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王必胜 马海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1810-1814,共5页
目的 探究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1∶1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常规融合组、通道镜融合组,各46例。常规融合组接... 目的 探究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1∶1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常规融合组、通道镜融合组,各46例。常规融合组接受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通道镜融合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创伤应激[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及神经损伤指标[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潜伏期(DL)]。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镜融合组减压时间、融合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常规融合组,术后引流量低于常规融合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常规融合组(P<0.05);通道镜融合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痛VAS、腿痛VAS评分与常规融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镜融合组术后1 d、术后3 d的SP、PGE2、NPY低于常规融合组(P<0.05);通道镜融合组术后1 d腓总神经NCV高于常规融合组,腓总神经DL低于常规融合组(P<0.05)。结论 在融合术中应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能取得与单独融合术相似的效果,且能在不增加术中失血量、不延迟出院的前提下,减少术后引流,加快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缩短减压时间、融合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保护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症 融合术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APEX模型参数的敏感性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
2
作者 侯靳锦 孙筱璐 +3 位作者 王碧胜 杨晓慧 徐梦杰 房全孝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4-40,54,共8页
【目的】评估不同水分条件下APEX(Agricultural Policy/Environmental eXtender)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方法】基于冬小麦水分控制试验,基于Sobol法、Morris法和FAST法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APEX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探讨了灌溉管... 【目的】评估不同水分条件下APEX(Agricultural Policy/Environmental eXtender)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方法】基于冬小麦水分控制试验,基于Sobol法、Morris法和FAST法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APEX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探讨了灌溉管理、降水年型及地下水位对模型参数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地下水位为1.25 m的条件下,影响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及蒸散量的最敏感参数均为RDMX(最大根深度),影响叶面积指数的最敏感的参数为DMLA(最大潜在叶面积指数);当地下水位为5 m时,影响蒸散量、产量和生物量的敏感性参数为PARM38(水分胁迫计算权重系数)和RWPC1(萌发期根系生物量占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RDMX参数敏感性总体降低,而DMLA、DLAI(叶面积生长达到最高点的生育时期)和WA(潜在光能利用率)参数敏感性总体升高。RDMX在干旱年份的敏感性指数高于湿润年份。模型不确定性分析表明,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和蒸散量观测值均分布在模拟值的5%~95%置信区间内,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结论】3种分析方法筛选的最敏感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其敏感性在不同灌溉、降水年型或地下水位条件下差异明显,考虑到计算效率和准确性,Morris法更适用于APEX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X模型 敏感性分析 水分胁迫 Sobol法 Morris法 FAST法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胶东半湿润区不同播种密度和株行距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徐梦杰 王碧胜 +3 位作者 孙筱璐 杨晓慧 侯靳锦 房全孝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16,45,共10页
为明确胶东半湿润区不同播种密度和株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以当地主栽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地上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 为明确胶东半湿润区不同播种密度和株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以当地主栽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地上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基本苗、公顷穗数及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5和0.50,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在相同播种密度下,窄行宽株距处理明显优于宽行窄株距处理,其增产的关键是穗数的提高。当播种密度降低时,行距变化对冬小麦总分蘖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大于株距变化的影响,而株距变化对单株分蘖的影响大于行距变化的影响;株行距影响籽粒产量的主控因素为穗数,而通过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综上可知,胶东半湿润区播种密度和株行距主要通过穗数调控冬小麦产量,为实现小麦高产,推荐窄行(20 cm)宽株距(1.0 cm)和中高播种密度(500×10^(4)粒/hm^(2))为最佳播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株行距 播种密度 产量构成要素 群体动态 籽粒产量
