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西部文化多样性——基于边疆与中心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 被引量:1
1
作者 tommaso previato 张海洋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08,共4页
在全球化过程中,地区性与国际性同步加强,表现出有的文化体系互相配合,有的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全球化不但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homogenization),而且还会伴随有意识形态的趋同,甚至使文化本身更趋多样化(diversification),直至出现对... 在全球化过程中,地区性与国际性同步加强,表现出有的文化体系互相配合,有的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全球化不但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homogenization),而且还会伴随有意识形态的趋同,甚至使文化本身更趋多样化(diversification),直至出现对多元取向认同的意识形态趋向;文化交流与文化解构,反映了不同文化圈里的人们如何彼此相互沟通、设置动态平台的必要。其中,文化交流属于文化的横向动态,它关注的是不同的大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inter-cultural relations),文化解构则属于文化的纵向动态,它关注的则是在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地方亚文化之间的关系(intra-cultural relations)。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不同文化关系的适当处理,不能脱离通过比较"异中之同"而所产生的认识,即对于中西文化或其中某种文化体系内的亚文化现象的普遍性、共性(similar feature)的认识;同时也不能脱离通过比较"同中之异"而所获得的认识,即对于中西文化或其中某种文化体系内的亚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个性(specific feature)的辨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文化解构 多元复合社会
下载PDF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西部文化多样性--基于边疆与中心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
2
作者 tommaso previato 张海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4期78-81,共4页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地区性与国际性同步加强,并且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了有的文化体系互相配合,有的则会发生激烈冲突状况。全球化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还会伴随有意识形态趋同。但它也会使文化更加多样化,结果就会出现对多元取向认同的意...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地区性与国际性同步加强,并且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了有的文化体系互相配合,有的则会发生激烈冲突状况。全球化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还会伴随有意识形态趋同。但它也会使文化更加多样化,结果就会出现对多元取向认同的意识形态趋向。跨文化交流与对文化解构,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圈里的人们如何彼此相互沟通设置动态平台的必要。文化交流论属于文化的横向动态,关注的是不同的大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文化解构论则属于文化的纵向动态,关注的是在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地方亚文化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纵是横,不同文化关系的适当处理,都不能脱离通过比较"异中之同"而所产生的认识,即对于中西文化或其中某种文化体系内的亚文化现象的普遍性、共性的认识;它同时不能脱离通过比较"同中之异"而所获得的认识,即对于中西文化或其中某种文化体系内的亚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个性的辨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文化解构 多元复合社会
下载PDF
上优机床工具(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Mirko Ramponi先生专访
3
作者 tommaso previato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机床工具 上海市 总经理 有限 齿轮机床 高新技术 数控机床 合资企业
下载PDF
剃齿刀的磨削
4
作者 tommaso previato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剃齿刀 机床 齿向 精度 齿轮刀具 刃磨机 齿形
下载PDF
剃齿刀的磨削
5
作者 Gianfranco Bianco tommaso previato 《机械工人(冷加工)》 2006年第1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磨削加工 剃齿刀 齿轮热处理 加工工艺 剃齿加工 循环时间 齿轮加工 传动齿轮
下载PDF
先进的剃齿工艺与磨齿加工工艺比较分析
6
作者 Mirko Ramponi tommaso previato 《机械工人(冷加工)》 2006年第9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剃齿加工 剃齿工艺 工艺比较 齿轮精加工 机械加工精度 磨削加工 磨削精度 数控机床
下载PDF
西北走廊发展中的主体性与话语分析--兼论人类学参与式行动研究的实践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托玛索.泼罗瓦朵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75,共14页
本文概述了西北民族走廊的发端、演变和定型的过程。首先,以历史的视角解析甘肃-青海区域性社会的文化形态,尤其注重在多源主体(plural subjects)与帝制中国(imperial China)的中央王朝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形成礼仪网络,以及在其间的... 本文概述了西北民族走廊的发端、演变和定型的过程。首先,以历史的视角解析甘肃-青海区域性社会的文化形态,尤其注重在多源主体(plural subjects)与帝制中国(imperial China)的中央王朝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形成礼仪网络,以及在其间的甘青社会模棱两可的地位和媒介作用。在重构该区权力支配关系的基础上,对西北走廊边际群体的主体性问题作简要介绍,试图把理论性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次,以应用人类学研究为基础,尝试提出超越发展矛盾的原理及实现方法,以便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使当地挣脱发展话语桎梏。与目前已采用的西北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模式相比,本文所阐述的"参与式行动"(participatory action)及其相关研究有助于组织少数民族与地方社区的力量,达到预定的目标,进一步把介入者(intervenors)与被介入者(intervented)的主体-客体对立关系(subject-object dicothomy)转换成前者与后者相互依存、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间性关系(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最后,重新认定本学科的学术地位及其实用性价值,认为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在梳理地方性知识的前提下,更应当找出对应援助发展项目的合理方式,提供相似案例等研究成果来处理在政策制订、执行与评价的整个过程(policy process)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走廊 主体性 话语分析 参与式行动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