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形建模的高煤级煤孔隙结构特征量化表征——以阳泉矿区山西组煤样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2 位作者 wang geoff 刘静 王琳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66,I0004,共15页
以阳泉矿区山西组煤样为例,根据高压压汞及分形建模,获取高煤级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结合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识别微—纳米尺度的孔隙发育类型及结构特征,明确储集空间构成及孔隙结构对煤中气体的影响,构建气体行为与孔隙结构的... 以阳泉矿区山西组煤样为例,根据高压压汞及分形建模,获取高煤级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结合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识别微—纳米尺度的孔隙发育类型及结构特征,明确储集空间构成及孔隙结构对煤中气体的影响,构建气体行为与孔隙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阳泉矿区山西组高煤级煤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在不同发育尺度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基于孔隙结构特征、分形特征和多孔介质甲烷的分子动力学特征,将孔隙划分为3个大类(超微吸附孔隙、纳米扩散孔隙和微纳米渗流孔隙)和5个小类(超微孔隙、分子扩散孔隙、Knudsen扩散孔隙、层流滑移孔隙和紊流滑移孔隙),将基质孔隙气体的运移方式划分为吸附相—固溶相扩散场、Knudsen扩散场、层流场及紊流场,多数高煤级煤样品层流滑移孔隙的不发育表明层流场的弱势发育。量化高煤级煤储层微观储集空间,建立孔隙结构与煤层气渗流、运移的关系,为高煤级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纳米孔 孔隙分类 高煤级煤 山西组 阳泉矿区
下载PDF
低成熟度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表征——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赵迪斐 郭娟 +4 位作者 梁孝柏 王培清 刘蕾 wang geoff 郭英海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I0001,共12页
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AIP FESEM)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MATLAB软件,对微观孔隙进行定量统计,预测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大量发育微纳米孔,包括有机... 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AIP FESEM)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MATLAB软件,对微观孔隙进行定量统计,预测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大量发育微纳米孔,包括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隙。页岩孔隙度低,约为1.56%。孔隙中,粒间孔最发育,孔隙率占比为94.82%,孔径为0.01~2.40μm;其次为有机质孔,孔隙率占比为4.22%,孔径为0.01~10.00μm,其中60%的孔隙孔径在50 nm以下;粒内孔最不发育,孔隙率占比小于1.00%。受沉积环境及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油柑窝组有机质及有机孔隙演化程度低,有机质成熟度介于0.40%~0.55%,与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相比,发育最广泛的纳米孔类型为矿物孔隙而非有机质孔,有机质质量分数与热演化程度是塑造优质页岩储层孔隙系统的关键因素。该结果可为低成熟度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演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富有机质页岩 定量表征 纳米孔 油柑窝组 茂名盆地
下载PDF
龙马溪组页岩黄铁矿微观赋孔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4 位作者 朱炎铭 geoff wang 刘静 崇璇 张敬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4-876,共13页
随着页岩气地质理论的不断完善,页岩气储层研究也更加精细、量化,黄铁矿作为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的物质成分,其矿物学特征、赋孔特征与地质意义引起了关注。为细化、量化对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地质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 随着页岩气地质理论的不断完善,页岩气储层研究也更加精细、量化,黄铁矿作为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的物质成分,其矿物学特征、赋孔特征与地质意义引起了关注。为细化、量化对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地质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手段结合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以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中下部优质页岩储层样品为例,探究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发育类型和特征,量化表征评价页岩基质莓状黄铁矿在纳米尺度下的孔隙发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黄铁矿的页岩气地质意义,尤其是其储层意义。实验结果表明,莓状黄铁矿是龙马溪组页岩基质中最主要的黄铁矿类型,集合体直径介于3~10μm之间;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内部晶体间有机质纳米孔发育,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100 nm以下,在页岩储层孔隙分类中莓状黄铁矿孔隙应归入有机成因孔隙类型;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及其控制的有机质可以为页岩储层贡献0.7%~7%的孔隙比例,是对储集空间具有正贡献的、不应忽视的孔隙类型;基于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的孔隙分类表征与评价技术可以为储层孔隙研究提供新思路,是实现不同类型孔隙量化研究的可行方法。龙马溪组基质黄铁矿既可以贡献一定储集空间,也与有机质具有成因联系,可以为优质储层发育机理研究与优质储层勘探预测提供依据,在页岩气储层研究与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莓状黄铁矿 页岩储层 纳米孔 定量表征 龙马溪组
下载PDF
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页岩储层发育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3 位作者 geoff wang 李冠霖 曾春林 焦伟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9-397,共19页
为研究海相页岩沉积层序及其对页岩储层发育特征的控制作用,通过露头、岩芯研究及地化测试、有机质测试、矿物组分测试、孔隙发育特征测试等室内分析测试,结合测井小波分析,综合建立四川盆地龙马溪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并结合储层发育特征... 为研究海相页岩沉积层序及其对页岩储层发育特征的控制作用,通过露头、岩芯研究及地化测试、有机质测试、矿物组分测试、孔隙发育特征测试等室内分析测试,结合测井小波分析,综合建立四川盆地龙马溪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并结合储层发育特征探讨层序与储层发育特征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发育有两个三级层序;结合多口钻孔通过测井小波分析构建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四个中期旋回A^D;对比各旋回内的储层发育特征,旋回A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旋回B^D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储层有机质含量更高、水平层理更为发育、脆性矿物含量更高、微观储集空间(微—纳米级孔隙与微裂隙)发育程度更好,显示了层序旋回与储层物质成分、结构、力学脆性、含气性特征的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层序旋回是储层物性与含气性等发育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前述研究,讨论了层序地层格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机理,层序格架下各旋回内沉积环境与沉积条件的差异导致储层沉积构造、物质成分与分布的差异,进而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等特征;沉积盆地内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的建立可以为储层对比、评价与资源预测提供时间框架。建立了通过测井小波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储层分析对比的新方法,提出了基于储层小层分析建立页岩储层精细评价的新工作流程,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可以为页岩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及其预测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层序格架 小波分析 测井 影响因素 储层特征 储层评价
下载PD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Upper Shihezi Formation from 1D Mechanical Earth Model and 3D Heterogeneous Geomechanical Model,Linxing Region,Eastern Ordos Basin,Central China
5
作者 JU Wei SHEN Jian +4 位作者 QIN Yong wang geoff XU Ke LI Guozhang LI C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976-987,共12页
The Upper Shihezi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Linxing region has been estimated with a significant volume of tight sandstone gas.However,later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sent-day stress magnitude is poorly understood,which... The Upper Shihezi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Linxing region has been estimated with a significant volume of tight sandstone gas.However,later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sent-day stress magnitude is poorly understood,which limits further gas production.Hence,a one-dimensional mechanical earth model and a three-dimensional heterogeneous geomechanical model are built to address this issu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ike-slip stress regime is dominant in the Upper Shihezi Formation.Relatively low stresses are mainly located around wells L-60,L-22,L-40,L-90,etc,and stress distributions exhibit the similarity in the Members H2 and H4.The differential stresses are relatively low in the Upper Shihezi Formation,suggesting that complex hydraulic fracture networks may be produced.Natural fractures in the Upper Shihezi Formation contribute little to the overall gas production in the Linxing region.In addition,the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gradient increases with Young's modulus,suggesting that the stiffer rocks commonly convey higher stress magnitudes.There is a strong interplay between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 rock mechanics.Overall,th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measured results is less than 10%,implying that the predicted stress distribution is reliable and can be used for subsequent analysis in the Linxing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distrib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tight sandstone gas Upper Shihezi Formation Linxing reg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