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退水生态削减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潇 王沛芳 +1 位作者 胡斌 陆卞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1-686,共6页
针对农田退水产生的来源和农田退水污染的特点,综述可选用治理农田退水的国内外源头管控措施及生态净化技术的应用场景。经过多年发展应用,源头管控措施可以在源头削减退水量及退水污染负荷,是控制退水的关键策略。生态处理技术因其生... 针对农田退水产生的来源和农田退水污染的特点,综述可选用治理农田退水的国内外源头管控措施及生态净化技术的应用场景。经过多年发展应用,源头管控措施可以在源头削减退水量及退水污染负荷,是控制退水的关键策略。生态处理技术因其生态效益、建设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农村地区可选的最佳退水处理方法。对现有面源污染治理模式进行总结,提供一种农田退水生态逐级截留净化的治理思路,对农田退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为农田退水未来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农田退水 生态处理技术 截留净化 治理思路
下载PDF
基于光谱特征的pH对溶解态有机质与铜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斌 王沛芳 +3 位作者 张楠楠 施玥 包天力 金秋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8-1635,共8页
环境条件的变化能够影响和改变溶解态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及化学特征,进而影响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采用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pH条件变化对DOM特性及其与Cu^(2+... 环境条件的变化能够影响和改变溶解态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及化学特征,进而影响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采用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pH条件变化对DOM特性及其与Cu^(2+)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pH值由5逐渐升高至10,DOM不同组分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其中类腐殖酸组分变化最显著,类富里酸组分变化最优先,这是由于pH的变化引起的醛酮、酚基、羧基等相关基团暴露导致的。(2)荧光光谱二维相关分析表明,pH的改变能够显著地影响DOM不同组分与Cu^(2+)的结合能力,但并不能影响其结合顺序。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共解析出3个荧光组分,荧光组分的淬灭曲线非线性拟合结果更是定量验证了这一结果。(3)FTIR结果表明高pH条件下DOM与Cu^(2+)结合点位更多,结合强度更强。pH 5和pH 10条件下DOM官能团与Cu^(2+)的结合顺序分别依次为:多糖C—O>酚基>醛酮CO>芳香族C—H和多糖C—O>酰胺Ⅱ带C—N>酚基>脂肪族C—H>醛酮CO>羧基C—OH>芳香族C—H>羧基CO。荧光光谱和FTIR的异谱二维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Cu^(2+)与DOM类腐殖酸组分的相互作用滞后于酚基和芳基等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傅里叶红外光谱 溶解态有机质 PH 二维相关
下载PDF
不同流速下沉积物中六溴环十二烷的释放及再分配规律
3
作者 王榕 胡煜 +3 位作者 高寒 王超 王沛芳 陈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53-2559,共7页
六溴环十二烷(HBCD)作为一种典型卤代有机污染物已在河湖沉积物中被广泛检出,但流速变化下HBCD的迁移和释放行为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模拟5种流速条件,分析不同流速下表层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规律以及HBCD在水-沉积物系统的再分配特征.结果... 六溴环十二烷(HBCD)作为一种典型卤代有机污染物已在河湖沉积物中被广泛检出,但流速变化下HBCD的迁移和释放行为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模拟5种流速条件,分析不同流速下表层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规律以及HBCD在水-沉积物系统的再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流速为0.4m/s,上覆水中HBCD浓度随流速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流速下HBCD向上覆水中的释放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上覆水不同,流速变化对悬浮颗粒物(SS)中HBCD浓度并无明显影响.相比静水和低流速条件,高流速条件下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总量较高,0.6m/s流速下HBCD的释放总量是静水条件的31.6倍.流速是引起沉积物中HBCD再分配的关键因素,HBCD的再分配随流速增大而更加明显.不同流速下,SS中HBCD的分配量在HBCD释放总量中均占主导地位;表层沉积物中HBCD更易向较小粒径沉积物中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流速变化 水-沉积物系统 释放行为 再分配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洵 王沛芳 钱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9-62,共4页
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有效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平台的打造、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改革,来着力提高具有工科特质的人才培养质... 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有效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平台的打造、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改革,来着力提高具有工科特质的人才培养质量,是环境生态工程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工科 环境生态工程
下载PDF
中国典型湖泊四大类抗生素污染特征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晶晶 陈娟 +3 位作者 王沛芳 王超 高寒 胡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271-4283,共13页
