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新液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6种成分测定 被引量:6
1
作者 吕娜 王钧篪 +3 位作者 陈丽华 沈连刚 李广志 斯建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3-617,共5页
目的建立康复新液(美洲大蠊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6种成分含有量。方法该药物的分析采用TOSOH TSK-GE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含0.07%乙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10批样... 目的建立康复新液(美洲大蠊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6种成分含有量。方法该药物的分析采用TOSOH TSK-GE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含0.07%乙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10批样品(Ⅰ~Ⅹ)指纹图谱中有24个共有峰,相似度0.932~0.993(除样品Ⅰ)。尿嘧啶、次黄嘌呤、黄嘌呤、肌苷、原儿茶酸、环(甘氨酰-酪氨酸)分别在3.460~173.0、3.960~198.0、3.596~179.8、1.338~66.9、3.672~183.6、3.552~177.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99.8%(2.65%)、98.0%(2.55%)、99.7%(1.59%)、100.7%(2.80%)、102.0%(2.09%)、99.6%(1.88%)。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简单,可用于康复新液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新液 HPLC指纹图谱 尿嘧啶 次黄嘌呤 黄嘌呤 肌苷 原儿茶酸 环(甘氨酰-酪氨酸)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同时测定番泻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含量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丽华 王钧篪 +5 位作者 乔月 王慧娟 沈连钢 廖永红 孙迪安 斯建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7期931-936,共6页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番泻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的含量,为番泻叶的安全评估奠定基础。方法:以95%甲醇水为溶剂对番泻叶药材进行超声提取,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富集。采用ZorbaxEclipsePlusC18(150...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番泻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的含量,为番泻叶的安全评估奠定基础。方法:以95%甲醇水为溶剂对番泻叶药材进行超声提取,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富集。采用ZorbaxEclipsePlusC18(150mm×3.0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4mL·min^-1;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14个PA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05),各化合物回收率为80.60%~103.22%,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0.5、0.2~1.0μg·L^-1。从12批番泻叶主要检测出5种PA,且PA的总质量分数为7.06~187.97μg·kg^-1。根据最高日摄入量计算,5批番泻叶药材中的PA摄入量超过0.42μg·d^-1。结论:本研究首次通过UPLC-MS/MS检测到了番泻叶中的PA,通过对其日摄入量的分析,为番泻叶的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泻叶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 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
下载PDF
新疆阿魏地上部位中的1对新的非对映异构体
3
作者 霍晓爽 王慧娟 +4 位作者 刘慧萍 董爱军 王华翔 王钧篪 斯建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9期1701-1706,共6页
目的:研究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以发现新的抗炎活性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新疆阿魏地上部位的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光谱、红外... 目的:研究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以发现新的抗炎活性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新疆阿魏地上部位的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圆二色散谱和Mosher反应等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筛选。结果:从新疆阿魏地上部位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对新的非对映异构体(4′R,5′S,6′R,9′R)-新疆阿魏醇A (1)和(4′S,5′R,6′R,9′R)-新疆阿魏醇A (2),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和2为从新疆阿魏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的1对新的非对映异构体且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阿魏 地上部位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下载PDF
Cryptoporic acid E from Cryptoporusvolvatus inhibits influenza virus replication in vitro
4
作者 GAO Li HAN Jia-yuan +2 位作者 wang jun-chi SI Jian-yong CAO L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91-1092,共2页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viral agents for influenza has been limited by the emergence of drugresistant virus strains.Therefore,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dent...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viral agents for influenza has been limited by the emergence of drugresistant virus strains.Therefore,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dentify novel antiviral therapies.