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强国战略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笔谈)——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1
作者 李立国 李均 +3 位作者 徐岚 文雯 任增元 王传毅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41-54,共14页
本期推出的笔谈,力求以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中的《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中实现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一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在坚持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放在重要位置,而优化结构和... 本期推出的笔谈,力求以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中的《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中实现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一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在坚持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放在重要位置,而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集中体现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张。《大学思政引领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一文,从加强党对高等学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高等教育龙头地位、按照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三个维度提出了加强大学思政力的实践进路。《论教育家精神:打开时代命运下的一代宗师格局》一文,分析了教师在“悟道”“传道”“弘道”道路上所需经历的修炼,指出对教育家故事的生活叙事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路径之一。《建设世界教育中心需加强人才吸引力和创新辐射力》一文,提出世界教育中心作为多元组织集群,统整性地开展跨境教育教学、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动,进而为我国从留学目的地大国向人才中心和知识创新中心升级转型提供路径。《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打赢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攻坚战》一文,提出要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规模,防止由于盲目扩招导致“平庸”;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四个面向”,超越“指标化办学”的思维;需要抢抓机遇,做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改革与实验。《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一文,从项目依托、产教融合、政策保障和AI赋能的角度对我国持续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质量发展 思政引领力 教育家精神 世界教育中心 卓越工程师
下载PDF
基于全钒液流电池的构网型储能建模与研究
2
作者 窦艳 王传艺 +2 位作者 陈子晖 王辰 李鑫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24年第11期29-37,共9页
为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问题,同时提高其利用效率,针对基于全钒液流电池(VRFB)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展开研究。采用多物理场耦合的VRFB混合模型,全面模拟其动态运行特性;设计基于直流母线电压外环的柔性充放电控制策略,... 为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问题,同时提高其利用效率,针对基于全钒液流电池(VRFB)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展开研究。采用多物理场耦合的VRFB混合模型,全面模拟其动态运行特性;设计基于直流母线电压外环的柔性充放电控制策略,并集成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控制技术,实现对VRFB充放电的精确控制;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策略长时放电能稳定输出端电压,在光伏/VRFB并网运行、调频调压及维持直流母线电压稳定等方面性能优异,验证了VRFB在构网型储能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构网型储能 混合模型 柔性充放电 虚拟同步发电机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遴选研究生导师--基于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传毅 肖灿 彭湃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28,共7页
基于导师遴选办法的计量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导师任职的基本条件上有刚性标准,但也探索柔性的遴选机制;教学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学工作量;科研要求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且覆盖论文、课题、知识转化多个方面,在校际呈现层... 基于导师遴选办法的计量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导师任职的基本条件上有刚性标准,但也探索柔性的遴选机制;教学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学工作量;科研要求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且覆盖论文、课题、知识转化多个方面,在校际呈现层次性特征;博士生导师遴选大多数是由学校审批,硕士生导师更多是由学院组织选拔聘任。大多数高校细化师德师风、学术伦理等评价规则,建立了明晰的"负面清单"。优化导师遴选需要回归导师职业活动的本身,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研究生指导的评价,并关注新型指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研究生导师 遴选
下载PDF
研究生教育学之学科建设:路径、进展与方向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传毅 杨佳乐 刘惠琴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59,共7页
内在的理论体系与外在的组织建制是学科建设两大重要维度。作为“大科学”时代的新兴学科,研究生教育学应当采取“由外向内”的路径开展学科建设。在四十年的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教育学已通过“内外兼修”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绩。在组织建... 内在的理论体系与外在的组织建制是学科建设两大重要维度。作为“大科学”时代的新兴学科,研究生教育学应当采取“由外向内”的路径开展学科建设。在四十年的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教育学已通过“内外兼修”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绩。在组织建制上,形成了国家、省市二级专业学会、高校和第三方组织共同支撑的研究机构、依托自设二级学科搭建的专门人才培养单位以及专门的学术期刊;在理论体系建设上,明晰了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教育的特殊性,并在基本理论研究、招考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质量评价研究以及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形成了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外聚内观”:进一步汇聚合力,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能动性,加强组织建制的建设;进一步以“前沿知识”为逻辑起点加强研究生教育学基本问题研究,推动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相关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学 学科建设 理论体系 组织建制
下载PDF
