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利用生境的特征比较
1
作者 周世强 vanessa hull +4 位作者 张晋东 刘巅 谢浩 黄金燕 张和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9-319,共11页
为了探讨放牧家畜影响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的内在驱动因素,以便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随机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分析了它们利用... 为了探讨放牧家畜影响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的内在驱动因素,以便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随机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分析了它们利用生境的异同。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特征来看,乔木层物种丰度、灌木层盖度、主食竹的种群特征(盖度、密度、地径和株高)等指标,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之间具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野生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17.38株,灌木层盖度75.31%,主食竹的盖度为56.32%、种群密度48.87 culms·m^(−2)、地径6.03 mm和株高143.48 cm,放牧家畜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29株,灌木层盖度93.20%,主食竹的盖度为89.20%、种群密度66.54 culms·m^(−2)、地径3.82 mm和株高59.68 cm,而其余指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就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而言,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科属种数量都多于放牧家畜生境,前者为乔木层17科25属41种、灌木层29科49属91种,后者乔木层9科10属14种、灌木层17科26属38种;两者利用生境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较低,乔木层仅为0.196、灌木层为0.245;但比较两者植物群落共有种的重要值指数,仅灌木层的3种树种两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其他木本植物都无明显的差异。从而说明放牧家畜主要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灌木层结构和主食竹种的种群特征,致使野生大熊猫主动回避被放牧家畜干扰的区域、调整其活动空间和栖息地的范围。因此,合理规划家畜放养区域、严格控制家畜种类和数量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管控放牧干扰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利用生境 植物群落 群落组成
下载PDF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采食对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世强 张晋东 +4 位作者 vanessa hull 刘巅 周腾龙 黄金燕 张和民 《竹子学报》 2022年第2期50-59,共10页
种群特征是植物最为直观、可测度的生物学指标,是植物适应外部干扰和环境波动的功能性反应,通过分析冷箭竹(Bashania faberi)无性系种群在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放牧家畜采食后的种群特征,以便了解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对冷... 种群特征是植物最为直观、可测度的生物学指标,是植物适应外部干扰和环境波动的功能性反应,通过分析冷箭竹(Bashania faberi)无性系种群在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放牧家畜采食后的种群特征,以便了解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对冷箭竹无性系种群变化的影响强度,以及冷箭竹无性系种群对不同动物采食的响应策略。为此,采用样方法测定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利用后的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特征,并与对照样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都降低了冷箭竹层片的覆盖度,分别为对照的87.85%和52.95%,放牧家畜的影响强度是野生大熊猫的1.66倍。放牧家畜的采食阻碍了1年生竹的萌发更新和生长发育,与对照相比,1年生竹密度减少了97.07%、基径小了27.78%、株高低了87.93%,对其余年龄和种群的基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植株的高度生长(P<0.05)。野生大熊猫的利用主要影响1年生竹的数量增长,密度降低了28.13%,且有利于2年生竹、多年生竹和种群的数量维持,以及各年龄分株的基径与株高生长。因此家畜放牧样地的种群结构中径级分布与对照相似,呈正态分布模式,峰值处于3.1~6.0 mm,数量占比为82.21%;而其高度级的分布截然不同,峰值偏向于低阶植株,株高60 cm以下植株的数量占比达到41.21%。野生大熊猫利用样地的种群结构(径级和高度级)与对照样地具有相似的正态分布格局,基径2.1~6.0 mm和株高61~140 cm的数量占比最大,径级为79.44%、高度级为70.01%。可见放牧家畜对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的影响远大于野生大熊猫采食,过渡利用将造成冷箭竹资源的衰退,因此加强家畜放牧数量和放养区域的管控是保护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冷箭竹 无性系种群 种群特征
下载PDF
大熊猫取食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强度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晋东 vanessa hull +9 位作者 黄金燕 周世强 李仁贵 刘巅 黄炎 李德生 徐卫华 张和民 刘建国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655-2661,共7页
采用内置记录活动水平传感器的GPS项圈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3只野生大熊猫春季取食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强度,并分析了太阳辐射、温度因子对大熊猫活动节律与强度的影响。3只大熊猫的平均活动率为68.05%,受孕雌性大熊猫的活动率(70.... 采用内置记录活动水平传感器的GPS项圈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3只野生大熊猫春季取食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强度,并分析了太阳辐射、温度因子对大熊猫活动节律与强度的影响。3只大熊猫的平均活动率为68.05%,受孕雌性大熊猫的活动率(70.86%)和活动强度(范围:0—255;水平方向/垂直方向,23.82±0.30/17.63±0.22)均比其它两只大熊猫(70.55%,14.71±0.17/13.52±0.15;62.76%,17.74±0.23/13.61±0.18)高。大熊猫有3次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6:00—7:00,18:00—21:00和23:00—3:00,一个明显的活动低谷,出现在9:00—12:00。大熊猫白天的活动率(68.32%)和活动强度(19.59±0.20/15.45±0.15)比夜间(67.67%,17.63±0.19/14.21±0.15)高。大熊猫的活动强度与太阳辐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822,P<0.001),与空气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GPS项圈 活动强度 活动节律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空间利用格局比较 被引量:25
4
作者 周世强 vanessa hull +5 位作者 张晋东 黄金燕 刘巅 黄炎 李德生 张和民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51,共14页
空间利用是野生动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模式和活动格局,影响着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生存发展。我们于2010年至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附近区域,采用GPS颈圈跟踪技术对分布和放养于该区域的野生大熊猫... 空间利用是野生动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模式和活动格局,影响着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生存发展。我们于2010年至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附近区域,采用GPS颈圈跟踪技术对分布和放养于该区域的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马群进行了定位监测和样地调查。分别选择了3只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的GPS颈圈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动物移动模块等工具提取和计算了它们活动区域的地形地势、巢域大小、日移动距离和核域数量,并检验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空间利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不同月份和整体之间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巢域面积、日移动距离和核域数量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性差异。