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拉善沙漠全新世钙质根管形成机制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来自微观形态学证据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卓仑 高有红 +2 位作者 李若兰 王乃昂 朱瑞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1-1138,共8页
阿拉善沙漠腹地广泛分布着全新世时期的钙质根管。虽然已有研究将其应用于古环境重建工作,但对其形成机制尚缺乏明确认识并且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限制了其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同时对钙质根管是否具有明确的古环境指示意义提出了... 阿拉善沙漠腹地广泛分布着全新世时期的钙质根管。虽然已有研究将其应用于古环境重建工作,但对其形成机制尚缺乏明确认识并且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限制了其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同时对钙质根管是否具有明确的古环境指示意义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对阿拉善沙漠32组全新世钙质根管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观察了钙质根管中是否具有方解石结晶垫和钙化细丝等明确生物成因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全部32组样品中均发现了方解石结晶垫结构或钙化细丝结构,其中20组样品发现了方解石结晶垫结构; 19组样品发现了钙化细丝结构。证实了植物根系和根围微生物活动参与了该地区钙质根管的形成。阿拉善沙漠钙质根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的季节性亏损,在蒸发作用的影响下,土壤中的次生碳酸盐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了管状的沉积,而非由地下水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由于阿拉善沙漠钙质根管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土壤含水量以及蒸发量的影响,还受到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作用的影响。因此,钙质根管中记录了区域古环境和古植被信息,是沙漠腹地古环境重建良好的信息载体。可从钙质根管中提取古环境信息,重建沙漠腹地古气候以及古植被的变化。但是对沙漠腹地湖泊周围的丘间洼地和局地滞水环境下形成的钙质根管,更多的指示了一种局地土壤水分环境而非区域古气候环境。本研究为沙漠地区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重建材料和证据,并拓展了干旱区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沙漠 钙质根管 次生碳酸盐 全新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发现计划”地理学联合实习的实践与思考——以第11届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联合实习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曦 王乃昂 +2 位作者 曾彪 陈奕云 王艳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10,共4页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介绍了“发现计划”地理学联合实习的主旨、内容和成绩评估,并就“提问-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阐释。2019年地理学联合实习,不仅践行“发现学习”的理念,且具有...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介绍了“发现计划”地理学联合实习的主旨、内容和成绩评估,并就“提问-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阐释。2019年地理学联合实习,不仅践行“发现学习”的理念,且具有培养学生从认知型实习向研究型实习转变的特点。其前期准备是联合实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主办单位的经费支持是联合实习可持续的保障。联合实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其教学模式可为地理学专业野外实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理科基地 野外实习
下载PDF
基于RUSLE的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郭子萍 王乃昂 屈志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0-186,192,F0002,共9页
[目的]分析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子,为当地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DEM,LUCC,... [目的]分析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子,为当地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DEM,LUCC,月降水资料,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主控因子间的关系。[结果]2005,2015年为轻度侵蚀,2010年为中度侵蚀,从2005—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增长80.91%,2010—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降低47.87%,呈先增后减,总体减小的趋势;以北干线为界,界线两侧土壤侵蚀差异显著,朔州市辖区的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量最大。R因子与土壤侵蚀呈正相关,当土壤类型为栗褐土,坡度为8°~15°,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时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当坡度大于25°,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时土壤侵蚀量最高。[结论]引黄入晋北干线的施工加剧了沿线地区土壤侵蚀,降雨、土壤类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控因子与该地的土壤侵蚀分布联系紧密。因此应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入晋北干线 RS/GIS RUSLE 土壤侵蚀模数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CMB模型的巴丹吉林沙漠沙源区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宁凯 王乃昂 +5 位作者 李卓仑 杨振京 毕志伟 王奕心 王攀 孙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9-399,共11页
