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亚高山森林苔藓与枯落物持水特征
1
作者 范金花 谢汶天 +2 位作者 曹球铫 王根绪 孙守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森林苔藓和枯落物在水土保持、水分涵养方面具备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多单一关注苔藓或枯落物,对苔藓-枯落物层的整体效应的认识较少,尤其针对高海拔西南森林林下的苔藓-枯落物层,更为鲜见。本文以川西贡嘎山针叶林和阔叶林地被层(苔藓... 森林苔藓和枯落物在水土保持、水分涵养方面具备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多单一关注苔藓或枯落物,对苔藓-枯落物层的整体效应的认识较少,尤其针对高海拔西南森林林下的苔藓-枯落物层,更为鲜见。本文以川西贡嘎山针叶林和阔叶林地被层(苔藓、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瓶取样浸水试验,分析了单一苔藓、单一枯落物及苔藓-枯落物整体的持水特征。结果表明:(1)贡嘎山苔藓和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327.9%~432.6%,最大持水量为16.6~79.4 t/hm^(2),有效拦蓄量为7.1~34.2 t/hm^(2)。针叶林比阔叶林具有更大的持水能力和水分拦蓄能力。(2)不同地被组分中,苔藓-枯落物层持水率、有效拦蓄率、持水量和拦蓄量最大,苔藓显著提高了针叶林地被层的水源涵养能力;(3)地被层持水量与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不同组分持水量和持水率均在0~2 h内迅速增长,2~12 h内缓慢增长,12 h时几乎达到饱和状态。(4)与单一苔藓或枯落物层相比,苔藓-枯落物整体的吸水速率更快,具有更高效的短期降水拦蓄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亚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和生态水文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枯落物 苔藓 持水特征 贡嘎山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林霞 颉满珍 +2 位作者 王根绪 张庆华 赵傲楠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 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的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40例,全部入组患者行血常规、病毒五项、呼吸道病原体联检、... 目的 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的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40例,全部入组患者行血常规、病毒五项、呼吸道病原体联检、脑脊液常规与生化、脑脊液抗酸染色与墨汁染色、脑脊液结核DNA与单纯疱疹病毒DNA检测、脑脊液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测定(高度疑似乙脑患者),头颅MRI检查。同时外送脑脊液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结果 40例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DNA检测40例,阳性36例,包括病毒DNA 17例(42.50%)、化脓性细菌5例(12.50%)、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2例(5.00%)、真菌2例(5.00%)、罕见病原体10例(25.00%);RNA检测14例,均为阴性。最终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23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李斯特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各3例,真菌脑炎、布氏杆菌脑炎、伤寒脑炎各1例,宏基因二代测序敏感性85.19%,假阳性13例,假阳性率32.50%,假阴性4例,假阴性率10.00%。DNA病毒诊断符合率39.13%,病原体特异性序列数>10,诊断符合率为100.00%,化脓性细菌诊断符合率100.00%,结核分枝杆菌诊断符合率66.67%,真菌诊断符合率100.00%,罕见病原体诊断符合率100.00%,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诊断符合率0。结论 宏基因二代测序对确定DNA病毒、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罕见病原体感染敏感性高,但其对RNA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诊断敏感性低,临床怀疑流行性乙型脑炎时,需谨慎分析宏基因二代测序的结果,与常规检验方法结合,综合判定,以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血清学化验 脑脊液 头颅MRI
下载PDF
hs-CRP、PCT、IL-6、CSF及头颅MRI+DWI+Flair检查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价值的研究
3
作者 林霞 王元 +1 位作者 王根绪 张庆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2期7-11,共5页
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脑脊液(CSF)及头颅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水抑制成像(MRI+DWI+Flair)检查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 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脑脊液(CSF)及头颅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水抑制成像(MRI+DWI+Flair)检查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5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血常规、hs-CRP、PCT、IL-6、CSF、头颅MRI+DWI+Flair对比研究,明确上述指标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和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血常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PCT、IL-6、CSF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MRI+DWI+Flair检查提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灶以中线受累为著,丘脑、脑干、颞叶、海马受累多见,基底节、侧脑室次之。丘脑、海马、脑干、侧脑室旁病灶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与病毒性脑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hs-CRP、IL-6、PCT、CSF可作为筛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指标,头颅MRI+DWI+Flair检查是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异性指标,根据其特殊的受累部位,结合其T2、DWI、Flair、ADC图可进一步明确病灶性质,对疑诊患者尽早行头颅影像学评估,可尽早明确诊断,早治疗,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HS-CRP PCT IL-6 CSF 头颅MRI+DWI+Flair
