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Toll样受体4、血细胞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肖海明 土志涵 +4 位作者 饶榕城 陈锡林 钱畅 张小明 沈和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9,共13页
为探究瘤背石磺面临低氧环境时固有免疫的应激机制,实验以RACE法对瘤背石磺TLR4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了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TLR4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分析了血细胞活力和溶菌酶(LSZ)活性、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探究瘤背石磺面临低氧环境时固有免疫的应激机制,实验以RACE法对瘤背石磺TLR4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了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TLR4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分析了血细胞活力和溶菌酶(LSZ)活性、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显示,瘤背石磺TLR4基因cDNA全长共3605 bp,包括编码956 aa氨基酸的2817 bp开放阅读框。系统进化树表明,瘤背石磺TLR4基因与光滑双脐螺TLR4基因的进化地位较为接近。qRT-PCR结果显示,TLR4基因在瘤背石磺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是肝脏。低氧胁迫下,各组织中TLR4基因的表达量皆显著上升,其中神经节在4 h时率先达到峰值。此外,血细胞活力、LSZ活性、ALP活性都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SOD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波动幅度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初步说明了TLR4的生理功能,为探究潮间带生物免疫系统的低氧应激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石磺 TLR4 基因克隆 低氧胁迫 固有免疫
下载PDF
人为噪音胁迫对瘤背石磺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
2
作者 汤刘思巧 土志涵 +2 位作者 孙梦颖 唐少华 沈和定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9-736,共8页
为探究人为噪音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将瘤背石磺分别暴露在1000 Hz的人为噪音中1、3、6、12和24 h后,分别测定瘤背石磺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氧化应激指标和谷草转氨酶(AST)... 为探究人为噪音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将瘤背石磺分别暴露在1000 Hz的人为噪音中1、3、6、12和24 h后,分别测定瘤背石磺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氧化应激指标和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等免疫指标,同时测定了肝胰腺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髓样分化因子(MyD8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相对于未暴露组,SOD和CAT活性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升高(P<0.05),AST和ALT活性在噪音暴露3 h后显著升高(P<0.05),AKP活性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升高(P<0.05);Hsp27和GSH-Px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上调(P<0.05),GST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下调(P<0.05),MyD88和TNF-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上调。研究表明,人为噪音作为一种胁迫因子,使瘤背石磺机体产生了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研究结果可为表征潮间带动物应对人为噪声胁迫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噪音 瘤背石磺 氧化应激 免疫应答
下载PDF
杜仲对草鱼生长、肌肉品质和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许晓莹 李小勤 +5 位作者 孙文通 姜维波 潘雯倩 汪军鹏 土志涵 冷向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7-796,共10页
为研究杜仲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胶原蛋白基因COL1A1和COL1A2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为(215.0±0.4)g的草鱼120尾,随机分为2处理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添加2%杜仲的实验饲料(杜仲组)... 为研究杜仲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胶原蛋白基因COL1A1和COL1A2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为(215.0±0.4)g的草鱼120尾,随机分为2处理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添加2%杜仲的实验饲料(杜仲组),养殖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杜仲对草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增加肌肉、皮肤和肝脏胶原蛋白水平,增加肌肉总必需氨基酸(TEAA)、总氨基酸(TAA)水平。2%杜仲可显著降低草鱼肌肉的冷冻失水率、离心失水率,但对肌纤维密度和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影响。在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方面,2%杜仲显著增加了第4周、8周时草鱼的肌肉、皮肤和第8周时的肝脏组织COL1A1、COL1A2基因m RNA表达量。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2%杜仲可改善大规格草鱼的肌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杜仲 生长 胶原蛋白 肌肉品质 COL1A1 COL1A2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瘤背石磺FMRFamide基因的克隆、分析及其在炎症刺激下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称奇 土志涵 +3 位作者 吴荣宇 赵枫燊 贾晶晶 沈和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7,共8页
