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准确度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姜良海 谭明生 +5 位作者 董亮 杨峰 移平 唐向盛 韦竑宇 王威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4期205-210,共6页
目的探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并进行置钉准确度分析。方法2014年6月一2015年8月,本院收治寰枢椎脱位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2~54岁,平均42.6岁。术前使用Mimics 17.0软件和3-matic 9.0软件为每例... 目的探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并进行置钉准确度分析。方法2014年6月一2015年8月,本院收治寰枢椎脱位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2~54岁,平均42.6岁。术前使用Mimics 17.0软件和3-matic 9.0软件为每例患者制作标杆型3D打印导板,术中使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术后患者行颈椎CT平扫。在Mimics 17.0软件中,将手术前后的寰枢椎模型及螺钉配对拟合,调整空间坐标轴,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结果21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 193 ± 51 ) min,术中出血量( 384 ±127) mL。共置人寰椎椎弓根螺钉3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2枚。除2 枚寰椎椎弓根螺钉侵人椎管矣2 mm外,其他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骨皮质内。寰椎左右侧预设最佳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9.4。± 1.8。、9.8。± 1.6。,实际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8.7。± 1.6。、10.6。±2.2。;左右侧预设最佳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8.9。±2.5。、8.8。±2.3。,实际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9.3。±2.9。、9.4。±3.5。〇枢椎左右侧预设最佳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21.9。±6.6。、22.4。±6.9。,左右侧实际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24.1。± 6.3。、20.8。± 6.4。;左右侧预设最佳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23.7。± 7.3。、24.2。± 7.2。,左右侧实际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22.1° ± 7.9°、22.3° ± 7.6°。寰枢椎术后实际钉道与术前预设最佳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〇.〇5 )。结论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方向可调整性好,置钉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寰枢椎置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脱位 骨螺丝 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峰 谭明生 +3 位作者 唐向盛 姜良海 移平 郝庆英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椎间孔切开术
下载PDF
三维打印技术在中上胸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唐向盛 周峻 +3 位作者 移平 杨峰 郝庆英 谭明生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1-74,129,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3D)打印技术在中上胸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观察比较2017年9月~2018年8月于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诊断治疗的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计63例。观察组32例,术前构... 目的:评价三维(3D)打印技术在中上胸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观察比较2017年9月~2018年8月于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诊断治疗的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计63例。观察组32例,术前构建伤椎3D数字模型,并按1:1比例打印,进行规划和模拟。对照组31例,采取常规穿刺椎体成形术。2组患者术后都给予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分别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3d、3个月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的改良椎体成形术,虽没有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但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打印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中上胸椎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五种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刘波 周峻 +9 位作者 王佩佩 熊振成 李文浩 王延雷 孙岩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唐向盛 麻昊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3期1807-1813,共7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系统评价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目的:通过网状meta系统评价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1日,由两位研究员依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stata16.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9个RCTs,涉及6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种针刺疗法(温针灸、火针、电针、针灸埋线、普通针刺),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提示:电针疗效劣于温针灸、针灸埋线,普通针刺疗效劣于温针灸、火针、电针、针灸埋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率方面,针灸埋线>温针灸>火针>电针>普通针刺。结论:5种针刺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针灸埋线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4种干预措施。但本次研究的文献质量和数量有限,研究结论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RCT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疗法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筋骨并重”理论探讨轴性症状的中医辨治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姣姣 燕文海 +5 位作者 李月 马楠山 顾天雯 移平 唐向盛 谭明生 《北京中医药》 2022年第12期1403-1406,共4页
轴性症状(AS)是颈后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西医治疗以消炎镇痛、营养神经为主,但疗效不甚满意。AS相当于中医学之“项痹”,属于慢性筋骨病范畴。中医学之“筋”主要指经筋,包含现代医学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结构;“骨”主要... 轴性症状(AS)是颈后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西医治疗以消炎镇痛、营养神经为主,但疗效不甚满意。AS相当于中医学之“项痹”,属于慢性筋骨病范畴。中医学之“筋”主要指经筋,包含现代医学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结构;“骨”主要指全身的骨骼和关节系统。“筋”和“骨”共同构成了维持人体结构形态的动、静力系统,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从“筋骨并重”理论内涵分析,AS的病因病机为筋骨失衡,基于二者的相关性,提出肝肾同调、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治疗和护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并重 轴性症状 慢性筋骨病
下载PDF
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9
6
作者 唐向盛 周峻 +3 位作者 移平 杨峰 郝庆英 谭明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82例减压术后仅行责任节段融合,78例减压术后行常规长节段融合术。比...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82例减压术后仅行责任节段融合,78例减压术后行常规长节段融合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责任节段融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多节段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责任节段融合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59±3.25)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下降,而JOA评分明显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行走、弯腰活动、劳动能力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影像检查显示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笼架未出现明显移位及下沉,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能达到预期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腰椎管狭窄症 责任节段融合 多节段融合
