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坳陷煤成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贤庆 肖贤明 +5 位作者 tang y 米敬奎 申家贵 肖中尧 包建平 熊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5,共5页
应用黄金管封闭体系热解实验 ,结合GC IRMS同位素质谱仪的甲烷碳同位素分析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生成甲烷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 ,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热解气甲烷碳同位素介于 - 3 6 %~- 2 5 % ;碳同位... 应用黄金管封闭体系热解实验 ,结合GC IRMS同位素质谱仪的甲烷碳同位素分析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生成甲烷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 ,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热解气甲烷碳同位素介于 - 3 6 %~- 2 5 % ;碳同位素与热解温度 (或Ro)、升温速率密切相关 ;煤成甲烷的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结果与热解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表明可以用动力学方法将实验数据外推 ,并应用于地质实际中。模拟结果显示 ,库车坳陷克拉 2气田天然气主要经历了 10Ma(尤其是 5Ma)以来的阶段性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甲垸 热解实验 碳同位素 动力学模拟 天然气成因 库车坳陷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贤庆 肖贤明 +4 位作者 申家贵 tang y 包建平 熊波 肖中尧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共4页
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对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求取了甲烷、C2-C5气态烃生成的动力学参数,并模拟计算了具体地质条件下的生烃史。结果表明,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煤和泥岩均具有较好的产气性,在中高演化阶段主要... 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对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求取了甲烷、C2-C5气态烃生成的动力学参数,并模拟计算了具体地质条件下的生烃史。结果表明,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煤和泥岩均具有较好的产气性,在中高演化阶段主要产甲烷气;甲烷生成活化能分别介于47-66,43-67kcal/mol之间,C2-C5气态烃生成活化能分别介于53-69,49-66kcal/mol之间。生烃动力学模拟可较好地吻合地质条件下烃源岩生烃过程,在天然气评价与勘探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动力学 烃源岩 热模拟实验 气态烃 塔西南坳陷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前成冰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培远 翟庆国 +3 位作者 赵国春 Peter A.CAWOOD 唐跃 刘一鸣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5-935,共21页
青藏高原及邻区前成冰纪物质组成及其地质演化过程,在地球早期超大陆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前成冰纪沉积岩、古生物、岩浆和变质作用特征.根据现有资料,青藏高原及邻区前成冰纪沉积岩... 青藏高原及邻区前成冰纪物质组成及其地质演化过程,在地球早期超大陆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前成冰纪沉积岩、古生物、岩浆和变质作用特征.根据现有资料,青藏高原及邻区前成冰纪沉积岩和古生物记录主要集中于中~新元古代,古元古代及更早的记录相对较少,最古老的地质记录为喜马拉雅和昌都地区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岩中的冥古宙碎屑锆石(约4.0Ga).青藏高原及邻区保存了凯诺兰超级克拉通以及哥伦比亚、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形成演化过程的记录,其前成冰纪基底可划分为3种类型:塔里木型、扬子型和拉萨型.塔里木型基底与澳大利亚和印度大陆北缘具有古地理亲缘性,且不发育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相关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和岩浆-变质记录(约1.3~0.9Ga);扬子型基底发育与前成冰纪最晚期全球变冷密切相关的火山活动记录,可见中~新元古代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化石,以及约1.1~1.0Ga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相关的岩浆-变质作用记录;拉萨型基底发育新元古代早期大陆裂谷沉积记录(约900Ma)和晚期高压变质事件(约650Ma),具有明显的1.2~1.1Ga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它很可能与非洲大陆具有古地理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前成冰纪 沉积地层 古生物群 古地理演化
原文传递
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学模拟
4
作者 tang y Perry J K +2 位作者 Jenden P D Schoell M L 郑军卫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7-37,共11页