基于已有文献资料数据,以中国东部平原湖区(31个),蒙新湖区(4个),二龙湖,青海湖及抚仙湖共38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四大类常用抗生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在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四大类抗... 基于已有文献资料数据,以中国东部平原湖区(31个),蒙新湖区(4个),二龙湖,青海湖及抚仙湖共38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四大类常用抗生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在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四大类抗生素污染在中国典型湖泊中普遍存在,其中水体中抗生素污染水平依次为磺胺类(2147ng/L)>喹诺酮类(1458ng/L)>四环素类(481ng/L)>大环内酯类(205ng/L),沉积物中抗生素的分布具有垂向差异特征,表层沉积物抗生素浓度高于深层沉积物.抗生素检出浓度在不同湖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平原湖区水体和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湖区.相比入湖河流,湖区(如太湖贡湖湾和青海湖)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相对较高,表明湖区可能作为抗生素的汇集地.湖泊水体中的抗生素浓度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如太湖水体中抗生素浓度在春,夏及冬季高于秋季,而鄱阳湖,白洋淀和二龙湖在旱季(4月)高于雨季(8月);而湖泊沉积物中抗生素季节性差异较不明显,这可能与抗生素在沉积物中的迁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湖泊 污染特征 湖泊分区
下载PDF
望虞河西岸河流氮磷污染状况及其对调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顾振锋 王沛芳 +3 位作者 陈娟 胡斌 钱进 娄明月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28-1435,共8页
为探讨望虞河西岸河流氮磷污染状况及其对调水引流入太湖水质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11月以及2018年3和6月,选取望虞河西岸紧临入湖口的4条代表性河流,测定水体各形态氮、磷浓度,对各形态氮、磷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调水水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为探讨望虞河西岸河流氮磷污染状况及其对调水引流入太湖水质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11月以及2018年3和6月,选取望虞河西岸紧临入湖口的4条代表性河流,测定水体各形态氮、磷浓度,对各形态氮、磷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调水水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伯渎港、徐塘桥河、古市桥河和张塘河ρ(TN)平均值分别为4.93、5.20、2.27和3.78 mg·L^-1,ρ(TP)平均值分别为0.18、0.23、0.16和0.15 mg·L^-1,NO3^--N和PO43^--P分别为氮、磷的主要形态;(2)夏季伯渎港、徐塘桥河和古市桥河TN平均浓度最高,分别为各自最低季节的1.24、1.44和2.01倍;4条河流氮、磷浓度沿汇入望虞河方向呈下降趋势,但入河断面水质未达到区域水功能区划制定的Ⅲ类水质目标;(3)研究区91.3%的水体断面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56.5%的水体断面为磷限制状态;(4)电导率、CODMn和ρ(Chl-a)为各形态氮、磷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区河流营养盐的汇入对望虞河入湖口水质有较大影响,尤其是磷素污染,需加强水体溶解性磷浓度的削减控制。夏季研究区氮素污染最为严重,且夏季为望虞河引水期,应加强该时段入河支流水体污染控制,保障调水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 环境因子 引江济太
下载PDF
Extractable Fractions of Metals in Sewage Sludges from Five Typical Urba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of China 被引量:8
7
作者 wang Chao LI Xiao-Chen +2 位作者 wang pei-fang ZOU Li-Min MA Hai-Ta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56-761,共6页
Metal content and bioavailability are often the limiting factors for appl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in agricultural fields. Sewage sludg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typical urba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Chi... Metal content and bioavailability are often the limiting factors for appl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in agricultural fields. Sewage sludg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typical urba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ir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chemical fractions of Cu, Zn, Ni, Cr, Pb and Mo by using the BCR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The sludges contained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organic matter (31.8%-48.0%), total N (16.3-26.4 g kg-1) and total P (15.1-23.9 g kg-1), indicating high potential agricultural benefits of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owever, total Zn and Ni contents in the sludge exceeded the values permitted in China's control standards for pollutants in sludges from agricultural use (GB 4284-1984). The residual fraction was the predominant fraction for Mo, Ni and Cr, the oxidizable fraction was the primary fraction for Cu and Pb, and the exchangeable and reducible fractions were principal for Z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chemical fractions among the sludge samples reflected differences in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especially pH. The sludge pH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centages of reducible fraction of Cu and exchangeable fraction of Zn. The sludges from these plants might not be 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high contents of Zn, Ni and Cr, as well as high potential of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水 生物利用率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水动力变化对鲫鱼生命活动影响试验研究