原文传递
两种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董春科 周峻 +5 位作者 王延雷 韦竑宇 杨峰 移平 唐向盛 谭明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与单纯后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3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为分2组,其中前后联合组16例采用一...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与单纯后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3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为分2组,其中前后联合组16例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纯后路组15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颈椎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行影像检查,测量Pavlov比值、脊髓缓冲空间、K-line阳性率。[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纯后路组(P<0.05);前后联合组术中平均出血量略多于单纯后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48±4.69)个月,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P<0.05)。虽然术前两组间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后联合组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单纯后路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各节段(C37)Pavlov比值和脊髓缓冲空间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各节段(C37)的Pavlov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前后联合组患者各节段(C37)脊髓缓冲空间均显著大于单纯后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K-line阳性率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前后联合组的K-line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后路组(P<0.05)。[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较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能够获得更大减压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前后路联合手术 单纯后路手术
原文传递
短期非融合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后的颈椎活动度 被引量:5
8
作者 宋继鹏 王延雷 +4 位作者 李文浩 唐向盛 杨峰 移平 谭明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82-886,共5页
[目的]探讨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后颈椎活动功能。[方法]2012年2月~2017年12月,选取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后接受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并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患者32例。对比患者自身前... [目的]探讨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后颈椎活动功能。[方法]2012年2月~2017年12月,选取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后接受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并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患者32例。对比患者自身前后两次手术后颈椎过伸过屈、左右旋转角度,同时参考正常人群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1/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经影像学确认内固定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4~15个月,平均(9.55±2.72)个月,32例患者再次入院行内固定取出术。取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6.41±4.25)个月。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ROM均显著大于取内固定之前角度(P<0.05),但仍显著不及正常人。[结论]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可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短期内固定 寰枢椎椎弓根钉 非融合技术 颈椎活动度
原文传递
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疼痛介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孟兰萱 周峻 +3 位作者 唐向盛 杨峰 麻昊宁 谭明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6期3041-3045,共5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疼痛介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LDH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要求的共有180例。入选的患者按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疼痛介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LDH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要求的共有180例。入选的患者按手术治疗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9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血液流变学、疼痛介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凝血因子Ⅰ、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水平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前列腺素E2 (PGE2)、5-羟色胺(5-HT)、P物质(SP)、神经肽Y(NPY)水平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社会关系、生理健康、周围环境、心理健康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可有效缓解LDH术后患者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腰椎间盘突出症 血液流变学 疼痛介质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寰枢椎脱位针刺哑门穴安全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峻 赵凡莹 +5 位作者 李文浩 移平 杨峰 唐向盛 李辉 谭明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比较寰枢椎脱位(AAD)患者与解剖结构正常者的哑门穴直刺和斜刺的安全深度。方法:选取寰枢椎脱位患者177例(AAD组)和排除AAD且解剖结构正常的207例患者(正常组)。所有入组患者体型均为适中型。对其行颈椎MRI平扫,在矢状位像上测量... 目的:比较寰枢椎脱位(AAD)患者与解剖结构正常者的哑门穴直刺和斜刺的安全深度。方法:选取寰枢椎脱位患者177例(AAD组)和排除AAD且解剖结构正常的207例患者(正常组)。所有入组患者体型均为适中型。对其行颈椎MRI平扫,在矢状位像上测量哑门穴直刺和斜刺安全深度。结果:AAD组安全深度:男性直刺(45.33±5.17)mm,斜刺(48.58±4.41)mm,女性直刺(44.17±7.80)mm,斜刺(47.49±7.32)mm;正常组安全深度:男性直刺(47.72±5.06)mm,斜刺(42.69±5.53)mm,女性直刺(44.63±5.85)mm,斜刺(39.88±6.18)mm。AAD组男性和女性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直刺安全深度(P<0.01),正常组男性和女性的斜刺安全深度小于直刺安全深度(P<0.01);AAD组直刺与斜刺安全深度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直刺和斜刺安全深度男性大于女性(P<0.01);男性AAD组直刺安全深度小于正常组直刺安全深度(P<0.01);男性AAD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正常组斜刺安全深度(P<0.01);女性AAD组直刺安全深度与正常组直刺安全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AD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正常组斜刺安全深度(P<0.01)。结论:寰枢椎脱位状态下的哑门穴针刺安全深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临床上进行针刺时应小于其安全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哑门 针刺安全深度 直刺 斜刺
原文传递
从矢状位平衡谈脊柱疾病治疗的整体观 被引量:3
11
作者 燕文海 马楠山 +3 位作者 张坤 唐向盛 移平 谭明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72-2676,共5页
脊柱疾患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其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争议较大。随着对脊柱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脊柱的矢状位平衡理论逐渐引起重视,成为近几年脊柱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脊柱连接头颅、骨盆和下肢,脊柱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整... 脊柱疾患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其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争议较大。随着对脊柱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脊柱的矢状位平衡理论逐渐引起重视,成为近几年脊柱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脊柱连接头颅、骨盆和下肢,脊柱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整个脊柱矢状面参数和平衡状态密切相关,体现了脊柱生理病理的整体性。结合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笔者创新性地将矢状位平衡理论指导脊柱疾患的中医治疗,根据不同部位参数维系平衡的代偿关系,归纳为“筋骨同治”“颈腰同治”“脊-盆-膝同治”“从督论治”,从整体上论证软组织、脊、盆、膝疾患,为临床脊柱疾患的诊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位平衡 脊柱整体观 筋骨同治 颈腰同治 脊-盆-膝同治 从督论治
