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合金腐蚀与防护综合实验教学设计
1
作者 许婷熠 佘加 +3 位作者 赵燕飞 王金星 汤爱涛 吴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46,共4页
设计了镁合金腐蚀与防护综合实验中镁合金防护、腐蚀性能评定两大模块,实验方案从镁合金成分设计、表面处理工艺两方面开展,通过析氢测量、浸泡失重、电化学实验表征镁合金的腐蚀速度,进而探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设计了镁合金腐蚀与防护综合实验中镁合金防护、腐蚀性能评定两大模块,实验方案从镁合金成分设计、表面处理工艺两方面开展,通过析氢测量、浸泡失重、电化学实验表征镁合金的腐蚀速度,进而探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线上线下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具有延续性,实现了科教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与防护 镁合金 实验教学
下载PDF
超细晶镁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9
2
作者 彭鹏 汤爱涛 +2 位作者 佘加 周世博 潘复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26-1534,共9页
镁及其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导热性、高阻尼性以及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等优点,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结构材料之一。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轻量化和节能减排变得日趋重要,对具有低密度、高性能和可回收再生产等特性的结构材料提... 镁及其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导热性、高阻尼性以及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等优点,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结构材料之一。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轻量化和节能减排变得日趋重要,对具有低密度、高性能和可回收再生产等特性的结构材料提出了大量且迫切的需求,这对镁合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目前镁合金特别是变形镁合金还没能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还有问题需要解决。绝对强度较低、塑性较差等是影响变形镁合金应用的主要瓶颈。在材料传统的四种强化理论中,析出强化、加工硬化等可以显著提高变形镁合金的绝对强度,但同时会损害其塑性;固溶强化一般只能提高强度,降低塑性,在镁合金中虽存在一些能够同时提升强度和塑性的固溶元素,但该类元素较少,且对强度和塑性的提升效果也十分有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而晶粒细化是目前最有效的能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塑性的方法,当晶粒细化至数个微米量级时(超细晶),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会得到极大提升。在钢铁材料中的超细晶钢,就是利用超细晶组织(一般认为超细晶组织的目标是将晶粒尺寸从传统的几十微米细化至1~2μm)使钢铁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翻一番。同时,晶粒超细化也是高性能镁合金的研究重点之一。近期相关研究表明,超细晶镁合金拥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甚至还具有室温超塑性。目前常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剧烈变形法和中低温变形法。其中剧烈变形法主要采用等通道挤压、高压扭转、累积叠轧、多向锻造、粉末冶金等工艺方法来实现晶粒超细晶化,已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具有较深的研究基础;而中低温变形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方法,同样能够成功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μm的超细晶镁合金材料,该方法具备工业化应用的潜力。此外,通过剧烈变形法和中低温变形法制备的不同合金成分的超细晶镁合金材料性能差异较大,因此合金的成分设计在两种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方法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总地来说,通过设计不同的合金成分,改进制备工艺,准确调控变形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制备出组织良好、性能优异的镁合金材料已成为发展超细晶镁合金的重要方向。因此,本文综述了目前超细晶镁合金的研究现状及主流的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分析了超细晶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和合金设计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超细晶镁合金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超细晶 晶粒细化 合金设计
下载PDF
机器学习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米晓希 汤爱涛 +2 位作者 朱雨晨 康靓 潘复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5115-15124,共10页
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材料的发现是推动现代科学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源动力之一,传统的实验“试错型”研究方法具有成本高、周期长和存在偶然性等特点,难以满足现代材料的研究需求。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 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材料的发现是推动现代科学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源动力之一,传统的实验“试错型”研究方法具有成本高、周期长和存在偶然性等特点,难以满足现代材料的研究需求。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学习作为其主要分支和重要工具,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并在各学科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将机器学习技术与材料科学研究相结合,从大量实验与计算模拟产生的数据中挖掘信息,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等优势,给新材料的研发和材料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机器学习技术结合了计算机科学、概率论、统计学、数据库理论以及工程学等知识,计算速度快、泛化能力强,能有效地处理一些难以运用传统实验及模拟计算方法解决的体系和问题。近10年,机器学习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尤其在新材料的合成设计、性能预测、材料微观结构深入表征以及改进材料计算模拟方法几个方面,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当然,作为一项数据驱动技术,如何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并将其构建为行之有效的数据集仍是现阶段机器学习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应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概述了机器学习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工作流程和常用算法,简述了机器学习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重心及应用进展,分析了机器学习在材料学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此领域的发展热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性能预测 结构表征 计算模拟
