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22年植物氮素代谢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
作者 王含瑞 肖雯丽 +1 位作者 王梦亮 王俊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0期140-149,共10页
利用文献计量学及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国内外植物氮素代谢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分析,便于相关研究者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以2013—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植物氮素代谢... 利用文献计量学及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国内外植物氮素代谢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分析,便于相关研究者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以2013—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植物氮素代谢研究相关论文为文献来源,对发文量、主要研究力量、文献共被引、关键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发文量整体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中国、美国、西班牙、德国和巴西等国家在植物氮素代谢领域的影响力较大,国内外机构发文量较多的是农林类高校及科研单位。氮的吸收利用、氮利用效率、盐胁迫、铵信号的介导和氮代谢相关酶的研究构成了植物氮素代谢的重要基础。近10年国际上植物氮素代谢研究的热点为植物耐受性、氮利用效率、氨同化、参与氮代谢相关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碳氮代谢等相关方向,此外耐旱性、乙烯是最新研究前沿。今后植物氮素代谢应进一步围绕氮素利用效率这一目标展开研究,对氮肥施用进行长期动态观测,研究定量标准;关注植物碳-氮代谢协同机制;基于多组学技术开展植物氮素代谢的相关基因研究;整合植物氮素代谢调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氮素代谢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下载PDF
二氢槲皮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机理
2
作者 蔡瑾 闫然 +1 位作者 王梦亮 王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8-26,共9页
食源性病菌给食品安全带来重大的挑战。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DHQ)可作为食品防腐剂,但目前鲜见其抑菌机理的相关报道。本实验发现DHQ对6种食源性致病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和... 食源性病菌给食品安全带来重大的挑战。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DHQ)可作为食品防腐剂,但目前鲜见其抑菌机理的相关报道。本实验发现DHQ对6种食源性致病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最佳,故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研究DHQ的抑菌机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DHQ作用下的大肠杆菌严重变形,表现出黏连、折叠、质壁分离、出现空泡结构等现象。荧光探针被用来测定膜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显示DHQ能显著增加细胞内的ROS水平(P<0.05)。利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检测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发现随着DHQ质量浓度增加,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加(P<0.05),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使用罗丹明123检测细胞膜电位,结果表明DHQ会引起大肠杆菌细胞膜去极化,造成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细胞膜内Ca^(2+)检测结果表明,DHQ会导致胞内Ca^(2+)外漏,影响菌体的正常生长代谢和功能活动。采用碘化丙啶/核糖核酸酶(propidium iodide/ribonuclease,PI/RNase)染色缓冲液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表明DHQ干扰了大肠杆菌正常的细胞周期。研究结果揭示了DHQ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影响正常传代,从而达到抑制大肠杆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槲皮素 抑菌活性 大肠杆菌 抑菌机理
下载PDF
中华蹄盖蕨挥发油对番茄溃疡病菌的抑菌效果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渠红 王梦亮 +2 位作者 闫然 王琪 蔡瑾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1期139-146,共8页
为研究中华蹄盖蕨挥发油对番茄溃疡病菌(Cmm)的抑菌效果及机理,以平板打孔法和浊度法测定中华蹄盖蕨挥发油对Cmm的抑菌效果。抑菌机理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周期3个方面,测定胞外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分析对细胞壁的作用,测定... 为研究中华蹄盖蕨挥发油对番茄溃疡病菌(Cmm)的抑菌效果及机理,以平板打孔法和浊度法测定中华蹄盖蕨挥发油对Cmm的抑菌效果。抑菌机理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周期3个方面,测定胞外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分析对细胞壁的作用,测定胞内活性氧、胞外可溶性蛋白泄漏量、细胞膜电位、ATP酶活性以分析对细胞膜的作用,最后测定细胞周期。研究发现,中华蹄盖蕨挥发油抑菌圈直径是(19.06±1.83)mm、最小抑菌浓度为0.313 mg/mL,表明中华蹄盖蕨挥发油对Cmm有明显抑制作用。中华蹄盖蕨挥发油作用后,使Cmm胞外AKP活性、活性氧水平和胞外可溶性蛋白泄漏量显著(P<0.05)升高,细胞膜电位、ATP酶活性显著(P<0.05)降低,处于DNA复制期的Cmm占比降低。中华蹄盖蕨挥发油对Cmm具有显著抑菌效果。其抑菌机理为破坏细胞壁导致胞外AKP活性升高,破坏细胞膜导致活性氧水平和可溶性蛋白泄漏量显著(P<0.05)升高,出现细胞膜去极化及ATP酶活性显著(P<0.05)降低现象,最终干扰了正常的细胞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蹄盖蕨 挥发油 番茄溃疡病菌 抑菌活性 抑菌机制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菌群变化对土传病害的影响及生物调控 被引量:14
