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分离于生鲜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与耐药性分析
1
作者 王巧梅 王子杰 +6 位作者 操义恒 周霞 吴洁 王晓兰 孙志华 王震 张辉 《中国奶牛》 2024年第6期32-36,共5页
为了解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试验通过无菌采集新疆某规模化牛场混合新鲜乳样,采用常规分离方法结合PCR方法检测特异性nuc基因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析分离菌株对7类11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 为了解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试验通过无菌采集新疆某规模化牛场混合新鲜乳样,采用常规分离方法结合PCR方法检测特异性nuc基因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析分离菌株对7类11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重要的8种毒力基因和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致病性。结果表明新鲜乳样中分离到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该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对卡那霉素、四环素4种抗生素处于中介,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头孢唑林等5种抗生素敏感;携带sec、sea、hla、tsst-1、pvl、clf A 6种毒力基因和qac A、msr A、erm C、mec A 4种耐药基因;能引起感染小鼠明显的组织病理变化并导致死亡。说明分离于生鲜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众多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具有广泛的多重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乳 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基因 耐药表型 耐药基因
下载PDF
景迈山古茶园与现代有机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
2
作者 於莉军 王桥美 +2 位作者 彭文书 严亮 杨瑞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7-247,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茶园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识别影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茶树病虫害防治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茶园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识别影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茶树病虫害防治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古茶园与现代有机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探究,采用冗余分析对土壤养分与微生物之间关系进行探索。【结果】现代有机茶园根际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腐殖质、氨氮、铵态氮、有效磷和水分高于古茶园,具有显著差异;不同茶园的优势细菌种群均为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真菌种群均为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除未明确分类地位的属以外,古茶园与现代有机茶园的优势菌属组成非常相似,但是每个菌属在不同茶园中的相对丰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冗余分析表明,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腐殖质、氨氮和铵态氮是造成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现代有机茶园根际土壤养分与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古茶园,不同茶园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属组成高度相似,但其丰度差异显著,与土壤养分呈现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迈山 普洱茶 古茶园 根际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败血性牦牛源圣保罗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3
作者 马雪 吴桐忠 +11 位作者 黄新 张星星 康立超 韩猛立 王子杰 操义恒 王巧梅 俞杰 张丽媛 张予辉 周霞 钟发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0-1244,1294,共6页
为阐明引起新疆和静县某牧场牦牛发生败血症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及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剖检并采集发病牦牛的病变组织经细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分析、PCR扩增沙门菌肠毒素(stn)基因和16S rRNA基因、血清分型及MLST分型鉴定... 为阐明引起新疆和静县某牧场牦牛发生败血症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及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剖检并采集发病牦牛的病变组织经细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分析、PCR扩增沙门菌肠毒素(stn)基因和16S rRNA基因、血清分型及MLST分型鉴定、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等方法对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2株菌在XLD和HE固体培养基上形成黑色、光滑、湿润、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分离菌生化特征与沙门菌相似度达98%;PCR扩增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到260 bp的stn基因及1500 bp的16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属于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血清型鉴定为圣保罗型沙门菌(1,4,5,12:e,h:1,2);MLST分型为ST313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四环素耐药。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灌胃接种菌液0.2 mL/只,接种剂量分别为5×10^(3)cfu/mL、5×10^(2)cfu/mL、5×10^(1)cfu/mL,结果显示感染后7 d,3个实验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60%(3/5)、20%(1/5)和0(0/5)。采集病死小鼠肺、肝、脾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的脾、肺组织充血出血,肝细胞出现坏死等。本研究从疑似败血症牦牛脏器中分离到两株沙门菌,分型鉴定均为圣保罗沙门菌,该分型在新疆地区尚无报道。本研究为新疆牦牛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沙门菌 分离鉴定 血清分型
下载PDF