野生大熊猫表现为随季节和食物类型(竹笋、竹秆、枝叶)丰度的变化分别活动于拐棍竹林、短锥玉山竹林和冷箭竹林中,活动空间较大(海拔范围、巢域大小)、日移动距离较短和核域数量多等特征的随机扩散模式,且不同个体和月份之间波动性较大;放牧家畜则因初始放养于不同区域的竹林(拐棍竹林、冷箭竹林)和人为干涉程度的大小差异,显示出不同的空间利用格局,但与大熊猫相比,总体都具有巢域面积小、日移动距离略大、核域数量极少等"步步为营"空间利用模式的特征,且不同畜群和不同时间之间的变化幅度也小于大熊猫。不同的空间利用格局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强度截然不同,大熊猫的利用模式有利于竹子资源的更新恢复和生境结构的持续发展,而放牧家畜的利用模式将造成竹子资源的死亡衰败和生境结构的破坏退化。因此,加强放牧家畜的管控,有效协调社区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卧龙自然保护区(特区)今后工作和管理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空间利用格局 GPS颈圈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家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晋东 vanessa hull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269-3279,共11页
家域是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动物对资源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种群密度及社会关系等生态学过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家域的内涵、特征、估算方法(包括取样方法,样本含量,位点数据自相关,模型评价等)等方面进行阐述... 家域是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动物对资源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种群密度及社会关系等生态学过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家域的内涵、特征、估算方法(包括取样方法,样本含量,位点数据自相关,模型评价等)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家域估算模型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评述了3种主要家域估算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域 估算方法 利用分布 布朗桥模型
下载PDF
繁殖—育幼期雌性大熊猫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晋东 黄金燕 +3 位作者 周世强 vanessa hull 张和民 欧阳志云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1-430,共10页
繁殖期间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是野生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研究野生动物繁殖期间行为特征与策略是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们利用内置记录活动水平传感器的GPS项圈记录了1只受孕、产... 繁殖期间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是野生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研究野生动物繁殖期间行为特征与策略是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们利用内置记录活动水平传感器的GPS项圈记录了1只受孕、产仔并育幼的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活动位点和活动水平。研究了该大熊猫各繁殖阶段(交配后期、产仔期和育幼期)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结果表明:在交配后期(2010年春季,即4-6月),雌性大熊猫活动空间范围较大为3.49 km^2,其日平均活动距离较大,活动水平也相对较强;在产仔期前后(2010年夏秋季,即7-10月),雌性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为0.42 km^2,日平均活动距离和活动水平都明显减低;自2010年冬季(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开始雌性大熊猫带仔生活,其家域面积逐渐增大,且趋向稳定(0.84~1.19 km^2),日平均活动距离和活动水平都开始逐渐增大。雌性大熊猫在求偶交配、受孕、产仔和育幼过程中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特征反映了大熊猫在繁殖期间的行为策略。本研究结果可为繁殖期间大熊猫及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空间利用 活动模式 GPS项圈
下载PDF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活动格局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周世强 张晋东 +5 位作者 vanessa hull 黄金燕 刘巅 周季秋 孙萌萌 张和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71-1081,共11页
活动格局是动物内在机制和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活动水平的行为生态特征,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能力、觅食行为策略和进化适应。通过内置活动传感器的GPS颈圈,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q... 活动格局是动物内在机制和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活动水平的行为生态特征,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能力、觅食行为策略和进化适应。通过内置活动传感器的GPS颈圈,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毗邻区域,采集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的大量活动数据。分别选择3只成年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作为样本,引入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活动时间片段率和活动片段时长等指标进行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以揭示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时间利用方面的内在特征。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和活动时间片段率等方面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1),仅两者之间的活动片段时长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4107)。野生大熊猫表现为活动水平低、活动时间少、活动片段率高和活动片段时长短等特征的活动格局,且不同月份(季度)之间变化较大(P<0.0001);放牧家畜则呈现出相异的时间利用规律,即活动水平高、活动时间多、活动时间片段率稍低和活动片段时长略长等特性。不同的时间利用规律和不同的空间利用模式,造成动物之间对栖息地、食物资源和伴生动物的利用方式、影响强度和空间分布的截然不同。因而,合理规划和管控放牧家畜的散养区域与数量,是自然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活动格局 GPS颈圈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远程耦合世界的可持续性框架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建国 vanessa hull +20 位作者 Mateus Batistella Ruth DeFries Thomas Dietz 付峰 Thomas W.Hertel R.Cesar Izaurralde Eric F.Lambin 李舒心 Luiz A.Martinelli William J.McConnell Emilio F.Moran Rosamond Naylor 欧阳志云 KarenR.Polenske Anette Reenberg Gilberto de Miranda Rocha Cynthia S.Simmons Peter H.Verburg Peter M.Vitousek 张福锁 朱春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870-7885,共16页