该文研究了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在炎症刺激后体内FMRFamide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及FMRFamide多肽保持其自身稳态的分子机制。以瘤背石磺转录组中FMRFamide基因片段为基础,通过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 该文研究了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在炎症刺激后体内FMRFamide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及FMRFamide多肽保持其自身稳态的分子机制。以瘤背石磺转录组中FMRFamide基因片段为基础,通过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得到该基因cDNA的全长为2618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882 bp,编码29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基因与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FMRFamide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这和传统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FMRFamide基因在瘤背石磺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神经节部位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皮肤、腹足、肝胰腺、血细胞、性腺和肌肉组织(P<0.01)。免疫组织化学验证了FMRFamide多肽在组织中与mRNA分布的一致性。炎症刺激实验结果表明,注射脂多糖(LPS)后,实验组神经节、肝胰腺、血细胞和皮肤中FMRFamide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刺激后第12小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综上,瘤背石磺FMRFamide主要存在于神经节中,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肌体的免疫调节,对炎症刺激下的瘤背石磺保持体内稳态具有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石磺 FMRFAMIDE 基因克隆 炎症刺激
下载PDF
住院期间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扬 潘乾广 +3 位作者 涂芷涵 李丽 王翔宇 李春花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900-1904,F0003,共6页
目的 了解住院期间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 unit, ICU)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家属迁移应激发生及其相关因素,为改善患者家属的迁移应激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以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 目的 了解住院期间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 unit, ICU)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家属迁移应激发生及其相关因素,为改善患者家属的迁移应激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以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ICU收治的SAP患者的主要陪伴家属110例作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由专业护理小组采用中文版ICU转出患者家属应激压力量表(Family Relocation Stress Scale, FRSS)分别在患者转入ICU前1天、转入后第1天、转入后第3天、ICU转出当天(接到转出通知当天)和出院前1天对患者家属进行迁移应激水平评估,同时收集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情况。结果 110名SAP患者家属在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同时间点的迁移应激水平存在明显波动(P<0.001)。患者转入后第1天家属迁移应激水平最高[得分为(51.27±7.98)],ICU转入后第3天降到较低水平[得分为(59.26±6.35)],但在ICU转出当天再次出现上升[得分为(55.32±8.31)],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在出院前1天降到住院期间的最低水平[得分为(63.32±6.05)]。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是影响患者家属出院前1天迁移应激得分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SAP患者家属在患者住院期间的迁移应激水平存在明显波动,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为出院前迁移应激水平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必要建立专科团队,在不同时间点开展综合性和个体化的医疗护理,包含心理辅导,以减少该类患者迁移应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应激 重症急性胰腺炎 ICU患者家属 因素
下载PDF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ea Slug (Onchidium reevesii) to Low-Frequency Noise
6
作者 tu zhihan LI Chenqi +1 位作者 JIA Jingjing SHEN Hed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607-1614,共8页
A large amount of marine noise pollution from coasta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ffect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life,which is a big issue threatening marine organisms.H... A large amount of marine noise pollution from coasta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ffect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life,which is a big issue threatening marine organisms.However,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vertebrates,such as marine mammals and fishes,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noise on invertebrates.Therefore,the impacts of low-frequency noise(100,300,and 500 Hz)on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of the sea slug(Onchidium reevesii)were investigated.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sea slugs were stimulated with low-frequency noise at 100,300,and 500 Hz for 1 h.Then,hemolymph enzyme activities(glucose,albumin,triglycerides,superoxide dismutase,catalase,and malondialdehyde)were measured,and mRNA expression of the hsp70 gene was detected in hemolymph and the nervous system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analysis,while expression of the hsp70 protein was analyz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ea slugs were away from the stimulus sour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ow-frequency nois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Enzyme activities,as well as hsp70 gen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noiseexposed group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Overall,these changes indicate that low-frequency noise caused oxidative stress in sea slugs in vivo,and the oxidative damage gradually increased when the noise frequency was increased from 100 to 500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noise Onchidium reevesii low-frequency noise biochemical stress mollusks