4
作者 高芬 闫欢 +1 位作者 王梦亮 秦雪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3期160-164,共5页
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上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笔者主要从土壤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相互作用方面,综述了它们的变化对土传病害发生的影响,探讨了土传病害的发生机理,并概述了利用多种微生物制剂防治土传病害和调控微... 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上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笔者主要从土壤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相互作用方面,综述了它们的变化对土传病害发生的影响,探讨了土传病害的发生机理,并概述了利用多种微生物制剂防治土传病害和调控微生物菌群的作用和进展。同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病害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区系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相互作用 生物调控
下载PDF
黄芪根腐病病株和健株根围微生物菌群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闫欢 高芬 +1 位作者 王梦亮 秦雪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4,共7页
通过分析黄芪根腐病病株和健株根围微生物菌群的变化,探究根腐病的发病机理,寻找预警病害发生的生物指示因子,为土壤微生态的生物调控提供依据。试验通过菌落计数、PCR-DGGE和16S rRNA V3区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不同年限下黄芪根围病/健... 通过分析黄芪根腐病病株和健株根围微生物菌群的变化,探究根腐病的发病机理,寻找预警病害发生的生物指示因子,为土壤微生态的生物调控提供依据。试验通过菌落计数、PCR-DGGE和16S rRNA V3区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不同年限下黄芪根围病/健土中微生物区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菌作为黄芪根围土中的优势种群,是影响病土中微生物数量升高的关键因子,其多样性降低是影响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为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健土中的1号和4号特异条带分别为未培养的假单胞菌Uncultured Pseudomonas sp.和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6号未培养假单胞菌Uncultured Pseudomonas sp.的丰度与根腐病发病率负相关,16号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的丰度则在3年生土壤中显著升高,随后急剧下降。上述4个菌可作为潜在的土壤健康或发病指示因子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根腐病 微生物区系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红蓼挥发油杀菌剂对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高以宸 蔡瑾 +1 位作者 王梦亮 史晓晶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2185-2188,2194,共5页
试验以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为材料,通过对种子各项发芽指标及幼苗生长长势的测定,分析其对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处理后,种子各发芽指标均显著增加;马铃薯幼苗各生长指标及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 试验以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为材料,通过对种子各项发芽指标及幼苗生长长势的测定,分析其对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处理后,种子各发芽指标均显著增加;马铃薯幼苗各生长指标及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稀释0~80倍的该杀菌剂处理后,壮苗指数与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区别,表现出显著的防治效果。表明该杀菌剂在种子发芽期及苗期对马铃薯环腐病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可为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蓼挥发油 植物源杀菌剂 马铃薯环腐病 发芽指标 幼苗生长指标
下载PDF
根腐病对黄芪根围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闫欢 高芬 +1 位作者 王梦亮 秦雪梅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900-903,926,共5页
