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卖送餐平台服务设计研究
1
作者 唐明慧 陈建新 《设计》 2024年第20期41-45,共5页
运用服务设计的理念对外卖送餐平台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对现有的点餐和配送方式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和分析,结合用户画像、数据分析以及用户旅程图等分析等方法归纳出用户的痛点和需求,深入分析其中的设计机会点和... 运用服务设计的理念对外卖送餐平台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对现有的点餐和配送方式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和分析,结合用户画像、数据分析以及用户旅程图等分析等方法归纳出用户的痛点和需求,深入分析其中的设计机会点和设计策略。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针对性的服务设计策略,包括优化界面设计、改进订单流程、提升配送效率等方面。文章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为其他相似研究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设计 外卖平台 App设计 设计策略 智能送餐
下载PDF
台风“暹芭”不同阶段的大暴雨雨滴谱特征分析
2
作者 吴亚昊 唐明晖 +3 位作者 游枭雄 陈紫妍 杨湘婧 赵浩阳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以国家气象观测站雨滴谱资料为主,结合雨量计、雷达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选择江永站和宁乡站代表倒槽、低压阶段,分析2022年台风“暹芭”影响湖南不同阶段的大暴雨雨滴谱特征。研究表明:①层状云降水频次远高于对流云降水,江永站降水... 以国家气象观测站雨滴谱资料为主,结合雨量计、雷达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选择江永站和宁乡站代表倒槽、低压阶段,分析2022年台风“暹芭”影响湖南不同阶段的大暴雨雨滴谱特征。研究表明:①层状云降水频次远高于对流云降水,江永站降水稳定连续而宁乡站降水随时间波动明显,直径0~1 mm的粒子数浓度最大,高于东亚普通对流性降水;②直径0~1 mm的雨滴对数浓度贡献最大,雨量贡献以直径1~3 mm粒子为主,直径大于1 mm的粒子对宁乡站对流降水贡献最大;③江永站平均尺度谱谱宽与雨强成反比,宁乡站大滴端“上翘”且小雨滴谱浓度和谱宽与雨强成正比;④江永站对流云降水的平均lg_(10)N_(w)-D_(m)值偏向海洋性对流,宁乡站介于海洋性对流和大陆性对流;⑤江永站的μ-λ关系式为λ=0.02μ^(2)+0.48μ+3.58,宁乡站是λ=-0.01μ^(2)+0.9μ+1.59;根据降水类型选择Z-R关系反演的雨强与真实雨强更接近,可改善强降水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暹芭” 大暴雨 不同阶段 雨滴谱 GAMMA分布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长沙一次大暴雨的双偏振及风场反演特征分析
3
作者 唐明晖 付炜 +2 位作者 罗源 周慧 蔡荣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3-632,共10页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2022年4月25日长沙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回波带由东北-西南向带状演变成东-西向带状,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大值区(≥1.0 dB)呈带状分布,列车效应造成长沙大暴雨天气过程。(2)过程对流单体东...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2022年4月25日长沙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回波带由东北-西南向带状演变成东-西向带状,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大值区(≥1.0 dB)呈带状分布,列车效应造成长沙大暴雨天气过程。(2)过程对流单体东-西向排列且强回波(≥45 dBZ)扩展至6 km,Z_(DR)、差分相移率(K_(DP))柱扩展至融化层高度以上;对流单体融化层高度以下Z_(DR)大部分为正值,且底层Z_(DR)、K_(DP)大值区说明雨滴不仅水平直径大且数浓度高,对应雨强大。(3)分钟雨量超过1 mm对应1.7~2.4°·km^(-1)K_(DP)值,且出现K_(DP)空洞;分钟雨量超过2 mm对应2.4~3.1°·km^(-1)K_(DP)值。(4)三维风场显示强降水期间,带状对流回波前侧、南侧强西南风为大暴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较深厚的辐合有利于带状回波维持;弓型回波伴有气旋式风场;高层风场有强辐散。(5)三维风场和强度垂直剖面显示最强降水时段有明显云砧回波,有利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输送使得强回波中心M得以维持;随着中低层逐渐转为西北风或西风,回波减弱、分钟雨量陡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双偏振产品对对流性降雨有明显的指示意义,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较好地刻画了对流强度及辐合、辐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双偏振雷达 相控阵雷达 列车效应 ZDR KDP
下载PDF
2012—2021年湘南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4
