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基复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平衡载流子增强电荷转移态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
1
作者 王辉耀 魏福贤 +4 位作者 吴雨廷 彭腾 刘俊宏 汪波 熊祖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11-319,共9页
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CT^(1)和CT^(3))态的反向系间窜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CT^(1)←CT^(3))过程是提高激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精准利用该过程对于制备高效率激基复合物型(exciplex-type)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 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CT^(1)和CT^(3))态的反向系间窜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CT^(1)←CT^(3))过程是提高激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精准利用该过程对于制备高效率激基复合物型(exciplex-type)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基于m-MTDATA:Bphen的典型激基复合物由于其内部高的RISC速率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验上仅从瞬态光致发光谱中推测存在该RISC过程,这不利于全面认识并运用该过程设计高性能的光电器件.本文通过精确调控发光层(x m-MTDATA:y Bphen,x,y为质量分数)中给体与受体的共混比例和流过器件的载流子密度,获得了载流子平衡与非平衡的激基复合物器件,采用特征磁电导(magneto-conductance,MC)响应曲线可视化了平衡激基复合物器件中CT态间的RISC过程,且相比于非平衡器件,该器件具有更高的电致发光效率.本工作不仅能加深对于激基复合物器件中给体/受体共混比例影响载流子平衡的理解,还为最优利用RISC过程制备高效率光电器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TDATA:Bphen 激基复合物 给体/受体的共混比例 磁电导 反向系间窜越过程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直流XLPE电缆内部电场仿真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亚莎 汪辉耀 +1 位作者 俞旭 孙林翔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3-57,296,共6页
电缆在长期带电运行过程中,其内部会产生电树枝。为了研究电树枝对电缆内部电场和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建立了含有三维电树枝的交联聚乙烯电缆模型。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对所建立的电缆和电树枝模型采用二阶四面体单元剖分,由有... 电缆在长期带电运行过程中,其内部会产生电树枝。为了研究电树枝对电缆内部电场和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建立了含有三维电树枝的交联聚乙烯电缆模型。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对所建立的电缆和电树枝模型采用二阶四面体单元剖分,由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出模型各个节点上的电压分布,由电位的负梯度计算出各个节点上的电场强度,对电位移矢量求其散度就可计算出各节点的电荷密度。结果表明:在温度和电场的共同作用下,电树枝各个位置的电场强度值和电荷密度值之间的差距减小;电树枝主干的长度越长,主干的末端处电场强度值越大;电树枝离高压侧绝缘层边界越远,其各个位置的电场强度值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电荷 电场强度 电荷密度 电树枝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外电场下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的结构及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亚莎 陈家茂 +3 位作者 孙林翔 陈凯 汪辉耀 俞旭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6,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m062x的方法在6-31g(d)基组上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进行优化得到了它的稳定结构,并且研究了不同外电场(0-0.013 a.u.,1 a.u.=5.142×1011 V/m)作用下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的分子结构、电偶极矩和分子总能量,偶极矩、极... 采用密度泛函m062x的方法在6-31g(d)基组上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进行优化得到了它的稳定结构,并且研究了不同外电场(0-0.013 a.u.,1 a.u.=5.142×1011 V/m)作用下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的分子结构、电偶极矩和分子总能量,偶极矩、极化率、前线轨道的能级和成分,原子之间的键能和红外光谱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外加电场的增大,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从倒V型结构逐渐变成线性结构,总能量降低,偶极矩和极化率都升高,且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的稳定性随着外加电场的增大而降低;最高占据轨道能级随着外加电场的增大而增大,沿逆电场方向分子链端表现出亲核反应活性,最低空轨道能级随着外加电场的增大而减小,沿电场方向分子链端表现出亲电反应;位于分子两端环氧基团上的C-C,C-O容易发生断裂,进而破环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的稳定性;分子红外光谱在高频区的吸收峰出现了明显的红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型环氧树脂 外电场 密度泛函 反应活性
下载PDF
