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创新创业学院的结构定位与功能实现
1
作者 万是明 闫俊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2,共6页
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创新创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的一个基层组织结构,兼具二级学院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双重结构身份,兼具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管理的双重基本功能。创新创业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开展创新... 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创新创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的一个基层组织结构,兼具二级学院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双重结构身份,兼具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管理的双重基本功能。创新创业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新创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为整体规划和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统筹管理和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和孵化管理创新创业项目。为实现双重基本功能,应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管理的结构架构,全面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学院 结构 功能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石学法 李景瑞 +3 位作者 乔淑卿 刘升发 万世明 杨守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5,共12页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来源、沉积模式、源汇系统响应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主要突破方向。概括起来,主要取得如下认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尺度的物理侵蚀过程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变化,而化学风化过程与季风气候关系复杂,温度、降水、植被和冰川等因子在特定时期均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孟加拉湾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河流输入的流域风化产物,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输入的青藏高原物质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来自印度半岛和缅甸的物质;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源区物质贡献占据绝对优势(>70%),且整体变化不大,但各物源端元贡献比例在千年尺度上出现明显波动变化。孟加拉湾陆架发育典型的风暴控制型三角洲-陆架沉积,而底层浊流和表层环流作为孟加拉湾最重要的两个输运动力,对孟加拉湾深海扇沉积物组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看来,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演化主要受印度夏季风和海平面变化控制。未来的研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加强海陆结合的现代沉积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聚焦沉积记录中环境替代指标的精确解译,揭示流域风化过程对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合数值模拟和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测快速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演化趋势及环境效应,同时加强与世界大陆边缘其他典型源汇系统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侵蚀 沉积模式 印度季风 海平面 源-汇系统 青藏高原-孟加拉湾
下载PDF
装配机器人加工站位设置混合优化算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曾德标 万世明 +2 位作者 李迎光 刘勇 李东明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装配机器人开展加工作业需要优化设置加工站位以减少机器人数量或机器人转换加工站位的次数。提出一种结合聚类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加工站位设置混合优化算法。首先通过聚类算法合并可在相同站位下加工...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装配机器人开展加工作业需要优化设置加工站位以减少机器人数量或机器人转换加工站位的次数。提出一种结合聚类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加工站位设置混合优化算法。首先通过聚类算法合并可在相同站位下加工的加工对象以减小问题规模,然后采用多解并行搜索模拟退火算法优化选择加工全部加工对象所需的最少加工站位。实际测试表明该算法能够在显著改善优化结果的同时大幅提高算法收敛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加工站位 聚类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下载PDF
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及其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万是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8,共6页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做出的新认识和判断,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化规律做出正确认识的具体结果。新时代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依...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做出的新认识和判断,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化规律做出正确认识的具体结果。新时代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依据、深刻内涵及其现实价值,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价值.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中新世红绿韵律层成因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1
6
作者 董宏坤 万世明 +3 位作者 刘畅 赵德博 曾志刚 李安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54,共13页