作者 周宜卿 宋楠 +2 位作者 周长青 唐明晖 袁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基于2012—2021年3—9月66个暖区暴雨个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资料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湘南地区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冷锋前暖区型、南风型和暖切变暖区型三类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提取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指标,结果表明:(1)湘... 基于2012—2021年3—9月66个暖区暴雨个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资料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湘南地区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冷锋前暖区型、南风型和暖切变暖区型三类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提取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指标,结果表明:(1)湘南暖区暴雨年变化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9—22时,5月范围最广,6月次数最多,日雨量极值最大,7—9月局地性强;(2)南风型占比和日雨量极值最大,暖切变暖区型次之,冷锋前暖区型最小,三种类型分别多发于4—6月、5—8月和6—7月;(3)冷锋前暖区型、暖切变暖区型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20 mm)日变化较剧烈,南风型略平缓;(4)湘南暖区暴雨发生的高频区与南岭、罗霄山脉和阳明山地形分布息息相关,东江湖对暖区暴雨也有增幅作用,冷锋前暖区型更易发生在西南部的喇叭口地形处,暖切变暖区型集中于南部南岭迎风坡和不均匀下垫面附近,南风型发生点较分散;(5)湘南暖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地面倒槽和辐合线,另外200 hPa分流区、850 hPa暖脊和显著湿区以及地形作用对降水起到增幅效果;(6)700 hPa、850 hPa、925 hPa急流分别对冷锋前暖区型、暖切变暖区型和南风型暖区暴雨的水汽输送起重要作用;(7)湘南暖区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平均值显示,q_(850)(850 hPa比湿)≥13 g·kg^(-1),CAPE(对流有效位能)≥1100 J·kg^(-1),K指数≥37℃,SI(沙氏指数)≤-1.5,T_(850-500)(850 hPa与500 hPa温差)≥23℃,LCL(抬升凝结高度)在0.6~0.9 km间,0℃层高度在4.9~5.1 km间,0~6 km的垂直风切变在10~16 J·kg^(-1)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湘南地区 天气学概念模型 物理量指标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双偏振特征分析
5
作者 袁韬 唐明晖 +3 位作者 陈伟 冯盼盼 杨湘婧 汤宇 《暴雨灾害》 2024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2023年3月22—23日南岭地区郴州发生了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降雹范围广、冰雹直径达20 mm,在高架对流中鲜见。为增强对此类冰雹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SA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双偏振雷达回波... 2023年3月22—23日南岭地区郴州发生了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降雹范围广、冰雹直径达20 mm,在高架对流中鲜见。为增强对此类冰雹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SA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地面锋线北侧冷区内,属于典型的高架雷暴,降雹落区位于地面锋面北侧140 km处,20 mm直径大冰雹由超级单体风暴造成。(2)导致郴州南部出现大冰雹的风暴可分为初生、发展跃增、降雹、减弱消亡阶段。风暴发展跃增阶段的强回波中心迅速增高且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跃增,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柱伸至0℃层以上4~5 km,上升气流强劲,有利于冰雹发展;降雹阶段强回波中心迅速降低,弱回波区(WER)消失,Z_(DR)柱高度明显下降,下降融化的冰雹表现为Z_(DR)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向着地面方向逐渐增大,K_(DP)足位置与降雹落区对应较好。(3)大冰雹的三体散射(TBSS)特征表现为根部Z_(DR)值较大,随着径向距离增加,Z_(DR)值迅速减小,相关系数(CC)明显偏低;大冰雹的旁瓣回波特征表现为低Z_(DR)、低CC,以上双偏振特征为大冰雹预警的关键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双偏振雷达 南岭 三体散射 Z_(DR)柱
下载PDF
湖南衡阳“4.04”强下击暴流预警关键点及环境条件分析
6
作者 邓朝平 唐明晖 +3 位作者 苏涛 罗源 吴亚昊 汤宇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2023年4月4日下午湖南衡阳出现一次强下击暴流过程(简称“4.04”强下击暴流),造成严重灾害。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1°×1°再分析等资料对该过程极端大风的预警关键点与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23年4月4日下午湖南衡阳出现一次强下击暴流过程(简称“4.04”强下击暴流),造成严重灾害。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1°×1°再分析等资料对该过程极端大风的预警关键点与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04”强下击暴流发生在“斜压锋生类”天气系统配置下,地面冷锋提供了触发条件。探空曲线上干下湿特征明显、大气对流参数及订正后的对流有效位能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特征,垂直风切变强,利于极端大风发生。(2)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弓状回波扫过衡阳,造成区域性下击暴流;极端大风发生在对应风暴单体快速移动时,最大反射率因子达60 dBz,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及质心高度快速下降;反射率因子具有明显倾斜结构,弓状回波、后侧入流急流、径向速度模糊特征明显;低仰角“非对称速度大值区”和“速度对纯辐散”是极端大风预警关键点。(3)强下击暴流发生在斜压锋生类天气系统配置下,地面冷锋提供了触发条件。探空曲线上干下湿特征明显、大气对流参数及订正后的对流有效位能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特征,垂直风切变强,利于极端大风发生。(4)强下击暴流对流潜势明显,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强、比湿大;具备一定的热力不稳定及垂直上升运动条件,且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与之配合;冷空气对本次过程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非对称速度 后侧入流急流 弓状回波