纯红荧烯器件中极化子对的系间窜越与高能三重态激子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消失”的原因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辉耀 宁亚茹 +6 位作者 吴凤娇 赵茜 陈敬 朱洪强 魏福贤 吴雨廷 熊祖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63-273,共11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电致发光磁效应(MEL)是一种能够揭示多种激发态微观过程的探测工具.最新研究成果(Tang X T,Pan R H,Zhao X,Jia W Y,Wang Y,Ma C H 2020 Adv.Funct.Mater.5765)表明:将低浓度的红荧烯(Rubrene)分子掺杂在一定主...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电致发光磁效应(MEL)是一种能够揭示多种激发态微观过程的探测工具.最新研究成果(Tang X T,Pan R H,Zhao X,Jia W Y,Wang Y,Ma C H 2020 Adv.Funct.Mater.5765)表明:将低浓度的红荧烯(Rubrene)分子掺杂在一定主体作为发光层的OLEDs中,存在一种高能三重态激子(T_(2,Rub))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HL-RISC,S_(1,Rub)←T_(2,Rub)).但本文发现:以Rubrene作为纯发光层且其两边的载流子传输层也不存在T_(2,Rub)激子的能量损失通道的OLEDs中,在室温下只观察到单重态激子(S_(1))的分裂过程(S_(1)+S_(0)→T_(1)+T_(1)),却没能观察到该T_(2,Rub)激子的HL-RISC过程;而且,最基本的因电子和空穴在纯Rubrene发光层中直接注入形成极化子对(polaron-pair,PP_(1)和PP_(3))的系间窜越过程(ISC,PP_(1)→PP_(3))也没有被观察到.为了揭示该反常现象背后的微观物理机制,以纯Rubrene分子和质量分数为5%的Rubrene掺杂主体作为发光层来制备器件,并对两种器件的MEL进行变温实验.对所得实验结果比对分析后发现:室温下PP态的ISC和T_(2,Rub)激子的HL-RISC产生的MEL正好完全相互抵消,这是采用MEL在纯Rubrene作为发光层的OLEDs中同时观察不到ISC和HL-RISC的物理原因,这种如此巧合的物理现象在文献中还未曾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荧烯 磁电致发光 系间窜越 高能态反向系间窜越
下载PDF
激基复合物与电致激基复合物共存体系中Dexter能量传递导致的负磁效率 被引量:2
5
作者 吴雨廷 朱洪强 +6 位作者 魏福贤 王辉耀 陈敬 宁亚茹 吴凤娇 陈晓莉 熊祖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71-281,共11页
因具有反向系间窜越过程(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RISC)在低成本就可实现高效率发光,激基复合物(exciplex)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微观过程通常表现为极化子对的系间窜... 因具有反向系间窜越过程(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RISC)在低成本就可实现高效率发光,激基复合物(exciplex)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微观过程通常表现为极化子对的系间窜越(ISC)过程占主导,引起的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 MEL)效应和磁电导(magneto-conductance, MC)效应都是正值,且MEL幅值大于MC幅值;由于在一般电流(I)范围内存在线形关系EL∝η·I,对应的磁效率(magneto-efficiency, Mh)也是正值.本工作却在激基复合物与电致激基复合物(electroplex)共存的器件中发现:虽然在小电流下MEL值也大于MC值,但是电流增大后MEL值逐渐小于MC值,即Mh值由正变成负.通过对比该型器件与纯激基复合物型器件中不同的物理微观过程发现:激基复合物与电致激基复合物共存器件中存在从激基复合物到电致激基复合物的Dexter能量转移(Dexter energy transfer, DET)过程,此过程会增强电致激基复合物的RISC过程,且DET过程会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强,导致器件在大电流下表现为RISC过程主导的负Mh.本工作有助于认识激基复合物型OLEDs中激发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也为制作高效率发光器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效率 电致激基复合物 Dexter能量传递 反向系间窜越
下载PDF
Influence of Fe in the local Structure of Perovskite Compound La_(2/3)Ca_(1/3)Fe_(1-x)Mn_(x)O_(3)
6
作者 WEI Long wang Yun-Bo +4 位作者 wang hui-yao YUE Yong wang Tian-Min ZHANG Tian-Bao CAO Guo-Hu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46-447,共2页
The ceramic samples with nominal composition of La_(2/3)Ca_(1/3)Fe_(1-x)Mn_(x)O_(3)(0.01≤x≤0.20)were prepar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method.The effect of Fe doping on the Mn site was measured by the positron annihi... The ceramic samples with nominal composition of La_(2/3)Ca_(1/3)Fe_(1-x)Mn_(x)O_(3)(0.01≤x≤0.20)were prepar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method.The effect of Fe doping on the Mn site was measured by the positron annihilation technique and M'dssbauer spectroscopy.Upon doping,no appreciable structure change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change in Mn-O plane were observed in the series of compounds.The M6ssbauer parameters show that the iron probe has stable 3+valance with the high spin state in all samples.Moreover,by examining the shape of the spectra,the tendency can be found that the isomer shift and quadruploe splitting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Fe+3 content.This phenomenon shows the local lattice distor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d-electrons with the increasing Fe-doping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DOPING struc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