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音人类学的感觉批评及其美学意义
1
作者 王大桥 冯乐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当代美学不再局限于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理论玄思,而是与人类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互动,以介入性实践与美学批评等形态展现自身。不同于符号学、音乐学与传统声学对声音的量化与物质化处理,以霍尔格·舒尔茨为代表的学者将声音人类学理... 当代美学不再局限于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理论玄思,而是与人类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互动,以介入性实践与美学批评等形态展现自身。不同于符号学、音乐学与传统声学对声音的量化与物质化处理,以霍尔格·舒尔茨为代表的学者将声音人类学理解为一种感觉人类学,“感觉批评”成为其具体展开方式。从声音的感受力出发,声音人类学重新发掘了感觉的异质性、精确性与生成性,突破了视觉中心主义的认识论框架,将美学扩展至广泛的多重感觉领域。以听觉为代表的感官感觉由此回归被语言符号传达之前的原初感觉,认识活动与感觉活动同时发生,以“身体的感觉实践”与“感觉认识论”拓宽了当代美学的研究范式与批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批评 霍尔格·舒尔茨 物质性 具身性 情感生成 声音的人格 声音人类学
下载PDF
用身体聆听:感受力与感觉批判
2
作者 王大桥 刘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179,共6页
语言符号表征下的聆听是非物质性的,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在量化声音的过程中促使聆听物质化,物质化聆听尽管悖论性地远离了肉身性的感觉体验,但也为身体聆听提供了有利条件。身体聆听以整个身体作为聆听器官,作为共鸣器... 语言符号表征下的聆听是非物质性的,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在量化声音的过程中促使聆听物质化,物质化聆听尽管悖论性地远离了肉身性的感觉体验,但也为身体聆听提供了有利条件。身体聆听以整个身体作为聆听器官,作为共鸣器的身体向情境敞开,与情境相互生成,使得感受性处于流动的不确定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身体聆听在向多重感觉和情境敞开的同时也向认识和思维领域扩展,经由肉身感受力为基点的身体思维,感觉批判被赋予了沉浸式的抵抗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物质化聆听 身体聆听 身体思维 感觉批判
下载PDF
飞天图像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产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大桥 陈晓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80-88,共9页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美消费成为文化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力,审美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的地方在于其主要指向情感和意义系统,"飞天"图像也逐渐成为构建审美共通感的典型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天图像 丝路审美文化 再生产机制 审美变形 审美交流
下载PDF
欧洲“中国风”中的性别美学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大桥 何琪萱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1-159,共9页
中国风经由茶叶、绘画与瓷器纹饰,形成了一种以女性审美感受与生活经验为主导的女托邦形象。女托邦形象溢出了欧洲传统美学家的性别凝视,重塑和改写了合法性审美趣味的意义分配,以女性个体生活情感的真实在场,推动着女性审美趣味及其意... 中国风经由茶叶、绘画与瓷器纹饰,形成了一种以女性审美感受与生活经验为主导的女托邦形象。女托邦形象溢出了欧洲传统美学家的性别凝视,重塑和改写了合法性审美趣味的意义分配,以女性个体生活情感的真实在场,推动着女性审美趣味及其意义的生产。经由上行下效的流行机制,欧洲不同阶层的女性通过挪用、改造与戏仿等艺术方式,将中国风作为复数的审美符码系统,孕育出多元叠合的特殊审美文化活动。中国风融入欧洲女性审美趣味的建构过程,松动了古典主义美学趣味,在西方与中国、男性与女性的张力关系中,以跨地域、跨文化的形式,参与和推动了西方现代审美文化观念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中国风 性别美学 女托邦
下载PDF
中国女性与丝路审美现代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大桥 刘晨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46-352,共7页