下载PDF
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4
作者 李囡囡 李婷 +3 位作者 李建伟 王必胜 宋丽华 李婷 《药学教育》 2022年第1期27-30,共4页
药剂学是本科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凝练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逐级分解思政教学目标到各教学模块、章节、每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药剂学教学全过程,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药剂学 素质
下载PDF
添加玉米秸秆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碧胜 于维水 +9 位作者 武雪萍 高丽丽 李景 李生平 宋霄君 刘彩彩 李倩 梁国鹏 蔡典雄 张继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53-1563,共11页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耕作处理下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旨在探究长期传统耕作土壤添加秸秆后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确定添加秸秆提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原因,为旱地农田固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耕作处理下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旨在探究长期传统耕作土壤添加秸秆后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确定添加秸秆提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原因,为旱地农田固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大田长期试验地的传统耕作和免耕小区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15次重复;秸秆为传统耕作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用量为5%烘干土质量,在25℃恒温培养箱中通气培养180 d,定期取样进行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1)不加秸秆处理团聚体以250—53μm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52%—66%;添加秸秆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30%—302%,NTS较NT提高92%—134%。(2)添加秸秆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0.25 mm团聚体百分比(R_(0.25))显著提高,培养到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133%、130%和235%,NTS较NT分别提高53%、75%和87%。(3)培养至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250—53μm和<53μm团聚体有机碳70%和54%;NTS较NT分别提高250—53μm和<53μm团聚体有机碳30%和25%。(4)添加秸秆显著提高2 000—250μm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CTS和NTS分别为49%—61%和50%—60%,且受团聚体组成影响较大。【结论】添加秸秆能够有效提高旱作土壤大团聚体(>250μm)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对传统耕作处理土壤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秸秆 旱作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滴灌水肥一体化配施有机肥对土壤N2O排放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奚雅静 汪俊玉 +6 位作者 李银坤 武雪萍 李晓秀 王碧胜 李生平 宋霄君 刘彩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611-3624,共14页
【目的】通过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不同量无机氮,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温室番茄土壤N2O排放和脲酶(UR)、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以及羟胺还原酶(Hy R)活性的动态变化,分析各处理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土壤UR、NR、Ni R和Hy R... 【目的】通过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不同量无机氮,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温室番茄土壤N2O排放和脲酶(UR)、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以及羟胺还原酶(Hy R)活性的动态变化,分析各处理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土壤UR、NR、Ni R和Hy R活性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揭示在滴灌水肥一体化下N2O排放过程机制。【方法】试验共设CK(不施氮)、N1(200 kg·hm^-2有机氮)、N2(200 kg·hm^-2有机氮+250 kg·hm^-2无机氮)、N3(200 kg·hm^-2有机氮+475 kg·hm^-2无机氮)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番茄生育期内土壤N2O排放、土壤酶活性、土壤温湿度等进行监测。【结果】滴灌水肥一体化,各施氮处理均在施肥+灌溉后第1天出现N2O排放高峰,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不同处理番茄整个生育期N2O排放通量在0.98—1544.79μg·m^-2·h^-1。土壤N2O排放总量差异显著,依次为N3((7.13±0.11)kg·hm^-2)>N2((4.87±0.21)kg·hm^-2)>N1((2.54±0.17)kg·hm^-2)>CK((1.56±0.23)kg·hm^-2),与N3相比,处理N1、N2土壤N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64.38%、31.70%。番茄生育期内N2O季节排放特征明显,秋季高,冬季低。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活性大致随施氮量的升高而增高。土壤N2O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0—1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土壤NR活性及土壤Hy R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土壤微生物处于好气环境,土壤N2O主要来自于硝化过程,减少了由反硝化过程所产生的N2O排放。综合考虑番茄产量、品质、N2O排放等因素,推荐北方温室秋冬茬番茄施用200 kg·hm^-2有机氮+250 kg·hm^-2无机氮,75 kg·hm^-2 P2O5,450 kg·hm^-2 K2O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 滴灌水肥一体化 温度 硝态氮 温室番茄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碧胜 于维水 +7 位作者 武雪萍 高丽丽 李景 宋霄君 李生平 卢晋晶 郑凤君 蔡典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6-1187,共12页