远距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日益广泛。这种远程相互作用往往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可持续性研究都是针对某个特定地点进行的,很少注重多个地点之间远程相互作用对可持续性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有... 远距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日益广泛。这种远程相互作用往往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可持续性研究都是针对某个特定地点进行的,很少注重多个地点之间远程相互作用对可持续性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研究涉及到远程因素,但通常都把它们看作外在变量,而未把它们看作反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综合各种远程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远程耦合的综合框架,它是一个远距离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概念。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是研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相互作用,远程耦合概念是对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研究的自然延伸。远程耦合框架包括五个相关的组成部分,即: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流、代理、原因、和影响。本文通过农产品贸易和物种入侵两个远程相互作用的例子来解释远程耦合框架,重点阐述远程耦合框架的影响,并讨论促进远程耦合研究发展的研究条件和方法。这个框架有助于分析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差距,探索其中的隐含成本以及尚未开发的优势,提供引入反馈及多系统(发送、接收和外溢系统)之间权衡和协同的有效手段,从本地到全球各个层面加深对远程相互作用的认识,并提高社会经济和环境可http://www.ecologica.cn持续发展政策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理 原因 人类与环境耦合系统 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 社会与生态耦合系统 扩散 远程相互作用 影响 反馈 全球化 投资 知识传播 迁移 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 物种入侵 可持续性 技术转让 远程连接 远程耦合 贸易 跨国土地交易 水转移
下载PDF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采食竹子行为的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周世强 张晋东 +5 位作者 vanessa hull 黄金燕 刘巅 谢浩 邹晓艳 张和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3-1209,共7页
为揭示放牧家畜对大熊猫竹子资源及其栖息地影响的生态机制,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所调查的数据分析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采食竹子行为(食物选择、资源采食率)特征.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的觅食策略不仅具有季节性... 为揭示放牧家畜对大熊猫竹子资源及其栖息地影响的生态机制,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所调查的数据分析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采食竹子行为(食物选择、资源采食率)特征.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的觅食策略不仅具有季节性迁徙习性,而且选择采食不同的竹子种类、竹子龄级和竹子器官;放牧家畜仅取食放养区域的竹子资源,并以竹林层的枝叶为主要觅食对象;进而导致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对竹子资源的不同采食强度,放牧家畜与野生大熊猫的竹子采食率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01).放牧家畜与野生大熊猫的觅食行为虽在竹种、龄级和竹子器官选择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由于放牧家畜主要采食竹子的枝叶,影响了竹子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发育迟缓和自然更新力低甚至干枯死亡,进而严重降低了竹子资源的质量.因此严禁在大熊猫栖息地内放牧家畜是对该物种有效保护的重要举措,调整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无疑成为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觅食策略 采食率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Spatial density estimate of the snow leopard, Panthera uncia,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China
10
作者 Xiaoxing BIAN Xuchang LIANG +3 位作者 Byron WECKWORTH Dorje JYAL vanessa hull Le YANG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677-687,共11页
Knowledge of large carnivore population abundance is essential for wildlif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but these data are often difficult to obtain in inherently low-density species.In particular,the snow leopard,Pant... Knowledge of large carnivore population abundance is essential for wildlif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but these data are often difficult to obtain in inherently low-density species.In particular,the snow leopard,Panthera uncia,an enigmatic cat occupying remote mountains in Central Asia,has received insufficient assessments of its population abundance because of logis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Here,we aimed to develop a robust density estimation of snow leopards based on 81 days of camera trapping within a contiguous and previously un-surveyed 1950 km2 area of habitat on the Tibetan Plateau(Mayue Township,Shenzha County,Tibet Autonomous Region,China).By applying spatially explicit capture–recapture models,we produced an estimate of 1.40(95%CI:1.06–1.84)individuals per 100 km2.Results also suggested sex-specific variation in the range of movement around activity centers,with male(N=10,σ=4.02)movement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female(N=8,σ=1.84)move-ment.Thefindings can serve as a reliable baseline reference for assessing the population trends of this endangered felid species with future estimates.This study will provide context to contribute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factors shap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snow leopards and the relat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needed to sustain their long-term survival on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density snow leopard spatial capture–recapture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Mixed-method study on medicinal herb collection in relation to wildlife conservation:the case of giant pandas in China 被引量:1
11
作者 Yichao ZENG Jindong ZHANG vanessa hull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604-612,共9页