8
作者 李玉蕴 王沛芳 +2 位作者 王超 范秀磊 王洵 《四川环境》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究不同流速下鲫鱼的生理响应,以红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采用流速渐变环形水槽通过设置5个流速区模拟研究了不同流速条件对鲫鱼体重及酶活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鲫鱼的体重及增长率基本随流速增加而减少,... 为探究不同流速下鲫鱼的生理响应,以红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采用流速渐变环形水槽通过设置5个流速区模拟研究了不同流速条件对鲫鱼体重及酶活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鲫鱼的体重及增长率基本随流速增加而减少,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α-淀粉酶(AMY)活性和活性氧(ROS)含量基本随着水流速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加。高流速区域(76.3cm/s)鲫鱼ROS、SOD、AMY含量的变化显著(P<0.05),而其它流速区域变化较小,这表明高流速(76.3cm/s)对鲫鱼产生胁迫作用。鲫鱼流速适宜曲线研究发现36~42cm/s是鲫鱼最适宜的生存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闸坝建设后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流速 生化指标 抗氧化酶 闸坝
下载PDF
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处方师发展路径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培芳 顾兴林 +1 位作者 刘建彬 陈雪萍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第4期66-69,共4页
为了促进体医融合更好、更快地发展,解决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处方师发展的困境,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运动处方师发展困境进行研究。运动处方师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困境:体医融合模式成熟度有待提高、运动处方师培训... 为了促进体医融合更好、更快地发展,解决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处方师发展的困境,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运动处方师发展困境进行研究。运动处方师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困境:体医融合模式成熟度有待提高、运动处方师培训和晋升渠道不够完善和通畅、缺少运动处方师实训基地、教育系统介入力度不够、缺乏网络咨询和搜索中心等。这些是制约运动处方师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我国运动处方师发展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包括整合体医融合运营模式、完善运动处方师认证和晋升制度、发挥体育总局和教育系统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传播、推出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处方套餐在内的发展策略,为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体医融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医融合 运动处方师 发展困境 发展路径
下载PDF
人工纳米材料与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10
作者 尤国祥 王超 +3 位作者 王沛芳 陈娟 许伊 侯俊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近年来,关于人工纳米材料(NMs)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转化与生物效应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NMs与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的相互作用成为其中的焦点。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微生物聚集体及其表面胞外聚合物(EPS)对NMs环境行为的影响,进一... 近年来,关于人工纳米材料(NMs)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转化与生物效应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NMs与污水微生物聚集体的相互作用成为其中的焦点。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微生物聚集体及其表面胞外聚合物(EPS)对NMs环境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总结了NMs对EPS组成与结构特性、微生物聚集体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活性的影响,从上述两个方面探究了NMs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赋存、归趋及生物毒性效应,旨在为深入开展NMs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染控制、风险评价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聚集体 胞外聚合物 纳米材料 生物效应 污水处理系统
原文传递
水库水深变化对不同浮游微生物群落及网络互作关键种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洵 廖琴 +4 位作者 王沛芳 袁秋生 胡斌 邢小蕾 徐浩森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881-3891,共11页