下载PDF
三种蒸散发测算方法的比较——以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文旭 王根绪 胡兆永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器和放大器,青藏高原的水文过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中,蒸散发是青藏高原水文循环最难估算的分量。借助青藏高原腹地风火山地区涡度相关系统、蒸渗仪、气象观测系统获取的观测数据,采取涡度相关法、蒸渗仪测定和F...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器和放大器,青藏高原的水文过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中,蒸散发是青藏高原水文循环最难估算的分量。借助青藏高原腹地风火山地区涡度相关系统、蒸渗仪、气象观测系统获取的观测数据,采取涡度相关法、蒸渗仪测定和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三种方式,对2019年风火山地区生长季实际蒸散发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草甸生长季前期、中期、后期作物系数分别为0.93、1.11、1.14;三种方法获得的生长季实际蒸散发值基本相似,生长季蒸散发量(495.00±21.69) mm大于同时期降水量377.89 mm;风火山地区生长季蒸散发量日均值为(2.70±0.12) mm,风火山地区生长季不同阶段蒸散发量日均值表现为生长季中期[(3.03±0.10) mm]>生长季后期[(2.49±0.12) mm]>生长季前期[(2.23±0.18) mm]。文章中求取的不同生长阶段作物系数、蒸散发量为青藏高原类似地区蒸散发观测和模拟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长季蒸散发 涡度 蒸渗仪 PENMAN-MONTEITH公式
下载PDF
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凯 王根绪 +2 位作者 孙向阳 张鑫玉 李金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17-2227,共11页
本研究整理了2009—2018年西南地区森林冠层、枯落物站点研究结果,并结合3种模型(冠层截留、枯落物截留和土壤蓄水模型),从林冠截留、枯落物截留以及土壤蓄水量3方面综合评估西南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最后分析水源涵养时空变异性。结... 本研究整理了2009—2018年西南地区森林冠层、枯落物站点研究结果,并结合3种模型(冠层截留、枯落物截留和土壤蓄水模型),从林冠截留、枯落物截留以及土壤蓄水量3方面综合评估西南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最后分析水源涵养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2009—2018年)年均水源涵养为(1101.54×10^(8)±313.15)m^(3),其中,林冠截留占24.57%、枯落物截留占1.61%、土壤蓄水量占73.82%。(2)西南地区混交林面积最大,水源涵养贡献率高达44.04%;单位面积上落叶阔叶林水源涵养最大[(4228.57±2325.71)t/hm^(2)]。(3)随着海拔升高,水源涵养先增大后减小,在海拔1000~1500 m达到最大。本研究结果可以服务于未来的西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西南地区 水源涵养 林冠截留 枯落物截留 土壤蓄水量
下载PDF
氮添加对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结构及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海云 王根绪 孙守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8-245,共8页
为探究大气氮沉降增加导致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在贡嘎山针叶成熟林和中龄林内分别设计2种氮肥形态[(NH_(4))_(2)SO_(4)、KNO_(3)]和4个浓度水平(0,10,20,40 kg/(hm^(2)·a)N)的添加试验,研究不... 为探究大气氮沉降增加导致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在贡嘎山针叶成熟林和中龄林内分别设计2种氮肥形态[(NH_(4))_(2)SO_(4)、KNO_(3)]和4个浓度水平(0,10,20,40 kg/(hm^(2)·a)N)的添加试验,研究不同形态大气氮沉降对亚高山森林土壤团聚体结构和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增加,中龄林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和水分稳定入渗率逐渐增大;成熟林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和水分稳定入渗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不同形态氮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孔隙度及水分稳定入渗率的作用无显著差异;(3)土壤持水能力、孔隙度和团聚体结构是土壤入渗性能的主要影响因子,外源氮添加增加中龄林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改善中龄林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水分入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团聚体结构 水分入渗 林龄 亚高山针叶林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增加对树木生长和水碳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张家豪 王根绪 +1 位作者 王文志 孙守琴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51,159,共8页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和维持全球气候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氮沉降加剧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树木生长和水碳利用关系已成为生态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树木地上地下生长、生物量分配、碳同化利用和分配以...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和维持全球气候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氮沉降加剧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树木生长和水碳利用关系已成为生态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树木地上地下生长、生物量分配、碳同化利用和分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几个方面概述了大气氮沉降增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讨论了树木生长和水碳利用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并基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树木生长 水碳利用 生物量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的时空动态和同位素特征
