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菏泽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力量融入实践与启示——基于“武术+”理论的应用
1
作者 朱礼金 王文科 +1 位作者 徐振营 刘新民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0期111-114,118,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武术+”理论,梳理了菏泽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力量融入培养的概况,总结经验并提出启示。菏泽依托武术之乡域特色,发挥体育社会力量的服务功能,推进武术专业人才转型发展,...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武术+”理论,梳理了菏泽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力量融入培养的概况,总结经验并提出启示。菏泽依托武术之乡域特色,发挥体育社会力量的服务功能,推进武术专业人才转型发展,实施基层体育跨界选材的人才战略,形成了菏泽模式。启示:畅通多元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构建地域特色的社会力量融入新模式;加强基层教、体部门的深度协作,建立联合选拔培养机制;搭建体育社会组织新平台,强化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社会力量 “武术+” 菏泽模式
下载PDF
饱和状态下硫酸复盐的反应研究
2
作者 王文科 熊天兵 +1 位作者 王星浩 马海生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3期39-44,共6页
文章研究了饱和状态下硫酸盐之间存在的部分反应,是非饱和态下较难发现的。该反应存在一定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该反应可以为复合肥料的生产提供研究资料,特别是硝硫基复合肥中使用大量的硝铵磷、硫酸钾、硫酸铵、硫酸锰、硫酸... 文章研究了饱和状态下硫酸盐之间存在的部分反应,是非饱和态下较难发现的。该反应存在一定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该反应可以为复合肥料的生产提供研究资料,特别是硝硫基复合肥中使用大量的硝铵磷、硫酸钾、硫酸铵、硫酸锰、硫酸镁等原料,复合肥中硫酸盐是以硫酸复盐的形式存在而非以简单化合物混合而成,会影响到复合肥产品强度与储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溶液 硫酸复盐 结晶水
下载PDF
早期抗阻力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文科 王方 +1 位作者 汤治中 曾云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91-596,共6页
目的运动康复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手段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抗阻力训练在SCI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2年3月—2023... 目的运动康复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恢复正常运动功能,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手段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抗阻力训练在SCI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2年3月—2023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SCI患者76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SCI分级,将其分为A~D 4类。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8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35~68岁,平均50.0岁;分级A、B、C、D类分别有9、7、8、14例;试验组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35~68岁,平均49.9岁;A、B、C、D类分别有7、9、8、14例。对照组仅进行传统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额外进行为期1个月的抗阻力训练。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前后对患者均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检查与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以此判断早期抗阻力训练的疗效。结果经过为期1个月的康复训练干预,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在训练后的SCI恢复效果显著,其SEPs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训练后,试验组患者胫骨前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的SCI患者康复前后MBI评分比较,病程<1个月、1~3个月、4~6个月、7~12个月的SCI患者MBI评分均明显升高[(50.6±14.5)分vs.(64.4±20.1)分、(57.3±13.5)分vs.(73.9±17.0)分、(51.9±13.2)分vs.(65.7±16.6)分、(45.5±10.4)分vs.(55.4±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训练时间的不断累积与延长,各组SCI患者的SEPs波形潜伏期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早期抗阻力训练应用于SCI患者的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抗阻力训练 康复治疗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近水面温湿度变化特征及水面蒸发量计算差异性分析