下载PDF
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及血清FGF-2、IL-33、ICAM-1水平影响
7
作者 雷国军 张喜豹 +1 位作者 唐明慧 罗俊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9期1635-1638,1647,共5页
目的探究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及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白细胞介素-33(IL-33)、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中江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9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及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白细胞介素-33(IL-33)、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中江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9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孟鲁司特钠组(n=30,孟鲁司特钠药物治疗)、槐杞黄颗粒组(n=30,槐杞黄颗粒治疗)及联合组(n=32,孟鲁司特钠+槐杞黄颗粒治疗)。比较三组疗效、肺功能及免疫血清指标IgE、IgG、IgM、外周血FGF-2、IL-33、ICAM-1表达水平、随访3个月内疾病控制情况。结果孟鲁司特钠组、槐杞黄颗粒组及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4,P<0.05)。三组治疗后FVC、FEV_(1)、FEV_(1)/FVC及IgG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均高于孟鲁司特钠组及槐杞黄颗粒组(F=8.594、11.090、6.221、8.117,P<0.05)。三组治疗后IgE、IgM、FGF-2、IL-33及ICAM-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均低于孟鲁司特钠组及槐杞黄颗粒组(F=5.952、9.515、40.512、9.724、34.636,P<0.05)。随访3个月内,联合组喘息发作、因喘息住院、急救药物使用情况显著减少(χ^(2)=24.337、20.391、8.105,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与孟鲁司特钠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方面的联合应用疗效确切,改善患儿肺功能及免疫状态,且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杞黄颗粒 孟鲁司特钠 小儿支气管哮喘 FGF-2 IL-33 ICAM-1
下载PDF
某船主机进三工况下转速异常故障排除
8
作者 唐明辉 丛相明 《中国修船》 2024年第1期69-70,共2页
1故障现象某船出海航行时,主机在遥控进三(1 630r/min)工况下运行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转速异常下降,当转速降到800 r/min时主机脱排,随后主机转速开始上升并有飞车的趋势,船员迅速使用紧急停车将主机停机。经过静态检查未发现异常后,将... 1故障现象某船出海航行时,主机在遥控进三(1 630r/min)工况下运行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转速异常下降,当转速降到800 r/min时主机脱排,随后主机转速开始上升并有飞车的趋势,船员迅速使用紧急停车将主机停机。经过静态检查未发现异常后,将主机在机旁启动并进行空车运转试验,一切正常。随后,将主机控制权转至遥控状态,当主机由空车工况转至进一工况时主机异常停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机转速 静态检查 运转试验 紧急停车 空车 故障排除 遥控 船员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iRNA表达谱差异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史咏梅 伍碧梅 +1 位作者 唐明慧 李超容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4期3388-3390,共3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患者合并与未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内膜组织miRNA表达谱差异,为研究MS相关EC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合并MS的EC和未合并MS的EC病灶内膜各3例,1例正常内膜组织对照。提取总RNA,利用miRNA基因芯片检测miRN...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患者合并与未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内膜组织miRNA表达谱差异,为研究MS相关EC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合并MS的EC和未合并MS的EC病灶内膜各3例,1例正常内膜组织对照。提取总RNA,利用miRNA基因芯片检测miRNA表达谱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内膜组织与正常内膜组织间均有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合并MS者与正常内膜组织间存在51个miRNA差异表达,其中15个表达上调,36个表达下调。未合并MS者与正常内膜组织间存在9个miRNA差异表达,其中3个表达上调,6个表达下调。两种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间存在10个miRNA差异表达,其中4个表达上调,6个表达下调。结论合并MS与未合并MS的EC组织间miRNA的表达差异可能与MS相关的EC发病机制相关,两组患者间差异表达的miRNA可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代谢综合征 MIRNA芯片