8
作者 李宇灏 王根绪 +1 位作者 李阳 宋春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752,共15页
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泛北极多年冻土区DOC的研究较多,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DOC的研究较少。为探讨青藏高原DOC的时空动态、来源,以及对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 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泛北极多年冻土区DOC的研究较多,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DOC的研究较少。为探讨青藏高原DOC的时空动态、来源,以及对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区内8个流域(直门达、沱沱河、雁石坪、风火山1~5)为研究区,通过对河流DOC观测、采样和分析,DOC输出通量计算,结合河流中δ^(13)C-DOC同位素的特征、流域水文特征、植被覆盖率、冻土覆盖率等观测数据,分析河流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来源。结果表明: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河流DOC浓度全年较低,平均浓度在1.91~3.69 mg·L^(-1)之间,年内不同季节间变化率较小,上游DOC浓度大于下游DOC浓度。河流DOC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完全融化期,随径流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冬、春两季输出较少,DOC通量与径流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2,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直门达水文站和风火山流域DOC年输出量分别为42539.67 t和137.33 t,完全融化期输出占比分别为68.06%和79.85%,径流量和活动层冻融循环过程是导致DOC季节性输出差异的原因。季节尺度上长江源区δ^(13)C-DOC同位素变化趋势不显著,在-37.57‰~-21.06‰之间,完全融化期由于地下径流带来了更多δ^(13)C相对贫化的深层土壤有机碳,导致完全融化期δ^(13)C-DOC值相对较低。年内各季节下游地区δ^(13)C-DOC均较上游地区更富集。DOC来源δ^(13)C值在-37.69‰~-30.41‰之间,表明DOC的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质和C3植物。本研究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冻土区河流碳迁移转化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多年冻土 溶解性有机碳 河流碳输出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蒸散发模型适用性评价——以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为例
9
作者 肖锦旺 王根绪 +2 位作者 胡兆永 郭林茂 李金龙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9-1639,共11页
蒸散发是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地理、气候、植被等因素影响,准确估算蒸散发一直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难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气候环境恶劣,观测站点稀少,进一步增加了区域蒸散发估算的难度,迫切需要找到适合该地区实际蒸... 蒸散发是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地理、气候、植被等因素影响,准确估算蒸散发一直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难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气候环境恶劣,观测站点稀少,进一步增加了区域蒸散发估算的难度,迫切需要找到适合该地区实际蒸散发估算方法。本研究以青藏高原腹地典型多年冻土流域——风火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年涡度相关法观测数据,选用Advection-aridity(AA)模型、FAO-Penman-Monteith(FAO-PM)模型、Priestley and Taylor(PT)模型以及Revised Generalized Nonlinear-CR Model(CRice)模型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蒸散发进行模拟,评价4种蒸散发模型在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年尺度下,4种模型均能较好模拟该地区的蒸散发,其中,CRice模型表现最优(NSE=0.90,RMSE=0.45 mm·d^(-1))。对于不同冻融阶段,CRice模型模拟结果最优,CRice、PT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高寒草甸整个冻融循环实际蒸散发的变化趋势;AA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融化期、完全融化期以及冻结期实际蒸散发,但对于完全冻结期的模拟则存在较大偏差(完全冻结期NSE=0.23);FAO-PM模型在冻结期和完全冻结期模拟效果较好,而对融化期以及完全融化期则存在较大偏差(融化期NSE=0.11,完全融化期NSE=0.22)。综合不同时间尺度模拟结果,各模型在研究区的模拟性能排序如下:CRice>PT>AA>FAO-PM。研究结果明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蒸散发模拟最优方案,可为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以及区域水热变化分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蒸散发模型 冻融阶段 高寒草甸 适用性评价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系统呼吸季节差异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涛 王根绪 +1 位作者 杨燕 毛天旭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5-1264,共10页