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Cryptoporus volvatus extract could potently inhibit influenza virus replic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However,the effective component of Cryptoporus volvatus which mediated the antiviral activity hasn′t been identified.Here,we identified a novel anti-influenza molecule,cryptoporic acid E(CAE),from Cryptoporus volvatu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CAE had broad-spectrum anti-influenza activity against 2009 pandemic strain A/Beijing/07/2009(H1N1/09),seasonal strain A/Jiangxi/262/05(H3N2),mouse adapted strains A/WSN/33(H1N1)and A/PR8/34(H1N1).W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mode of CAE action,and found that CAE directlyattenuated influenza virus infectivity.Time-course-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AE exerted its inhibition mainly at middle stage of the replication cycle of influenza virus.Subsequently,we confirmed that CAE blocked virus RNA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in MDCK cells and CAE repressed influenza virus RNA polymerase activity.In addition,we found that CAE impaired influenza virus infectivity by directly targeting virus particles.Our data suggest that CAE is a major effective component of Cryptoporus volvatus and might be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anti-influenza virus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ptoporic acid E anti-influenza virus effective component in vitro
下载PDF
薄板坯连铸漏斗形结晶器内卷渣行为物理模拟 被引量:8
5
作者 刘鹏 郑万 +3 位作者 王君驰 王春锋 高运明 叶飞 《中国冶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8,128,共10页
针对高拉速下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的液面卷渣问题,建立了1∶1水力学模型,采用水/真空泵油模拟钢/保护渣介质,研究了连铸拉速、水口插入深度、保护渣黏度对漏斗形结晶器内液渣层变化及卷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拉速提高,结晶器内液... 针对高拉速下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的液面卷渣问题,建立了1∶1水力学模型,采用水/真空泵油模拟钢/保护渣介质,研究了连铸拉速、水口插入深度、保护渣黏度对漏斗形结晶器内液渣层变化及卷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拉速提高,结晶器内液面波高升高,液面高度自窄边向水口方向逐渐降低,液渣层厚度相应由薄变厚,导致结晶器窄边附近钢液裸露;结晶器内窄边至水口之间1/2处波高变化较大、液面流速最大、易发生剪切卷渣。在试验条件下,采用增加水口插入深度、降低最高拉速、适当提高保护渣黏度等方法,使液面速度小于0.486m/s的临界流速、液面波动指数F数小于5.45,可防止结晶器内产生剪切卷渣。然而,这些手段不能避免结晶器内水口附近的旋涡卷渣,这是因为薄板坯连铸钢通量大以及漏斗形结晶器和鸭嘴形水口容易形成负压旋涡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坯 漏斗形结晶器 剪切卷渣 旋涡卷渣 物理模拟
原文传递
款冬花碱制前后毒性成分克氏千里光碱含量变化及初步风险评估
6
作者 董爱军 张萌 +3 位作者 王华翔 郑琦 王钧篪 斯建勇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03-1611,共9页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比较款冬花碱制前后毒性成分克氏千里光碱(SK)含量的变化,确定炮制减毒工艺条件,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优化UPLC-MS/MS分析方法,并建立款冬花炮制减...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比较款冬花碱制前后毒性成分克氏千里光碱(SK)含量的变化,确定炮制减毒工艺条件,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优化UPLC-MS/MS分析方法,并建立款冬花炮制减毒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实验设计,以SK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碱水用量、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进行考察,筛选出最佳炮制工艺,并与传统蜜炙法对比。结果:SK浓度在1.00~503.04 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8%,RSD为3.0%;碱处理工艺为:水浴加热80℃,反应时长120 min、加5%碳酸钠溶液体积比(反应液与碱液)为2∶1时,16批款冬花SK水解率均达到90%以上,4批蜜款冬花SK含量下降率为40%左右。结论:与生品相比,该方法处理后的16批款冬花SK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且炮制前的16批款冬花药材均为风险等级,通过此炮制方法,5批转为无风险等级,11批转为低风险等级。虽然蜜炙法也能降低SK的含量,但与该碱制法相比,4批蜜款冬花仍属于风险等级药材,这为款冬花的安全用药提供了可行性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款冬花 碱制 蜜炙 肝毒性成分 克氏千里光碱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含量测定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过滤控流中间包流场及夹杂物去除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7
作者 梁震江 郑万 +2 位作者 王君驰 王强 李光强 《连铸》 2021年第5期88-98,共11页
以60t板坯连铸中间包为研究对象,采用雷诺平均方程、组分输送以及离散相模型分别计算了高拉速下中间包内钢液流场特征演变以及夹杂物运动轨迹和去除率。结果表明,采用多孔过滤控流装置后,10μm的小夹杂物去除率提升了10%以上。与45°... 以60t板坯连铸中间包为研究对象,采用雷诺平均方程、组分输送以及离散相模型分别计算了高拉速下中间包内钢液流场特征演变以及夹杂物运动轨迹和去除率。结果表明,采用多孔过滤控流装置后,10μm的小夹杂物去除率提升了10%以上。与45°倾角过滤器中间包相比,55°倾角过滤器中间包的夹杂物去除率增加约5.3%,其顶部孔为水平方向,减小了卷渣与钢液裸露的风险。通过RTD曲线获得多孔过滤控流中间包的钢液停留时间缩短了30~50s、死区体积比增加0.03%,但夹杂物去除率明显提高。因此,采用停留时间、死区体积比等宏观流场特征参数评估中间包内夹杂物去除效率的方法已不适应过滤控流装置中间包的开发研究,宜采用速度云图、夹杂物运动轨迹等微观分析方法评估其冶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中间包冶金 过滤器 流场 夹杂物
原文传递
葫芦烷型降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霍晓爽 王钧篪 斯建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58-1569,共12页
葫芦烷型降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新颖的化合物,是在葫芦烷型三萜的30个碳骨架的基础上减少1个或几个碳所得。按其缺少碳原子的位置可分为2-降(a)、3-降(b)、19-降(c)、27-降(d)、29-降(e)、19,29-降(f)、25,26,27-降(g)、24,25,26,27-... 葫芦烷型降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新颖的化合物,是在葫芦烷型三萜的30个碳骨架的基础上减少1个或几个碳所得。按其缺少碳原子的位置可分为2-降(a)、3-降(b)、19-降(c)、27-降(d)、29-降(e)、19,29-降(f)、25,26,27-降(g)、24,25,26,27-降(h)、23,24,25,26,27-降(i)、22,23,24,25,26,27-降(j)、22,23,24,25,26,27,29-降(k)、20,21,22,23,24,25,26,27-降(l)共12种类型。此类化合物结构新颖多样,具有抗肿瘤、抗炎、降血糖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对葫芦烷型降三萜类化合物的植物分布、化学结构特征以及药理活性进行系统的总结,以期为该类化合物进一步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烷型降三萜 抗肿瘤 抗炎 降血糖 抗氧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