低温氧化过程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煤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浩 宋万新 +2 位作者 王传义 张泉 杨胜强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0-55,共6页
为探寻低温氧化过程中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煤质特性变化规律,通过煤质检测分析仪和坚固性系数测定装置,探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体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煤质分析指标和坚固性系数的变化规律,探究了煤质分析指标与坚固性系数的交互影响关系。结果表... 为探寻低温氧化过程中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煤质特性变化规律,通过煤质检测分析仪和坚固性系数测定装置,探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体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煤质分析指标和坚固性系数的变化规律,探究了煤质分析指标与坚固性系数的交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煤的变质程度越低,在低温氧化阶段水分蒸发越慢,挥发分越容易挥发;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3组煤样的煤的坚固性系数f值都连续减少。水分蒸发对坚固性系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温氧化前期,到了低温氧化的后期,挥发分挥发引起的裂隙发育,造成了坚固性系数的下降;而对于褐煤,在低温氧化后期f值下降速率增大,这主要是由于此时水分蒸发和挥发分分解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程度 低温氧化 煤质分析指标 坚固性系数 煤的物理力学性质
下载PDF
SWOT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学科发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传毅 杨佳乐 郑湘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SWOT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存在规模扩大、全球显示度上升、社会效益良好的优势和结构不均衡、培养质量下滑的劣势,面临着政策指引、全球化加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新科技涌现的机遇和教育系统内外部提出新要求新期待的挑战。... SWOT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存在规模扩大、全球显示度上升、社会效益良好的优势和结构不均衡、培养质量下滑的劣势,面临着政策指引、全球化加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新科技涌现的机遇和教育系统内外部提出新要求新期待的挑战。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包括:汇聚合力,建设更加广博的教育学科;扩大开放,建设更加国际的教育学科;服务社会,建设更加前瞻的教育学科;内涵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教育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发展 SWOT分析 战略选择
下载PDF
博士生自我认知、培养环境与学术职业选择——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传毅 王宇昕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95,共10页
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揭示博士生的自我认知、培养环境与学术职业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职业前景期待较为乐观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学术能力满意度较高的博士生对... 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揭示博士生的自我认知、培养环境与学术职业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职业前景期待较为乐观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学术能力满意度较高的博士生对于职业前景更为乐观;导师支持满意度、院系教职人员职业支持以及博士生的研究能力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博士生的学术能力满意度,并对其职业前景期待产生影响;同时,院系教职人员支持、学术能力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博士生的职业前景期待,增加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可能性。但是,学术能力满意程度本身对学术职业的选择并无显著影响,只有当学术能力满意度提高其职业前景期待时,博士生才会选择从事学术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学术职业选择 自我认知 培养环境
下载PDF
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传毅 杨佳乐 辜刘建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69-80,共12页
采用博士生自我报告的能力提升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普遍趋势。基于Nature期刊2019年全球6812名博士生调查数据发现:第一,中国博士生感知的培养质量低于全球水平,尤其是学术能力培养相较于所对比的国家还有较... 采用博士生自我报告的能力提升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普遍趋势。基于Nature期刊2019年全球6812名博士生调查数据发现:第一,中国博士生感知的培养质量低于全球水平,尤其是学术能力培养相较于所对比的国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二,博士生每周学习投入时间越多,导生关系越融洽,导师指导和导师外其他人的指导越好,学术会议参与的机会越多,学术发表越多,科研基金越充裕,合作机会越多,社交环境和保健福利越好,以及职业生涯指导与建议越有帮助,博士生培养质量越高。第三,影响博士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因素与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高度重合。第四,和学术能力不同,通用能力的提高更多受到沟通合作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培养质量 学术能力 通用能力
下载PDF
美国在学博士规模究竟有多大:测算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传毅 杨佳乐 李伊明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1,共5页
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学位授予数表征一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但该指标掩盖了培养过程中修业年限、入学率和辍学率等重要特征。当前美国教育统计中心也仅提供了博士学位授予数,而未提供在学人数,这严重制约了基于生均类指标所开展的比较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学位授予数表征一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但该指标掩盖了培养过程中修业年限、入学率和辍学率等重要特征。当前美国教育统计中心也仅提供了博士学位授予数,而未提供在学人数,这严重制约了基于生均类指标所开展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在考虑美国在学博士生完成率和流失率的基础上构建了在学博士规模测算模型,该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5-2016年度,美国名义在学博士生48万人,实际在学博士生37万人,均显著超过我国当年的在学博士生规模32万人。在维持世界第一的在学博士规模的同时,美国博士生均R&D经费也居于世界前列,与在学博士规模约为美国1/4的德国相当。美国的博士学位授予规模扩张以学术类博士为主,职业实践类博士的学位授予数基本稳定在一定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学博士规模 测算模型 生均研发经费 美国
下载PDF
中国“十四五”教育规模的预测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传毅 辜刘建 +1 位作者 李福林 杨佳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48,共10页