下载PDF
控制挤压比制备的AZ91异构镁合金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珂 张宝煊 +3 位作者 黄光胜 蒋斌 汤爱涛 潘复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91-197,共7页
以商业热轧态AZ91厚板为实验用材料,通过控制挤压比制备了具有异质结构和均匀结构的AZ91棒材,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其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始热轧态(R)... 以商业热轧态AZ91厚板为实验用材料,通过控制挤压比制备了具有异质结构和均匀结构的AZ91棒材,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其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始热轧态(R)和轧制退火态(RA),挤压后的合金(AE7、AE11、AE17和AE26,数字为挤压比)的强度和塑性均大幅提高。其中,AE7为晶粒较为细小的均匀组织,并具有最高的抗拉强度及屈服强度,但塑性最差;而AE26则呈现晶粒较为粗大的均匀组织,并具有最佳的塑性,但强度最低;AE11和AE17则呈现粗、细晶混合的异质结构,其中AE11表现最佳的强韧结合,这不仅归因于细晶强化和晶粒的硬取向,而且异质变形诱导(HDI)强化和硬化在变形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微观组织 异质结构 异质变形诱导(HDI)强化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在镁及镁合金微观塑性变形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煜烨 汤爱涛 +1 位作者 潘荣剑 潘复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290-3297,共8页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等优点,被视为极具应用潜力的轻合金。然而,镁合金为密排六方结构,可启动的滑移系少,室温塑性变形能力较差,这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镁及其合金的微观塑性...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等优点,被视为极具应用潜力的轻合金。然而,镁合金为密排六方结构,可启动的滑移系少,室温塑性变形能力较差,这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镁及其合金的微观塑性变形机制能为合金设计、加工工艺优化提供思路。镁及镁合金的微观塑性变形行为和机制较复杂,仅通过试验方法较难厘清具体微观结构、变形条件与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而分子动力学作为研究原子(或分子)微观尺度下的行为和性质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在镁及其合金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子动力学方法可用于计算各类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质,同时还可以模拟特定加载条件下的原子运动情况。对于镁及镁合金的微观塑性变形机制,目前研究者多关注位错与滑移、孪晶、晶界等问题。镁及镁合金最基本的滑移系为基面滑移系,同时还有潜在的柱面滑移系和锥面滑移系,研究者一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拉伸、压缩等情况来探究镁及镁合金中各滑移系的开动情况,其中对〈 c+a 〉位错的滑移和分解的情况研究较多。同时,由于镁及镁合金滑移系较少,相比于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结构金属,孪生对镁及镁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贡献更不容忽视,已有研究者利用设置初始缺陷、微结构、溶质原子等方法模拟孪晶的形核与长大过程,讨论孪晶的形核条件及产生的孪晶类型。对晶界的研究可与细晶强化、织构等多晶体塑性变形机制相联系,但目前分子动力学方法能达到的尺寸规模还难以模拟出微米级的多晶,因此研究者多关注双晶、纳米多晶的晶界迁移行为以及晶界与其他微结构的交互作用等问题。同时,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势函数的精确性,早期由于势函数的不足,分子动力学方法仅在纯镁中应用较多。近年来随着势函数的研究增多,特别是次近邻修正嵌入原子势的发展,可用于描述二元系镁合金原子间作用的势函数开始丰富,对于镁合金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对分子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简介,重点综述了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镁及其合金的微观塑性变形机理的研究。从分子动力学方法在镁及其合金的势函数、位错滑移、孪晶、晶界、固溶及第二相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概述,并对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运用于镁及其合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分子动力学 塑性变形 原子间作用势
下载PDF
树脂基体对玻纤单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郝名扬 潘复生 +3 位作者 曾庆文 汤爱涛 罗成云 姚远 《聚氨酯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2,共4页
采用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PU)树脂与环氧树脂(EP)分别制备了两种单向复合材料,通过动态接触角与纤维拔出法表征了玻纤与树脂的润湿性和界面强度,并研究了单向复合材料静态与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环氧树脂相比,聚氨酯树脂黏度低和表... 采用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PU)树脂与环氧树脂(EP)分别制备了两种单向复合材料,通过动态接触角与纤维拔出法表征了玻纤与树脂的润湿性和界面强度,并研究了单向复合材料静态与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环氧树脂相比,聚氨酯树脂黏度低和表面张力小,与玻纤之间具有更低的动态接触角和更高的界面强度,使得PU/玻纤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静态力学性能;但在动态测试下,与EP/玻纤复合材料相比,PU/玻纤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储能模量、较高的损耗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复合材料 玻纤增强 界面强度 动态力学性能
下载PDF
表面处理剂对玻璃纤维表面形貌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郝名扬 潘复生 +3 位作者 曾庆文 汤爱涛 罗成云 姚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070-11074,共5页