原文传递
纳米羟基磷灰石笼架与钛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鑫杰 谭明生 +4 位作者 齐英娜 移平 杨峰 唐向盛 郝庆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380-1384,共5页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笼架与钛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脊柱外科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纳米羟基磷灰石笼架与钛钢板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9例...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笼架与钛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脊柱外科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纳米羟基磷灰石笼架与钛钢板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9例,单节段58例,双节段31例,其中椎间盘突出症52例,椎体后缘骨赘致压15例,后纵韧带骨化22例。采用Frankel分级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颈椎评分法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前、术后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高度并计算支撑体下沉距离,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采用Brantigan等提出的5级评定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8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0~86个月,平均(74.85±10.42)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平均下降1.2级。JOA评分由术前(8.22±1.91)分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4.71±2.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失效、支撑体破裂、移位及脱出等情况。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支撑体下沉距离为(1.11±1.63)mm。按Brantigan植骨融合分级,D级34例,E级55例,植骨融合率为100.00%。[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笼架与钛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曲度,显著促进植骨融合,改善神经功能,远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笼架 固定融合
原文传递
Study on the angle of needling Yamen (GV 15) in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patients
13
作者 Zhou Jun Zhao Fan-ying +6 位作者 Li Wen-hao Xiong Zhen-cheng Yi Ping Yang Feng tang xiang-sheng Tan Ming-sheng Yang Yan-ping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9年第3期141-146,共6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isk angle and safety angle of n eedli ng Ya me n (GV 15) betwee n the atla nto-axial dislocati on (AAD)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cts. Methods: A total of 177 AAD patients diagnosed and tre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isk angle and safety angle of n eedli ng Ya me n (GV 15) betwee n the atla nto-axial dislocati on (AAD)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cts. Methods: A total of 177 AAD patients diagnosed and treated at the Center of Upper Cervical Vertebra of Beijing Chin a-Japa n Frie ndship Hospital betwee n January 2010 and January 2018 were in eluded in the AAD group. Ano ther 207 healthy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 the normal group. There were totally 191 males and 193 females. The MRI sean was performed for the cervical vertebrae to measure the risk angle and safety angle of acup un cture at Ya me n (GV 15) on the sagittal image. Results: In the AAD group, the risk angle was (13.14±3.99)° and the relative safety angle was (10.31±3.23)° for the perpendicular needling, while the oblique needling risk angle was (9.09±3.09)° for the male;the risk angle was (12.12±2.74)° and the relative safety angle was (10.56±2.09)° for the perpendicular needling, while the oblique needling risk angle was (9.70±2.95)° for the female. In the normal group, the risk angle was (7.89±1.59)° and the relative safety angle was (10.21±3.55)° for the perpendicular needling, while the oblique needling risk angle was (16.07±1.77)° for the male;the risk angle was (6.93±1.45)° and the relative safety angle was (10.70±2.94)° for the perpendicular needling, while the oblique needling risk angle was (14.89±2.18)° for the female. The perpendicular needling risk angles for the males and females in the AAD group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0.01);for the inner-group comparison, there was no sigrH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pendicular needling risk angle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in the AAD group (P>0.05);however, the perpendicular needling risk angle for the male was larger than the female, and the differene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normal group (P<0.01). There were no sign讦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ve safety angle for both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between the AAD group and the normal group (both P>0.05). For the inner-group comparison, there was no sign讦icant differenee in the relative safety angle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P>0.05). The oblique needling risk angles for both the males and females were smaller in the AAD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讦icant (both P<0.01);the oblique needling risk angle for the mal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r the female in the AAD group (P>0.05);in the normal group, the oblique needling risk angle for the male was larger than that for the female, and the differene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Un der the AAD condition, the risk angle and safety angle of acup un cture at Ya me n (GV 15) cha nge significantly, perpe ndicular n eedli ng should be better if performed slightly lower tha n the horiz on tai di recti on, and the oblique needling should be safer across the occipital foramen toward the occipital b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Point Yamen (GV 15) Atlanto-axial Joint Joint Dislocations Research on Acupoints Needling Direction Safe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