绵羊肺源大肠杆菌cyaA基因缺失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操义恒 王子杰 +9 位作者 王巧梅 党士荣 张丽媛 马雪 张乾义 周霞 黄新 张星星 吴桐忠 钟发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5-301,共7页
为研究cyaA基因编码的腺苷酸环化酶(AC)在绵羊肺源大肠杆菌XJ10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绵羊肺源大肠杆菌XJ10野毒株(XJ10WT)为对照,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XJ10 cyaA基因缺失株(XJ10ΔcyaA)在感染MH-S细胞过程中与黏... 为研究cyaA基因编码的腺苷酸环化酶(AC)在绵羊肺源大肠杆菌XJ10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绵羊肺源大肠杆菌XJ10野毒株(XJ10WT)为对照,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XJ10 cyaA基因缺失株(XJ10ΔcyaA)在感染MH-S细胞过程中与黏附侵袭相关的motA、crl、fimH、pap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XJ10WT相比,XJ10ΔcyaA在感染MH-S细胞过程中与黏附侵袭相关的motA、crl、fimH、pap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0和6 h时均极显著降低(P<0.001),crl和pap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分别在2 h和12 h时均极显著上调(P<0.001)。进一步通过吉姆萨染色观察XJ10WT和XJ10ΔcyaA黏附MH-S细胞情况,采用细胞和细菌共培养方式分析XJ10ΔcyaA对MH-S细胞的黏附及侵袭能力,并通过CCK-8法分析细菌对MH-S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结果显示,XJ10ΔcyaA和XJ10WT在感染后3 h黏附MH-S细胞的活菌数量达峰值并持续至5 h,随后逐渐下降,在感染后1 h~5 h的时间段内,XJ10ΔcyaA黏附MH-S细胞的活菌数量均极显著低于XJ10WT(P<0.001)。XJ10ΔcyaA和XJ10WT侵袭MH-S细胞的活菌数量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5 h时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XJ10ΔcyaA在感染后1 h~10 h侵袭MH-S细胞的活菌数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XJ10WT。在感染MH-S细胞后的3 h~6 h,XJ10ΔcyaA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极显著低于XJ10WT(P<0.001)。上述结果首次表明,cyaA基因表达的AC可以显著上调绵羊肺源E.coli与黏附侵袭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并参与绵羊肺源E.coli对MH-S细胞的黏附与侵袭,抑制MH-S细胞增殖。本研究为绵羊肺源E.coli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源大肠杆菌 cyaA基因 小鼠肺泡巨噬细胞 黏附及侵袭 细胞增殖抑制率
下载PDF
添加不同微生物数控发酵对普洱熟茶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文书 周伟鹏 +5 位作者 王桥美 杨瑞娟 赵苗苗 龚婉莹 刘聪 严亮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02-113,共12页
目的研究数控发酵中微生物对普洱熟茶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以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固态混合菌接种微小根毛霉、烟曲霉、米曲霉、溜曲霉、总状毛霉、泡盛曲霉、异常毕赤酵母、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等不同微生物,追踪检测发酵过程... 目的研究数控发酵中微生物对普洱熟茶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以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固态混合菌接种微小根毛霉、烟曲霉、米曲霉、溜曲霉、总状毛霉、泡盛曲霉、异常毕赤酵母、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等不同微生物,追踪检测发酵过程理化指标动态变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香气物质。通过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感官审评结果及发酵成品香气物质对比,分析接菌数控发酵对普洱熟茶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在发酵过程中,各实验组之间理化成分存在差异性(P<0.05),总体大框发酵效果好于小框发酵;茶叶中香气成分接菌发酵后烷烃、杂氧化合物、酚类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酸类化合物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呈增长趋势,酮类、醇类化合物减少,其余物质变化趋势不大,波动略小。结论添加不同微生物数控发酵能够有效缩短发酵时长,减少杂菌污染,提升普洱熟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发酵 普洱熟茶 固态单菌 混合菌 风味物质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赵财 王巧梅 +5 位作者 郭瑶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于爱忠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94-1703,共10页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协同效应,其中耕作方式为覆膜玉米茬免耕直播(NT)和玉米茬传统耕作(CT),灌水量为传统灌水(I2)和传统灌水减量20%(I1),施氮量为纯N 225 kg hm–2(N3)、180kghm–2(N2)和135kghm–2(N1)。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灌水水平、施氮量对小麦群体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显著增大全生育期生长速率,提高22.0%~28.0%,NT促进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提高6.4%~7.4%,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5.4%~15.1%。免耕低灌(NTI1)较传统耕作高灌(CTI2)的生长速率增大7.7%~13.4%,干物质积累量提高3.1%~5.9%,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8.7%~10.5%。免耕低灌中施氮(NTI1N2)较传统耕作高灌中、高施氮(CTI2N2、CTI2N3)生长速率分别增大6.9%~20.5%与4.1%~14.0%,收获期生物产量分别提高7.8%~9.7%与4.8%~10.2%。NT比CT增产10.1%~10.4%,NTI1较CTI2、CTI1分别增产13.0%~14.8%与9.4%~10.1%,NTI1N2比CTI2N2、CTI2N3分别增产3.7%~9.8%与15.2%~2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NTI1N2提高了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NTI1N2处理组合更有利于穗数、千粒重的增加。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NTI1N2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施氮量为180kghm–2的基础上,玉米茬地膜再利用免耕技术组装减少20%灌溉量(1920m3hm-2)轮作小麦模式是河西灌区小麦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氮耦合 耕作措施 干物质积累 作物生产力
下载PDF
玉米免耕留膜可减少后茬轮作春小麦水氮用量 被引量:7
7
作者 郭瑶 陈桂平 +7 位作者 王巧梅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赵财 于爱忠 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79-1689,共11页