沉积物颜色是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古海洋古环境重建有特殊指示意义。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U1502站沉积岩心中发现了上百米红褐色-绿灰色韵律沉积层,但其成因不明。为探究其物源和红绿韵律沉积... 沉积物颜色是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古海洋古环境重建有特殊指示意义。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U1502站沉积岩心中发现了上百米红褐色-绿灰色韵律沉积层,但其成因不明。为探究其物源和红绿韵律沉积层的成因,我们对该站位岩心样品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包括粒度、黏土矿物、常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含量及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物源分析表明,U1502站沉积物陆源输入以珠江为主而吕宋次之,红层相对绿层有稍多的吕宋物质贡献。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红绿沉积层的形成没有遭受热液、冷泉流体的影响,其形成是南海晚中新世构造演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水体通风、底层水氧化还原环境改变及早期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结合以前南海北部沉积物源研究及沉积物颜色频谱分析,推测红绿层可能分别对应了间冰期-冰期时间尺度。指标重建指示了红绿层分别形成于偏氧化和偏还原的底层水氧化还原环境。自中中新世以来随着吕宋岛弧与欧亚板块碰撞,南海海盆从开放的环境变得相对封闭,其深部通风和氧化还原条件开始呈现典型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模式。红层对应了间冰期高海平面时期南海深层水通风良好、水体偏氧化的沉积环境,而绿层则指示了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南海层化加强、水体偏还原的环境。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了早期成岩作用中致色含铁自生矿物如赤铁矿的形成与转化,最终引起沉积层颜色韵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晚中新世 红绿层沉积物 矿物地球化学 沉积物源 氧化还原条件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董宏坤 万世明 刘喜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2-1187,共16页
海洋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其沉积和埋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其驱动力为有机质的降解,根据反应自由能大小,参与反应的氧化剂顺序为:O_(2)>NO_(3)^(-)>Mn^(4+)>Fe^(3+)>SO_(4)^(2-)。随着埋深增加,形... 海洋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其沉积和埋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其驱动力为有机质的降解,根据反应自由能大小,参与反应的氧化剂顺序为:O_(2)>NO_(3)^(-)>Mn^(4+)>Fe^(3+)>SO_(4)^(2-)。随着埋深增加,形成一系列氧化—还原化学带,并推动着海底沉积物中部分自生矿物的生成及C、N、S、Fe、M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一系列有机质降解反应会改变原生沉积物中保存的地球化学信息,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产生的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亚铁离子结合会形成方解石、文石、菱铁矿等碳酸盐矿物。硫酸盐还原产生的还原态硫最终与亚铁离子形成黄铁矿。此外,目前常用于氧化还原环境重建的代用指标有:1)Fe组分;2)C_(org)/P比值;3)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4)Mo、U同位素。围绕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中的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评述了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反应机制,探讨了反应进程中发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以及相伴生的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 早期成岩 有机质降解 自生矿物 同位素分馏 氧化还原重建
下载PDF
桩端后压浆对群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有莲 吴启红 +2 位作者 万世明 谢飞鸿 董建辉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17-420,共4页
阐述了超长大直径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及其作用机理,介绍了该技术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供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通过某大桥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基础的具体工程应用表明,利用桩端后压注浆可大大提高灌注桩的桩基承载力,为克服灌注桩施工工... 阐述了超长大直径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及其作用机理,介绍了该技术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供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通过某大桥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基础的具体工程应用表明,利用桩端后压注浆可大大提高灌注桩的桩基承载力,为克服灌注桩施工工艺上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 桩端压力注浆 作用机理 承载力
下载PDF
大数据技术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万世明 宋雷蕾 《通信电源技术》 2021年第19期131-133,共3页
现阶段,随着网络在生活中逐渐普及,人们不断更新对网络服务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通信网络优化,实现高质量、先进技术辅助的网络通信服务,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在通信网络优化中,大数据技术起到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移动通信网... 现阶段,随着网络在生活中逐渐普及,人们不断更新对网络服务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通信网络优化,实现高质量、先进技术辅助的网络通信服务,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在通信网络优化中,大数据技术起到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数据处理速度,并且快速实现通信网络优化。在此结合自身经验以及文献查找,简单分析大数据技术内容,同时讲解其应用优势,重点分析通信网络大数据技术优化内容,以期推动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 通信网络 优化
下载PDF
曼达岬海盆渐新世‒中新世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天琪 徐兆凯 +2 位作者 万世明 李铁刚 常凤鸣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64-2777,共14页
为了探究东南印度洋曼达岬海盆(Mentelle Basin)内沉积物的源‒汇过程,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在该海盆内获取的渐新世‒中新世岩心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REE)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和物源指示意义的研究.结果显示,与球粒陨石... 为了探究东南印度洋曼达岬海盆(Mentelle Basin)内沉积物的源‒汇过程,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在该海盆内获取的渐新世‒中新世岩心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REE)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和物源指示意义的研究.结果显示,与球粒陨石、上地壳(UCC)和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这三种标准物质相比,所研究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ΣREE)与轻/重稀土含量比值(ΣLREE/ΣHREE)等总体特征与UCC最为相近,其UCC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则呈现出轻稀土稍富集的整体平缓特征.样品的ΣREE与稀土分馏指标(La/Yb)_(UCC)和(Gd/Yb)_(UCC)明显受控于粒度效应与风化作用,而ΣLREE/ΣHREE、δEu、(La/Sm)_(UCC)和(Sm/Nd)_(UCC)则基本不受上述两种作用的影响.UCC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于稀土元素组成的物源判别函数以及Zr-Th-Sc物源判别三角图均表明伊尔冈克拉通是所研究沉积物最可能的物源区,并且该物源区的主要源岩在13 Ma时由中基性岩向酸性岩转变.上述物源研究结果有望为东南印度洋地区渐新世‒中新世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达岬盆地 渐新世‒中新世 稀土元素组成 沉积物来源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南海冰期陆架风化与碳循环 被引量:9
11