4
作者 王周锋 高一博 +3 位作者 王文科 方圆 寇晓梅 高繁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5期618-625,共8页
水面蒸发是水循环的主要途径之一,气象要素是影响水面蒸发的重要因素。为分析温度和湿度与水面蒸发量的关系,通过野外试验对水面上25 cm和35 cm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同时,利用修正的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了水面蒸发量,并与气... 水面蒸发是水循环的主要途径之一,气象要素是影响水面蒸发的重要因素。为分析温度和湿度与水面蒸发量的关系,通过野外试验对水面上25 cm和35 cm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同时,利用修正的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了水面蒸发量,并与气象站数据计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近水面不同高度处相对湿度与气象站监测结果差异显著,差值均值在12%左右;近水面处气温和气象站监测气温的差异与距离水面高度有关,水面上25 cm和35 cm处气温和气象站气温的差值分别为(1.5±1.0)℃和(1.8±2.0)℃。水面蒸发量计算结果表明:气象站气象数据计算的水面蒸发量最大,而利用水面上25 cm和35 cm处气温和相对湿度计算的水面蒸发量近似。本研究为利用气象站数据计算水面蒸发量及结果修正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气温 降雨量 水面蒸发
下载PDF
自蔓延高温合成先进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正宁 喇培清 +4 位作者 孟倩 王鸿鼎 王文科 康纪龙 蒲永亮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6-73,共8页
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技术利用反应体系自身的放热来维持反应的进行,是高效低成本制备特殊性能先进材料的方法之一。本文概述了自蔓延高温反应的燃烧机理,通过热力学计算证明了反应体系自加热实现高温的可能性,并介绍了化学计量数、反应... 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技术利用反应体系自身的放热来维持反应的进行,是高效低成本制备特殊性能先进材料的方法之一。本文概述了自蔓延高温反应的燃烧机理,通过热力学计算证明了反应体系自加热实现高温的可能性,并介绍了化学计量数、反应物料量、保护气压力、反应物料颗粒大小、坯料密度和点火方式等工艺参数对SHS反应的影响,综述了SHS在无机非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块体合金等材料制备中的研究新进展,最后总结了现有SHS的一些技术瓶颈、工艺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路径,并分析了该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所需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高温合成 无机非金属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 块体合金
下载PDF
保定平原地下水均衡要素变化解析
6
作者 井江楠 王文科 +3 位作者 段磊 马嘉骏 马稚桐 石涵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126,共12页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及地下水压采工作的落实,华北平原局部地下水位逐步回升,然而地下水均衡要素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以华北平原典型区域南水北调受水区保定平原为例,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地下水补给项和排泄项,...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及地下水压采工作的落实,华北平原局部地下水位逐步回升,然而地下水均衡要素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以华北平原典型区域南水北调受水区保定平原为例,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地下水补给项和排泄项,应用因子分析法分析1975—2019年地下水均衡要素变化的原因,根据最优开采系数法计算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和压采资源量,为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调控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近40 a来,保定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总体呈负均衡状态,主要发生变化的地下水均衡要素有渠灌入渗、渠系渗漏、井灌回归、河道渗漏、降水入渗和人工开采;人类活动是影响地下水均衡要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为77.20%;2011—2019年地下水储水量逐渐增多,此时地下水水位埋深增加速率减小、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积逐渐减小、白洋淀湿地面积逐步恢复;保定平原地下水资源的最优开采系数为0.6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和压采量的范围分别为8.89×10^(8)~11.35×10^(8) m^(3)/a和2.68×10^(8)~5.14×10^(8) m^(3)/a。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平原 地下水均衡要素 变化特征 驱动力 开采系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堡寨淖湖盆系统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
7
