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Principles,Models and the Future 被引量:9
1
作者 wang ling-en CHENG Sheng-kui +3 位作者 ZHONG Lin-sheng MU Song-lin DHRUBA Bijaya GC REN Guo-zh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116-129,共14页
Rural tourism in China,has undergone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It is an emerging and effective catalyst that promote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upgrading of rural ar... Rural tourism in China,has undergone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It is an emerging and effective catalyst that promote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upgrading of rural areas.However,there remains littl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re issues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the exact connotation,the principles,the development model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s.This review paper identifies the key issues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national statistics and press reports to form a general picture of the past,the current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a's rural tourism.The paper firstly addresses the definition,content and principles of rural tourism,and then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brief evaluation of the progres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s in China.Finall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the authors sum up with five pathway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product,market and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乡村 中国 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地区 农业发展 文献分析 新闻报道
下载PDF
Tourism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wine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eastern foothills of China's Helan Mountains 被引量:9
2
作者 wang Lei LIU Jia-ming +2 位作者 wang ling-en ZHU He LIN J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645-656,共12页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untainous regions closely relates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wine production region in the eastern foothills of the Helan Mountains in Ni...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untainous regions closely relates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wine production region in the eastern foothills of the Helan Mountains in Ningxia,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with its excellent terroir, is emerging as one of China's three major geographical attractions. Based on surveys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spatial analysis for this wine producing region, we propose a highly representative and practicable path for wine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 in Classifi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GB/T 18972-2003), which recommended the types and grade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one area, we conduct an analysis of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Using Arc GIS software, spatial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 as well as clustering and outlier analysis, we are able to deriv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Our survey showed that tourism resources in this area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have good quality and clear combination advantages. Nonetheless, there are resources shortage for wine tourism and poor integration of wine production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Regar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we revealed the current states of and issues surrounding regions with concentrated resources,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lustering. Finally, we proposed a development path for wine tourism in this region based o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management mode, industrial path, product development, spatial optimization, and market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开发 空间分析 酒基 中国 丘陵 方山 案例
下载PDF
Valley Density Evaluation and Typic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
3
作者 MU Song-lin ZHANG Yi-feng +3 位作者 wang Kai-yong TANG Cheng-cai wang ling-en LIU Y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2期33-37,48,共6页
Based on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and space differentiation, valley economy is a new pattern and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s, integra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dustrial nurture, and vil... Based on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and space differentiation, valley economy is a new pattern and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s, integra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dustrial nurture, and village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of valley, we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lley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 and spatial difference in valley density, and sum up the typic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valley economy, using DEM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lley presents an asymmetric shape of inverted V or branch; Miyun, Yanqing, and Changping have high valley density, while Pinggu, Fangshan and Mentougou have low valley densit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ley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iver and reservoir.