为揭示水库水深变化对不同浮游微生物类群多样性及生态网络的影响,于2021年在横山水库采集表层及深层水样,利用16S和18S rDNA分子标记进行高通量测序,探究水深变化对不同微生物类群群落结构、种间互作网络和关键种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 为揭示水库水深变化对不同浮游微生物类群多样性及生态网络的影响,于2021年在横山水库采集表层及深层水样,利用16S和18S rDNA分子标记进行高通量测序,探究水深变化对不同微生物类群群落结构、种间互作网络和关键种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横山水库表层(0.5 m)和深层(5 m)中细菌群落多样性(Richness、Simpson、Shannon和Pielou’s Evenness指数)均高于真核微生物群落.细菌群落在不同水深处的主要优势物种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其相对丰度在门水平上无明显差异;真核微生物群落在不同水深处群落组成基本相同,但其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包括节肢动物门、纤毛门和淡色藻门等.此外,表层水体微生物网络的图密度、平均聚类系数等均高于深层,表明表层微生物物种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能够较好地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且对外界变化的响应速度更快;细菌群落分子生态网络节点和边的数量、关键物种数目和种类均高于真核微生物群落,表明细菌群落网络规模更大,种间协同合作关系和网络连通性更强.不同水深处的细菌群落和真核微生物群落间相互作用皆以正相关为主导,两个类群在水库深层的负相关性均略高于表层,表明深层物种间竞争大于表层物种间的竞争.此外,表层水体中群落全物种及关键种变化的环境影响因子基本相同,然而在深层水体中差异较大,表明水深变化对关键种的影响机制与全物种并不相同.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水库建设对不同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和种间互作关系的影响,可为预测水库微生物群落及物质循环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细菌 真核微生物 共现网络 关键物种
原文传递
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地理分布特征及生态学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戈 陈娟 +4 位作者 王沛芳 王超 王洵 张波 吴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9-846,共8页
真核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大型河流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仍知之甚少.以我国西南梯级水电开发河流金沙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底栖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 真核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大型河流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仍知之甚少.以我国西南梯级水电开发河流金沙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底栖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了真核微生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沿河流向下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群落结构和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在上游自然河段和梯级大坝河段差异显著.距离衰减分析的结果显示,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的群落构建受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的共同作用;方差分解分析和中性模型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其地理分布模式主要受到扩散限制的驱动.共现网络结果表明,相比于上游自然河段,梯级大坝河段的种间竞争关系和网络联通性较弱,说明了底栖真核微生物在上游自然河段的相互作用更强.研究结果补充了我国西南河流底栖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资料不足,为梯级水电开发河流底栖真核微生物的生态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真核微生物 群落结构 扩散限制 共现网络
原文传递
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赋存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章威 王沛芳 +1 位作者 金秋彤 胡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1028,共8页
为探究土壤中残留抗生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选取土壤中检出率较高的磺胺类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作为外源污染物,分析水稻苗期和成熟期生长指标、根系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水稻各器官中抗生素残留量和富集转运因子的变化特性,并评价水稻籽... 为探究土壤中残留抗生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选取土壤中检出率较高的磺胺类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作为外源污染物,分析水稻苗期和成熟期生长指标、根系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水稻各器官中抗生素残留量和富集转运因子的变化特性,并评价水稻籽粒中残留磺胺二甲嘧啶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磺胺二甲嘧啶对水稻株高和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存在于整个生长周期中,且苗期的影响大于生长成熟期,根部受到的影响大于苗部.苗期秧苗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受到随抗生素含量增加而增大的抑制作用,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表现出不同特征,具体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先被激活后被抑制.磺胺二甲嘧啶在水稻各器官中的积累量表现为:根>叶>茎>籽粒,且水稻籽粒的抗生素风险评估结果显示EDI/ADI<0.1,不构成健康风险.生长成熟期土壤中磺胺二甲嘧啶对水稻富集因子和转运系数的影响大于苗期.综合磺胺二甲嘧啶对水稻的不利影响,在水稻种植中施加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和使用养殖水进行农田灌溉时,需要关注磺胺二甲嘧啶的生态效应,保障水稻等作物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水稻 磺胺二甲嘧啶(SMZ) 生理响应 富集因子 转运系数
原文传递
金沙江丰富类和稀有类浮游真核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14
作者 燕炳成 崔戈 +4 位作者 孙胜浩 王沛芳 王超 吴程 陈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864-3871,共8页
