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化学辅助激光加工微孔孔貌的优化
1
作者 王秦阳 孙树峰 +6 位作者 王海涛 张丰云 王茜 王雅迪 魏涛 刘训欢 王萍萍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188,共9页
研究采用高温化学辅助纳秒激光加工方法,在Inconel 718材料上制造微孔。研究了在空气和高温化学两种环境下,不同脉冲数对微孔直径、深度和孔壁特征的影响,并比较了空气和高温化学下微孔的形貌差异,对高温化学辅助纳秒激光加工微孔的材... 研究采用高温化学辅助纳秒激光加工方法,在Inconel 718材料上制造微孔。研究了在空气和高温化学两种环境下,不同脉冲数对微孔直径、深度和孔壁特征的影响,并比较了空气和高温化学下微孔的形貌差异,对高温化学辅助纳秒激光加工微孔的材料去除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验发现较低的脉冲频率对改善高温化学下的微孔形态有益。最后,研究了脉冲延迟对高温化学蚀刻辅助激光加工微孔的影响,并探讨了微孔形成的脉冲延迟规律。结果表明,当延迟时间为1 s时,总加工时间为15 s,孔的圆度改善到0.981,孔壁更加光滑,热影响区也随之减小。增大一定的脉冲延迟可以获得无重铸层、热影响区较小且圆度较好的高质量微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材料加工 激光化学 微孔 激光脉冲 脉冲延迟
下载PDF
基于磁路并联的单极式AC/DC电力电子变压器 被引量:2
2
作者 吉宇 王沁洋 +2 位作者 张思耕 徐晓轶 姚文熙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电力电子变压器PET(power electronics transformer)是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传统拓扑的PET功率密度和转换效率较低,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对传统PET拓扑进行改进。首先将传统模块化结构中子模块的低压侧电路移出,再利用... 电力电子变压器PET(power electronics transformer)是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传统拓扑的PET功率密度和转换效率较低,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对传统PET拓扑进行改进。首先将传统模块化结构中子模块的低压侧电路移出,再利用磁路并联,使三相功率在变压器上相互补充。通过等效电路法进行分析,利用原边脉冲宽度调节来控制交流侧电流保持正弦波,并采用移相角来控制功率。该方案降低了子模块内部的绝缘要求,省去传统PET中用于滤除工频纹波的母线电容,从而减小模块体积,提高功率密度。通过1 MV·A的单级AC/DC PET方案进行仿真验证,并在小功率样机上进行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变压器 单级式 模块串联 双向AC/DC
下载PDF
适用于直流配网的故障自清除型电力电子变压器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林 黄梅 +3 位作者 杨波 冯鑫振 王沁洋 邓凯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8-195,共8页
基于MMC-ISOP电力电子变压器结构的直流配电系统发生中压直流母线双极短路故障后,若采用常规半桥型MMC子模块,交流母线会与故障点构成三相短路而产生较大故障电流损坏功率器件,后级ISOP变换器输入侧若采用直接串联方式同样无法避免输入... 基于MMC-ISOP电力电子变压器结构的直流配电系统发生中压直流母线双极短路故障后,若采用常规半桥型MMC子模块,交流母线会与故障点构成三相短路而产生较大故障电流损坏功率器件,后级ISOP变换器输入侧若采用直接串联方式同样无法避免输入电容对地放电问题。提出具有故障电流自清除能力MMC子模块拓扑,未提高器件数量、电容耐压等级,且保证了阻断能力。提出DAB变换器输入侧混合串联型ISOP拓扑,可有效切断故障后电容放电通路,降低电容电压应力及电感电流脉动,缩短故障后系统恢复时间。利用Simulink软件搭建了直流配网稳态及故障状态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拓扑结构有效性及理论分析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网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故障自清除 混合串联 电容电压应力 电感电流脉动
下载PDF
涂层材料瞬态传热实验与导热系数辨识
4
作者 陈学 卢国鹏 +3 位作者 孙创 夏新林 王秦阳 康宏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7-786,共10页
针对涂层-基体一体化的双层结构,为测试评估其中涂层材料的导热性能,提出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transient plane source,TPS)的涂层材料导热系数反演辨识方法。根据Hot-Disk实验测试原理,建立基体-涂层-探头整体的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结... 针对涂层-基体一体化的双层结构,为测试评估其中涂层材料的导热性能,提出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transient plane source,TPS)的涂层材料导热系数反演辨识方法。根据Hot-Disk实验测试原理,建立基体-涂层-探头整体的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结合测量过程中的瞬时温升数据信息,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反演辨识获得涂层材料的导热系数;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论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能够有效获得涂层导热系数,测试反演的数值偏差小于4.0%。最后,实际测量和反演辨识获得了一种涂层材料常温至773 K的导热系数,随温度提高呈现增大趋势,数值范围为0.18~0.29 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导热系数 瞬态平面热源法(TPS) 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 粒子群算法 反演辨识
原文传递
一种耐高温多层热防护结构的优化设计与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飞 王秦阳 +1 位作者 孙创 康宏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5-1082,共8页