下载PDF
双芳基酮还原酶的基因挖掘及催化性质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铭烩 许国超 倪晔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0-249,共10页
通过基因挖掘,获得了来源于Kluyveromyces polysporus的醇脱氢酶基因kpadh,并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了可溶性表达。其编码的醇脱氢酶KpADH属于短链脱氢酶家族,可催化双芳基酮不对称还原生成手性双芳基醇,且可利用异丙醇为... 通过基因挖掘,获得了来源于Kluyveromyces polysporus的醇脱氢酶基因kpadh,并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了可溶性表达。其编码的醇脱氢酶KpADH属于短链脱氢酶家族,可催化双芳基酮不对称还原生成手性双芳基醇,且可利用异丙醇为辅底物进行底物偶联型辅因子循环。采用Ni-NTA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KpADH进行纯化,并研究了酶学性质。研究发现:KpADH的还原和氧化反应的最适pH分别为5.5和9.5;KpADH对1-(4'-氯苯基)-(吡啶-2'-基)-甲酮[1-(4'-chlorophenyl)(pyridin-2'-yl)methanone,CPMK]的K_m和V_(max)为0.500mmol/L和25.0μmol/(min·mg),对辅底物异丙醇的K_m和V_(max)分别为6.36 mmol/L和21.4μmol/(min·mg);KpADH对酮酯类底物和2,3-丁二醇有较高的催化活力。运用该重组菌对100 mmol/L的CPMK进行不对称还原,反应10 h后,底物转化率大于99.8%,产物(R)-CPMA的ee值为82%,摩尔收率88.7%。本研究为利用醇脱氢酶KpADH高效合成光学纯CPMA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挖掘 双芳基酮还原酶 KpADH (R)-CPMA 性质表征
下载PDF
基于改进局部均值分解和概率神经网络的电压扰动识别 被引量:3
11
作者 牛健 张志飞 +2 位作者 汤铭辉 赵才 王坤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量非线性用电设备接入电网对其电能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为解决谐波扰动信号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提出将改进的局部均值分解LMD(local mean decomposition)和概率神经网络相结合,构造一种电压扰动分类器...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量非线性用电设备接入电网对其电能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为解决谐波扰动信号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提出将改进的局部均值分解LMD(local mean decomposition)和概率神经网络相结合,构造一种电压扰动分类器,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压扰动信号进行识别分类。通过构造三角波形自适应地延拓扰动信号的方法抑制LMD的端点效应,应用改进LMD算法对扰动信号进行3层分解,得到具有电压信号幅频信息的乘积函数PF(product function)分量,将由PF分量构造的信号能量作为概率神经网络的输入,以识别和分类电压干扰信号。通过建立训练模型对电压扰动信号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识别电压扰动信号,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中电压扰动信号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电能质量 电压扰动 局部均值分解 概率神经网络
下载PDF
2020年“6.9”湖南致灾暴雨预报偏差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红武 胡燕 +3 位作者 张海 唐明晖 蔡瑾婕 陈红专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24,155,共9页
2020年6月8—9日湖南出现一次大范围的致灾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6.9”过程),导致山体滑坡、重度洪涝等次生灾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踪)。此次过程主、客观降雨量预报暴雨落区及强度均出现较大偏差。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 h再... 2020年6月8—9日湖南出现一次大范围的致灾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6.9”过程),导致山体滑坡、重度洪涝等次生灾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踪)。此次过程主、客观降雨量预报暴雨落区及强度均出现较大偏差。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通过引入HYSPLIT4.0模式模拟,从环流背景、水汽特征、环境场条件等进行了偏差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强降雨中心较分散,各模式对暴雨量级以上降雨空报漏报严重。高低空急流与低空涡旋的有利配置是导致“6.9”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西风急流显著加强、低空两支暖湿气流汇合时段与降雨加强时段一致。