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水溶性稠油降黏剂的优选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凯 周文胜 +5 位作者 王泰超 刘晨 耿艳宏 潘岳 魏子扬 黎慧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56,共5页
为了满足辽河油田稠油开采过程中对高效降黏剂的需求,以黏度和降黏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考察5种水溶性降黏剂[AR-815(S-1,阴离子型)、POI/PL-1(S-2,阴离子/非离子型)、DHF(S-3,阴离子型)、AE-169(S-4,非离子型)、RO-1(S-5,非离子型)]... 为了满足辽河油田稠油开采过程中对高效降黏剂的需求,以黏度和降黏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考察5种水溶性降黏剂[AR-815(S-1,阴离子型)、POI/PL-1(S-2,阴离子/非离子型)、DHF(S-3,阴离子型)、AE-169(S-4,非离子型)、RO-1(S-5,非离子型)]对辽河稠油的降黏效果及其耐温抗盐性优选了水溶性降黏剂,并将优选的降黏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筛选了最优稠油降黏剂,并进行了微观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80℃、油水体积比70∶30的情况下,S-1数S-5水溶性降黏剂对原油的最佳降黏质量分数分别为0.5%,0.25%,0.75%,0.5%,和0.3%,降黏率为98.63%数99.72%;在最佳降黏质量分数下,降黏剂S-4和S-5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降黏率基本不受温度和矿化度的影响。0.5%AOS(α-烯烃磺酸盐)+0.3%S-5复配体系对稠油的降黏率最高,降黏率为99.64%,且该复配体系的耐温性和耐盐性好,在200℃、15000 mg/L条件下恒温放置3 d后对稠油的降黏率保持不变。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0.5%AOS+0.3%S-5复配体系段塞驱替后,剩余油明显减少,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溶性降黏剂 耐温性 耐盐性 复配体系 微观驱替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多元热流体吞吐后转火驱开发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泰超 朱国金 +2 位作者 王凯 谭先红 郑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105,共6页
针对NB35-2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部分井日产油量降低、回采水率及回采气率升高、井底流压较低的现象,从生产井生产特征出发,将低效井作为转火驱开发研究对象,分析低效原因。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多组分转化关系的火驱数学模型,... 针对NB35-2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部分井日产油量降低、回采水率及回采气率升高、井底流压较低的现象,从生产井生产特征出发,将低效井作为转火驱开发研究对象,分析低效原因。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多组分转化关系的火驱数学模型,充分利用现有井网条件,以提高火驱单井产能及累计产油量为出发点,优选适合海上稠油火驱的井网类型及驱替模式,论证大井距火驱开发的可行性,并对注采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口不同类型低效井转驱后累计增油13.1×10^4m^3,且边部储量得到有效动用,边部转驱单井累计产油达到12.4×10^4m^3,开发具有一定经济性,满足海上稠油热采少井、高产开发要求。研究结果可对海上稠油油藏开发方式转换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多元热流体吞吐 火驱 开发方式转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上底水稠油油藏火驱开发井网参数优化及应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泰超 王凯 +2 位作者 朱国金 田冀 郑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8-115,共8页
为了解决底水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周期产油量低、底水脊进严重导致的无效热循环等问题,以渤海油田L区块为例,对典型底水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开发进行了探索。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考虑8组分转化关系的火驱方程,对一维燃烧管实验... 为了解决底水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周期产油量低、底水脊进严重导致的无效热循环等问题,以渤海油田L区块为例,对典型底水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开发进行了探索。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考虑8组分转化关系的火驱方程,对一维燃烧管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确定了化学反应方程中关键动力学参数;通过对不同井网火驱开发效果的对比,揭示了水平井线性井网这一新型火驱注采井网不仅具有技术可行性,同时具有火线推进速度快、稳定泄油时间长等优势,满足海上稠油油藏"少井高产"的开发要求;结合底水油藏开发特点,优化了井网参数,并利用矿场模型对渤海油田L区块整体开发指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采用水平井线性井网、接替式的火驱开发模式可以有效维持油藏压力,抑制底水的脊进,延长稳产时间,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海上底水稠油油藏应用具有可行性和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底水稠油油藏 火驱 数值模拟 水平井线性井网 应用潜力
下载PDF
基于稠油火驱机理改进的数值模拟方程
4
作者 王泰超 朱国金 +2 位作者 谭先红 王凯 谢昊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6,共7页
为解决火驱数值模拟组分间转换关系复杂、收敛性差、结果精度低等问题,从火驱燃料沉积角度出发,将反应方程改进为稠油裂解和焦炭燃烧反应方程,并建立具有重复性和准确性的燃料沉积量室内实验方法,求取稠油裂解沉积量,拟合得到改进的模... 为解决火驱数值模拟组分间转换关系复杂、收敛性差、结果精度低等问题,从火驱燃料沉积角度出发,将反应方程改进为稠油裂解和焦炭燃烧反应方程,并建立具有重复性和准确性的燃料沉积量室内实验方法,求取稠油裂解沉积量,拟合得到改进的模拟方程。结果表明:改进模型更加合理,其粗化后与室内实验结果、加密后的经典方程模型温度场、燃烧前缘分布等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可以真实地描述高温氧化过程,且运算时间大幅度降低。该研究成果对火驱方案编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动力学方程 数值模拟 燃料沉积量 氧化前缘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产量确定新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郑伟 谭先红 +2 位作者 王泰超 朱国金 张利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48,共5页