下载PDF
瘤背石磺多糖对人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7
作者 贾晶晶 土志涵 +2 位作者 练颖康 郁东晨 沈和定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1-448,共8页
体外试验研究瘤背石磺多糖(Onchidium reevesii polysaccharides, OSP)和硫酸酯化修饰后瘤背石磺多糖(Sulfated Onchidium reevesii polysaccharides, S-OSP)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以阳性药物顺铂(0.5、0.75、1.5μg/mL)作为... 体外试验研究瘤背石磺多糖(Onchidium reevesii polysaccharides, OSP)和硫酸酯化修饰后瘤背石磺多糖(Sulfated Onchidium reevesii polysaccharides, S-OSP)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以阳性药物顺铂(0.5、0.75、1.5μg/mL)作为对照。将不同质量浓度(50、75、150μg/mL)的OSP和S-OSP作用于Hela细胞,用CCK-8法分析Hela细胞在12、24、48和72 h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应用qRT-PCR检测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OSP和S-OSP均能降低Hela细胞活性并诱导其凋亡,而且S-OSP比OSP更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增殖活性,表明硫酸酯化修饰改变了多糖结构进而影响多糖抗肿瘤活性。作用48 h后,3种质量浓度OSP组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0%、67%和71%;S-OSP组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4%、77%和84%;顺铂组Hela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2%、86%和90%。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OSP和S-OSP作用24 h后,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的比率显著,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S期细胞比例不断降低;实时荧光定量表明促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达量随药物质量浓度的提高显著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的表达量随药物质量浓度的提高无明显变化,说明OSP和S-OSP可通过调节Caspase信号通路诱导Hela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石磺多糖 硫酸酯化修饰 人宫颈癌细胞 细胞凋亡 实时荧光定量
原文传递
四川省成都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胡敏 岳勇 +10 位作者 杜训波 范双凤 陈恒 周蓉 戴映雪 赵辰路 陈月竹 杜长慧 孟建彤 涂芷菡 王亮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7-592,共6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成都市入境航班及境外输入病例相关信息,采用Epidata Manager、WPS 2019和R 4.0.3软件进行数据管... 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成都市入境航班及境外输入病例相关信息,采用Epidata Manager、WPS 2019和R 4.0.3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成都市累计入境航班677班次(含包机44班次),来自36个国家或地区,累计入境90900人。病例主要来自亚洲地区(63.98%,58154/90900),非洲地区来成都航班人员患病率(1.09%,141/12890)较高(χ^(2)=133.137,P<0.001)。136班次航班报告COVID-19病例,单次航班最多报告36例,单日最高报告病例数为25例。成都市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占全国同期境外输入病例的6.88%(266/3866),多数病例症状轻微,有60.90%(162/266)的病例无自觉临床症状,多以肺部CT异常而确诊。成都市73.97%(324/438)的境外输入病例由入境口岸检疫初筛阳性后确诊,共涉及38起聚集性疫情,以男性(82.89%,373/450)、年龄20~50岁(80.00%,360/450)、工人(40.89%,184/450)病例为主。结论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较多,病例大多症状轻微,多来自非洲和亚洲国家(或地区),加强入境口岸筛查和密切接触筛查对控制成都市乃至全国疫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输入性病例 流行特征 入境航班
原文传递
草鱼ROCK1基因全长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差异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潘雯倩 汪军鹏 +5 位作者 甘甜 胡静 魏静 土志涵 冷向军 李小勤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68-1878,共11页
ROCK1是ROCK(即Rho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ROCK家族是小G蛋白Rho的下游效应因子,被Rho蛋白激活后ROCK1作用于下游效应分子,对其介导的信号通路进行调节,参与细胞增殖、迁移、形态改变等。ROCK1与组织纤维化、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ROCK1是ROCK(即Rho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ROCK家族是小G蛋白Rho的下游效应因子,被Rho蛋白激活后ROCK1作用于下游效应分子,对其介导的信号通路进行调节,参与细胞增殖、迁移、形态改变等。ROCK1与组织纤维化、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实验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法克隆草鱼ROCK1基因全长序列,预测并分析其编码的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草鱼ROCK1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实验首次克隆获得了草鱼ROCK1基因全序列,长4 604 bp,编码1 361个氨基酸;草鱼ROCK1氨基酸序列与金线鲃、斑马鱼、鲤鱼ROCK1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95%、94%、94%,同源性较高;草鱼ROCK1蛋白分子量158 035.73,理论等电点5.69,为亲水性非分泌蛋白,无信号肽;其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α-helix)、β-重叠(β-strand)和环(loop)。组织差异表达显示草鱼ROCK1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和血液中表达量最高(p〈0.05),其次为鳃、心脏、肾脏、脾脏和前肠组织,肌肉和肝脏组织表达量较低,皮肤组织表达量最低,所得结果将为后续研究草鱼组织纤维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1 草鱼 RACE 基因克隆 组织差异表达
原文传递