暴雨区中低层水汽以少见的气旋式涡旋路径传输,这支以涡旋形式输送的偏东气流主流模式均未能捕捉到,这可能是导致“6.9”暴雨落区漏报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中低层均存在四支水汽传输通道,水汽源地主要为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入主要来自南边界,西边界次之,暴雨区域内水汽收入为正;南边界、西边界水汽输入呈同位相特征,波峰时段与暴雨时段相对应,水平水汽通量辐合是“6.9”暴雨区水汽来源的主要方式。强的上升运动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配置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垂直螺旋度中心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位涡及对流不稳定参数大值区与暴雨落区存在偏差。大暴雨中心单站物理量特征表明,暴雨发生时有大的对流潜势,大气为下暖湿上干冷的不稳定层结,湿层高度下降至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暴雨 预报偏差 低涡 水汽输送和收支 动力条件 湖南
下载PDF
湖南一次雨雪天气降水相变的环境条件与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明晖 俞小鼎 +2 位作者 王青霞 王起唤 胡媚 《暴雨灾害》 2023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长沙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湖南2021年12月下旬一次雨雪天气过程降水相态转变的大气环境条件和雷达双偏振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降雪前干层消失,湿层增厚,整层湿球温度低于0℃...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长沙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湖南2021年12月下旬一次雨雪天气过程降水相态转变的大气环境条件和雷达双偏振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降雪前干层消失,湿层增厚,整层湿球温度低于0℃,逆温层下冷垫的饱和层结对雪花丛集增长有利,有利于降雪增强。(2)湘中及以北地区位于700hPa西南急流出口区,600—800hPa强烈水汽辐合和中低层强上升气流为暴雪过程提供充足水汽。(3)25日夜间长沙出现间歇性小雨(雪)和多次短波槽过境密切相关;26日上午西南风转为偏西风导致长沙降雪出现短时减弱;冷垫上西南暖湿气流增强时段、冷垫内东南风转为东北风时段,分别对应26日长沙降雪两个峰值。(4)不同相态降水时段相关系数(CC)、差分反射率(Zdr)、水平反射率因子(Zh)有一定差异,双偏振产品对本次雨雪天气过程中降水相态转变的识别有一定指示作用。(5)低层“零速度线”成直线且有风速辐合特征,西南急流核增强、向下扩展等特征预示暖湿气流在冷垫之上的动力爬升增强,降雪得以长时间维持、且强度增强;而随着径向速度风场辐散特征出现,降雪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天气 降水相变 双偏振雷达 相关系数 差分反射率 水平反射率因子 风廓线雷达 零速度线
下载PDF
Mn-Ce-Co-Ox/PPS催化滤料催化降解气相二[口恶]英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红蕾 彭亚旗 +2 位作者 陶鋆奕 汤明慧 陆胜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8-1025,共8页
通过原位氧化法一步制备得到Mn-Ce-Co-Ox/PPS催化滤料,研究了催化剂负载量对Mn-Ce-Co-Ox/PPS催化降解呋喃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最优负载量的Mn-Ce-Co-Ox/PPS催化滤料在140~200℃对二[口恶]英的催化降解规律,同时采用SEM、EDS和XRD等表征手... 通过原位氧化法一步制备得到Mn-Ce-Co-Ox/PPS催化滤料,研究了催化剂负载量对Mn-Ce-Co-Ox/PPS催化降解呋喃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最优负载量的Mn-Ce-Co-Ox/PPS催化滤料在140~200℃对二[口恶]英的催化降解规律,同时采用SEM、EDS和XRD等表征手段对复合催化滤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如下:催化剂负载量由81.8 g/m^(2)增加到154.2 g/m^(2),Mn-Ce-Co-Ox/PPS对呋喃的降解效率呈增加趋势,催化剂单层饱和负载量为120.5 g/m^(2)。Mn-Ce-Co-Ox/PPS催化滤料在140~200℃对二[口恶]英的脱除效率高达90%以上,降解效率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而快速提升,200℃降解效率达到最高,为78.01%,表现出良好的催化降解性能。对17种二[口恶]英同系物的降解效率进行分析,发现Mn-Ce-Co-Ox/PPS对低氯代二[口恶]英同系物的降解率高于高氯代同系物的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氧化法 催化滤料 二[口恶]英 降解 污染 废物处理
下载PDF
2018年湖南首场风雹天气成因分析及预警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青霞 唐明晖 +3 位作者 王强 蔡瑾婕 周长青 邓见英 《暴雨灾害》 2020年第1期30-40,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3月4日湖南首场风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预报预警着眼点,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风雹过程先后经历“低层暖平流强迫”和“斜压锋生”两阶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3月4日湖南首场风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预报预警着眼点,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风雹过程先后经历“低层暖平流强迫”和“斜压锋生”两阶段。第一阶段:湖南受强烈发展的暖湿气流影响,对流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以层积混合型回波为主,东移北上,前侧有线风暴发展;第二阶段:对流由冷空气前沿的锋面触发,以积状云降水回波为主,东移南下,多超级单体风暴发展。(2)该过程SI指数明显偏低、CAPE、DCAPE及垂直风切变明显偏高,使得该次风雹过程具有一定极端性;第一阶段表征雷暴大风的DCAPE的范围更广、强度更强,且中层干层明显,有利于成片雷暴大风的出现;第二阶段湘南的水汽、动力因子较第一阶段增强,但范围相对集中,随冷锋南下,0℃和-20℃层高度下降有利于冰雹的出现。(3)短临预警方面,低仰角速度大值区、大的风暴移动速度、持续多个体扫的中气旋是本次风雹过程最关键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雹 低层暖平流强迫类 斜压锋生类 低仰角速度大值区