作者 卢艳莹 王文科 +3 位作者 赵明 马稚桐 闫姿呈 井江楠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2-280,共9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盆生态系统是流域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格局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湖盆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其变化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为探究湖盆生态环境空间变异及其驱动力,以鄂尔多斯盆地毛...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盆生态系统是流域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格局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湖盆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其变化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为探究湖盆生态环境空间变异及其驱动力,以鄂尔多斯盆地毛乌素沙地堡寨淖为研究区,采用原位动态监测、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堡寨淖湖盆地区典型植被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地下水文过程与湖岸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结果表明,堡寨淖湖盆生态系统由4种分带类型组成,分别是湖泊带、湖泊近岸波动带、湖岸滩地带和湖岸风沙滩地带,地下水位埋深从湖泊带至湖岸风沙滩地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植被类型由喜水耐盐植物过渡到耐旱植被,证实湖岸植被的存在显著地影响地下水流系统的循环模式,湖泊与地下水转化主要发生在局部水流系统,造成地下水对湖泊补给量明显减小。研究结果可以为旱区湖泊波动带-风沙滩地带植被物种多样性以及植被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湖盆系统 生态环境变化 驱动力 互馈机制
下载PDF
巨野矿区煤矿工业广场及井筒变形观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深 王文科 +2 位作者 祝友生 付长科 况联飞 《建井技术》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基于长期观测成果分析了巨野矿区煤矿工业广场及井筒变形,得出受主采工作面布置(位于工业广场东南侧)及采矿活动引起的疏排水影响,工业广场各控制点平面位移整体呈东南方向发展,且向东位移剧烈(年均约34 mm)。沉降观测数据显示工业广场... 基于长期观测成果分析了巨野矿区煤矿工业广场及井筒变形,得出受主采工作面布置(位于工业广场东南侧)及采矿活动引起的疏排水影响,工业广场各控制点平面位移整体呈东南方向发展,且向东位移剧烈(年均约34 mm)。沉降观测数据显示工业广场基准点的日均沉降达0.2 mm,约为徐州大屯矿区的4.3倍,且井筒附近点还发生了日均约0.02 mm的相对下沉。工业广场投产至今绝对沉降量值达506 mm,该数值已接近井壁破裂警戒数值(表土厚度的1.5‰为810 mm)。不同深度位置主、副井井筒均整体呈东南方向移动,但位移定量数值小于工业广场地表。以上观测分析结论对确保该地区类似地层煤矿新井建设与后续安全运维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广场 井筒 变形观测 沉降 偏斜
下载PDF
基于多种先验结合的图像盲去模糊方法
9
作者 曹胜芳 胡红萍 +1 位作者 王文科 宋娜 《测试技术学报》 2023年第4期362-368,共7页
针对传统图像盲去模糊方法中部分细节复原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暗通道先验、梯度先验以及强度先验的图像盲去模糊方法。该方法利用清晰图像本身的稀疏性以及边缘信息的稀疏性,结合清晰图像暗通道的稀疏性,在不同权重下对清晰图... 针对传统图像盲去模糊方法中部分细节复原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暗通道先验、梯度先验以及强度先验的图像盲去模糊方法。该方法利用清晰图像本身的稀疏性以及边缘信息的稀疏性,结合清晰图像暗通道的稀疏性,在不同权重下对清晰图像以及模糊核进行约束。通过交替迭代的方式更新潜影和模糊核,以估计出的最精细的模糊核结合非盲去模糊方法最终得到去模糊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图像去模糊质量有所提升,有效地恢复了图像的一些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先验 梯度先验 暗通道先验 半二次分裂算法 图像盲去模糊
下载PDF
区域供冷输配一级泵系统能耗量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荣光 王文科 +3 位作者 朱江 丁艳虹 江绍辉 张伟 《暖通空调》 2023年第12期93-98,47,共7页
基于管网动力学数学模型,以某城市综合体区域供冷项目为例,定量分析了区域供冷输配一级泵系统在输送管网始端定压差和末端定压差2种不同控制方案下的全年逐时运行能耗。结果表明,相比始端定压差方案,末端定压差方案的年运行耗电量低29.7... 基于管网动力学数学模型,以某城市综合体区域供冷项目为例,定量分析了区域供冷输配一级泵系统在输送管网始端定压差和末端定压差2种不同控制方案下的全年逐时运行能耗。结果表明,相比始端定压差方案,末端定压差方案的年运行耗电量低29.7%。该工程末端定压差方案具有负荷调节精度高、运行能耗低的优点,建议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供冷 一级泵系统 定压差控制 输配能耗 综合体建筑
下载PDF
方阵倾角变化对基站供电系统低碳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王文柯 杨晓辉 +3 位作者 辛利军 臧紫坤 邓晓峰 邓福伟 《电气应用》 2023年第7期9-17,共9页