【目的】探究添加秸秆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北方旱作农田固碳增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长期进行传统耕作(CT)和免耕(NT)的大田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 【目的】探究添加秸秆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北方旱作农田固碳增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长期进行传统耕作(CT)和免耕(NT)的大田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每个处理15次重复。在2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通气培养,培养时间共180 d,此间定期取样进行有机碳含量、水稳性团聚体构成、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相关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1)添加秸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大团聚体含量。与CT相比,CTS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15%—46%;与NT相比,NTS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12%—21%;培养结束时,CTS、NTS处理的有机碳含量较初始分别提高26.8%和7.0%。CTS和NTS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50μm团聚体比例235%—310%,NTS较NT提高>250μm团聚体比例96%—149%。(2)添加秸秆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δ13C值,CTS处理为80.93‰—115.22‰,NTS为48.92‰—80.49‰;CTS秸秆来源碳所占比例显著高于NTS,较NTS处理提高13%—66%。(3)添加秸秆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MBC)含量、β-葡萄糖苷酶(BG)、β-纤维二糖苷酶(CBH)和β-木糖苷酶(BXYL)活性。CTS较CT提高MBC含量239%—623%,提高BG、CBH和BXYL活性58%—170%、52%—337%和117%170%;NTS较NT处理提高MBC含量124%—555%,提高BG、CBH和BXYL活性28%—181%、4%—304%和13%—118%。(4)土壤有机碳含量与BG、CBH和BXYL活性、MBC及>2 000μm、2 000—250μm团聚体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250—53μm、<53μm团聚体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BG、CBH、BXYL 3种酶活性彼此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均与MBC、>2 000μm团聚体、2 000—250μm团聚体显著正相关,与<53μm团聚体极显著负相关。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稳性大团聚体(>250μm)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48%,MBC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45%,BG、CBH和BXYL酶活性分别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66%、44%、53%。【结论】添加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大团聚体含量,促进微生物数量增加和土壤酶活性增强,且对传统耕作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更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固定除了受团聚体物理保护外,还受土壤中微生物作用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碳 δ13C 土壤酶 添加秸秆 耕作措施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温室番茄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奚雅静 刘东阳 +7 位作者 汪俊玉 武雪萍 李晓秀 李银坤 王碧胜 张孟妮 宋霄君 黄绍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625-3636,共12页
【目的】在等氮量有机部分替代化肥条件下研究温室番茄土壤N2O排放特征,探讨影响温室土壤N2O排放的环境因素,为估算温室菜地系统N2O的排放清单及其减排潜力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温室秋冬茬番茄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 【目的】在等氮量有机部分替代化肥条件下研究温室番茄土壤N2O排放特征,探讨影响温室土壤N2O排放的环境因素,为估算温室菜地系统N2O的排放清单及其减排潜力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温室秋冬茬番茄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N)、单施化肥(CN)、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CMN)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番茄生育期内土壤N2O排放及土壤温度、含水量进行监测。【结果】在相同施氮量情况下,处理CMN(有机部分替代无机)的N2O排放总量为4.05 kg·hm^-2,相比处理CN(单施化肥)和MN(单施有机肥),土壤N2O排放总量降低了45.1%和33.2%;土壤N2O排放系数分别降低了50.0%和37.5%;排放强度降低了50.0%、42.1%。各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峰值均出现在施肥灌水后第1天,排放主要集中在施肥灌溉后5 d内。温室番茄土壤N2O排放通量与0-5 cm地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与土壤充水孔隙率(WFPS)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且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N2O排放峰值出现在土壤充水孔隙率60%—80%范围内。【结论】温室番茄土壤N2O排放的消长关系表现在温湿度变化和氮肥投入类型等方面,合理的减排措施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有机部分替代化肥施肥模式是提高温室番茄产量,减少N2O排放排放强度、排放系数和排放总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温室番茄 有机肥 化肥 土壤温度 土壤充水孔隙率(WFPS)