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valley economy is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leisure and high-end upgrade-based patter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demonstration-based pattern, folk culture and creation-driven pattern, scenic spots-driven and valley-linked pattern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specialty-led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 VALLEY DENSITY VALLEY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机理、态势与应对
4
作者 王灵恩 李珂 +2 位作者 崔家胜 孙琳 张书颖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63-2282,共20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严重威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机理和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解析了气候要素间的相互变化共同作用于文化遗产的机理和过程,并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其趋... 近年来,气候变化严重威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机理和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解析了气候要素间的相互变化共同作用于文化遗产的机理和过程,并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其趋势,探索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研究认为:(1)各气候要素及其变化作用于文化遗产的机理过程复杂多样;(2)需辩证看待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影响;(3)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有利于切实发挥不同角色的功能和作用。在气候变化加剧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丰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文化遗产 影响机制 保护利用 中国
原文传递
关于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观的思考 被引量:103
5
作者 成升魁 李云云 +5 位作者 刘晓洁 王灵恩 吴良 鲁春霞 谢高地 刘爱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1-926,共16页
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要求。重新思考和梳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系统认知,同时对推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持续发展具有... 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要求。重新思考和梳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系统认知,同时对推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陷入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补贴多和浪费多的"五多怪圈"。传统农学派、经济学派和资源环境学派等不同学科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和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粮食安全概念从强调对粮食量的保障和供给、强调市场条件下的个人购买能力,到从基本保障提升到生活品质、强调国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内涵不断充实和延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现阶段应当从全产业、多尺度、精准化、多维度、多因素视角全方位解读粮食安全的最新内涵。面对新时代,在我国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构建"营养、绿色、多元、开放"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粮食安全 内涵
原文传递
中国消费端食物浪费规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测算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灵恩 倪笑雯 +1 位作者 李云云 成升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55-1468,共14页
食物浪费及其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全球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减少食物浪费逐渐被认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Plan B。消费端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环节,消费者作为消费端食物浪费的主体,其在消费阶段产生的食物浪费是食物损耗与浪费的主要来源。... 食物浪费及其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全球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减少食物浪费逐渐被认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Plan B。消费端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环节,消费者作为消费端食物浪费的主体,其在消费阶段产生的食物浪费是食物损耗与浪费的主要来源。本文采用直接称重法,在全国典型地区(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河南和西藏)获取居民食物浪费的一手数据,首次在全国尺度上测算了消费端食物浪费总规模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共3432万t,人均食物浪费量67.33 g/d,其中粮食浪费量占比最高(35.44%),其次是蔬菜(34.83%)和肉类(15.38%)。(2)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达6254万hm^(2),人均生态足迹为448 m^(2),按中国人均生态足迹1.5 hm^(2)计算,相当于4169万人的生态位被挤占;水产类(39.28%)和肉类(34.22%)的生态足迹占比最大,分别为2456.23万hm^(2)和2140.25万hm^(2)。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我国消费端食物浪费的减量化,对于缓解食物浪费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压力、改善全球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浪费 消费端 生态足迹 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基于入户称重调研的居民春节食物消费和浪费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灵恩 倪笑雯 +3 位作者 李云云 周彬 刘俊 赵金凌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544-2558,共15页
节庆期间食物消费是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但目前缺乏对其特征结构的精准刻画。本文利用大学生网络,于2018年春节期间实地入户称重调研,获得连续3天192户1728餐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居民春节期间食物消费与浪费的... 节庆期间食物消费是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但目前缺乏对其特征结构的精准刻画。本文利用大学生网络,于2018年春节期间实地入户称重调研,获得连续3天192户1728餐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居民春节期间食物消费与浪费的结构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春节期间,人均食物消费量为541.05 g/(人·餐),浪费量为30.72 g/(人·餐),浪费率为5.68%,高于非节庆时期3个百分点。(2)食物消费多为生鲜食品与平日不会每日购买的“奢侈品”,以蔬菜(21.73%)、肉类(17.77%)、大米(12.45%)、水果(8.39%)和水产类(7.88%)为主。食物浪费结构与食物消费结构相似,以蔬菜(26.20%)、肉类(21.58%)、大米(16.34%)、水产类(11.78%)和酒水(8.43%)为主。(3)春节期间,不同人口规模的家庭食物消费水平差异显著,城乡家庭、不同收入及不同人口规模的家庭食物浪费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农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和浪费量均高于城市家庭;经济水平高和人口规模小的家庭食物消费和浪费量更高。研究结果定量刻画了中国居民春节期间的食物消费特征,为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食物浪费的监测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 食物浪费 消费结构 定量称重 春节 中国家庭