为分析倾角变化对固定式基站光伏供电系统低碳经济的影响,首先对各向同性、各向异性及Klein和Theilacker(KT)提出的三种斜面辐射计算模型得到的总辐射值与真实值进行欧氏距离(ED)分析,再通过对比得出最合适的理论研究模型。利用电站输... 为分析倾角变化对固定式基站光伏供电系统低碳经济的影响,首先对各向同性、各向异性及Klein和Theilacker(KT)提出的三种斜面辐射计算模型得到的总辐射值与真实值进行欧氏距离(ED)分析,再通过对比得出最合适的理论研究模型。利用电站输出功率模型建立系统减排及发电收益计算模型,提出蓄电池均衡充放电系数计算蓄电池损失成本,通过模型计算倾角变化时基站供电系统减排量、发电收益以及损失成本的对应值。最后,利用Visio画出变化曲线图,从平衡系统经济性与低碳性的角度确定最佳倾角的取值范围。以广州、敦煌为例,广州地区各向同性、各向异性与KT三种模型的ED分别为242.90、181.66和135.65,而敦煌地区为295.50、156.21、213.48。广州、敦煌两地最佳倾角取值范围分别为20°~50°和4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通信基站 方阵倾角 均衡系数 低碳经济
下载PDF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 被引量:32
12
作者 彭建兵 兰恒星 +6 位作者 钱会 王文科 李荣西 李振洪 庄建琦 刘鑫 刘世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9-201,共13页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的体系完善的宜居黄河研究科学架构,并对这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其中,(1)安全黄河立足于工程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2)绿色黄河立足于水文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3)生态黄河立足于环境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4)和谐黄河立足于资源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体系;(5)智慧黄河立足于大数据及信息科学,研究黄河流域地学信息集成与智慧决策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这5个部分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宜居黄河的核心关键问题,从而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黄河 科学构想 安全黄河 绿色黄河 生态黄河 和谐黄河 智慧黄河
下载PDF
渭河陕西段抗生素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涛 周敏 +4 位作者 杨胜科 王宗周 王润泽 王文科 赵亚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5-91,共7页
为了研究渭河流域抗生素的污染和分布状况,在其干流、支流及主要排污口采集41个水样、35个沉积物样品,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磺胺甲唑(SMZ)、土霉素(OTC)、诺氟沙星(NOR)、金霉素(CTC)、美满霉素(MC) 5种抗生素的... 为了研究渭河流域抗生素的污染和分布状况,在其干流、支流及主要排污口采集41个水样、35个沉积物样品,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磺胺甲唑(SMZ)、土霉素(OTC)、诺氟沙星(NOR)、金霉素(CTC)、美满霉素(MC) 5种抗生素的残留浓度水平。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残留水平均依次为SMZ>OTC>NOR>CTC>MC,浓度最高点均在排污口;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渭河流域抗生素残留处于中等水平;渭河流域抗生素主要来自排污口及畜禽养殖场废水排放; OTC、CTC、NOR和SMZ对3种敏感物质鱼、水蚤、绿藻的风险商值RQs均低于0.1,说明这4种抗生素均处于低风险水平,排污口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商值RQs均高于干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水体 沉积物 渭河流域
下载PDF
岩溶洞穴交互带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芳 姜光辉 +1 位作者 王文科 刘绍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岩溶地区以管道流为主的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常常引起地下水与地表水间快速且频繁的交互与转化,并因此引发水环境退化问题。文章引用并拓展地表水文学和水文生态学中交互带的概念,提出南方岩溶地区管道流与其他类型水体交互的场所为... 岩溶地区以管道流为主的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常常引起地下水与地表水间快速且频繁的交互与转化,并因此引发水环境退化问题。文章引用并拓展地表水文学和水文生态学中交互带的概念,提出南方岩溶地区管道流与其他类型水体交互的场所为岩溶洞穴交互带,并依据交互带的水流类型和交互方式,划分为泉口交互带、天窗交互带、落水洞交互带和管道交互带4种类型;且以泉口交互带和天窗交互带为重点,采用水文和水化学在线监测、现场测试、流量测量,结合水化学、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分析鉴定,剖析了交互带的水文、水化学特征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岩溶洞穴交互带的水文功能有弱化趋势;泉口交互带的污染物降解能力明显,水化学功能尚能发挥作用;水生生物功能在退化,主要是由水文功能弱化导致的。水文功能弱化是岩溶洞穴交互带环境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建议在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中重视交互带,探索交互带的探测和监测技术,通过有效管理改善交互带的环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洞穴 管道流 交互带 水资源管理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裸地与植被覆盖下非冻结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佳 王文科 +3 位作者 赵明 马稚桐 侯昕悦 李婉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42,共9页