下载PDF
低层暖平流强迫下两次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佳 张昆 +2 位作者 唐明晖 周慧 胡媚 《暴雨灾害》 2023年第1期37-46,共10页
2020年3月21日和5月4日在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湖南怀化出现两次罕见的6 cm大冰雹。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这两次大冰雹过程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强度结构、动力场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低层暖平流... 2020年3月21日和5月4日在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湖南怀化出现两次罕见的6 cm大冰雹。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这两次大冰雹过程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强度结构、动力场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大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和高的能量螺旋度,有利于风暴组织性发展与维持,地面辐合线是主要触发因子。(2)6 cm冰雹均发生在超级单体风暴强烈发展初期,由无中气旋特征的“类超级单体”造成,出现钩状回波、旁瓣回波以及三体散射和回波悬垂等特征。(3)风暴强烈发展阶段垂直动力场均表现出低层辐合、中层气旋性旋转和反气旋旋转并存的双涡管式旋转、高层辐散特征。(4)大冰雹降落前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和单体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均达到67 dBz和69 kg·m^(-2)。强中心高度和最强切变高度的下降均反映出冰雹的降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中气旋 风暴参数 双涡管式旋转结构
下载PDF
强西南急流背景下湘桂边界两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付炜 唐明晖 叶成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1-1014,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分别来源于925 hPa西南急流和显著西南风,“16·5”过程的水汽辐合强度及范围较“18·4”过程更强、更广,导致暴雨出现的范围更广;超低空急流断裂处的辐合区叠加在湘桂边界南岭山脉特殊地形上,动力抬升触发及维持作用更加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16·5”过程大气不稳定度更大导致了更强的暖区暴雨;两次暖区暴雨的湿层厚度较锋面暴雨浅薄,中低层的显著湿区导致了暴雨或大暴雨的出现;“16·5”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能量长时间的维持,是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的结果,最终导致强降水持续,进而导致了更大的总降水量。“18·4”过程冷锋前100 km外相对较弱的水汽辐合区,是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预报指标;两次过程中高空槽的经向度是决定暖区暴雨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地形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增幅作用明显,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或盆地的迎风坡位置;两次暖区暴雨与边界层的动力辐合、水汽供应关系密切,边界层辐合抬升和地形的作用明显,短期预报需重点关注边界层辐合区及特殊地形位置,对数值预报进行适当订正。雷达风廓线资料揭示了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西南风厚度的差异对降水强度的影响;垂直风切变的增强、环境风偏弱特征在这两次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强降水持续维持的信息,对暴雨的预报预警的升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强西南急流 地形作用 边界层辐合
下载PDF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湖南两次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唐佳 叶成志 +3 位作者 唐明晖 许霖 何炜炜 付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5-828,共14页
首先对2008-2019年4-9月湖南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暖区暴雨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然后对2018年4月30日(简称“4·30”过程)和2016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首先对2008-2019年4-9月湖南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暖区暴雨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然后对2018年4月30日(简称“4·30”过程)和2016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类暖区暴雨具有明显季节差异,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分别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强西南急流型一天任何时刻均会出现,夜间降水频次增多。