根据理论和实验资料,提出了一种新的烃气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学模拟方法。动力学模型采用了一系列平行的一级天然气生成反应,发生同位素交换的与未发生同位素交换的化学键相对裂解率用方程式表示为: k~*/k=(A_f~*/A_∫)exp(—△Ea/RT)式... 根据理论和实验资料,提出了一种新的烃气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学模拟方法。动力学模型采用了一系列平行的一级天然气生成反应,发生同位素交换的与未发生同位素交换的化学键相对裂解率用方程式表示为: k~*/k=(A_f~*/A_∫)exp(—△Ea/RT)式中R为气体常量,T为温度。利用量子化学计算估计不同简单分子均裂键裂解的熵(A_f~*/A_f)和焓(△Ea)条件。例如,我们获得短链正构烷烃(≤C_6)失去甲基官能团的平均△Ea为42.0 cal/mol,平均A_f~*/A_f为1.021。甲烷的生成存在明显差异,预测在200℃的沉积盆地条件下短链正构烷烃产生^(13)CH_4的速率比产生^(12)CH_4的速率慢2.4%,但在500℃的实验室加热条件下仅慢0.7%。就其它分子均裂纹裂解所进行的类似计算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除少数例外),△Ea值介于0~60 cal/mol之间,A_f~*/A_f值介于1.00~1.04之间。大量数据处理结果揭示:(1)在△Ea值和化学键裂解能之间存在弱的波型曲线关系;(2)在△Ea值和A_f~*/A_f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采用适当的动力学模型阐明在恒温密闭系统条件下正十八烷生成甲烷的化学和同位素数据。根据特殊温度史,校正后的模型可以提供与油型干酪根和原油裂解有关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总甲烷生成量和甲烷产率间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碳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数学模拟 活化能 圈闭 干酪根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致脊髓压迫的治疗
5
作者 tang y Qu J +2 位作者 Wu J 李军 荆珏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3期349-349,共1页
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致脊髓压迫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作者对116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致脊髓压迫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和辅助治疗.结果发现,
关键词 脊髓压迫 肺癌转移 非小细胞 辅助治疗 患者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致脊髓压迫的治疗
6
作者 tang y Qu J +1 位作者 Wu J 李军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6期685-685,共1页
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致脊髓压迫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作者对116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致脊髓压迫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和辅助治疗。结果发现,术前和术后的Frankel分级、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脊髓压迫 末次随访 靶向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相关技术和科学应用系统专题·编者按
7
作者 汤勇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共1页
引力波的成功探测是21世纪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重大突破.自2015年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以来,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一种全新的观测手段,引力波为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 引力波的成功探测是21世纪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重大突破.自2015年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以来,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一种全新的观测手段,引力波为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及宇宙早期演化、引力理论的重要工具.空间引力波探测因其更长的基线,能够覆盖更广的频段,探测到地面引力波探测器无法观测到的信号,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灵敏频段在毫赫兹附近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包括欧美主导的LISA(空间激光干涉仪天线)和中国提出的太极和天琴计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探测 致密天体 观测手段 中子星 引力理论 黑洞 直接探测 探索宇宙
原文传递
PROSTATE CANCER BONE-METASTASIS IS INHIBITEDBY CELASTROL, AN ACTIVE CONSTITUENT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雷公藤)
8
作者 Kuchta K Xiang y +8 位作者 Huang S tang y Peng X Wang X Zhu y Li J Xu J Lin Z Pan T 《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第4期93-93,共1页
