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配合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治疗创伤性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颅骨修补时期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3个月行颅...目的:研究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配合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治疗创伤性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颅骨修补时期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同期给予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7.67%,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的ADL及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患者的ADL及Fugl-Meyer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显著,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 d、30 d 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给予颅骨缺损修补术联合早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四肢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利于预后,值得积极应用推广。展开更多
为了明确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光合和灌浆特性对增加种植密度的响应差异,为玉米合理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我国1970s—2010s五个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4.5万株hm^(-2)和10.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进行3...为了明确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光合和灌浆特性对增加种植密度的响应差异,为玉米合理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我国1970s—2010s五个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4.5万株hm^(-2)和10.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进行3年大田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片光合性能和籽粒灌浆特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下,2010s品种(登海618,Denghai 618,DH61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吐丝–吐丝后50 d穗位叶Pn和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均较1970s—2000s品种显著提高了2.18~12.05、0.57~4.88μmol CO_(2)m^(-2)s^(-1)和0.02~0.09 g kernel^(-1)d^(-1),活跃灌浆期显著延长了2.62~4.74 d,从而使其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P<0.05)。增密后,1970s和1980s品种产量降低,1990s品种产量变化不显著,而2000s和2010s品种产量显著增加,且2010s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达到2.11 t hm^(-2)。进一步对光合性能、灌浆特性与百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高种植密度下2010s品种的百粒重对活跃灌浆期依赖程度增大(r=0.70),其在吐丝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均较1970s—2000s品种保持相对高的SPAD(提高了6.42%~4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花后玉米叶片仍维持较高的光合势(leaf area duration,LAD)和吐丝后30~50 d的Pn(提高了1.09%~88.95%),从而积累了较多的光合产物,促使活跃灌浆期延长8.73%~15.80%,平均灌浆速率增加了3.39%~24.33%,进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百粒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配合不同时期颅骨修补治疗创伤性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颅骨修补时期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同期给予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7.67%,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的ADL及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患者的ADL及Fugl-Meyer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显著,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 d、30 d 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给予颅骨缺损修补术联合早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四肢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利于预后,值得积极应用推广。
文摘为了明确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光合和灌浆特性对增加种植密度的响应差异,为玉米合理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我国1970s—2010s五个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4.5万株hm^(-2)和10.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进行3年大田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片光合性能和籽粒灌浆特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下,2010s品种(登海618,Denghai 618,DH61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吐丝–吐丝后50 d穗位叶Pn和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均较1970s—2000s品种显著提高了2.18~12.05、0.57~4.88μmol CO_(2)m^(-2)s^(-1)和0.02~0.09 g kernel^(-1)d^(-1),活跃灌浆期显著延长了2.62~4.74 d,从而使其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P<0.05)。增密后,1970s和1980s品种产量降低,1990s品种产量变化不显著,而2000s和2010s品种产量显著增加,且2010s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达到2.11 t hm^(-2)。进一步对光合性能、灌浆特性与百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高种植密度下2010s品种的百粒重对活跃灌浆期依赖程度增大(r=0.70),其在吐丝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均较1970s—2000s品种保持相对高的SPAD(提高了6.42%~4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花后玉米叶片仍维持较高的光合势(leaf area duration,LAD)和吐丝后30~50 d的Pn(提高了1.09%~88.95%),从而积累了较多的光合产物,促使活跃灌浆期延长8.73%~15.80%,平均灌浆速率增加了3.39%~24.33%,进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百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