沙漠因其高反照率、低比热容的下垫面以及粉尘高输出率的特征对全球和区域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具有高大沙山的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其物质来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热点。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表层沉积物进行矿物分析,在此基础上... 沙漠因其高反照率、低比热容的下垫面以及粉尘高输出率的特征对全球和区域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具有高大沙山的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其物质来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热点。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表层沉积物进行矿物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可能物源区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探讨了各物源区对巴丹吉林沙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的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矿物包括相对比较稳定钠长石、钙长石、歪长石、黑云母、斜顽辉石、透辉石、铁辉石、微斜长石、白云母、正长石、石英和榍石以及不具区域代表性的斜绿泥石、石膏、角闪石、方解石、岩盐;主要物源区包括沙漠湖积平原沙、洪积平原沙、现代湖泊沉积物、外源沙和岩石风化壳;其中岩石风化壳和现代湖泊沉积物属于就地起沙,基本只影响其周边区域,来自沙漠北部的冲洪积沙和来自沙漠西北的外源沙是沙漠的主要物源。这与中国东部沙漠以湖泊沉积就地起沙有明显不同,可能和沙漠的发育过程、地质历史时期湖泊退缩规模和气候环境状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 风成沙 CMB模型 物源分析 巴丹吉林沙漠
下载PDF
Mid-Holocene Climate Variations Recorded by Palaeolake in Marginal Area of East Asian Monsoon: A Multi-proxy Study 被引量:1
5
作者 LONG Hao TAN Hongbin +2 位作者 wang naiang TAN Liangcheng LI 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4期325-332,共8页
Traditionally, the mid-Holocene in most parts of China was thought to be warmer with higher precipitation, resulting from a strong Asian summer monsoon. However, some recent researches have proposed a mid-Holocene dro... Traditionally, the mid-Holocene in most parts of China was thought to be warmer with higher precipitation, resulting from a strong Asian summer monsoon. However, some recent researches have proposed a mid-Holocene drought interval of millennial-scale in East Asian monsoon margin areas. Thus whether mid-Holocene was dry or humid remains an open issue. Here, Zhuyeze palaeolake, the terminal lake of the Shiyang River Drainage lying in Asian monsoon marginal areas, was selecte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details of climate variations during the Holocene, especially mid-Holocene, on the basis of a sedimentological analysis. Qingtu Lake (QTL) section of 6.92m depth was taken from Zhuyeze palaeolake. Multi-proxy analysis of QTL section, including grain size, carbonate, TOC, C/N and δ13C of organic matter, was used to document regional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9-3 cal ka B.P. The record shows a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 at 9.0-7.8 cal ka B.P., attributed to a climate trend towards warmth and humidity. This event was followed by a typical regional drought event which occurred during 7.8-7.5 cal ka B.P. And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prevailed from 7.5 to 5.0 cal ka B.P., attributed to the warm/humid Holocene Optimum in this region. After that, the climate gradually became drier. Moreover, comparison of the climate record from this paper with the summer insolation at 30°N indicates that the climate pattern reflecting the Asian monsoon changes was caused by insolation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区域 气候学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沙山群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
6
作者 胡文峰 王乃昂 +1 位作者 何清 罗唅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2-28,共7页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沙山群地区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近到地层湍流资料,计算并统计了湍流方差特征,分析了湍流能谱和协谱变化特点,并讨论了湍流谱局地各向同性。结果表明:三维风速标准差与稳定度关系满足MoninObukov相似理论,温度和湿度...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沙山群地区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近到地层湍流资料,计算并统计了湍流方差特征,分析了湍流能谱和协谱变化特点,并讨论了湍流谱局地各向同性。结果表明:三维风速标准差与稳定度关系满足MoninObukov相似理论,温度和湿度(水汽)标准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难以符合Monin-Obukov相似理论;Monin-Obukov相似理论对湍流能谱和协谱的基本能适用,但个别能谱存在差异;局地各向同性理论同样满足。本研究能为复杂地形下近地层湍流物质和能量输送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湍流方差 湍流能谱和协谱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典型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的时空特征、类型与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席振鑫 马丽 +2 位作者 金凤君 王乃昂 刘兆德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77-1991,共15页