Prostate cancer(PCa)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urs and a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s.Treatment failure of PCa is often due to bone-metastasis.Celastrol,an active constituent of the roots of Tripterygiu... Prostate cancer(PCa)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urs and a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s.Treatment failure of PCa is often due to bone-metastasis.Celastrol,an active constituent of the roo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has shown antitumour effects in previous studie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use in TCM.Here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elastrol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 ACTIVE CONSTITUENT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PROSTATE CANCER BONE-METASTASIS IS INHIBITEDBY CELASTROL
原文传递
全新世千年尺度大洪水沉积记录与ENSO驱动的极端气候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聪 郑艳伟 +9 位作者 郑卓 宗永强 黄康有 Barry V.ROLETT 彭环环 张潇 汤永杰 万秋池 章桂芳 Rachid CHEDADDI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75-2590,共16页
重建全新世大洪水的历史是探讨过去极端气候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潜在自然灾害风险的关键内容.珠江水系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系统,珠江三角洲曾被认为是世界上受洪水和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在中国南方地区缺少千... 重建全新世大洪水的历史是探讨过去极端气候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潜在自然灾害风险的关键内容.珠江水系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系统,珠江三角洲曾被认为是世界上受洪水和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在中国南方地区缺少千年尺度的洪水地质记录研究,从而难以从认识过去的角度来检验对未来百年甚至千年一遇大洪水灾害预测的可信度.本研究在珠江干流(西江)下游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厚层黑色泥炭腐木堆积中的灰白色黏土夹层,根据沉积序列对比、沉积物特征和物源分析结果,确定为洪水沉积.对每个洪水沉积层采用AMS14C方法进行了精确定年,揭示出西江下游在距今6000年以来至少发生了7次千年一遇规模的超级大洪水,平均再现期约为855年.西江流域特大洪水事件的发生均对应于较强的ENSO活动期,表明东亚夏季风减弱和ENSO增强是引发中国南方异常高降水和特大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此外,珠江下游特大洪水事件的发生与中国中东部降水减少在时间上大致耦合,反映了全新世后半期中国东部经向分布的降水“三极”模式显著增强.在过去2100年,人类土地利用增强和森林破坏导致当地的原始植被生态系统迅速退化,水土流失导致大洪水的破坏力和灾难性增大,特别是宋代以后的洪水沉积层中含有丰富的水稻型禾本科花粉,反映洪水曾经淹没了大面积农用土地.此外,全新世古洪水事件不仅对流域内的人类生存造成危害,同时还影响着区域文明的演化.本研究揭露了全新世一系列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历史,证明了热带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化对东亚降水异常的重要性,研究结果为预测未来的极端气候变化和洪水灾害提供了有价值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大洪水 亚洲季风 ENSO 植被变化 早期农业 西江下游
原文传递
三维电性结构揭示的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深部起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世文 翁爱华 +5 位作者 李建平 单玄龙 韩江涛 唐裕 张艳辉 王雪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8-552,共15页
利用上地幔尺度的三维电性结构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的深部起源及彼此间联系.文章在该地区采集并获得了高质量的长周期大地电磁全阻抗张量数据,并采用高斯-牛顿法进行三维反演,得到了电阻率模型.该电阻率模型显示,中国东北地区... 利用上地幔尺度的三维电性结构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的深部起源及彼此间联系.文章在该地区采集并获得了高质量的长周期大地电磁全阻抗张量数据,并采用高斯-牛顿法进行三维反演,得到了电阻率模型.该电阻率模型显示,中国东北地区高阻岩石圈内,存在多个局部低阻异常,它们在空间上和该区新生代火山对应;在上地幔深部,环松辽盆地分布三个低阻异常;软流圈中存在着脉状低阻异常,联系着岩石圈内和上地幔深部的低阻异常.岩石物理分析表明,这些低阻异常由流体熔融物质引起.俯冲到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中的西太平洋板块发生持续脱水作用,模型则进一步揭示,这些水向上迁移到松辽盆地下方的转换带顶部并引起上地幔底部的部分熔融,在浮力作用下形成热物质上升流,融透软流圈后底辟于干枯岩石圈底部,最后刺穿较为薄弱或者活化的缝合带等构造边界,排出地表形成包括长白山火山、哈拉哈火山等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大规模火山事件.因此认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新生代火山"本是同根生",它们均起源于上地幔深部的环状低阻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新生代火山 三维大地电磁反演 部分熔融 上地幔
原文传递
松原地震与流体作用联系的大地电磁证据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裕 翁爱华 +5 位作者 杨悦 李世文 牛建军 张艳辉 李亚彬 李建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4-149,共16页