中国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参与和推动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审美现代性进程。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海外的女性画家潘玉良,松动和消解了西方与父权社会对女性身体既有的强制表征,让作品回归现代女性日常经验的真实现场;洪娴、曾佑... 中国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参与和推动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审美现代性进程。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海外的女性画家潘玉良,松动和消解了西方与父权社会对女性身体既有的强制表征,让作品回归现代女性日常经验的真实现场;洪娴、曾佑和等现代海外女性艺术家以中国水墨画对生活与自然的抽象表达,拓展了现代主义绘画描摹现实的多重维度;曹斐、尹秀珍等当代女性以影像、装置艺术和虚拟技术,呈现技术媒介、全球资本对个体生活经验与感知方式的改写,捕捉了当代人共通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结构。中国女性艺术家以中国经验及其艺术表达深刻影响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审美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女性 审美现代性 丝路 女性艺术家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政治及其美学进路——以阿甘本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王大桥 刘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7-216,244,共11页
作为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性作家,阿甘本以"装置"思考生命权力对个体感觉方式的钝化问题,推动了当代批判理论经由生命政治、感觉政治转向审美政治,感觉及其意义的社会发生机制是审美政治的深层逻辑。阿甘本以贴近生活形式的潜... 作为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性作家,阿甘本以"装置"思考生命权力对个体感觉方式的钝化问题,推动了当代批判理论经由生命政治、感觉政治转向审美政治,感觉及其意义的社会发生机制是审美政治的深层逻辑。阿甘本以贴近生活形式的潜在性感知推动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政治转向,审美政治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经验语境,赋予审美参与并改写社会实践的现实介入性。当代批判理论下沉于生命基底之处的感觉方式,其审美介入性在权力治理等议题上具有激进的理论锋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判理论 阿甘本 审美政治 感觉政治 审美介入
下载PDF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Visual Experience Taking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and Extraterritorial Construction of the Visual Image of Sun Wukong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
7
作者 wang daqi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12期1493-1502,共10页
下载PDF
个体经验的集体化:技术化感知及其美学批判
8
作者 王大桥 冯乐群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现代技术重构了经验的属性特征与内部结构,锻造了日益同质化与集体化的感知方式。批判理论以“个体经验的集体化”问题为基点,从批判美学视角出发回应技术化感知问题。机械技术主导的工业时代带来经验的标准化生产,阿多诺以否定性姿态... 现代技术重构了经验的属性特征与内部结构,锻造了日益同质化与集体化的感知方式。批判理论以“个体经验的集体化”问题为基点,从批判美学视角出发回应技术化感知问题。机械技术主导的工业时代带来经验的标准化生产,阿多诺以否定性姿态批判了文化工业与技术合理性对经验的同化。后工业时代的技术控制扩展为欲望的微观装置,德勒兹经由“分体”的编码机制或“无人称的个体”搭载的集体性主体,剖析了个体经验合并入欲望体系的集体配置过程。超工业时代的数字技术对感性进行全方位的算法统治,斯蒂格勒批判性地继承了阿多诺“工业图示”与德勒兹“控制社会”对感知的理解,反思“超共时化”对集体秩序的塑造,寻求重新打开经验之共享维度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经验 集体化 技术化感知 美学 批判理论
原文传递
图像知觉的媒介与图像人类学中的身体问题
9
作者 王大桥 贺措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2,共13页
汉斯·贝尔廷的图像人类学发展了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的“身体”理论,在“图像—媒介—身体”的三元综合中革新了图像学研究范式,拓展了现代图像学的研究范围。贝尔廷将身体作为图像的活媒介,媒介化的身体深度介入了图像的生成,... 汉斯·贝尔廷的图像人类学发展了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的“身体”理论,在“图像—媒介—身体”的三元综合中革新了图像学研究范式,拓展了现代图像学的研究范围。贝尔廷将身体作为图像的活媒介,媒介化的身体深度介入了图像的生成,改变了图像艺术研究中形式与物质的对立关系。知觉现象学将心理意象的发生建基于主体内外知觉与世界之间的亲历关系,贝尔廷据此探讨内视觉与精神图像的构成关系,提出图像意义的内生性问题。图像的观看问题贯穿于贝尔廷的图像人类学思想,具身凝视在延续梅洛-庞蒂肉身化视觉的基础上,将他者带入观者视野,在图像凝视中发展出与他者的共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斯·贝尔廷 知觉现象学 图像人类学 身体
原文传递
画布上的女性自传:中国视觉现代性中的潘玉良
10
作者 王大桥 何琪萱 《现代传记研究》 2023年第1期219-233,共15页
潘玉良的系列自画像和人物画作为自传作品群,成为展现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和性别意识的重要方式。女性形象及其审美表达的现代变革彰显了现代视觉经验与古典审美趣味的断裂,表现出中国视觉经验的现代转换:潘玉良自画像以女性主体视角进行... 潘玉良的系列自画像和人物画作为自传作品群,成为展现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和性别意识的重要方式。女性形象及其审美表达的现代变革彰显了现代视觉经验与古典审美趣味的断裂,表现出中国视觉经验的现代转换:潘玉良自画像以女性主体视角进行自我表征,颠覆了中国传统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刻画方式,同时对欧洲传统美学中隐含的男性主体视角发起挑战;画展中的女性身体形象作为中国现代性视觉经验的典型代表,在“看”与“被看”的多重关系中建构了新的观看主体与观看方式;对女性个体情感经受与感性经验的细腻刻画,转换了以往艺术作品中被捕捉和操纵的女性客体,生成了现代女性主体对自我情感经验的主动表达;以中西合璧的审美主张影响欧洲国家的现代性观念,为中欧审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玉良 自传 视觉现代性 自画像 人物画