【目的】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进展与特征,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政策。【方法】本文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水平度量指标体... 【目的】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进展与特征,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政策。【方法】本文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水平度量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黄河流域20个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的时空特征,并以工业转型水平、采矿业产值占比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情况,划分出了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的4种类型,并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工业转型路径与模式。【结果】研究发现:(1)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黄河流域20个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整体进程较缓,多数资源型城市呈现工业部门结构单一、采矿业产值占比高、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占比低、接续替代产业产值规模小且部门占比不均衡等特征;工业转型水平整体呈“上、中游地区水平低,下游地区水平高”的空间特征。(2)中游地区资源型城市多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工业转型类型以转型深化型和转型迟缓型为主,转型模式主要以矿产资源加工业为主导,具有路径延伸与依赖特征;上游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多处于衰退期或再生期,工业转型类型以转型协同型和转型过渡型为主,转型模式主要以非资源加工型接续替代产业为主导,除具有路径延伸特征外,还具有路径植入、路径创造、路径多元化等特征。【结论】持续推进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提高产业经济韧性是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上、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要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自然环境等条件,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产业;中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要高效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推动接续替代产业多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工业转型 接续替代产业 时空特征 类型划分 变异系数法 熵值法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近地层温湿廓线与能量交换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许兴斌 王乃昂 +3 位作者 梁晓燕 牛震敏 赵力强 王奕心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3-1312,共10页
利用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科学观测实验站2015—2016年获得的高大沙山微气象数据,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温湿廓线结构、土壤分层温度、辐射通量等特征,利用组合法和一维热传导方程分别计算了湍流通量及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1)近地... 利用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科学观测实验站2015—2016年获得的高大沙山微气象数据,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温湿廓线结构、土壤分层温度、辐射通量等特征,利用组合法和一维热传导方程分别计算了湍流通量及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1)近地层大气自下而上呈现近似等温或逆温分布,冬季逆温层厚度大于夏季。(2)初次观测到逆湿现象,比湿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秋季和春季次之,全年平均约为4.2 g·kg-1,高于塔克拉玛干沙漠。(3)土壤热通量在2月底至5月初振幅较大;感热通量具有显著的平均日变化特征,潜热通量平均日变化平稳,以0 W·m^(-2)为中心上下波动。能量交换以感热通量为主,陆-气温度差异是沙山感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和控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廓线结构 逆湿现象 土壤热通量 能量交换
原文传递
唐玉门关地望新探——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乃昂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86,214,215,共19页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结合年代测定、考古发现和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空间分析,作者认为唐玉门关和墨离军驻地应在河西走廊西段的常乐故城,即今瓜州县“六工古城”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西域出入...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结合年代测定、考古发现和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空间分析,作者认为唐玉门关和墨离军驻地应在河西走廊西段的常乐故城,即今瓜州县“六工古城”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西域出入口的重要关卡,亦即北魏时期新开伊吾道的起首。唐代玉门关地处疏勒河和榆林河下游洪积冲积扇缘的古绿洲,地貌和水资源等地理环境因素是制约关城选址的基础条件,而政治、军事等人文地理因素则是决定玉门关时空变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关 墨离军 “六工古城” 以地证史 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湖冰冻结-消融的空间模式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庄立超 王乃昂 +2 位作者 张洵赫 赵力强 苏贤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4-223,共10页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解译、野外考察、原位观测等方法,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湖冰冻结-消融空间模式及其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沙漠存在4种冻结-消融空间模式,湖冰自湖岸蔓延至湖心、冻结早的区域融化晚;湖冰自湖岸蔓延...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解译、野外考察、原位观测等方法,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湖冰冻结-消融空间模式及其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沙漠存在4种冻结-消融空间模式,湖冰自湖岸蔓延至湖心、冻结早的区域融化晚;湖冰自湖岸蔓延至湖心、冻结早的区域融化早;湖冰自湖泊一岸扩展至另一岸、冻结早的区域融化晚;湖冰自湖泊一岸扩展至另一岸、冻结早的区域融化早。