作者 万世明 秦琳 +12 位作者 杨守业 赵德博 张晋 矫东风 蔡观强 裴文强 龚红梅 徐兆凯 黄杰 于兆杰 靳华龙 李安春 李铁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2-1549,共18页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气CO2浓度周期性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前沿科学问题。迄今研究大多强调大洋深部过程的调控,忽略了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巨大变化所引起的陆架风化的反馈作用。本研究基于末次冰盛期...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气CO2浓度周期性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前沿科学问题。迄今研究大多强调大洋深部过程的调控,忽略了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巨大变化所引起的陆架风化的反馈作用。本研究基于末次冰盛期以来海南岛万泉河口、珠江口、台湾浊水溪口和南海北部台西南盆地4根岩芯沉积物粘土粒级组分的钕同位素和粘土矿物组成的分析,开展了南海及全球其他地区的风化和气候记录对比。南海西侧的东亚大陆化学风化强度在全新世明显高于末次冰盛期-冰消期,突显了末次冰期以来大陆风化演变的季风驱动;台湾则呈现较为稳定的化学风化模式,反映了高侵蚀速率条件下受限制的化学风化。台西南盆地的沉积物源持续来自台湾岛,显示出冰期的化学风化强度比全新世增强近1倍。类似记录在南海北部和南部陆坡-海盆,甚至西菲律宾海都有发现,推测为冰期低海平面时期陆架暴露风化增强所致。本研究表明,冰期热带陆架硅酸盐风化是影响冰期-间冰期碳循环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陆架 化学风化 粘土矿物 冰期-间冰期 碳循环
原文传递
南黄海黑碳记录的中国东部晚上新世以来C_(3)/C_(4)植被演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州美子 万世明 +3 位作者 张晋 黄杰 刘书明 李安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48-964,共17页
陆地植被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C_(3)/C_(4)组成类型及演化进程对于理解过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晚上新世以来东亚C_(4)植被扩张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仍存很大争议,尤其缺少长江流域C_(3)/C... 陆地植被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C_(3)/C_(4)组成类型及演化进程对于理解过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晚上新世以来东亚C_(4)植被扩张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仍存很大争议,尤其缺少长江流域C_(3)/C_(4)植被相对丰度演化的地质记录及不同纬度植被演化的时空综合对比。本研究利用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在南黄海钻取的CSDP-1孔约300.10 m长的岩芯沉积物的黑碳含量、通量及碳同位素组成,重建了晚上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地区C_(3)/C_(4)植被演化历史。研究发现,在晚上新世(约3.0~2.6 Ma),黑碳碳同位素组成发生明显正偏,指示沉积物源区长江流域的C_(4)植被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受到了中低纬度地区干旱化增强及大气CO_(2)浓度下降的共同影响;而中高纬度如黄土高原地区的C_(4)植被则相对减少,推测更低的温度可能成为了C_(4)植被生长的限制因素。中更新世(约1.0 Ma)以来,黑碳碳同位素比值整体负偏,表明源区C_(4)植被相对丰度减少。尽管沉积物源区在0.8 Ma左右转变为纬度更高的黄河流域,但东亚不同纬度地区记录均显示了碳同位素负偏,表明这是一区域现象,分析认为全球气候变冷是影响中更新世以来C_(4)植被演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揭示出,除了全球性的因素(大气CO_(2)浓度)外,区域气候(温度和干旱度)在东亚地区C_(3)/C_(4)植被长期演化中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植被演化 黑碳 干旱 全球变冷 南黄海 晚上新世-更新世
原文传递
Geochemistry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the mid-late Quaternary sediments of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0
13
作者 XU ZhaoKai LI TieGang +5 位作者 wan shiming YIN XueBo JIANG FuQing SUN HanJie JinYong CHOI DhongIl LIM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802-812,共11页
Based on a δ180 chronology,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and other typical elements in sediments from core MD06-3047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were analyzed to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s of the sediments and invest... Based on a δ180 chronology,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and other typical elements in sediments from core MD06-3047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were analyzed to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s of the sediments and investigate quantitative changes in the Asian eolian input to the study area over the last 700 ka. Among the competing processes that might affect REE compositions, sediment proven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Provenanc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study sediments have two provenance end-members; local volcanic sources are dominant, and eolian dust from the Asian continent has a smaller contribution. During glacial periods, eolian input to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was enhanced. In contrast, material supply from local volcanics in- creased during interglacial periods. Changes in eolian input to the study area we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as well as aridity in the Asian continent on an orbital time scale, and were partly influenced by local control factors on shorter time scales.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the present study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E-based method for quantitatively estimating the eolian component from the mid-latitude northern Pacific to the low-latitude western Pacific. Additionally, the study preliminarily confirms the influence of EAWM-transported eolian materi- al on sedimentation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since 700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lian dust sediment provenance rare earth elements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