Medicinal herb collection h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s in many rural commun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reas where herb collection occurs may overlap with biodiversity hotspots and crucial habitat of endangered... Medicinal herb collection h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s in many rural commun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reas where herb collection occurs may overlap with biodiversity hotspots and crucial habitat of endangered and threatened species.However,impacts of such practices on wildlife are unknown and possibly underestimat­ed,perhaps due to the elusive nature of such activities.We examined this phenomenon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China,a protected area in the South-Central China biodiversity hotspot that also supports a community of Tibetan,Qiang and Han people who use herb collection as a supplementary source of livelihood.We adopted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in which we engaged local people in outlin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medici­nal herb collection practices.We found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extent of herb collection increase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We then overlaid herb collection maps with localities of giant panda(Ailuropoda melanoleuca)feces collected over two time points in the reserve.Using a Bayesian parameter estimation,we found evidence for de­clined giant panda occurrence in the areas most recently impacted by emerging medicinal herb collection.Our methodology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power of integrating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with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processes like herb collection that may be difficult to examine empirically.We discuss future directions for improving explanatory power and addressing uncertainty in this type of mixed-method,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his work ha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whether and how prevalent but subtle hu­man activities may affect wildlife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esian parameter estimation medicinal herb collection participatory mapping wildlife conservation
原文传递
Telemetry research on elusive wildlife: A synthesis of studies on giant pandas
12
作者 Thomas CONNOR vanessa hull Jianguo LIU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295-307,共13页
Telemetry studies that track animals through space and time can lead to advances i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at are vital in conservation efforts.For example,telemetry studies of the giant panda(Ailuropoda melano... Telemetry studies that track animals through space and time can lead to advances i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at are vital in conservation efforts.For example,telemetry studies of the giant panda(Ailuropoda melano­leuca)have shed light on many aspects of panda biology,but small sample sizes in each separate study make it difficult to draw broad conclusions.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we conducted the first synthesis of all 5 pan­da telemetry studies conducted to date.Using these data we investigated patterns in 6 main topics:home range,space-use interactions,core areas,movement patterns,seasonal migration and natal dispersal.We found that panda home range sizes do not vary between 2 main mountain ranges(Qionglai and Qinling),as was previously believed.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female pandas increase their movement in the mating season:a behavior typically attributed only to males.We found and summarized telemetry and genetic evidence for female natal dispersal in the giant panda.Our synthesi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relating panda behavior to human disturbance factors,and can aid future studies on giant pandas as well as other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panda home range natal dispersal SYNTHESIS wildlife telemetry
原文传递
New road for telecoupling global prosperity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13
作者 Dewei Yang Jingjing Cai +3 位作者 vanessa hull Kaiyong Wang Yin-Phan Tsang Jianguo Liu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16年第10期24-29,共6页
China’s ambitiou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seeks to expand the ancient land routes that connect China 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corresponding ocean- based routes, is expanding global cooperation with profou... China’s ambitiou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seeks to expand the ancient land routes that connect China 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corresponding ocean- based routes, is expanding global cooperation with profound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As China and associated countries are developing specific policies to implement the initiative,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and integrate major relevant issues.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several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complex natural features, mismatched resources, shared ecological issues, and divers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we apply the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telecoupling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over distances) and propose to enhance infrastructure connection, transboundary action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with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and collaborate with mor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ountries beyond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for a prosperous and sustainabl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global prosperity telecoupl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