研究多年冻土区不同草地类型及季节生态系统呼吸,对理解青藏高原碳源汇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在青藏高原风火山选取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对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呼吸呈明显的日变化和... 研究多年冻土区不同草地类型及季节生态系统呼吸,对理解青藏高原碳源汇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在青藏高原风火山选取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对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呼吸呈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高寒草甸日变异系数(0. 30~0. 92)高于沼泽草甸(0. 12~0. 29),高寒草甸非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白天/晚上比高于生长季,而沼泽草甸季节变化较小;季节变化与5 cm地温变化一致。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非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0. 31和0. 36μmol·m^(-2)·s^(-1),生长季分别为1. 99和2. 85μmol·m^(-2)·s^(-1)。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年排放总量为1 419. 01 gCO_2·m^(-2),显著高于高寒草甸(1 042. 99 gCO_2·m^(-2)),其中非生长季高27%,生长季高39%。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非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总量分别为268. 13和340. 40 gCO_2·m^(-2),分别占全年的25. 71%和23. 99%。两种草地类型生态系统呼吸与气温、5 cm和20 cm地温均显著相关,可解释37%~73%的季节变异,除生长季沼泽草甸外,生态系统呼吸与5 cm地温相关性最高。非生长季5 cm地温对应Q_(10)为4. 34~5. 02,高于生长季(2. 35~2. 75),且沼泽草甸高于高寒草甸。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水分无显著关系,而非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受土壤水分显著影响(R^2:0. 21~0. 40),随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温度敏感性指数(Q10) 高寒草甸 沼泽草甸 非生长季
下载PDF
草地绿色承载力概念及其在国家公园中的应用框架 被引量:6
11
作者 于慧 王根绪 +1 位作者 杨燕 吕雅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248-7254,共7页
针对国家公园,在草地承载力的基础上,从如何解决野生动物种群多样性与繁衍兴盛,实现禁牧减畜后的牧民脱贫致富,保障不断增长的生态体验或旅游经济发展需求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功能维护+草畜平衡+生态体验为架构,提出草地绿色承载力概念;... 针对国家公园,在草地承载力的基础上,从如何解决野生动物种群多样性与繁衍兴盛,实现禁牧减畜后的牧民脱贫致富,保障不断增长的生态体验或旅游经济发展需求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功能维护+草畜平衡+生态体验为架构,提出草地绿色承载力概念;从生态系统支撑条件、草地生产力、野生动物与家畜承载规模、农牧民与生态体验人口承载规模、监测预警5个维度,构建草地绿色承载力评价体系;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绿色承载力应用框架,以期为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绿色承载力 三江源国家公园 生态功能 草畜平衡 生态体验
下载PDF
裸斑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和甲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阳 王根绪 +2 位作者 芮鹏飞 杨祎 常瑞英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研究裸斑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和甲烷通量的影响,对准确评估多年冻土区小流域和区域尺度碳交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风火山高寒草甸中裸斑和高植被覆盖斑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坡向和海... 研究裸斑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和甲烷通量的影响,对准确评估多年冻土区小流域和区域尺度碳交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风火山高寒草甸中裸斑和高植被覆盖斑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坡向和海拔)二者生态系统呼吸和甲烷通量的差异来研究裸斑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和甲烷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裸斑显著减少了高寒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裸斑和高植被覆盖斑块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的平均速率分别为2.26和6.17 g CO2 m-2 d-1,这主要是二者微生物量碳和蔗糖酶活性差异造成的;(2)裸斑和高植被覆盖斑块在生长季内均表现为甲烷的汇,二者生长季甲烷吸收的平均速率分别为25.4和6.61μg CH4 m-2 h-1;在坡中和坡顶,裸斑的甲烷吸收速率显著大于高植被覆盖斑块,而在坡底,二者的甲烷吸收速率相近;土壤湿度是调控高寒草甸甲烷吸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深化了裸斑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碳交换影响的认识,可为小流域以及区域尺度碳交换的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换 地形 土壤湿度 方差分解法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贡嘎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热通量垂直梯带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阳 王根绪 +2 位作者 孙向阳 胡兆永 周云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77,共8页
基于贡嘎山垂直植被带谱3种典型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阔叶林土壤热通量在3—8月、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在4—8月以向下传输为主,其他... 基于贡嘎山垂直植被带谱3种典型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阔叶林土壤热通量在3—8月、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在4—8月以向下传输为主,其他月份为向上传输为主;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年总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88、-13.78和-9.61 MJ·m^(-2),占年净辐射的百分比分别为0.07%、0.47%、0.35%,说明年尺度土壤热通量并未达到平衡。土壤热通量对净辐射存在迟滞效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反馈要迟滞3 h,针叶林为6 h。3种森林类型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随叶面积指数增大而减小。