采用环氧乳液和聚氨酯乳液分别配置两种不同的表面处理剂,并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制备出两种玻璃纤维分别为环氧玻纤(GF-EP)和聚氨酯玻纤(GF-PU),并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动态力学分析仪分别对玻璃纤维表面形貌和单丝力学性... 采用环氧乳液和聚氨酯乳液分别配置两种不同的表面处理剂,并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制备出两种玻璃纤维分别为环氧玻纤(GF-EP)和聚氨酯玻纤(GF-PU),并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动态力学分析仪分别对玻璃纤维表面形貌和单丝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F-EP表面形貌显颗粒状的凸起、片状凸起等形态,表面粗糙度为148.5 nm,而GP-PU表面相貌主要为光洁表面和片状凸起等形态,表面粗糙度为13.2 pm;与GF-PU相比,GF-EP单丝强度提高了约20.5%,其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也提高了约22.2%,但两者的模量基本一样。与聚氨酯乳液相比,环氧的乳液粒径仅是其1/4,在玻纤表面形成颗粒状的凸起,明显提高玻纤表面粗糙度,同时对玻纤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的裂纹有修复作用,使得纤维存在一定的韧性,提高了玻纤拉伸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表面形貌 力学性能 表征
下载PDF
除湿时间对聚氨酯复合材料垂直纤维方向拉伸性能及断面形貌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郝名扬 潘复生 +3 位作者 曾庆文 汤爱涛 罗成云 姚远 《聚氨酯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2,共3页
采用不同的除湿时间制备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除湿时间对聚氨酯灌注工艺以及单向织物垂直纤维方向拉伸性能和断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除湿时间的延长,灌注时间逐渐缩短,除湿3 h以上发泡现象消失;随着除湿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的性... 采用不同的除湿时间制备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除湿时间对聚氨酯灌注工艺以及单向织物垂直纤维方向拉伸性能和断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除湿时间的延长,灌注时间逐渐缩短,除湿3 h以上发泡现象消失;随着除湿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的性能明显提高,孔隙率明显下降。断面形貌结果表明:未除湿得到的复合材料纤维间存在较多的孔隙,树脂基体呈颗粒状填充,断口出现树脂基体脱落现象;随着除湿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树脂基体填充严实,树脂与纤维的结合明显改善,断口出现纤维界面的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断裂形貌
下载PDF
界面强度对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郝名扬 潘复生 +5 位作者 刘奇 曾庆文 汤爱涛 罗成云 姚远 韩利雄 《玻璃纤维》 CAS 2019年第3期14-20,共7页
采用3种高强高模玻璃纤维与不饱和树脂,分别制备了3种单向板复合材料和3种织物复合材料,通过纤维束拔出法和韦布分析法表征了3种玻璃纤维与不饱和树脂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并研究了界面强度与复合材料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3种纤... 采用3种高强高模玻璃纤维与不饱和树脂,分别制备了3种单向板复合材料和3种织物复合材料,通过纤维束拔出法和韦布分析法表征了3种玻璃纤维与不饱和树脂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并研究了界面强度与复合材料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3种纤维的本征界面强度分别为27.12,34.91,35.60MPa;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静态力学与疲劳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对模量的影响较小。随着界面强度的增加,90°方向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加,但是0°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反而下降。当疲劳应变较低时,界面强度的增加有助于疲劳性能的提高;但当疲劳应变提高时,界面强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降低,与材料初始强度反而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 界面强度 力学性能 疲劳性能
下载PDF
Mg-9Al-1Mn合金热轧板材组织与性能
10
作者 马仕达 汤爱涛 +4 位作者 彭鹏 张根 佘加 黄光胜 潘复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286-4291,共6页
研究了经单道次大应变热轧(LSR)和多道次小应变热轧(SSR)两种不同的轧制工艺下3mm的Mg-9Al-1Mn(AM91)挤压板的组织和性能。通过拉伸试验对两种工艺制备的板材的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以及背散射电子衍射(... 研究了经单道次大应变热轧(LSR)和多道次小应变热轧(SSR)两种不同的轧制工艺下3mm的Mg-9Al-1Mn(AM91)挤压板的组织和性能。通过拉伸试验对两种工艺制备的板材的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以及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分析等方法对两种工艺制备的板材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SSR轧制态板材,LSR轧态及退火态的板材组织都得到了细化,织构也都得到了弱化,塑性变形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经LSR轧态的板材的断裂延伸率(FE)为20.5%,屈服强度(YS)为193MPa,抗拉强度(UTS)为284MPa。LSR工艺可显著改善板材的各向异性,SSR板材退火后的各向异性值(IPA)为8.8%,LSR板材退火后的IPA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9Al-1Mn(AM91)合金 单道次大应变热轧 多道次小应变热轧 组织 性能 各向异性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Nb含量对hcp Zr-Nb合金力学性质的影响
11
作者 周少兰 潘荣剑 +2 位作者 王海莲 汤爱涛 何建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82-187,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通过虚拟晶体近似建模,以密排六方(hcp)结构的Zr-Nb合金为研究对象,计算其弹性常数、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常数,研究Nb含量对Zr-Nb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虚拟晶体近似方法计...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通过虚拟晶体近似建模,以密排六方(hcp)结构的Zr-Nb合金为研究对象,计算其弹性常数、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常数,研究Nb含量对Zr-Nb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虚拟晶体近似方法计算得到的晶格参数与实验及其的计算值符合良好,晶格常数a、c随Nb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Nb含量大于10%(原子分数,下同)时,hcp Zr-Nb力学失稳,在力学稳定的条件下(Nb含量低于10%),随Nb含量的增加,体积模量B递增,剪切模量G、弹性模量E递减。各韧脆性判据均表明,随着Nb含量的增加,Zr-Nb合金韧性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虚拟晶体近似 Zr-Nb合金 力学性质