松原地震区是目前东北地区危险性最大的地震区.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地震以震群形式持续发生,最大震级达到了5.8级.关于松原地震根本原因,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利用松原地区面积性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试图从电性结构角度揭示其原因.对... 松原地震区是目前东北地区危险性最大的地震区.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地震以震群形式持续发生,最大震级达到了5.8级.关于松原地震根本原因,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利用松原地区面积性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试图从电性结构角度揭示其原因.对观测到的全阻抗张量数据采用三维反演技术,获得了地震区深部三维电阻率结构.结合地震定位结果,电阻率模型显示,纵贯松原地震区存在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推测为扶余-肇东断裂.研究还发现,在地震区岩石圈深部存在明显的低阻异常,该异常向上穿过高阻岩石圈地幔后滞留在地壳底部.岩石物理分析表明,地壳深部的低阻异常由含水熔融物质组成.该含水熔融物质在温度和临界压力共同作用下在下地壳发生岩浆侵位释放出流体;它们在弱化扶余-肇东断裂强度的同时,还增加断层的孔隙压力,降低断层的抗剪强度;区域性压应力的剪切作用(区域性近东西向压应力沿北东向断层的走向分量)和近地表可能的扰动共同作用引起断裂失稳,诱发松原地震.来自深部持续不断的流体补给,导致松原地震以震群形式出现.文章认为,松原地震是板块俯冲、既有断裂、区域应力环境和深部流体共同作用结果,并可能由近地表扰动触发.松原地震根本上属于深部流体(水)作用诱发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大地电磁测深 三维反演 流体 诱发地震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征与演化过程 被引量:16
12
作者 汤艳杰 英基丰 +1 位作者 赵月鹏 许欣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89-1503,共15页
克拉通能否长期稳定存在,主要取决于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和属性.中生代以来,华北岩石圈地幔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导致了克拉通破坏.尽管目前取得了上述共识,但是对岩石圈地幔转变形式与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本文以华北克拉通... 克拉通能否长期稳定存在,主要取决于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和属性.中生代以来,华北岩石圈地幔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导致了克拉通破坏.尽管目前取得了上述共识,但是对岩石圈地幔转变形式与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本文以华北克拉通破坏前后岩石圈地幔的特征为视角,对华北不同时代幔源岩石及地幔捕虏体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上述问题的讨论提供新的思路.华北古生代岩石圈厚达200km,具有高度难熔、SrNd同位素富集的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特征;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易熔、同位素高度富集的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和分布规律;在新生代,华北东部岩石圈厚约60~80km,具有易熔、同位素亏损的大洋型岩石圈地幔特征;中部带岩石圈厚度大于100km,岩石圈地幔具有上老下新的双层结构;西部岩石圈厚达200km,仍然保存有克拉通型古老地幔.岩石圈地幔组成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橄榄岩-熔体反应的方式实现的.古生代周边板块的多次俯冲作用使华北克拉通边缘地区岩石圈地幔的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叠加,促成华北东部岩石圈地幔组成和性质的根本转变,导致克拉通破坏区域的面积占华北总面积的1/2以上.从克拉通破坏的峰期时间和破坏区域空间展布来看,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其驱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一级控制因素.造成东部岩石圈巨厚减薄的主导因素是俯冲板块回转、海沟后撤引起的大陆岩石圈伸展.俯冲板块机械侵蚀、熔流体交代作用造成的岩石圈弱化、非稳态地幔流动伴随的热-化学侵蚀和岩石圈局部拆沉共同加剧了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地幔 捕虏体 板块俯冲 橄榄岩-熔体反应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二叠纪碱湖生物-环境协同演化及油源差异性 被引量:17
13
作者 夏刘文 曹剑 +5 位作者 边立曾 胡文瑄 王婷婷 支东明 唐勇 李二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2-746,共15页
通过有机岩石学和生物标志物相结合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湖百里大油区二叠纪碱湖的生物组成及其成藏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碱湖风城组烃源岩生物组成总体表现为菌藻类丰度高、高等植物丰度低的特征,因此以生油为主,形成了大油区.发... 通过有机岩石学和生物标志物相结合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湖百里大油区二叠纪碱湖的生物组成及其成藏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碱湖风城组烃源岩生物组成总体表现为菌藻类丰度高、高等植物丰度低的特征,因此以生油为主,形成了大油区.发现了疑似类杜氏藻和蓝细菌两种特征生烃母质,除化石证据外,还揭示了生物标志物特征,前者是高的C_(28)/C_(29)甾烷比值和β-胡萝卜烷丰度,后者是中链单甲基烷烃的检出.生烃母质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协同演化,受控于沉积水体的盐度和分层,与类杜氏藻的丰度正相关,因此碱湖中心区发育类杜氏藻型烃源岩,边缘区发育蓝细菌型烃源岩,进而玛湖百里油区不同区域的原油聚集有差异来源,表现为“源控”特征.咸化湖盆烃源岩生烃母质组成很可能受烃源岩时代和沉积水体盐度的联合控制,而耐盐碱绿藻合成类胡萝卜素和甾醇等脂类化合物的生理机制可能影响了古绿藻演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藻 杜氏藻 蓝细菌 生烃母质 咸化湖盆 陆相生油 玛湖凹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