在水资源短缺的沙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是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控制因子,正确认识沙地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是促进沙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利用原位试验观测、经典统计学分析和聚类分析... 在水资源短缺的沙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是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控制因子,正确认识沙地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是促进沙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利用原位试验观测、经典统计学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有无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剖面水分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植物生长对土壤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6年非冻结期内,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时,裸地与植被覆盖情况下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可将0~350 cm土层划分为气候影响层、过渡层与地下水影响层。裸地剖面平均含水率为23.59%,变异系数为4.24%,属于弱变异,剖面含水率在观测期间明显上升,并在8月中旬强降雨时上升速率达到最大;植被覆盖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率为17.74%,变异系数为15.61%,属于中等变异,剖面含水率在观测期间显著下降,在8月沙柳发育成熟后剖面含水率下降最快。在垂向深度上,植被对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影响近似呈高斯曲线变化,对过渡层含水率的影响最大,占总影响的50%以上,对气候影响层与地下水影响层的影响相对较小,且随着植物生长,气候影响层受到的相对影响逐渐减弱,地下水影响层受到的相对影响逐渐增强。研究成果可为半干旱区毛乌素沙地合理的水资源调控以及沙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 裸地 植被覆盖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12Cr/30Cr2Ni4MoV异质接头低周疲劳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建坤 尚春强 +3 位作者 吴海峰 王文科 曹天兰 张建勋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3,I0002,共9页
文中研究了12Cr/30Cr2Ni4MoV异质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室温低周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母材12Cr的显微组织是板条状回火马氏体,母材30Cr2Ni4MoV是板条状回火马氏体和粒状回火贝氏体,过渡层和焊缝的显微组织为粒状回火贝氏体,且焊... 文中研究了12Cr/30Cr2Ni4MoV异质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室温低周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母材12Cr的显微组织是板条状回火马氏体,母材30Cr2Ni4MoV是板条状回火马氏体和粒状回火贝氏体,过渡层和焊缝的显微组织为粒状回火贝氏体,且焊缝由柱状晶区与等轴晶区交替构成.30Cr2Ni4MoV比12Cr有更高的显微硬度,过渡层的硬度最低,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梯度变化.12Cr,30Cr2Ni4MoV和过渡层的低周疲劳性能表现为循环软化特征,焊缝循环初期硬化随后软化;过渡层的疲劳过渡寿命最高;12Cr与过渡层之间的熔合界面是整个异质焊接接头低周疲劳最薄弱环节;焊缝柱状晶区的晶界或亚晶界分布的第二相粒子与基体的不协调变性,容易萌生疲劳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焊接接头 低周疲劳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下载PDF
改进型有限分析法模拟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在勇 王文科 +3 位作者 陆彦玮 宫程程 冉彬 武泽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5-61,共7页
近年来有限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模拟土壤水分运移。混合型有限分析法通常使用一阶有限差分近似代替Richards方程中的时间导数项。尽管这种方法与其他的数值方法(例如有限差分法)相比,能获得精确度更高的数值解,但是当需要精细刻画陡峭湿... 近年来有限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模拟土壤水分运移。混合型有限分析法通常使用一阶有限差分近似代替Richards方程中的时间导数项。尽管这种方法与其他的数值方法(例如有限差分法)相比,能获得精确度更高的数值解,但是当需要精细刻画陡峭湿润锋面向下传输过程时,需要对时间项的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该研究提出一种从时域和空间域获取局部解析解的改进型有限分析计算格式来克服上述问题。将改进的有限分析法的数值解、混合型有限分析的数值解、有限差分数值解与解析解定量化对比研究发现,改进型有限分析计算格式在较大空间步长条件下(空间步长为10 cm),能够获得精度较好的数值解,且能更好地控制质量平衡误差。此外,改进的有限分析法能获得与现有的软件(VSAFT2)相似的计算结果。