下载PDF
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及全氮含量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景 吴会军 +3 位作者 武雪萍 王碧胜 姚宇卿 吕军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4-344,共11页
【目的】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团聚体和密度联合分级方法,旨在揭示长期耕作对表层土壤团聚体内密度颗粒组分SOC及TN的影响,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碳氮提升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长期试验... 【目的】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团聚体和密度联合分级方法,旨在揭示长期耕作对表层土壤团聚体内密度颗粒组分SOC及TN的影响,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碳氮提升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长期试验位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开始于1999年,共设4个处理:少耕无覆盖(R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传统翻耕(CT)。于2013年7月采集0—10 cm土层样品,首先通过干筛法筛分>2、1—2、0.25—1和<0.25 mm粒级团聚体,之后利用颗粒密度分组,将团聚体有机质分为轻组有机质(LF)、粗颗粒有机质(cPOM)、细颗粒有机质(fPOM)和矿质结合有机质(m-SOM)。【结果】(1)15年保护性耕作(包括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与CT相比,NT和SM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2.9%和21.8%,TN含量分别提高了35.2%和42.3%。不进行秸秆覆盖的少耕处理(RT)对SOC和TN无显著影响。(2)不同耕作措施改变了团聚体质量组成及其内部SOC和TN含量。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1—2 mm和0.25—1 mm粒级的干筛大团聚体含量,相对地,降低了>2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NT和SM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团聚体的SOC和TN含量,与CT相比,团聚体SOC平均提高了8.5%和9.5%,尤其对>1 mm粒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幅度最大;团聚体TN平均提高了12.2%和24.1%,尤其对<0.25 mm微团聚体TN含量提高幅度最大。(3)fPOM和m-SOM组分对团聚体SOC和TN的贡献最大,对SOC的贡献率分别为27.3%—45.1%和25.0%—52.6%;对TN的贡献率分别为23.5%—34.7%和42.2%—64.3%。不同有机质组分对耕作的响应不同,cPOM和fPOM组分最为敏感。与CT相比,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所有粒级团聚体的cPOM和fPOM的SOC和TN含量,尤其对>2 mm团聚体cPOM和<2 mm团聚体fPOM的SOC和TN含量提升幅度最大。【结论】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尤其提高了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碳氮含量,有利于土壤碳氮的长效累积,是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值得推荐的耕作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长期耕作 团聚体 有机碳 密度分组
下载PDF
免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冬小麦土壤酶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郑凤君 王雪 +8 位作者 李景 王碧胜 宋霄君 张孟妮 武雪萍 刘爽 席吉龙 张建诚 李永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2-1213,共12页
【目的】探讨免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冬小麦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明确免耕条件下的科学施肥方法,为提升土壤生物学活性和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西运城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免耕(NT)和免耕增施有机肥(NTM)... 【目的】探讨免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冬小麦土壤酶活性及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明确免耕条件下的科学施肥方法,为提升土壤生物学活性和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西运城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免耕(NT)和免耕增施有机肥(NTM)两个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测定与碳转化相关土壤酶的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木聚糖酶、纤维二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以及成熟期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等关键指标。【结果】(1)在冬小麦生育期,两个处理不同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中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表现出升高趋势;但β-葡萄糖苷酶与纤维二糖苷酶的活性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小。不同生育时期β木聚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2)与NT相比,NTM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土壤β木聚糖酶的活性(越冬期:17.6%;抽穗期:8.5%;灌浆期:14.1%和成熟期:10.0%);在越冬期和拔节期土壤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提高16.7%和10.2%。