针对目前蒸汽吞吐产量预测模型假设条件简单、普适性差等问题,一般采用测试法和类比法综合确定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由于目前海上油田通常只开展常规测试,无法直接获得热采开发初期产量。笔者提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 针对目前蒸汽吞吐产量预测模型假设条件简单、普适性差等问题,一般采用测试法和类比法综合确定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由于目前海上油田通常只开展常规测试,无法直接获得热采开发初期产量。笔者提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确定新方法,建立蒸汽吞吐相对于常规开发的初期产量倍数预测模型,通过蒸汽吞吐产量倍数,将常规测试确定的产量转化为蒸汽吞吐产量。研究表明,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主要受储集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注入强度、蒸汽干度等因素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建立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与油藏地质参数及注入参数之间的非线性预测模型,该模型经实际生产数据验证,预测误差小于5%,可靠性高,能够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热采 蒸汽吞吐 测试产量 初期产量 产量倍数 预测模型
下载PDF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方法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帅 王泰超 +2 位作者 甘云雁 李昊 夏阳 《石化技术》 CAS 2019年第11期52-52,178,共2页
本文综述了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方法,包括细管实验法、经验公式概算法。综合评价了油田二氧化碳驱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为油田进行二氧化碳混相驱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最小混相压力 细管实验 经验公式概算
下载PDF
Theoretical 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Steam Temperature on Heavy Oil/Steam Interface Behaviors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7
作者 YANG Renfeng CHEN Dongsheng +5 位作者 ZHENG Wei MIAO Tingting LIU Fan wang taichao CHEN Hengyuan CHENG To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179-2195,共17页
The interfacial behavior between heavy oil and steam is one of the vital pointe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steam injection for heavy oil recovery.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 interaction bet... The interfacial behavior between heavy oil and steam is one of the vital pointe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steam injection for heavy oil recovery.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y oil and steam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remain elusive.Herein,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molecular-scale interaction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heavy oil droplet and steam phase at high temperatures(473 K,498 K,523 K,and 548 K)vi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ial thickness between heavy oil droplet and steam phase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emperature,while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decreases constantly.Moreover,high temperature can damage hydrogen bonds,resulting in lower interaction energy between heavy oil droplet and steam phase.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y oil fractions and steam phase can be weakened by high temperature.Furthermore,the evolutions of interface are directly observed by the two-dimension density cloud map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and the mean square displacement and self-diffusion coefficient demonstrate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heavy oil fractions and steam.In particular,the heavy oil/steam systems with asphaltenes at the interface are more likely to achieve high diffusivity and emulsifying capacity.This work provides a molecular-level insigh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mechanisms of heavy oil/steam systems during a steam injec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acial behavior heavy oil STEA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