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vitro study of natural plant products against oral bacteria
1
作者 Siddiqui R Siti Asma'H +3 位作者 tang l Jie CC Rosliza AR Roziawati Y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09年第6期18-21,共4页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elected plant product against several bacterial which commonly causes oral infection.It was hope that in future,this product will become the remedy for treatment of oral infection 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elected plant product against several bacterial which commonly causes oral infection.It was hope that in future,this product will become the remedy for treatment of oral infection and with the hope that it can substitute antibiotics.Methods:A total of 5 species of oral bacteria from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S.mutans,S.aureus,P.aeruginosa,S.sobrinus and L.salivarius ).Three types of natural plants crude extracts were used(garlic,curry leaves and cloves).Bactericidal and bacteriostatic effects of these herbs were tested.Results:It was shown garlic had antibacterial effects on all bacteria.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in g/mL) of garlic towards S. aureus,P.aeruginosa,S.mutans,S.sobrinus and L.salivarius were 0.3,1.8,1.2,0.5 and 1.8,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MIC of garlic on tested bacteria.It was more potent toward S.aureus. The curry leaf solution on the other hand,did not show any zone of inhibition in all bacteria plates but adversely showed enhanced growth of those bacteria.Clove had shown its antibacterial effects on 5.aureus and P.aeruginosa.The clove was more potent toward S.aureus with the MIC of 0.45 g/mL.P.aeruginosa was more sensitive to clove compared to garlic.For 5.aureus,it was more sensitive to garlic compared to clove. Conclusion: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garlic and clove crude extracts shown in our study further confirm these natural plants’potential usage in therapeutic use for oral diseases or infections.This could be the platform for the interested party to d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it and to produce oral health products which are more affordable for lower economic income groups and with fewer side effects as seen in synthetic dr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LIC CLOVE CURRY LEAVES MIC ANTIBACTERIAL effect
下载PDF
低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癌--4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Basturk O tang l +1 位作者 Hruban R H 徐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0-910,共1页
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包括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其比较罕见。依据WHO(2010)胃肠胰腺系统肿瘤的分级、分类标准对107例原先诊断的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进行重新评价,并做了神经内分泌及腺泡分化的免疫组化标记。63例被重新分类,... 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包括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其比较罕见。依据WHO(2010)胃肠胰腺系统肿瘤的分级、分类标准对107例原先诊断的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进行重新评价,并做了神经内分泌及腺泡分化的免疫组化标记。63例被重新分类,大部分为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或是腺泡细胞癌。对其余44例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深入探讨。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9岁(范围21~82岁),男/女比率为1.4。27例位于胰腺头部,3例在体部,11例在尾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 临床病理特征 低分化 病理分析 神经内分泌肿瘤 腺泡细胞癌 免疫组化标记 分类标准
下载PDF
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
3
作者 Zhan Q tang l +6 位作者 Wang Y Xiao B Shen M Jiang S Mei R lyu Z 詹琪佳(编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9-309,共1页
目的传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仍具有一定挑战性。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 目的传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仍具有一定挑战性。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治疗,并且术后接受≥12个月强化康复治疗的痉挛性偏瘫患儿的临床和康复资料,重点在于改良方案的术中肌电图判读、手术离断策略及预后。结果共纳入11例患儿,根据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术中共34枚神经后根被离断。经过平均19个月的术后康复治疗,患儿下肢目标肌群肌张力平均下降1.4级,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术后运动功能明显提高。11例患儿粗大运动功能66项(GMFM-66)评分平均增加10分,6例术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Ⅱ级患儿中5例术后GMFCS分级降低。部分完成手术前后步态分析的病例显示,11例患儿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异常运动参数均获得纠正,步态周期中足底压力分布改善明显。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感觉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大小便失禁 关节活动度 改良方案 离断术 肌张力 上海交通大学 步态分析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和核基因DNA序列分析的大河乌猪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4
作者 tang l 晋大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112,共1页
为了研究大河乌猪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试验选取5个地理种群的175个大河乌猪样品,分析所有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DRB基因序列。AMOVA、系统进化树和基因流分析结果显示,在5个种群间检测到高水平的基因流... 为了研究大河乌猪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试验选取5个地理种群的175个大河乌猪样品,分析所有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DRB基因序列。AMOVA、系统进化树和基因流分析结果显示,在5个种群间检测到高水平的基因流,尤其是从大河镇(Pop1)或营上镇(Pop2)到其他种群(Pop3、Pop4和Pop5)间。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5个种群间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变化,但较低于其他中国猪种。结果表明,不同的基因流、不稳定的种群格局和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受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人为引入的影响。本试验对其遗传信息的检测和分析,可用于大河乌猪遗传资源的保存及进一步的遗传改良,为该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大河乌猪 群体结构 DNA序列分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核基因 地理种群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五十年 被引量:11
5
作者 唐领余 沈才明 +2 位作者 吕厚远 李春海 马庆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15-2034,共20页
20世纪60年代,因应西部经济建设的需要催生了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最初为探索冰期(冷期)/间冰期(暖期)孢粉组合、植被与气候变化规律,且首次在青藏高原主体钻取200多米第四纪湖相沉积岩芯进行孢粉研究.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 20世纪60年代,因应西部经济建设的需要催生了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最初为探索冰期(冷期)/间冰期(暖期)孢粉组合、植被与气候变化规律,且首次在青藏高原主体钻取200多米第四纪湖相沉积岩芯进行孢粉研究.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开始了高山雪冰孢粉研究;80年代起,开展了中法、中德、中澳和中美国际合作,标志着中国第四纪孢粉学界与国际接轨,一些第四纪孢粉研究的新方法逐渐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使中国第四纪孢粉学开始了从定性到定量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的探索;90年代后,众多孢粉学者在青藏高原的60多个湖泊/剖面及高山冰川研究点,开展了以全球变化为重点的大范围第四纪孢粉研究,探讨更新世以来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及高原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为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及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植被和气候演变过程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已有的花粉记录揭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植被的时空分布,表现为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在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和全新世适宜期等不同时段的扩张和收缩.古植被反映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古季风经历了弱→增强→强盛→减弱但仍活跃→萎缩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钻孔 冰芯 第四纪孢粉 古植被 古气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