净辐射、2 m气温、5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温度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影响着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净辐射相对贡献率最高(34.54%,30.12%);在针叶林中,叶面积指数贡献率最高(27.47%)。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热通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海拔梯度规律,但阔叶林土壤热通量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差异显著。土壤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是受到植被和气候因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通量 山地 森林 净辐射 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异
下载PDF
高山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定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小祥 王根绪 +3 位作者 杨凯 冉飞 杨阳 杨燕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高山植物的自然更新,是高寒山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以及群落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前提条件。弄清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特征,可为准确评估高山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演变方向和格局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探索内在的演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高山植物的自然更新,是高寒山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以及群落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前提条件。弄清其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响应特征,可为准确评估高山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演变方向和格局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探索内在的演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高山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定居的3个关键更新环节展开,综述了生物因素(植物自身因素、植物间相互作用、动物干扰、昆虫授粉等)和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土壤性质等)对这3个关键环节影响的研究结果。在种子萌发阶段,极端干旱和高山积雪提前融化改变植物–传粉昆虫相互关系和营养结构网络。升温和降水增加促进植物种子萌发,升温能打破种子休眠改变种子生理状况,而增加土壤水分能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而温度过高和水分过多却对种子萌发产生阻碍作用,归因于温度高于萌发阈值造成高温胁迫,土壤水分过多产生病原体。幼苗存活和定居阶段,植食动物干扰和植物种间竞争对幼苗的存活和定居有利有弊,适当的动物干扰增加幼苗生长空间,资源贫乏山地的植物种间竞争促使幼苗相互协调共生,促进存活和定居。动物对幼苗的高强度取食和干扰及资源富足的区域植物种间竞争造成植物资源获取受阻,都抑制幼苗存活和定居。迄今为止,有关升温对高山植物幼苗存活的影响还存在争议(促进或者没有影响),但升温和增加降水可以促进幼苗生长的结论比较一致,这可能是更温暖湿润的土壤可以为幼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养分吸收利用。本文阐明了高山植物早期更新3个阶段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其的影响,也指出了忽略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多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同时提出了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科学问题,以期为气候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提供文献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幼苗存活和定居 高山生态系统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群落生物量及地下CNP对积雪增加的响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川川 王根绪 +7 位作者 张莉 常瑞英 黄克威 杨晓明 杨凯 赵小祥 林丽 杨燕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8-627,共10页
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雪栅栏诱导方式模拟积雪厚度增加,结合植物地上、地下根系以及土壤养分变化,分析了高寒沼泽化草甸对积雪厚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积雪厚度增加后,0~20cm浅层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增加... 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雪栅栏诱导方式模拟积雪厚度增加,结合植物地上、地下根系以及土壤养分变化,分析了高寒沼泽化草甸对积雪厚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积雪厚度增加后,0~20cm浅层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增加;植物群落高度和土壤表层0~10cm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没有变化;地下0~20cm土壤碳(C)、氮(N)、磷(P)总储量降低,根系中C、N、P储量增加;土壤表层0~10cm总N∶P比显著增加,但是有效磷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均显著增加。可见,积雪厚度增加并不影响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地上生物量,仅增加植被高度;增加土壤表层总N∶P比意味着积雪厚度增加可能会减轻沼泽化草甸土壤中氮限制,从而减缓沼泽化草甸的氮匮乏状况。