采用科学方法对教育规模进行预测,有助于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制定、教育结构优化和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参考。该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科技因素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中国“十四五”时期各级各类教育规模进行预测... 采用科学方法对教育规模进行预测,有助于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制定、教育结构优化和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参考。该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科技因素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中国“十四五”时期各级各类教育规模进行预测,发现: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在2021年后,逐年降低,预计到2025年,中国在园幼儿数不足4400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数将在2024年开始下降,2025年为14415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在校生(不含技工学校)达到4085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稳步上升,2025年在校生达到3930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数(不含非全日制)达到349万人。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规模变化作为学前教育普惠普及、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 教育规模 系统动力学 预测
下载PDF
“申请考核”制入学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更高吗?——基于“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传毅 李福林 程哲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8,共11页
深化博士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申请考核”制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申请考核”制入学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能力与通用能力提升更高... 深化博士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申请考核”制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申请考核”制入学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能力与通用能力提升更高,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消除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个体努力程度在申请考核生的学术能力与通用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申请考核”制不仅挑选出更加具有学术能力和通用能力潜质的申请人,也挑选出更加努力的申请人。为此,我国应充分发挥“申请考核”制在选拔高素质博士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申请考核”制的内部信度,探索建立申请材料结构化数据的核验与评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申请考核”制 学术能力 通用能力 培养质量
下载PDF
交叉学科的演化:阶段与特征--兼论美国交叉学科的发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传毅 王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30,共8页
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形成的理论体系。基于交叉学科发展和组织演化的基本规律,交叉学科的发展可分为孕育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调整期,每一时期交叉学科内外建制均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美国交叉学科的发展,如和平学、老年学以及妇女研究... 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形成的理论体系。基于交叉学科发展和组织演化的基本规律,交叉学科的发展可分为孕育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调整期,每一时期交叉学科内外建制均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美国交叉学科的发展,如和平学、老年学以及妇女研究等,也呈现相似的发展过程。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应充分把握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循序渐进、精准施策,为交叉学科发展提供包容性、支持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 阶段 美国
下载PDF
论美国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规范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子江 闻迪 王传毅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71,共7页
荣誉博士学位是美国大学授予杰出人士的荣誉性高级学位,是大学表达学术理想和价值、体现大学与社会互动的独特方式。美国荣誉博士学位的授予以声誉、声望为主要评选依据,突出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荣誉博士学位不同于攻读性博士... 荣誉博士学位是美国大学授予杰出人士的荣誉性高级学位,是大学表达学术理想和价值、体现大学与社会互动的独特方式。美国荣誉博士学位的授予以声誉、声望为主要评选依据,突出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荣誉博士学位不同于攻读性博士学位,不以学术水平为唯一依据,不以严格的学术训练作为必要条件,不体现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但由于荣誉博士学位关乎大学荣誉和学术尊严,必须严格规范荣誉博士学位的授予标准和程序,防止滥发荣誉博士学位。本文以美国荣誉博士学位的发展为个案,探讨荣誉博士学位的规范化进程,分析荣誉博士学位的颁发目的、评价标准及其在大学中的定位,澄清人们关于荣誉博士学位的误解及其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誉博士学位 颁发标准 规范化
下载PDF
博士生学术嵌入怎么样——基于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传毅 辜刘建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9,共11页
“学术嵌入”是博士生与所处学术环境交互作用的直接体现,对于促进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Nature期刊2019年开展的全球博士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博士生的师生关系嵌入水平、基层学术组织嵌入水平及学术共同体... “学术嵌入”是博士生与所处学术环境交互作用的直接体现,对于促进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Nature期刊2019年开展的全球博士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博士生的师生关系嵌入水平、基层学术组织嵌入水平及学术共同体嵌入水平在整体上与英美德法等国还有显著距离。其中,中国在导师指导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博士生不太适应所在学术组织的工作文化,博士生参与学术会议、开展科研合作是其培养过程中亟需提升的“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学术嵌入 师生关系嵌入 基层学术组织嵌入 学术共同体嵌入
下载PDF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征——基于美、英、德、澳、日、中六国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传毅 程哲 杨佳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7,共6页