下载PDF
Alloying Elements in High Speed Steels 被引量:1
12
作者 Pan Fusheng tang aitao +3 位作者 Chen Jian Zhang Jin Ding Peidao Yong Qilo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3-38,共6页
Effects of alloying elements,Si,Nb,Ti,W,Mo,V,Al and rare earth metal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igh speed steels(HSSs) have been reviewed.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effects of Si on the secondary hardeni... Effects of alloying elements,Si,Nb,Ti,W,Mo,V,Al and rare earth metal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igh speed steels(HSSs) have been reviewed.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effects of Si on the secondary hardening and V on the morphology of eutectic carbides in HSSs.A lot of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behavior of alloying elements in HSSs in the past decade,and some new types of HSSs containing silicon,aluminum or rare earth metal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peed steel alloying element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y
下载PDF
不同经纱对单向经编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断面形貌的影响
13
作者 郝名扬 潘复生 +5 位作者 曾庆文 刘奇 汤爱涛 王秋萍 罗成云 韩利雄 《玻璃纤维》 CAS 2019年第5期8-12,共5页
采用TM^+467W、TM^+469LB、TM^+468GE3种不同的玻璃纤维为经纱,制备单向经编织物,并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织物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经纱对聚氨酯单向经编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TM^+467W复合材料的力学性... 采用TM^+467W、TM^+469LB、TM^+468GE3种不同的玻璃纤维为经纱,制备单向经编织物,并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织物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经纱对聚氨酯单向经编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TM^+467W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TM^+468GE和TM^+469LB。与TM^+468GE相比,TM^+467W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提高了21.1%,模量提高了7.5%,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约6%。断口形貌结果表明:TM^+468GE复合材料断面处纤维间存在较多的孔隙,树脂基体显颗粒状填充,界面结合较弱;而TM^+467W复合材料树脂基体填充更密实,纤维和树脂的界面结合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玻璃纤维 织物 聚氨酯
下载PDF
AZ31镁合金薄板经不同累积应变的连续弯曲变形后的显微组织与成形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廷状 黄光胜 +4 位作者 王利飞 蒋斌 王冠刚 汤爱涛 潘复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6,共6页
对AZ31镁合金板材进行不同累积应变的连续弯曲变形及退火处理,随后对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累积应变的连续弯曲变形后,镁合金板材的显微组织中没有发现孪晶,退火后,板材表层的晶粒异常长大,粗晶层的厚度... 对AZ31镁合金板材进行不同累积应变的连续弯曲变形及退火处理,随后对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累积应变的连续弯曲变形后,镁合金板材的显微组织中没有发现孪晶,退火后,板材表层的晶粒异常长大,粗晶层的厚度随着累积应变的增加而增加,并且镁合金板材的织构朝RD方向偏转,偏转角度随累积应变的增加而增大;与原始板材相比,连续弯曲变形及退火处理使镁合金板材呈现出较好的室温成形性能(杯突值由2.3 mm提高到4.9 mm,提高了~113%),这主要归因于基面织构的改善使镁合金板材的r值减小与n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连续弯曲 显微组织 织构 力学性能 成形性能
原文传递
An improved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s 被引量:5
15
作者 tang aitao LIU Bin +3 位作者 PAN FuSheng ZHANG Jing PENG Jian WANG JingFe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55-160,共6页
An improved neural network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predic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magnesium alloys by refining the types of input variables and using a more reasonab... An improved neural network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predic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magnesium alloys by refining the types of input variables and using a more reasonable algorith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roved model apparently decreased the prediction errors, and raised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s. Better preprocessing parame-ters were found to be [0.15, 0.90] for the tensile strength, [0.1, 0.9] for the yield strength, and [0.15, 0.90] for the elongation. When the above parameters were used, the relativity for predicition of strength was bigger than 0.95. By using improved ANN analysis, more reasonable process parameters and compo- sition could be obtained in some magnesium alloys without addition of stronto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ALLOYS NEURAL network model composi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