原文传递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产品转化路径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灵恩 李浚硕 +1 位作者 吴小露 倪笑雯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4,共12页
随着冬奥会的筹办和京张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现阶段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资源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剖析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内涵、特征,并对其地理空间范围进行识别,在此基... 随着冬奥会的筹办和京张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现阶段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资源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剖析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内涵、特征,并对其地理空间范围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覆盖的体育、文化、旅游及融合资源4类兴趣点作为分析数据,综合分析了各类资源点的总体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集聚特征,据此提出该区域未来市场产品转化路径,即通过制度保障、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产品融合、市场导向5条路径相结合,向品牌化、差异化、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转化,促进京张旅游产业功能效益转型升级,助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资源分布 旅游产品 转化路径
原文传递
游客食物浪费行为驱动因素及监测评估
9
作者 李群绩 王灵恩 +1 位作者 田冰 曹芳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583-2600,共18页
游客食物浪费是中国食物浪费的“重灾区”,给旅游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了游客食物浪费行为驱动因素及监测评估技术。结果表明:(1)消费性与文化性、复杂性与冲动性、必然性与象征性、习惯性与探奇性... 游客食物浪费是中国食物浪费的“重灾区”,给旅游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了游客食物浪费行为驱动因素及监测评估技术。结果表明:(1)消费性与文化性、复杂性与冲动性、必然性与象征性、习惯性与探奇性是游客食物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2)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传统文化及政策的推动作用,旅游企业运营管理及上下游产业链利益主体的促进作用,游客食物消费的情境性及年龄、收入等因素的引致作用是驱动游客食物浪费行为的重要因素。(3)游客食物浪费量的测度方法有食物日记法、直接测量法、质量平衡法、废物成分分析法、调查统计方法和树形结构模型,其行为评估主要运用问卷、访谈等定性分析,监控方式有采购和库存表、车载车辆称重设备、食品垃圾自动跟踪系统专利技术、智能菜单等。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落地实施、提高相关部门减少游客食物浪费决策的精准性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浪费 游客 驱动因素 监测评估 减缓策略
原文传递
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盼盼 王灵恩 +3 位作者 白军飞 刘晓洁 成升魁 符绍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6-1195,共10页
随着旅游消费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驱动城市餐饮食物消费的重要动力,然而旅游城市食物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本文构建了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消费与... 随着旅游消费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驱动城市餐饮食物消费的重要动力,然而旅游城市食物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本文构建了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消费与浪费模型,利用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旅游城市159家餐饮企业2293份消费者餐桌食物浪费现场调研一手数据,实证分析了旅游城市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特征,尤其是旅游者和非旅游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餐饮消费者每餐人均浪费量为79.52g。从消费者类型分析,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96.54g)高于非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73.79g);从就餐原因看,当就餐原因为朋友聚餐时相比其余就餐原因容易造成更高的食物浪费量;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食物浪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结构对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即随着教育水平和年龄的增加,消费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另外,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容易产生食物浪费行为,不同消费时间、不同就餐频率群体的食物浪费同样呈现出显著差异。减少餐饮食物浪费,倡导低碳、绿色和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政府、餐饮企业、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浪费 消费者 餐饮 行为研究 旅游城市
原文传递
基于入户跟踪调研的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云云 王灵恩 +1 位作者 刘晓洁 成升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8-991,共14页
食物消费是居民消费的最基本内容。论文基于分层抽样,通过近1个月实地入户3 d跟踪调研称重获得粮食主产区山东省207户农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我国典型区域农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 食物消费是居民消费的最基本内容。论文基于分层抽样,通过近1个月实地入户3 d跟踪调研称重获得粮食主产区山东省207户农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我国典型区域农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及不同家庭规模下居民食物消费的特征。结果表明:1)蔬菜在山东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中占据最高比重(41.0%),粮食消费中以面粉及制品为主(59.0%),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71.9%)。2)三个案例地中,济南地区较德州和潍坊地区在酒水、食用油和调味品等非粮食食物上的消费量较高,而对粮食的消费量较低;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在蔬菜、面粉等粮食、调味品和食用油上的消费比经济水平低的家庭要少,而在肉类、水果、水产类和奶类上较多;人口规模较小的家庭比规模较大的家庭的人均食物消费量大。3)通过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食物摄入量数据比较发现,山东农村地区居民油和盐的消费量略高,对奶及奶制品、水产品、蛋类和水果的消费明显不足。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改善农村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提高营养水平是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最基本而迫切的工作。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基础数据的准确获取提供了参考,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 消费结构与特征 定量测量 山东农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