结论可为高寒生态系统响应积雪变化研究提供样地尺度的观测数据,并为冰冻圈生态系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模型估算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群落结构 CNP储量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水分条件的高寒草甸根系功能性状对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凯 王根绪 +5 位作者 张涛 唐川川 黄克威 赵小祥 杨晓明 杨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362-6373,共12页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广泛分布的风火山地区,选择小嵩草(Kobresia pygmea)草甸和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增温室(Open top chambers, OTCs)模拟气候变暖,探讨模拟增温对土壤水分差异的两种草甸地下生物量...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广泛分布的风火山地区,选择小嵩草(Kobresia pygmea)草甸和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增温室(Open top chambers, OTCs)模拟气候变暖,探讨模拟增温对土壤水分差异的两种草甸地下生物量及根系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1)增温显著增加小嵩草草甸0-20 cm根系生物量,主要是由于表层(0-10 cm)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对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根系生物量无影响。(2)增温显著增加了小嵩草草甸根组织密度,同时提高了藏嵩草沼泽化草甸10-20 cm的比根长和比根面积(3)增温降低了小嵩草草甸的根系碳含量及10-20 cm根系氮含量,增加了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的碳含量及10-20 cm根系氮含量,显著提高了小嵩草草甸和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深层(10-20 cm)根系碳氮比。这些结果预示着增温使得土壤水分较低的小嵩草草甸朝着资源保守的慢速生长型发展,以适应暖干化的环境;土壤水分较高的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朝着资源获取的快速生长型发展,加速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可见,土壤水分可以调节高寒草甸对气候变暖的演变趋势,强调了水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区 根系功能性状 C、N化学计量学 根系生物量
下载PDF
基于LSTM的青藏高原冻土区典型小流域径流模拟及预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克威 王根绪 +1 位作者 宋春林 俞祁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4-1156,共13页
冻土覆盖率高的小流域的径流形成受温度因素控制明显,普通水文模型不适用,而常规冻土水文模型因需要较多的气象观测要素而难以应用。考虑冻土流域产流机制,利用青藏高原腹地风火山小流域2017—2018年逐日降水、气温、径流观测数据,以降... 冻土覆盖率高的小流域的径流形成受温度因素控制明显,普通水文模型不适用,而常规冻土水文模型因需要较多的气象观测要素而难以应用。考虑冻土流域产流机制,利用青藏高原腹地风火山小流域2017—2018年逐日降水、气温、径流观测数据,以降水、气温为输入,径流为输出,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建立了适用于小流域尺度的冻土水文模型,并利用2019年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模型得益于LSTM特殊的细胞状态和门结构能够学习、反映活动层冻融过程和土壤含水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冻土水文学意义,能很好地模拟冻土区径流过程。模型训练期R^(2)、NSE均为0.93,RMSE为0.63 m^(3)·s^(-1),验证期R^(2)、NSE分别为0.81、0.77,RMSE为0.69 m^(3)·s^(-1)。同时,为了验证模型可靠性,将模型应用于邻近的沱沱河流域,模型训练期(1990—2009年)R^(2)、NSE均为0.73,验证期(2010—2019年)R^(2)、NSE分别为0.66、0.64,模拟结果较好。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通过模型对风火山流域径流进行了预测:降水每增加10%,年径流增加约12%;气温每升高0.5℃,年径流增加约1%;春季融化期、秋季冻结期径流增幅明显,而由于蒸发加剧、活动层加深,径流在8月出现了减少。模型经训练后依靠降水、气温作为输入能较好地模拟、预测青藏高原冻土区小流域径流,为缺少土壤温度、水分等观测数据的冻土小流域径流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并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径流模拟 冻融过程 LSTM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下垫面条件对坡面关键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林茂 王根绪 +2 位作者 宋春林 李阳 李金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1-415,共15页
为从整体上认识多年冻土流域水循环过程基本规律及其对下垫面条件变化响应,以长江源区风火山小流域为例,基于2016—2019年的水文气象要素的野外观测与计算,分析了坡面尺度上水分入渗、蒸散发、活动层内部水热条件以及冻结层上地下水等... 为从整体上认识多年冻土流域水循环过程基本规律及其对下垫面条件变化响应,以长江源区风火山小流域为例,基于2016—2019年的水文气象要素的野外观测与计算,分析了坡面尺度上水分入渗、蒸散发、活动层内部水热条件以及冻结层上地下水等关键水循环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下垫面条件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风火山小流域生长季实际蒸散发的多年平均值为472.1±42.9 mm,实际蒸散发的气象影响因子排序为:净辐射(敏感系数S_(Rn)=1.22,相关系数R=0.93)>气温(S_(T_(a))=0.33,R=0.84)>相对湿度(S_(H_(R))=0.32,R=0.46)>风速(S_(U)=-0.25,R=-0.27),坡面尺度上实际蒸散发与植被覆盖度以及海拔高度正相关;②初始和稳定入渗速率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增大,对于稳定入渗率,初始融化期、完全融化期和初始冻结期,坡顶(1.07 mm/min、0.63 mm/min、0.88 mm/min)>坡中(0.29 mm/min、0.45 mm/min、0.21 mm/min)>坡底(0.11 mm/min、0.30 mm/min、0.10 mm/min),而植被覆盖度对入渗速率的影响在不同冻融阶段表现出差异;③阴、阳坡面和不同坡位冻融起始时间差异体现在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变化上,解释了多年冻土流域产流区从阳坡发展至阴坡,从低海拔发展至高海拔的时空差异原因;④50 cm深度以下的活动层冻融状况显著影响着地下水位动态,地形、植被和土壤质地差异对热量传输的影响共同导致了坡面尺度上冻结层上地下水动态的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活动层 下垫面 水循环过程 风火山
下载PDF
Effects of Elevated Air Temperatures on Soil Thermal and Hydrologic Processes in the Active Layer in an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4
19
作者 BAI Wei wang genxu LIU Guangsh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243-255,共13页