为明确根腐病发生对黄芪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采集1~6年生黄芪根围发病和健康土壤,采用经典方法对4种主要土壤酶(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根腐病的发生对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 为明确根腐病发生对黄芪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采集1~6年生黄芪根围发病和健康土壤,采用经典方法对4种主要土壤酶(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根腐病的发生对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1~4 a间,发病土相对健康土的脲酶活性减少量、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量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第5年时各酶的活性开始向健康状态恢复,第6年时酶活性继续恢复,且与该年根腐病发病率降低的情况相吻合。由此可知,黄芪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根腐病 土壤酶活性 动态分析
下载PDF
磺酸甜菜碱-硅氧烷型两性离子化学和涂层改性PVDF微孔膜对腐殖酸和蛋白质污染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汪孟良 宋健峰 +1 位作者 黄涛 何涛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5,共7页
由于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疏水,易形成表面及孔污染,本文采用一步涂层(涂层膜)或者羟基化-接枝交联法(化学交联膜),在膜孔表面引入磺酸甜菜碱-硅氧烷型两性离子, 3-(三甲氧基硅烷)丙氨基-丙烷-1-磺酸,提高PVDF微滤膜耐污染性.接枝两... 由于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疏水,易形成表面及孔污染,本文采用一步涂层(涂层膜)或者羟基化-接枝交联法(化学交联膜),在膜孔表面引入磺酸甜菜碱-硅氧烷型两性离子, 3-(三甲氧基硅烷)丙氨基-丙烷-1-磺酸,提高PVDF微滤膜耐污染性.接枝两性离子后膜的接触角下降为零,而涂层膜接触角仅略降低.但是交联膜及涂层膜的纯水通量均提升为原膜2倍左右.在处理腐殖酸(HA)溶液时,交联膜和涂层膜的稳定通量提高了70%~90%.而过滤牛血清蛋白(BSA)溶液时,两种膜的稳定通量与原膜接近.采用阻力模型和Hermia模型分析了污染机理.结果表明,两性离子改性后较好地耐腐殖酸污染,但是对蛋白质耐污染较差.表面电位分析表明,腐殖酸高负电性被改性膜表面排斥是膜耐污染重要原因;而蛋白质弱负电性和与膜表面其他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之间优先作用,导致易于吸附,覆盖膜表面,两性离子改性优势无法表现出来.本文科学分析了两性离子耐污染的优势和劣势,为表面改性膜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数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滤 两性离子 膜污染 污染模型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育期内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雷 王梦亮 +1 位作者 王俊红 高小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9-204,共6页
为揭示不同施肥处理及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条施和撒施方式下4种不同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生育期内3种主要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变化规律... 为揭示不同施肥处理及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条施和撒施方式下4种不同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生育期内3种主要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峰出现在拔节期,土壤过氧化氢酶在成熟期活性最高;条施和撒施方式下,增施复合菌种微生物肥能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时期分别较对照高出6. 3%~9. 0%和4. 0%~10. 5%;而增施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肥则提高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在不同时期蔗糖酶活性分别较对照高出20. 7%~68. 0%和18. 6%~37. 4%;在不同时期脲酶活性分别较对照高出21. 8%~30. 4%和4. 6%~14. 4%。2种施肥方式表明,条施可以提高肥料的综合利用率,利于作物的充分吸收。综上分析表明,无机肥和微生物肥配施可以改良玉米根际土壤,提高土壤酶活和土壤肥力,有利于增强土壤可持续生产力。研究结果可为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肥
下载PDF
根腐病菌侵染对黄芪苯丙烷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雪姣 秦雪梅 +1 位作者 王梦亮 高芬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5期115-120,共6页
以蒙古黄芪-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和F. acuminatum)为互作体系,测定苯丙烷途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及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的变化,以期获得黄芪抗根腐病菌侵染机制的信息,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 以蒙古黄芪-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和F. acuminatum)为互作体系,测定苯丙烷途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及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的变化,以期获得黄芪抗根腐病菌侵染机制的信息,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幼苗浸根法接种病菌,分光光度法测定3种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F. solani侵染黄芪后,PAL和C4H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并在7、21天出现2个酶活高峰;4CL活性则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上升,7、21天时也显著高于对照。F.acuminatum侵染黄芪后,PAL、C4H和4CL的活性均在21天显著高于对照。可见2种病原菌在侵染黄芪过程中,苯丙烷途径的关键酶被不同程度地激活,但2种病菌激活各酶的时间和规律有所差异,表明黄芪对这2种病菌的抗性机制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根腐病菌 苯丙烷途径 关键酶 活性变化