副高型的日变化明显,降水峰值出现在上午。强西南急流型降水范围广,多出现在湘南地区,西南急流北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时,湘北也会出现暴雨。副高型降水分散,在湘西北、湘北及湘东南地区均出现强降水,局地性强,对流性明显。(2)“4·30”过程暴雨区处于上下一致西南风中,在切变线南侧辐合上升、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下湘东北出现暴雨,属于强西南急流型暖区暴雨;而“7·17”过程,副高脊线控制湖南,受中低层弱切变和地面中尺度气旋影响,湘西北出现暴雨,属于副高型暖区暴雨。(3)“4·30”过程暴雨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负值,700 hPa存在负值中心,意味着700 hPa切变线造成暴雨区强辐合上升,导致强降水发生;“7·17”过程,垂直螺旋度呈“上正下负”结构,900 hPa高度强气旋性旋转辐合最强,表征近地层中小尺度系统影响造成暴雨。“4·30”过程水汽输送和辐合比“7·17”过程更强。“7·17”过程比“4·30”过程低层热力不稳定能量更大且热力不稳定层结更强。β中尺度辐合线和γ小尺度气旋分别为“4·30”过程和“7·17”过程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弱天气尺度背景 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 垂直螺旋度 强西南急流型暖区暴雨 副高型暖区暴雨
下载PDF
一次南岭山脉前汛期强对流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付炜 叶成志 +2 位作者 王东海 唐明晖 陈红专 《暴雨灾害》 2018年第6期511-521,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2E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17—18日南岭山脉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该过程前期,受地面倒槽与辐合线影响出现暖区降水,后期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2E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17—18日南岭山脉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该过程前期,受地面倒槽与辐合线影响出现暖区降水,后期随着地面冷空气侵入配合低空切变线与高空槽东移南压迅速转变为锋面降水,强降水落区与南岭山脉走向一致,大暴雨由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移入和有利地形作用造成;大冰雹、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暖区降水时段,暖区短时强降水以高质心降水为主,锋面越山之后强天气主要为低质心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较少出现。(2)雷达回波图上中层径向辐合的出现,对雷暴大风具有预警参考意义;中气旋、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等回波特征对提前预警大冰雹有一定的指示作用。(3)不同类型强天气发生的大气层结条件存在差异,上层干区深厚、低层湿度条件较好有利于产生大冰雹,大的0—6 km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冰雹增长;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是预报雷暴大风的一个参考指标;整层温度露点差和DCAPE小是判断只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参考依据。(4)南岭及其附近地区"喇叭口"地形和迎风坡地形有利于低层气流辐合触发对流,造成暴雨多发和降水时间延长,南岭背风坡的锋生作用使南岭山脉南麓出现雷暴大风、冰雹等天气的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形影响 南岭山脉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强西南急流背景下南岭山脉一次暖区大暴雨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付炜 唐明晖 +2 位作者 叶成志 周慧 傅承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15,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FY-2G逐时TBB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5月5日湘桂粤边界南岭山脉的一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预报失败的暖区大暴雨过程(简称16·5过程,下同)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南岭山脉特殊地形对此次暖...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FY-2G逐时TBB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5月5日湘桂粤边界南岭山脉的一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预报失败的暖区大暴雨过程(简称16·5过程,下同)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南岭山脉特殊地形对此次暖区降水过程的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层西南气流由于受到南岭多处山脉地形的阻挡、侧摩擦和峡谷等效应的影响反复出现强烈辐合区,导致连续出现超强的水汽辐合中心,造成了湘桂粤边界暖区大暴雨的发生;在南岭特殊地形导致的动力、水汽条件下和有利于云内微物理过程发展的环境下,局地对流云系强烈发展与大尺度西南气流引导的深厚高层冰相云系结合后,云内的过冷云水在强盛的上升气流作用下抬升,丰富的过冷云水有利于贝吉隆过程和结凇进程,促进云内固态粒子增长,这是导致此次暖区大暴雨发生的重要云微物理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数值模拟 南岭地形 云降水微物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