【目的】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措施,其收获后地膜的完整率仍高达70%。研究后茬小麦继续利用该地膜条件下相适应的水氮耦合管理,以期最大化发挥农资的效益,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6—2017年度,在甘肃河西绿... 【目的】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措施,其收获后地膜的完整率仍高达70%。研究后茬小麦继续利用该地膜条件下相适应的水氮耦合管理,以期最大化发挥农资的效益,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6—2017年度,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玉米–小麦轮作田进行三因素裂区田间试验。选择头茬玉米进行免耕(NT)和传统耕作(CT)的田块,在后茬小麦播种时,保留免耕玉米的覆盖地膜,免耕进行小麦播种,而在传统耕作玉米地块,清理残膜,粉碎后翻入土壤中。在两种耕作处理方式下,设传统灌水减量20%(1920m^3/hm^2,I1)和传统灌水量2400 m^3/hm^2 (I2)两个灌溉处理,传统施氮减量40%(135 kg/hm^2,N1)、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hm^2,N2)与传统施氮225 kg/hm^2 (N3)三个施氮水平,组成12个处理。从春小麦出苗20 d后,每15 d采集植株样,测定各器官含氮量,计算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及氮素收获指数。【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留膜各处理显著提高了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两年提高10.9%~14.2%。灌水减量20%+施氮减量20%处理提高了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传统耕作、灌水与施氮处理提高4.3%~6.1%。免耕较传统耕作提高了春小麦叶、茎营养器官氮素向穗部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免耕同步集成减量20%灌水+减量20%施氮(NTI1N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灌水减量20%+施氮减量40%(CTI1N3)处理叶、茎氮素向穗部的转运量分别提高31.9%~45.7%与54.5%~61.5%,转运率分别提高15.5%~16.3%与20.8%~23.1%,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13.3%~29.0%与26.4%~36.7%。NTI1N2处理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与氮素收获指数,较CTI2N3处理分别提高15.2%~22.0%与7.6%~10.0%。【结论】在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前茬免耕玉米覆盖的地膜对后茬小麦生长依然有显著效果。而且,此时减少20%的常规灌水量和常规施氮量,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应推广玉米收获后采用免耕,并在后茬小麦继续使用覆盖的地膜,同时减少20%的灌水量和氮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轮作 水氮耦合 氮素累积与分配 作物生产力
下载PDF
绿洲灌区不同密度玉米群体的耗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巧梅 樊志龙 +2 位作者 赵彦华 殷文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47-1356,共10页
针对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绿洲灌区玉米生产,密植对玉米耗水特性影响研究薄弱,以及生产实践中缺乏调控种植密度以同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理论依据等问题,2012—2015年,以先玉335为参试品种,在相同施肥、灌水制度下,设75 000株hm–2(... 针对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绿洲灌区玉米生产,密植对玉米耗水特性影响研究薄弱,以及生产实践中缺乏调控种植密度以同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理论依据等问题,2012—2015年,以先玉335为参试品种,在相同施肥、灌水制度下,设75 000株hm–2(低,D1)、87 000株hm–2(中,D2)、99 000株hm–2(高,D3)3个密度水平,探讨密度对玉米耗水的时间动态、耗水结构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密植增产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ET)增大,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是耗水量增大的主要时期,高、中密度处理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全生育期总耗水量4年平均分别高22.8%、14.4%,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平均分别高28.4%、18.2%,其他生育时期不同处理的耗水量差异不显著。增加密度可降低玉米的无效耗水,提高水分利用率,高、中密度处理较低密度处理全生育期的棵间蒸发量(E)4年平均分别减少56.5 mm、27.6 mm,密植降低棵间蒸发量的主要时期在拔节至灌浆期,其中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的日均棵间蒸发量分别减少0.51 mm、0.27 mm;高、中密度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全生育期的E/ET分别降低15.8%、6.2%,其中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减小幅度最大,分别为22.1%、10.7%。与低密度处理相比,高、中密度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17.9%、14.8%,但高、中密度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高、中、低密度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18.2、19.3和16.8 kg hm–2 mm–1,中密度处理的WUE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与低密度处理相比,高、中密度处理4年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分别提高了34.5%、19.6%。本研究说明,在传统供水覆膜条件下,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是干旱绿洲灌区提高玉米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植 耗水量 蒸散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茶用菊七月白×苏菊7号F_(1)代群体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分析及高产植株筛选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巧妹 王继武 +3 位作者 管志勇 房伟民 陈发棣 张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2-520,共9页