下载PDF
海带石油醚相活性物质对番茄溃疡病菌的抑菌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贝贝 谢树莲 +1 位作者 王梦亮 蔡瑾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33期127-133,共7页
旨在揭示海带活性物质抑制番茄溃疡病菌的作用机理,为绿色抑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活性追踪法获得海带抗菌成分,从扫描电镜、膜电位、活性氧、胞内蛋白、细胞周期多角度进行机理研究。追踪检测结果表明,海带石油醚萃取相抑菌效果最... 旨在揭示海带活性物质抑制番茄溃疡病菌的作用机理,为绿色抑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活性追踪法获得海带抗菌成分,从扫描电镜、膜电位、活性氧、胞内蛋白、细胞周期多角度进行机理研究。追踪检测结果表明,海带石油醚萃取相抑菌效果最佳(P<0.05),其抑菌圈直径为26.00 mm。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海带活性物质作用后番茄溃疡病菌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膜两侧电位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可达17.49%~56.60%、胞内活性氧含量增长1.19~3.98倍、胞内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5)、处于细胞分裂期的番茄溃疡病菌占比明显降低。研究结果揭示出海带活性物质主要作用病菌细胞膜,造成自由基累积、阻滞正常传代,最终达到杀灭病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溃疡病菌 海带活性物质 扫描电子显微镜 流式细胞仪 抑菌机理 细胞膜
下载PDF
石灰石改性硫磺材料深度脱氮除磷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黎煜 周立松 +2 位作者 王梦良 张陈永 刘波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4,共8页
为了使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氮、磷浓度进一步降低,制备出了一种石灰石改性硫磺材料,通过批次实验和生物滤池实验探究其脱氮除磷性能。结果表明,硫磺/石灰石体积比为3∶1的改性材料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发泡可以提高改性材料脱氮除磷性能,改... 为了使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氮、磷浓度进一步降低,制备出了一种石灰石改性硫磺材料,通过批次实验和生物滤池实验探究其脱氮除磷性能。结果表明,硫磺/石灰石体积比为3∶1的改性材料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发泡可以提高改性材料脱氮除磷性能,改性材料对HRT有较好的适应性。当HRT=1 h,进水NO_(3)^(-)-N、PO_(4)^(3-)-P分别为20、1 mg/L时,生物滤池NO_(3)^(-)-N、PO_(4)^(3-)-P去除率分别高于89%、65%。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生物滤池中硫自养反硝化菌丰度大于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硫磺材料 脱氮除磷 发泡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2种外源物质对大豆农艺性状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郝剑霞 王俊红 +2 位作者 王梦亮 刘雷 王星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34期27-33,共7页
为了研究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和二苯基脲磺酸钙(DSC)对大豆农艺性状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方式,设置8个处理,通过对各组间大豆农艺性状的测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组分进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K... 为了研究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和二苯基脲磺酸钙(DSC)对大豆农艺性状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方式,设置8个处理,通过对各组间大豆农艺性状的测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组分进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当DSC浓度为6 g/L时,全氮、全磷、豆荚数、豆粒数及株高显著提高,S.fredii+6 g/L DSC使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及根瘤数显著提高。因而选用CK、S.fredii(N1)、6 g/L DSC(N3)和S.fredii+6 g/L DSC(N6)的根际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CK相比,N1和N3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N1益于Proteobacteria富集;N6益于Chloroflexi富集;N1、N3和N6益于Nitrospirae富集;N1、N3和N6较CK的Azoarcus、Azotobacter、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等功能菌属增加。综上,S.fredii和DSC处理有助于改善大豆各农艺性状指标,也影响着大豆的根际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际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费氏中华根瘤菌 二苯基脲磺酸钙
下载PDF
色玻璃凝聚理论中跑动耦合常数效应研究
14
作者 向文昌 王梦亮 +1 位作者 蔡燕兵 周代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5-593,共9页