以美、英、德、澳、日、中六国的精英大学联盟中的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学位授予规模、学位授予结构和学科培养条件三方面对各国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一流大学往往是研究型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数占学位授予总数的... 以美、英、德、澳、日、中六国的精英大学联盟中的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学位授予规模、学位授予结构和学科培养条件三方面对各国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一流大学往往是研究型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数占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基本在40%以上,博士学位授予数占研究生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大多超过了10%。此外,一流大学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数往往在15个以上。但不同国家、院校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精英大学联盟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西部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什么——在普遍性与区域性之间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传毅 辜刘建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6,共11页
依据研究属性与关注范围,高等教育研究可分为普遍性的理论研究、普遍性的实践研究、区域性的理论研究和区域性的实践研究4种类型。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整体上,西部学者主要从事具有普遍性... 依据研究属性与关注范围,高等教育研究可分为普遍性的理论研究、普遍性的实践研究、区域性的理论研究和区域性的实践研究4种类型。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整体上,西部学者主要从事具有普遍性特征的高教研究,立足西部本土的区域性研究还有待加强。西部学者在普遍性理论研究中,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在普遍性实践研究中,主要致力于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政策分析;在区域性理论研究中,主要围绕西南联大与西部特色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在区域性实践研究中,主要围绕西部大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普遍性和区域性并非冲突对立,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会对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更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高等教育研究 普遍性 区域性
下载PDF
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传毅 程哲 王宇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共6页
认为传统的学科评价主要着眼于当前,即基于学科历史建设和发展成就对现状作出判断,但对学科未来发展潜力或态势关注不够。基于知识生产视角构建了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成果生产力、资源... 认为传统的学科评价主要着眼于当前,即基于学科历史建设和发展成就对现状作出判断,但对学科未来发展潜力或态势关注不够。基于知识生产视角构建了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成果生产力、资源竞争力和团队支撑力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来反映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三所大学法学学科的实证分析显示,该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可作为学科诊断及改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 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
下载PDF
新型全装配式钢骨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成龙 王传贻 +2 位作者 王其辉 李绍辉 刘继明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5-20,共6页
为研究新型全装配式钢骨混凝土组合柱的抗震性能,采用ABAQUS软件对新型装配式组合柱进行了数值分析,基于试验研究结果,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通过建立6个不同参数变量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连接模块核心方钢管板厚与轴压比对其抗震... 为研究新型全装配式钢骨混凝土组合柱的抗震性能,采用ABAQUS软件对新型装配式组合柱进行了数值分析,基于试验研究结果,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通过建立6个不同参数变量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连接模块核心方钢管板厚与轴压比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试件的破坏模式主要集中在连接模块和柱脚处,并形成塑性铰,位移延性系数均值为2.98,极限位移角均值为1/17,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模型的水平承载力、刚度及同级加载位移角下的耗能能力均明显提高,但延性降低;方钢管板厚的差异对模型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虽然新型全装配式钢骨混凝土组合柱的抗震性能因模型设计参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全装配式柱 连接模块 干式连接 抗震性能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工程硕士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与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传毅 乔伟峰 程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3,共8页
基于欧美国家主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文本分析,研制了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包括知识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专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可迁移能力四个维度十项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测度方法。构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专业标准,推动工程... 基于欧美国家主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文本分析,研制了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包括知识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专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可迁移能力四个维度十项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测度方法。构建工程硕士教育认证专业标准,推动工程硕士教育认证的试点,必须充分汇聚政府、高校、行业学会和企业的改革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工程教育认证 毕业生能力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F指数:一种改进的学术影响力测量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传毅 俞寅威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CSSCI 2022年第4期24-32,共9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学术影响力测量方法——F指数,并以哲学、法学、统计与概率、机械工程、作物学、传染病学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学者为样本,实证检验了F指数对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效果。研究发现,F指数在跨学科领域的评价中,能够调节...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学术影响力测量方法——F指数,并以哲学、法学、统计与概率、机械工程、作物学、传染病学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学者为样本,实证检验了F指数对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效果。研究发现,F指数在跨学科领域的评价中,能够调节不同领域学术影响的差异程度,较h指数、p指数、FWCI具有更佳的区分度;在单一学科领域评价中,与h指数、p指数、FWCI具有高度一致性,也具有更佳的区分度,是对现有指标的进一步改进。F指数可用于学者、科研团队及学术组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指数 学术影响力 学术评价 跨学科评价 评价成本 评价精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