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3)与NT相比,NTM显著提升冬小麦生长季TOC、DOC、EOC和MBC含量(TOC:16.9%;DOC:27.7%;EOC:38.4%和MBC:50.7%)。(4)冬小麦生长季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表明,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与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50)。【结论】免耕增施有机肥通过影响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进而提升β木聚糖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同时,秸秆还田基础上增加有机肥碳投入可进一步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有利于土壤酶等生物学活性和土壤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免耕增施有机肥 土壤酶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冬小麦
下载PDF
阳极氧化处理增强Al-Li合金胶接板剪切强度的机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兆文 李毅波 +2 位作者 黄明辉 汪必升 李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181-3184,3207,共5页
为揭示磷酸阳极氧化处理后Al-Li合金胶接接头剪切强度大幅度增强的机理,分别对其进行机械打磨和磷酸阳极化表面处理,并选用不同的分析仪器对表面处理后的Al-Li合金表面微观形貌、粗糙度、表面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进行测试计算和分析。结... 为揭示磷酸阳极氧化处理后Al-Li合金胶接接头剪切强度大幅度增强的机理,分别对其进行机械打磨和磷酸阳极化表面处理,并选用不同的分析仪器对表面处理后的Al-Li合金表面微观形貌、粗糙度、表面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进行测试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打磨后仅在Al-Li合金表面留下纵横交错的沟槽,而磷酸阳极化处理后使得Al-Li合金表面产生了微观粗糙的多孔膜,增加了胶层与合金表面的接触面积,改善了胶质分布的均匀性;磷酸阳极化处理后Al-Li合金表面自由能明显提高,改善了粘接界面的润湿性能。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胶接界面的抗剪切能力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I合金 润湿性 磷酸阳极氧化 表面自由能
下载PDF
基于扩展有限元模型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被引量:15
12
作者 汪必升 李毅波 +1 位作者 廖雅诗 李剑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4-1301,共8页
为准确计算基于扩展有限元法(XFEM)的裂纹扩展模型中的应力强度因子,在ABAQUS软件中建立中心裂纹平板和三点弯曲的XFEM模型,采用相互作用积分法,通过用户子程序接口分别实现了Ⅰ型、Ⅱ型断裂模式下裂纹扩展过程中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研... 为准确计算基于扩展有限元法(XFEM)的裂纹扩展模型中的应力强度因子,在ABAQUS软件中建立中心裂纹平板和三点弯曲的XFEM模型,采用相互作用积分法,通过用户子程序接口分别实现了Ⅰ型、Ⅱ型断裂模式下裂纹扩展过程中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研究了网格密度与积分半径对XFEM模型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精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网格密度因子为0.012~0.016、相对积分半径为3时,应力强度因子收敛至稳定值,计算误差不超过3%。利用所提方法与程序计算了单边带孔疲劳裂纹扩展试样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基于Paris理论预测的剩余寿命与疲劳试验结果误差为5.3%,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与程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有限元法 应力强度因子 相互作用积分法 网格密度因子 相对积分半径
下载PDF
胶东半湿润区滴灌制度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志军 王碧胜 +4 位作者 孙筱璐 徐梦杰 杨晓慧 侯靳锦 房全孝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7期6-15,共10页
针对胶东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和灌溉水资源明显不足问题,通过研究滴灌条件下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探究该地区冬小麦最优灌溉模式。试验实施从2016到2019年,共3季冬小麦,灌溉方式为滴灌,共设置4种处理:T1... 针对胶东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和灌溉水资源明显不足问题,通过研究滴灌条件下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探究该地区冬小麦最优灌溉模式。试验实施从2016到2019年,共3季冬小麦,灌溉方式为滴灌,共设置4种处理:T1:不灌水;T2:拔节期灌水40 mm;T3:开花期灌水40 mm;T4: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40 mm。结果表明:(1)拔节期灌溉(T2和T4)在0~30、30~60、60~9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16.0%、25.5%、25.1%,比不灌水处理(T1)分别提高25.9%、5.5%、4.7%,贮水量为204.9 mm,比不灌水处理(T1)提高6.5%,叶面积指数为2.9,比不灌水处理(T1)提高26.3%,生物量为6124.8 kg/hm^(2),比不灌水处理(T1)提高29.0%。(2)开花期灌溉(T3和T4)在0~30、30~60、60~9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12.8%、22.7%、22.8%,与不灌水处理(T1)相比分别提高36.6%、11.2%、6.7%,贮水量为188.7 mm,比不灌水处理(T1)提高12.8%,叶面积指数为2.2,比不灌水处理(T1)提高24.3%,生物量为10781.0 kg/hm^(2),比不灌水处理(T1)提高24.2%;(3)与不灌水处理(T1)相比,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溉(T2)可提高产量16.5%,耗水量增加13.0%,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7%,开花期灌溉(T3)产量增加26.4%,耗水量增加13.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0%,两次灌溉(T4)产量增加22.7%,耗水量增加23.9%,但是水分利用效率降低2.0%。