数据,对参数和状态变量进行同步校正估计。通过对三水源新安江模型进... 数据同化方法可提高数值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且该方法已在水文领域得到应用,并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提高新安江模型径流模拟预报精度,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同化径流数据,对参数和状态变量进行同步校正估计。通过对三水源新安江模型进行理想条件下的数值实验,在同时考虑模型自身、模型参数以及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分析了参数均值和方差改变、集合大小、同化参数的敏感性以及相关性分析对同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具有可行性,且参数均值越接近真值、方差适当增加,集合大小适中,同化参数敏感性较低以及参数与变量间相互独立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径流同化精度。该研究可为同类型参数同化估计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径流 集合卡尔曼滤波 同化 同步校正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柠条灌丛穿透雨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艾长江 高光耀 +3 位作者 袁川 童菊秀 安金霞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063-6073,共11页
穿透雨是降雨再分配的主要组分,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水分补给和植被生长具有关键作用。灌丛穿透雨的影响机制特别是植被特征对穿透雨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且目前对穿透雨空间异质性与聚集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以陕北黄土高原典... 穿透雨是降雨再分配的主要组分,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水分补给和植被生长具有关键作用。灌丛穿透雨的影响机制特别是植被特征对穿透雨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且目前对穿透雨空间异质性与聚集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以陕北黄土高原典型灌丛—柠条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对六道沟小流域柠条冠层下8个方位的穿透雨以及降雨和植被因子进行系统观测,分析穿透雨量、穿透雨率、穿透雨空间变异和聚集效应的变化特征,辨识影响穿透雨的主要降雨和植被因子,并建立相应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次降雨下柠条的穿透雨量、穿透雨率和空间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1.88 mm、75.71%和21.80%。穿透雨量主要由降雨量决定,随降雨量增加而线性增加(R^2=0.99)。穿透雨率和空间变异系数主要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影响,穿透雨率随降雨量和I_30增加而呈对数增加(R^2=0.71和0.54),渐进值约为95%,而穿透雨空间变异系数则随降雨量和I_30增加而呈幂函数递减(R^2=0.71和0.60),稳定值约为10%。冠层厚度和枝倾角是影响穿透雨的主要植被因子,并分别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和正相关(P<0.05)。柠条穿透雨具有一定的聚集效应,平均发生频率为8.53%,且聚集效应在大雨量、高雨强和长历时降雨事件中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雨 空间异质性 聚集效应 冠层特征 定量关系
下载PDF
土壤中Cr(Ⅵ)吸附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玉雪 童菊秀 李壁君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67-1173,共7页
为了研究Cr(Ⅵ)在土壤不同初始pH和初始浓度条件下的吸附规律,以武汉东西湖蔬菜基地的土壤为试验材料进行土柱的动态吸附试验,调节初始溶液的pH和浓度,制备6种不同性质的土样进行动态吸附试验,选用Origin软件来拟合溶质的穿透曲线;并选... 为了研究Cr(Ⅵ)在土壤不同初始pH和初始浓度条件下的吸附规律,以武汉东西湖蔬菜基地的土壤为试验材料进行土柱的动态吸附试验,调节初始溶液的pH和浓度,制备6种不同性质的土样进行动态吸附试验,选用Origin软件来拟合溶质的穿透曲线;并选用惰性离子Cl-进行示踪试验求取弥散系数,结合CXTFTI软件中的化学非平衡模型——两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求取Cr(Ⅵ)在该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参数,从而对在土壤中Cr(Ⅵ)的吸附过程进行分析及预测.研究结果表明:Cr(Ⅵ)的吸附对pH值非常敏感,通入溶液的初始pH值越低,穿透时间以及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越早;而初始浓度也会对Cr(Ⅵ)的吸附有一定影响,通入溶液的初始浓度越高,穿透时间以及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越早.利用两点模型求取的Cr(Ⅵ)在该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参数能很好的解释土柱试验的结果,Cr(Ⅵ)在该土壤的吸附过程中大约60%都是瞬时完成的,40%是受到速率限制作用,满足一阶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六价铬 土柱试验 初始pH 初始浓度 吸附特征 穿透曲线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gradient based UCODE2005 and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 for transient groundwater flow inverse modeling
7
作者 tong juxiu Bill X HU YANG JinZ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899-909,共11页
Gradient based UCODE_2005 and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 are two different inverse methods. A synthetic two-dimensional flow case with four no-flow boundaries is used to compare the UC... Gradient based UCODE_2005 and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 are two different inverse methods. A synthetic two-dimensional flow case with four no-flow boundaries is used to compare the UCODE_2005 with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 for their efficiency to inversely calculate and calibrate a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ield based on hydraulic head data. A zonal, random heterogeneous conductivity field is calibrated by assimilating the time series of heads observed in monitoring wells.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wo inverse methods, UCODE_2005 and EnKF, could be used to calibrate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ield to a certain degree. More available observation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ductivity field, more accurate inverse results will be obtained for the UCODE_2005. On the other hand, for a realistic zonal heterogeneou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ield, EnKF can only efficiently determine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ield at the first several assimilated time step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UCODE_2005 look better than those by the EnKF. This is possib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UCODE_2005 uses observed head data at every time step, while EnKF can only use observed heads at first several steps due to the filter divergenc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 集合 水力传导系数 逆模型 水流 瞬态 梯度 反演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