以茶用菊七月白×苏菊7号F_(1)代分离群体为材料,调查16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初花期、盛花期、单花鲜质量、单花干质量、百花鲜质量、百花干质量、花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舌状花数、管状花数、株高、冠幅、分枝数、叶长、叶宽)... 以茶用菊七月白×苏菊7号F_(1)代分离群体为材料,调查16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初花期、盛花期、单花鲜质量、单花干质量、百花鲜质量、百花干质量、花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舌状花数、管状花数、株高、冠幅、分枝数、叶长、叶宽)的遗传变异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茶用菊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方法在杂交F_(1)代群体中筛选高产杂交植株,以期为茶用菊高产育种提供依据和重要的育种中间材料。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七月白×苏菊7号F_(1)代群体中各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为7.82%~96.80%,其中单花鲜质量、单花干质量、百花鲜质量、百花干质量等4个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5.99%~40.18%。1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60.00%);除花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分枝数、叶宽外,其余11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均达极显著水平,中亲优势率为-54.42%~42.45%;单花鲜质量、单花干质量、百花鲜质量、百花干质量的中亲优势率为18.44%~42.45%,超高亲率为46.51%~68.60%,为选择茶用菊高产株系奠定了基础。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花鲜质量、单花干质量、百花鲜质量、百花干质量4个产量性状与绝大多数形态性状(除冠幅)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除了与管状花数、分枝数呈负相关外,与其他性状均表现出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花鲜质量、株高对产量具有正向直接作用(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7、0.22),且单花鲜质量、株高通过彼此对茶用菊产量具有正向间接作用;株高的决策系数(0.17)高于单花鲜质量的决策系数(-0.02),表明株高是影响茶用菊产量的重要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分析,在杂交F_(1)代群体中共筛选出10个高产杂交植株,为今后茶用菊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材料。综上,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与茶用菊产量相关的性状及其遗传特点,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茶用菊高产育种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用菊 杂交育种 产量 遗传变异 通径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Biosynthesis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of Polyketides 被引量:1
10
作者 ZHU Xiang-Cheng HUFFMAN Justin +9 位作者 GERBER Ryan LOU Li-Li XIE Yun-Xuan LIN Ting JORGENSON Joel MARESCH Andrew VOGELER Chad wang qiao-mei SHEN Yue-Mao DU Liang-Cheng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9-278,共30页
Polyketides are one of the largest groups of natural products produced by bacteria, fungi, and plants. Many of these metabolites have highly complex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very importa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 Polyketides are one of the largest groups of natural products produced by bacteria, fungi, and plants. Many of these metabolites have highly complex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very importa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antibiotic, anticancer, immunosuppressant, and anti-cholesterol activit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polyketide biosynthesis. These efforts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rational approaches toward engineered biosynthesis of new polyketides. More recently, the research efforts have shifted to the elucidation of the three-dimentional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enzyme machineries for polyketide biosynthesis an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new sources for polyketide production, such as filamentous fungi and marine microorganism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our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synthetic mechanisms and the progress in engineered biosynthesis of polyket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 基因工程 聚酮化合物 植物生物化学
下载PDF
住院患者与环境分离的CRKP同源性及其传播特征
11
作者 黄菊 肖瑜 +5 位作者 陆丹倩 王巧媚 彭拓华 林淑健 杨坚娥 李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612,共6页
目的按探讨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患者及同病房患者与环境分离CRKP的同源性、耐药机制及传播特征。方法收集中山市中医院2017-2022年全院CRKP菌株,从2020年1月开始对CRKP感染患者的同病房患者筛查直肠拭子,对CRKP感染患者... 目的按探讨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患者及同病房患者与环境分离CRKP的同源性、耐药机制及传播特征。方法收集中山市中医院2017-2022年全院CRKP菌株,从2020年1月开始对CRKP感染患者的同病房患者筛查直肠拭子,对CRKP感染患者周围环境采样,筛查CRKP;使用胶体金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收集CRKP菌株39株,其中患者菌株36株,筛查同病房患者直肠拭子61例,检出CRKP菌株2株,采集环境标本680份,1名CRKP患者的卫生间水槽下水口检出CRKP;39株CRKP中产KPC酶9株(23.08%),产NDM酶21株(53.85%),9株未检出常见的5种碳青霉烯酶;PFGE分析发现39株CRKP分为18个克隆型,6年内医院内发生过3次CRKP克隆传播。结论加强CRKP感染患者房间水槽的消毒,可阻止CRKP通过水槽引起传播;医院内各时段流行的CRKP基因型可能不同,明确其类型对指导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医院内流行是CRKP检出率上升的原因,同源性分析结果可为确定主动筛查的目标患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环境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 同源性分析 水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