不同灌水处理(T2、T3和T4)3年结果相比较,T3比T2的叶面积指数增加5.8%,生物量增加5.7%,产量增加9.0%,耗水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增加8.7%,灌溉水利用效率增加138.5%。与T4处理相比,T3处理的生物量和产量接近,耗水量降低8.7%,但是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3.4%,灌溉水利用效率平均增加160.4%。综合考虑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滴灌条件下在开花期灌水(T3处理)可作为胶东半岛砂姜黑土区冬小麦最优灌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灌溉制度 冬小麦 水份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soil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 in deep soil under long-term conservation tillage with residual retention in dryland 被引量:3
14
作者 wang bisheng GAO Lili +7 位作者 YU Weishui WEI Xueqin LI Jing LI Shengping SONG Xiaojun LIANG Guopeng CAI Dianxiong WU Xuep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241-254,共14页
To ascertain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residue reten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SOC) content and aggregate distribution in a deep soil(>20-cm depth) in a dryland environment,this paper analy... To ascertain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residue reten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SOC) content and aggregate distribution in a deep soil(>20-cm depth) in a dryland environ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OC and aggregate distribution in soil, and the aggregate-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OC) and SOC physical fractions. Conservation tillage(reduced tillage with residue incorporated(RT) and no-tillage with residue mulch(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C sequestration and soil aggregation in deep soil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residue removal(CT). Compared with CT, R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small macroaggregates by 23%–81% in the 10–80 cm layer, and the OC content in small macroaggregates by 1%–58% in the 0–80 cm layer. R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by 24%–90%) the OC content in mineral-SOC within small macroaggregates in the 0–60 cm layer, while there was a 23%–80% increase in the 0–40 cm layer with NT.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conservation tillage treatments are beneficial for soil aggregation and SOC sequestration in a deep soil in a dryland environment; and(2)the SOC in mineral-associated OC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soil aggregation and SOC sequestration. In conclusion, RT with NT is recommended as a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tool in dryland soils because of its role in improving soil aggregation and SOC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TILLAGE residue RETENTION SOIL aggregates SOC deep SOIL DRYLAND
下载PDF
基于像素级注意力机制的人群计数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美云 王必胜 +1 位作者 曹国 梁永博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1,共6页
针对人群分布不均和网络学习参数众多问题,提出了一种由像素级注意力机制(PAM)和改进的单列人群密度估计网络两部分组成的高密度人群计数方法。首先,使用PAM通过对人群图像进行像素级别的分类来生成高质量的局部人群密度图,利用全卷积网... 针对人群分布不均和网络学习参数众多问题,提出了一种由像素级注意力机制(PAM)和改进的单列人群密度估计网络两部分组成的高密度人群计数方法。首先,使用PAM通过对人群图像进行像素级别的分类来生成高质量的局部人群密度图,利用全卷积网络(FCN)生成每个图像的密度掩码,将图像中的像素分为不同的密度级别;然后,以生成的密度掩码为标签,使用单列人群密度估计网络以更少的参数学习到更多的代表性特征。在此之前,在Shanghaitech数据集partB部分、UCFCC50数据集以及WorldExpo’10数据集上,拥塞场景识别网络(CSRNet)方法的计数误差最小。将所提方法与CSRNet方法的误差结果对比,发现所提方法在Shanghaitech数据集partB部分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分别降低了8.49%和4.37%;在UCFCC50数据集上的MAE和MSE分别降低了58.38%和51.98%,优化效果显著;在WorldExpo’10数据集上的整体平均值部分的MAE降低了1.16%。实验结果表明,在针对人群分布不均的高密度人群计数时,结合PAM和单列人群密度估计网络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高密度人群计数的精确度和训练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分布不均 像素级注意力机制 单列人群密度估计网络 高密度人群 全卷积网络 密度掩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