为解决高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剧烈的气动加热问题,以“高温防热层+隔热缓冲层+核心隔热层”顺序设计的一体化多层热防护结构的传热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温环境下热防护结构内部一维非稳态导热-辐射耦合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 为解决高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剧烈的气动加热问题,以“高温防热层+隔热缓冲层+核心隔热层”顺序设计的一体化多层热防护结构的传热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温环境下热防护结构内部一维非稳态导热-辐射耦合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高温环境下热防护结构各层的温度分布。利用不同热防护材料的隔热性能差异,针对构建的热防护结构,提出了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以轻质多层热防护结构总质量和总厚度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方案,得到了多层结构的最优几何参数,并通过实验考核了优化后热防护结构的防隔热性能。实验表明:该结构可耐受1 473 K的高温1 800 s而背温不超过37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热防护结构 高温环境 气动加热 结构优化 实验考核
原文传递
生活污泥炭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唐雪娇 章鹏鹏 +5 位作者 徐曹磊 王钦扬 王常艳 戚威 袁新意 摆雯斌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55,共6页
生活污泥产生量极大,将其热解制备污泥炭作为吸附材料是资源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改性提高污泥炭的吸附性能,拓展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天津市某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制备污泥炭,并通过草酸改性从物理、化学两方面同时提升其吸附... 生活污泥产生量极大,将其热解制备污泥炭作为吸附材料是资源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改性提高污泥炭的吸附性能,拓展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天津市某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制备污泥炭,并通过草酸改性从物理、化学两方面同时提升其吸附性能,并分析机理.改性后的污泥炭对甲基橙污染物的吸附量为18.84 mg·g^-1,较改性前提升了33%,效果显著,而且具有用量小、吸附速率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测试、动力学分析研究、等温吸附过程研究验证了改性前后吸附机制由物理吸附为主,单层与多层吸附并存转变为多种吸附机制并存,以配位作用和静电作用为主,并存物理吸附,为进一步深入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泥炭 草酸改性 改性机理 吸附性能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高温瞬态热响应的石英窗口导热系数反演 被引量:2
7
作者 石宇 夏新林 +2 位作者 陈学 王秦阳 康宏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5-764,共10页
提出一种利用高温加热下瞬态热响应信息来同时反演石英窗口在不同温度下导热系数的方法。结合实验测试过程,首先建立石英窗口-石墨板-石英窗口三明治结构高温非灰体辐射-导热耦合传热模型。再通过实际测试温度响应结果和材料光谱辐射特... 提出一种利用高温加热下瞬态热响应信息来同时反演石英窗口在不同温度下导热系数的方法。结合实验测试过程,首先建立石英窗口-石墨板-石英窗口三明治结构高温非灰体辐射-导热耦合传热模型。再通过实际测试温度响应结果和材料光谱辐射特性参数,构建石英窗口导热系数的遗传算法反演辨识模型。采用1100 K加热条件下实验数据,反演辨识获得了常温至1100 K石英窗口导热系数介于1.35~2.58 W/(m·K),并拟合出高温导热系数关联式。结果表明:该材料辐射对导热系数影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1100 K下辐射影响占比16.12%。最终通过变工况的高温传热过程测试,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及导热系数数据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窗口 瞬态热响应 导热系数 辐射-导热耦合传热 非灰体
原文传递
An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study of twin structure in hsianghualite
8
作者 ZHAO ShanRong XU HaiJun +2 位作者 wang qinyang LU Lian XU C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53-57,共5页
Hsianghualite (Ca 3 Li 2 [BeSiO 4 ] 3 F 2 , I 2 1 3) is the first new mineral discovered in China in 1958 and is very precious due to its rare occurrence in the Earth.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about hsianghualite dur... Hsianghualite (Ca 3 Li 2 [BeSiO 4 ] 3 F 2 , I 2 1 3) is the first new mineral discovered in China in 1958 and is very precious due to its rare occurrence in the Earth.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about hsianghualite during these years. The authors measured the complex morphology of hsianghualite and found a twin structure in hsianghualite crystal by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EBSD) technique. The pole figur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win relationship. The twin law of hsianghualite is the twin plane {110}. This twin law is the same as that proposed by crystallographic theoretic analysis in the previous work. EBSD experi- mental study verified our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twin structure in the previous work. The twin structure in hsianghualite has never been reported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is mineral in 1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IANGHUALITE crystal morphology crystal symmetry TWIN EBS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