瘤背石磺Egr-1基因的克隆、分析及低频声音刺激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容宇 梁威 +2 位作者 土志涵 杨铁柱 沈和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2-630,共9页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基因又名为Zif268、NGFI-A、Krox-24、Tis8、ZENK,分布于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中,参与识别功能相关的神经活动。本研究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Egr-1基因全长序列,进行蛋...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基因又名为Zif268、NGFI-A、Krox-24、Tis8、ZENK,分布于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中,参与识别功能相关的神经活动。本研究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Egr-1基因全长序列,进行蛋白质特征分析、氨基酸序列预测以及Egr-1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并检测了不同低频声音(0~200 Hz)刺激0~24 h后Egr-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瘤背石磺Egr-1基因c DNA序列全长2556 bp,含134 bp的5’端非编码区、709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171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70个氨基酸。瘤背石磺Egr-1蛋白分子质量为61.31 kD,理论等电点为6.14,平均疏水指数-0.491,不含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显示有琢螺旋和茁折叠。瘤背石磺Egr-1基因在其腹足、背部皮肤、神经节、肝胰腺、两性腺中均有表达,在神经节和两性腺中高表达,背部皮肤和肝胰腺中组织表达量最低(P<0.05)。相比对照组,受到低频声音刺激0.5 h,后瘤背石磺神经节中Egr-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且不同频率声音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推测Egr-1基因参与了瘤背石磺识别低频声音功能相关的神经活动,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瘤背石磺识别处理声音信息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石磺 EGR-1 低频声音感知 基因克隆
原文传递
草鱼Hsp27基因的克隆、分析及摄食蚕豆对其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土志涵 汪军鹏 +4 位作者 潘雯倩 谭素梅 冷向军 李小勤 尹文林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99-4909,共11页
热休克蛋白27(Hsp27)是一种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具有分子伴侣性质,能够与肌动蛋白结合,从而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本试验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草鱼Hsp27基因全长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特征分析,以及Hsp27基因... 热休克蛋白27(Hsp27)是一种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具有分子伴侣性质,能够与肌动蛋白结合,从而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本试验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草鱼Hsp27基因全长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特征分析,以及Hsp27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并检测了草鱼摄食蚕豆过程中Hsp27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草鱼Hsp27基因cDNA序列全长1271 bp,含417 bp的5’端非编码区、317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53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8个氨基酸。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鲫鱼(Carassius auratus)、斑马鱼(Danio rerio)、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和墨西哥脂鲤(Astyanax mexicanus)的同源性分别达83%、76%、75%、70%。草鱼Hsp27蛋白分子质量为19501.39 Da,含178个氨基酸残基,理论等电点为6.20,为亲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显示有螺旋和折叠。草鱼Hsp27基因在肝脏、脾脏、脑、肾脏、鳃、肌肉、心脏、皮肤、前肠、血液中均有表达,在心脏和肌肉组织中高表达,肾脏组织表达量最低(p<0.05)。相比对照组,摄食蚕豆后草鱼心脏组织和肌肉组织Hsp27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蚕豆促进了Hsp27的表达,所得结果为后续研究蚕豆脆化草鱼肌原纤维变化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HSP27 蚕豆 克隆
原文传递
草鱼phd基因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及杜仲对其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谭素梅 汪军鹏 +4 位作者 土志涵 林少分 宋博文 冷向军 李小勤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0-719,共10页
脯氨酸羟化酶(prolyl hydroxylase,PHD)是胶原合成的关键酶,在维持胶原三螺旋结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草鱼phd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胶原合成方面的作用,本实验通过RACE技术获得phd 2175 bp cDNA全序列,包含107... 脯氨酸羟化酶(prolyl hydroxylase,PHD)是胶原合成的关键酶,在维持胶原三螺旋结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草鱼phd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胶原合成方面的作用,本实验通过RACE技术获得phd 2175 bp cDNA全序列,包含1074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58个氨基酸,168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和933 bp的3′-末端非翻译区。PHD蛋白分子质量为39.773 kDa,无信号肽,无跨膜区,为亲水性蛋白质。同源性比对发现,草鱼PHD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PHD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尤其与团头鲂的相似性高达95.17%,进化分析结果也显示草鱼与团头鲂的亲缘关系最近,与人、老鼠、牛的亲缘关系最远。组织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hd在草鱼前肠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脑、肾、血、心脏,在肝、鳃、肌肉、皮肤中也有一定的表达量,而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饲料中添加2%杜仲,能显著促进第4、8周时草鱼phd在草鱼肌肉、皮肤、心脏、前肠等组织中的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脯氨酸羟化酶在鱼类胶原蛋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phd基因 RACE克隆 杜仲 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