大部分面积较小湖泊的冻结-消融空间模式为从湖岸冻结至湖心,冻结早的区域消融晚。不同冻结-消融空间模式之间的差异反映了泉水与地下水对湖泊的补给作用,同一盆地内部或同一沙山两侧孪生湖泊湖冰物候特征的差异主要受湖泊形态特征、湖泊溶解性固体总量(TDS)、局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有泉水或地下水出露、TDS越低、水位越浅、风力越小的区域冻结越早。泉水、地下水与湖水混合后使湖水TDS降低,更易于冻结,这是巴丹吉林沙漠大部分湖泊冰的最初生成形式,表明巴丹吉林沙漠湖冰物候在一定意义上是湖泊群接受区域深层地下水补给的直接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冰物候 多源遥感 野外观测 影响因素 深层地下水补给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对浅层沙含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震敏 王乃昂 +3 位作者 温鹏辉 苏贤保 于昕冉 张文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52,共11页
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是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自然景观,对其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共识。已有研究发现沙层含水量偏高的现象可能在高大沙山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其水分来源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对沙漠腹地3个湖盆内气象要素和浅层... 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是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自然景观,对其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共识。已有研究发现沙层含水量偏高的现象可能在高大沙山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其水分来源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对沙漠腹地3个湖盆内气象要素和浅层沙含水量时空分布的对比,结合前人对水同位素和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发现湖泊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湖盆内空气相对湿度和浅层沙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并影响了浅层沙含水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表明,控制有湖湖盆浅层沙含水量变化的主导过程是气温升降引起的水分损失与补充,而干湖盆浅层沙水分补给主要来自风的平流输送。尽管沙丘分层含水量的长期定量观测仍有待开展,但现有证据表明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沙层含水量偏高的现象很可能是湖泊蒸发的水汽以土壤吸附水汽或凝结水等形式逐渐运移至沙层内而形成,是湖泊-沙山体系长期共存、形成局地水汽平衡的结果。这为沙层水分来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沙漠腹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沙山 相对湿度 土壤含水量
原文传递
Holocene high lake-levels and pan-lake period on Badain Jaran Desert 被引量:22
12
作者 wang naiang NING Kai +3 位作者 LI ZhuoLun wang YiXin JIA Peng MA L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633-1641,共9页
Many lakes exist in southeastern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its hinterland, including 110 perennial lakes and some seasonal or extinct lakes. Geomorphological, sedimentological, and bioglyph evidence obtained from field ... Many lakes exist in southeastern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its hinterland, including 110 perennial lakes and some seasonal or extinct lakes. Geomorphological, sedimentological, and bioglyph evidence obtained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Badain Jaran Desert lake group, alongside measurements and dating performed on lake relic, prove that these lakes expanded while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wet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The dating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an-lake period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began at 10 cal kyr BP, before which the limnic peat period occurred(11–10 cal kyr BP). Many lakes reached their maximal water-level during 8.6–6.3 cal kyr BP and retreated or dried up in the late Holocene(about 3.5–0 cal kyr BP). During that period, the precipitation at Badain Jaran Desert may have reached 200 mm yr^(-1) for 7.7–5.3 cal kyr BP, inferred from both the age and precipitation rate of calcareous root tubes. The water balance calculation shows that wetter and warmer climate and the increase of underground water recharge were key factors in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lake group at both centennial and millennial time scales. Furthermore, lake surface expansion and the increasing fresh water availability set the background for the prosperous prehistoric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dain Jaran Desert HOLOCENE High lake-level Pan-lake period Peat period Water balance Prehistoric cul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