浮游真核微生物通常由少数丰富类和大量稀有类组成,二者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大型筑坝河流中这两类真核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所知甚少.以我国西南梯级水电开发河流金沙江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丰富类和... 浮游真核微生物通常由少数丰富类和大量稀有类组成,二者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大型筑坝河流中这两类真核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所知甚少.以我国西南梯级水电开发河流金沙江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丰富类和稀有类浮游真核微生物在不同河段的分布特征,解析影响两类微生物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相比上游自然河段,金沙江浮游真核微生物的α多样性在梯级大坝河段显著升高,稀有类的α多样性增长比高于丰富类.浮游真核丰富类和稀有类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在不同河段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Vermamoeba属等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在两河段间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影响丰富类和稀有类浮游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地化因子有海拔和pH等,两类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与地理距离和环境异质性均符合距离衰减关系,其群落构建均受扩散限制和环境筛选共同影响;方差分解分析和偏Mantel检验结果显示扩散限制是影响丰富类和稀有类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为我国西南缺资料区水电开发河流中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和生态响应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真核微生物 稀有类 地理分布模式 扩散限制 金沙江
原文传递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含量与农灌适用性分析
15
作者 郑天铭 王沛芳 +4 位作者 胡斌 张明 马晶洁 王洵 李鼎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73-2183,共11页
为助力长江大保护,实现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水产养殖废水回用的安全问题,于2022年3月监测了长江江苏段典型养殖模式下虾蟹塘和鱼类塘废水中的重金属、农药和抗生素含量,并借助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回用于农田... 为助力长江大保护,实现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水产养殖废水回用的安全问题,于2022年3月监测了长江江苏段典型养殖模式下虾蟹塘和鱼类塘废水中的重金属、农药和抗生素含量,并借助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回用于农田灌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重金属中Zn含量最高,虾蟹塘和鱼类塘废水含量分别为19.40和15.39μg·L^(-1),其次为As、Ni、Pb;农药中扑草净含量最高,可达149.28 ng·L^(-1),除草剂和杀菌剂为养殖废水的主要农药种类;抗生素中氟苯尼考含量最高,可达151.40 ng·L^(-1),大环内酯类和酰氨醇类分别为虾蟹塘和鱼类塘废水的主要抗生素种类。风险评估表明,重金属平均含量低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限值,仅S1的Hg具有潜在风险,使得该虾蟹塘废水表现为轻度污染;鱼类塘废水中农药和抗生素均对浮游植物产生高风险,RQ平均为4.11和36.94,而虾蟹塘废水中仅农药呈现高风险,其RQ为2.72。虾蟹塘中Hg和异丙甲草胺,鱼类塘中异丙甲草胺、多菌灵、氟苯尼考和磺胺甲噁唑为潜在的风险源,但各污染物含量均低于农作物的效应浓度。因此,养殖废水可用于农田灌溉,长期应用时需要进行针对性监测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废水 重金属 农药 抗生素 农灌适用性
原文传递
洪泽湖溶解态有机质与重金属汞的结合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斌 王沛芳 +2 位作者 张楠楠 包天力 金秋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10-2517,共8页
水体中溶解态有机质(DOM)能够与重金属络合形成复合化合物,进而影响水环境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通过荧光光谱结合不同的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洪泽湖不同季节水体DOM与重金属汞(Hg)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春季DOM以类蛋... 水体中溶解态有机质(DOM)能够与重金属络合形成复合化合物,进而影响水环境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通过荧光光谱结合不同的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洪泽湖不同季节水体DOM与重金属汞(Hg)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春季DOM以类蛋白质为主,秋季则以类腐殖质为主,洪泽湖秋、冬季蓄水导致DOM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同步荧光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春季DOM与Hg(Ⅱ)的结合强度依次为:360~425 nm>290 nm>300~350 nm,秋季DOM与Hg(Ⅱ)的结合强度依次为:290 nm>315~355 nm>365~380 nm>380~465 nm.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淬灭实验表明,洪泽湖水体DOM的5种荧光组分均与Hg(Ⅱ)有不同程度地络合.Ryan-Weber模型拟合结果进一步表明,春季DOM类腐殖质组分与Hg(Ⅱ)结合能力强于类蛋白质,秋季则是类蛋白质组分的结合能力强于类腐殖质.总体而言,洪泽湖秋、冬季蓄水能够显著改变DOM的性质,从而影响DOM与重金属Hg(Ⅱ)的结合特性,可能会增强洪泽湖水体中Hg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质(DOM) 汞(Hg) 荧光光谱 荧光淬灭 洪泽湖
原文传递
基于人口分散度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选择 被引量:25
17
作者 陈娟 王超 +3 位作者 王沛芳 胡斌 李现瑾 尤国祥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1-88,共8页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集中式、相对集中式、分散式)选择时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性等关键瓶颈问题,首次提出了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度(Dr)理论,利用人口居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集中式、相对集中式、分散式)选择时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性等关键瓶颈问题,首次提出了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度(Dr)理论,利用人口居住离散距离、区域最大人口密度等参数建立了人口分散度Dr计算模型,并以行政区域为分级单元,确立了基于人口分散度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选择方法和适用范围。同时,进一步以上海崇明区S镇为应用案例,经计算S镇乡镇级、村级和村民小队级Dr分别为3. 63、2. 00~5. 13和7. 92,结合集中处理Dr经验值和工程分析,最终确定S镇不宜采用全镇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应以村或村民小队为单元选择相对集中式或分散式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度 最大人口密度 农村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 分散处理