原文传递
人民性·情感性·当代性:“美好生活”的三个美学向度 被引量:8
11
作者 漆飞 王大桥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5,共6页
"美好生活"作为有别于西方乌托邦构想的当代中国经验表达与中国智慧显现,不仅指向人民物质层面的富裕生活,更是精神之维审美生活的意义延伸。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美好生活"拓展出人民性、情感性和当代性三个... "美好生活"作为有别于西方乌托邦构想的当代中国经验表达与中国智慧显现,不仅指向人民物质层面的富裕生活,更是精神之维审美生活的意义延伸。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美好生活"拓展出人民性、情感性和当代性三个美学向度。"美好生活"以人民和人民性为主体规定,人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感性生命呈现,成为联结当代政治与美学的重要中介力量;"美好生活"通过审美和艺术介入,实现对政治共同体内部成员感知方式、感知内容的重新塑造,进而引发社会群体的情感认同与审美习性的改变;"美好生活"的构想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当代"与"当代性",其实践逻辑展现出当代政治从微观路径和感知维度介入并改造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人民性 情感性 当代性 中国经验
原文传递
数字化时代个体的感觉新变与意义共振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大桥 刘晨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126,共9页
数字化时代,技术化感知造成了个体感性的贫乏与感觉异化,个体感觉方式依托虚拟的数字界面,身体降格为神经生理层面的数字机器,感知、经验以及理解现实生活的能力逐渐弱化。感觉能力的弱化伴随着经验的均质化倾向,个体也因此隐秘地沦为... 数字化时代,技术化感知造成了个体感性的贫乏与感觉异化,个体感觉方式依托虚拟的数字界面,身体降格为神经生理层面的数字机器,感知、经验以及理解现实生活的能力逐渐弱化。感觉能力的弱化伴随着经验的均质化倾向,个体也因此隐秘地沦为技术治理的对象。当代美学需要越过哲学美学坚硬的理论话语,重返感性现场,把"感觉与意义"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禁锢中解放出来,研究感知及其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情感的生成机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感觉新变 意义共振 当代美学
原文传递
感知问题:西方美学理论中的五个关联向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大桥 刘灿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39-50,299-300,共13页
强调'感知'的美学诞生伊始便遭受巨大争议,感知问题始终是西方美学理论思考的重要对象。从先验哲学到当代美学,感知问题经历了不同理论向度的阐释,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之间彼此粘联、相互影响。当代美学理论中的感知问... 强调'感知'的美学诞生伊始便遭受巨大争议,感知问题始终是西方美学理论思考的重要对象。从先验哲学到当代美学,感知问题经历了不同理论向度的阐释,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之间彼此粘联、相互影响。当代美学理论中的感知问题主要集中在现象学和政治美学两种路径的讨论中。论文具体考察了先验哲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现象学、分析哲学、政治美学等西方美学'感知'研究的五种理论路径,尝试回答当代美学及人文学科为何强调感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 西方美学 关联向度
原文传递
听觉政治及其表达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大桥 刘灿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27-139,553,共14页
听觉作为身体感知的重要部分,符号化过程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现代权力的具体构建。作为不可忽视的政治符码,听觉表达的运行机制隐含着听觉符号权力及其隐形权力。在现代大众媒介的操纵下,意识形态话语参与了听觉的塑造和改写。在... 听觉作为身体感知的重要部分,符号化过程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现代权力的具体构建。作为不可忽视的政治符码,听觉表达的运行机制隐含着听觉符号权力及其隐形权力。在现代大众媒介的操纵下,意识形态话语参与了听觉的塑造和改写。在听觉共同体的政治实践中,听觉与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等问题产生内在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听觉政治的表达机制中暗含了一种反表征主义的激进话语,涉及自由聆听的问题,这是来自听觉主体的抵抗政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政治 意识形态 听觉共同体 反表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