在色偶极子模型下,该文研究了4种跑动耦合常数方案对偶极子散射振幅演化的影响.通过数值解共线改进的Balitsky-Kovchegov演化方程,获得数值形式的偶极子散射振幅,结合光子波函数,对HERA能区光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开展了拟合研... 在色偶极子模型下,该文研究了4种跑动耦合常数方案对偶极子散射振幅演化的影响.通过数值解共线改进的Balitsky-Kovchegov演化方程,获得数值形式的偶极子散射振幅,结合光子波函数,对HERA能区光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开展了拟合研究,结果显示4种方案中的Balitsky方案给出较合理的实验数据描述,χ^(2)/d.o.f=1.171且自由参数C^(2)=0.326接近其理论值,由此可知其为较优的方案.此外,为了显示次领头阶跑动耦合常数效应的重要性,该文还对同一组实验数据采用领头阶和共线改进的散射振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无论4种跑动耦合常数方案中的拟合参数怎么变化,领头阶散射振幅都无法对相应数据进行合理描述,结果表明跑动耦合常数效应对压低偶极子的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玻璃凝聚 胶子饱和物理 跑动耦合常数
下载PDF
Sudakov压低的Balitsky-Kovchegov方程在重夸克产生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向文昌 蔡燕兵 +1 位作者 王梦亮 党蕊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2-947,共6页
在色偶极子模型框架下,该文首次采用Sudakov压低的Balitsky-Kovchegov演化方程研究HERA能区粲夸克和底夸克的产生.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微分积分形式的Balitsky-Kovchegov方程,获取Sudakov压低的散射振幅,结合虚光子劈裂成正反夸克对的波函... 在色偶极子模型框架下,该文首次采用Sudakov压低的Balitsky-Kovchegov演化方程研究HERA能区粲夸克和底夸克的产生.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微分积分形式的Balitsky-Kovchegov方程,获取Sudakov压低的散射振幅,结合虚光子劈裂成正反夸克对的波函数,开展电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中重夸克产生约化截面研究.为了避免过度拟合,该文将前期研究中获得的模型参数直接应用于描述粲夸克和底夸克的产生,不再对粲夸克和底夸克的约化截面数据进行单独拟合,结果显示Sudakov压低了的散射振幅较领头阶散射振幅给出了更符合实验测量的描述效果,由此表明Sudakov压低效应对重夸克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玻璃凝聚 Sudakov压低的Balitsky-Kovchegov方程 重夸克产生
下载PDF
典型废旧铅酸电池回收暂存单位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6
作者 郑玉虎 王梦良 +1 位作者 余期冲 张启 《广东化工》 CAS 2022年第8期173-176,共4页
以某典型废旧铅酸电池回收暂存单位遗留地块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地块内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均低于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均低于Ⅳ类水标准限值。因此,该地块不属于污染地块,未来可规划作为第一类... 以某典型废旧铅酸电池回收暂存单位遗留地块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地块内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均低于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均低于Ⅳ类水标准限值。因此,该地块不属于污染地块,未来可规划作为第一类用地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酸电池 现场采样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下载PDF
花生根际促生复合菌剂对连作花生生理生化指标和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17
作者 于宏 王孟亮 +4 位作者 刘希建 董静怡 王丹丹 解志红 余义发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3-1248,共16页
【目的】利用多功能根际促生菌剂促进花生生长,缓解连作障碍对花生的生长抑制。【方法】从10年连作花生根际土中筛选根际微生物,测定其促生及拮抗能力,并经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菌株分类。选取3株功能互补且相互之间无生长抑制的根际促... 【目的】利用多功能根际促生菌剂促进花生生长,缓解连作障碍对花生的生长抑制。【方法】从10年连作花生根际土中筛选根际微生物,测定其促生及拮抗能力,并经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菌株分类。选取3株功能互补且相互之间无生长抑制的根际促生菌制备微生物复合菌剂,利用发芽及盆栽试验验证微生物复合菌剂的促生效应。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从连作花生根际中共筛选获得37株具有促生及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能力的根际促生菌,选取3株制备微生物复合菌剂。与空白对照相比,复合菌剂显著提升花生发芽率13.22%;与单独使用根际促生菌相比,复合菌剂显著提升花生发芽率分别为6.99%、7.51%、8.87%。施用复合菌剂对花生根系形态、根瘤数量、叶绿素含量、植株光合参数和植株抗氧化酶活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花生根系总长、根尖数、主根直径、根系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增加了43.50%、49.31%、15.11%、16.92%和112.16%;花生苗期、花针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均得到显著的提高;花生根瘤数量每株增加34个。施用复合菌剂后对花生的根际细菌多样性影响并不显著,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占70%以上。在属水平上新鞘氨醇菌属(Novosphingobium)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优势菌属。【结论】本研究研制的花生根际促生复合菌剂可有效促进花生种子发芽、花生根系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为缓解花生连作障碍及丰产增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根际促生菌 复合菌剂 连作障碍 促生
原文传递