原文传递
澜沧江硅藻的地理分布模式与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胜浩 陈娟 +5 位作者 王沛芳 王超 王洵 苗令占 刘胜 袁秋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58-5469,共12页
硅藻作为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大型河流中硅藻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知之甚少.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大河澜沧江干流1200 km河段为研究区域,基于真核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数据集,探究浮游硅藻和... 硅藻作为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大型河流中硅藻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知之甚少.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大河澜沧江干流1200 km河段为研究区域,基于真核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数据集,探究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在不同河段的分布特征和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澜沧江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的物种多样性在上游自然河段较高,两类硅藻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段间存在显著差异,建坝对两类硅藻的优势属相对丰度均产生显著影响.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扩散限制是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地理分布的主导驱动因子,解释率分别为16.7%和29.8%.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底栖硅藻,浮游硅藻的种间竞争关系和网络连通性较强;梯级库区段两类硅藻的网络连通性均高于上游自然河段.本研究补充了大型河流硅藻地理生态分布的认知不足,同时揭示了河流硅藻群落对水电开发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群落结构 扩散限制 环境筛选 共生模式 澜沧江
原文传递
4种典型沉水植物对去除镉污染底泥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陶理 王沛芳 +2 位作者 袁秋生 王洵 胡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11-4318,共8页
本研究选取4种典型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通过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检测来分析植物对镉的耐受效应,并借助生物/... 本研究选取4种典型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通过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检测来分析植物对镉的耐受效应,并借助生物/底泥富集因子(BSAF)和植物转运因子(TF)来了解植物的富集能力,最后通过植物组织化学方法来揭示镉在沉水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以期为沉水植物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除金鱼藻以外的3种植物对底泥镉污染有不同耐受能力,其中黑藻和伊乐藻的耐受能力最强.在底泥镉含量不超过20 mg·kg^(-1)时,菹草的富集能力最强(BSAF为2.32).金鱼藻在本实验中BSAF均小于1.0,说明根在镉污染底泥的植物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比较不同植物的TF可以发现,黑藻根部对镉的地上转运能力最强,而菹草主要将镉富集于植物根部,同时与其他植物不同,在镉含量为50 mg·kg^(-1)时,镉已均匀分布在菹草茎部细胞器中.综合植物对镉污染的耐受和富集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最终将黑藻和菹草选为修复含镉底泥的理想植物,同时结合植物不同的转运能力,建议可仅去除黑藻的地上部分,而及时定期连根拔除菹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底泥 镉污染 耐受能力 富集能力
原文传递
望虞河西岸河网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8
20
作者 徐晨 王沛芳 +2 位作者 陈娟 袁秋生 胡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914-4923,共10页
为探明望虞河西岸河网区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于2018年3月调查了望虞河西岸5条河流的水体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Pb和Hg)的含量及形态分布,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并对其污染水... 为探明望虞河西岸河网区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于2018年3月调查了望虞河西岸5条河流的水体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Pb和Hg)的含量及形态分布,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并对其污染水平给予评价.结果表明,河网区水体重金属污染较轻,除Hg外其余金属质量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类标准.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高,除Hg外其余均高于江苏省土壤环境背景值.重金属在水体-沉积物中的分配系数显示Cd、As和Hg具有较强的二次释放潜力.地累积指数法(Igeo)显示沉积物中Cu、Zn和Cd的污染程度较高,局部属于偏重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显示Cd为研究区域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而考虑重金属赋存形态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RRSP)表明,Ni、Zn和As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生态风险较低,而Cd多为酸溶态,具有极高的潜在危害.多种评价结果表明,应格外重视重金属Cd的污染治理.而重金属来源分析显示望虞河西岸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源于周围机械制造和金属冶炼类工厂的人为输入,这为望虞河西岸河网的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虞河 重金属 污染评估 形态分析 分配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