In this study,effects of elevated air temperatures on thermal and hydrologic process of the shallow soil in the active layer were investigated. Open-top chambers(OTCs)were utilized to increase air temperatures 1-2℃ i... In this study,effects of elevated air temperatures on thermal and hydrologic process of the shallow soil in the active layer were investigated. Open-top chambers(OTCs)were utilized to increase air temperatures 1-2℃ in OTC-1 and 3-5℃ in OTC-2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ir temperatures under OTC-1 and OTC-2 were 1.21℃ and 3.62℃ higher than the Control,respectively.The entirely-frozen period of shallow soil in the active layer was shortened and the fully thawed period was prolonged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The maximum penetration depth and duration of the negative isotherm during the entirely-frozen period decreased, and soil freezing was retarded in the local scope of the soil profile when temperature increased.Meanwhile, the positive isotherm during the fully-thawed period increased,and the soil thawing was accelerated.Soil moisture under different manipulations decreased 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at the same depth. During the early freezing period and the early fully- thawed period,the maximum soil moisture under the Control manipulation was at 0.2 m deep,whereas under OTC-1 and OTC-2 manipulations,the maximum soil moisture were at 0.4-0.5 m dee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led to a decrease of the moisture in the surface soil.The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uring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es,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under different manipulations fit the regression model given by the equationθV=a/{1+exp[b(TS+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温度升高 水文过程 青藏高原 空气温度 土壤热 有源层 土壤水分
下载PDF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被引量:4
20
作者 wang genxu YANG Lingyuan +1 位作者 CHEN Ling Jumpei Kubot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hydrological process. Based on three period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the 1960s and the long-term observed data of groundwater from the 1980s,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hydrological process. Based on three period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the 1960s and the long-term observed data of groundwater from the 1980s,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n the middle reach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recent three decades are analyzed by the perspective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ischarge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land use changes, the impacts on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were 2.602 × 10^8 m^3/a in the former 15 years (1969-1985) and 0.218 × 10^8 m^3/a in the latter 15 years (1986-2000), and the impacts on the groundwater discharge were 2.035 × 10^8 m^3/a and 4.91 × 10^8 m^3/a respectively. When th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was in a reasonable range less than 3.0 × 10^8 m^3/a, the land use changes could control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fluenced by the land use changes and the large-scale exploitation in the recent decade,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present apparently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Zhangye region. Realizing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groundwater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would be very important for reasonably utilizing and managing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inland fiver groundwater system He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