花生种子相关促生菌分离鉴定及功能评价
18
作者 王丹丹 孙丽 +5 位作者 于宏 阎祥慧 张成凯 王孟亮 陈大印 解志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852-4862,共11页
【背景】利用微生物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种子相关的促生菌可在植物生命周期早期与植物相互作用,对植物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发掘与利用种子相关促生菌的前提是筛选获得促生菌菌种资源,验证其... 【背景】利用微生物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种子相关的促生菌可在植物生命周期早期与植物相互作用,对植物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发掘与利用种子相关促生菌的前提是筛选获得促生菌菌种资源,验证其益生能力,为其进一步应用与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与支持。【方法】以花生种子为研究对象,从种子表面及种子内部分离纯化多株菌,测定菌株的固氮、解磷、解钾、吲哚乙酸合成和铁载体合成等促生能力,并验证菌株对常见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特性;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分类地位;通过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根际定殖能力测定菌株在植物根际的生存能力;最后通过催芽及盆栽试验测定菌株对花生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从花生种子表面、种子内和胚根内分离筛选到41株菌,均有吲哚乙酸合成能力,其中35株有固氮能力,2株有铁载体分泌能力,14株有植物病原菌生长抑制能力。各选一株为代表的菌株,即PS3、PE5和PR5,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PS3、PE5和PR5均可在MSgg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褶皱较强的生物膜,也可在花生根际形成有效定殖。催芽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促生菌浸种后花生种子萌发率明显提高,在第2天时,PS5将发芽率由14.17%提高至38.33%,PE5发芽率提高至30.83%,PR5发芽率提高至39.17%。三株菌能够明显促进花生幼苗生长,PS5对花生幼苗苗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21.82%、22.20%、37.11%和35.64%,PE5分别提高17.45%、18.93%、26.10%和21.18%,PR5分别提高23.11%、23.92%、38.66%和37.47%。【结论】筛选获得的花生种子相关促生菌,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潜力,明显促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是良好的促生菌生物资源,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子相关细菌 分离鉴定 促生 芽孢杆菌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inoculating fungi on agilawood formation in Aquilaria sinensis 被引量:10
19
作者 CUI JinLong GUO ShunXing +2 位作者 FU ShaoBin XIAO PeiGen wang mengl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6期3280-3287,共8页
Agilawood is a costly heartwood medicine obtained from Aquilaria sinensis with active ingredients mainly composed of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substances. However, the formation time of agilawood is quite long and li... Agilawood is a costly heartwood medicine obtained from Aquilaria sinensis with active ingredients mainly composed of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substances. However, the formation time of agilawood is quite long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Two highly active fungi obtained from natural agilawood were inoculated on A. sinensis trees to understand their interaction processes and elucidate the transformation rules of induced chemical compositions within different test period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fungi could successfully colonize living tissues and cells and activate the host defense system, resulting in agilawood accumulation. With increasing tim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 sinensis converted into constituents or analogs of agilawood and the host exhibited "self-injury" to prevent fungal intrusion and protect other tissues. The data presented here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ducing agilawood with the two new fungi in a safe, feasible, and sustainable manner without destroying rare Aquilaria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真菌 接种 挥发性物质 生物体组织 活性成分 形成时间 变化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