该研究能为包气带水分运移模拟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推动区域土壤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运移 有限分析法 包气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蒸散发水源组成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周锋 王文科 李俊亭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地表蒸散发是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GSSPAC)中水分和能量传输的纽带,也是研究陆面水量平衡的关键环节。受气象条件、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蒸散发过程机理复杂、时空变异性大,是目前水循环研究的热点... 地表蒸散发是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GSSPAC)中水分和能量传输的纽带,也是研究陆面水量平衡的关键环节。受气象条件、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蒸散发过程机理复杂、时空变异性大,是目前水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围绕蒸散发水源组成和测定方法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得到以下认识:(1)蒸散发的水分来源及其组成逐渐明确,地表水(河流、湖泊等)、土壤水、地下水和植被截留的水分是蒸散发主要的水分来源;(2)蒸散发测定方法可分为水文学方法、植物生理学方法、微气象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研究蒸散发过程和驱动机制等方面具有优势;(3)不同蒸散发测定方法适用的时空尺度不同,可以综合多种测定方法获取更为可靠的蒸散发数据。根据蒸散发测定研究的现状,下一步应该加强GS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耦合机制的研究,并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厘清水分、能量和物质循环和流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另外,通过不同气候和地貌单元上监测网络的建设,可以获取多重影响因素交互下的蒸散发变化规律与基础数据,以期为大尺度、精细化蒸散发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水循环 水分来源 测定方法
下载PDF
基于蒸渗仪和解析法估算毛乌素沙地潜水蒸发量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文科 尹红美 +1 位作者 黄金廷 李俊亭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共6页
地下水蒸发是旱区地下水均衡计算中重要的排泄项之一。由于包气带水分运移高度非线性且大气—地表界面动力学过程复杂,估算潜水蒸发量一直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难题之一。利用内蒙古乌审旗河南乡均衡试验场E601型蒸渗仪,建立了毛乌素沙地... 地下水蒸发是旱区地下水均衡计算中重要的排泄项之一。由于包气带水分运移高度非线性且大气—地表界面动力学过程复杂,估算潜水蒸发量一直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难题之一。利用内蒙古乌审旗河南乡均衡试验场E601型蒸渗仪,建立了毛乌素沙地水面蒸发及4种典型岩性(风化砂岩K_(1)、萨拉乌苏组砂Qp^(al+l)、砂质壤土Qh^(l)、风积沙Qh^(eol))的饱和土蒸发原位试验,结合长期观测获取的大量数据,开展了地下水蒸发与水面蒸发、埋深的关系和地下水蒸发量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4种典型岩性(风化砂岩、萨拉乌苏组砂、砂质壤土、风积沙)饱和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比值分别为0.60,0.77,0.47,0.88,表明不同岩性的饱和裸土的蒸发强度不等于自由水面的蒸发强度;实际计算裸土蒸发强度时,不能以自由水面蒸发强度作为参考点,如果运用,必须校正。(2)利用蒸渗仪观测数据和土壤水运动方程稳态解析解,获得4种典型岩性(风化砂岩、萨拉乌苏组砂、砂质壤土、风积沙)潜水稳定蒸发计算的关键经验系数c,分别为628932.63,165058.71,48948.21,1525104.031 m^(-2)。(3)利用稳定蒸发公式确定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区四种典型包气带岩性(风化砂岩、萨拉乌苏组砂、砂质壤土、风积沙)潜水极限蒸发深度约为60 cm,结果得到了室内非稳态蒸发试验的佐证,为研究区水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 地下水 蒸渗仪 解析法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非饱和带二氧化碳入侵对表生植物及土壤的影响
20
作者 潘颖 赵晓红 +5 位作者 王文科 邓红章 韩枫 罗平平 杨雨萌 张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0-189,共10页
非饱和带属于地球关键带,与人类生存环境及安全健康关系密切,而CO_(2)对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探索高浓度CO_(2)入侵非饱和带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基于长安大学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CO_(2)试验平台,向种植有5... 非饱和带属于地球关键带,与人类生存环境及安全健康关系密切,而CO_(2)对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探索高浓度CO_(2)入侵非饱和带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基于长安大学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CO_(2)试验平台,向种植有5种典型植物(黑麦草、小麦、玉米、豌豆和苋菜)的土壤中长期注入浓度为5%、10%和15%的CO_(2)气体,评估CO_(2)入侵对植物和土壤的潜在影响。对表生植物及土壤样品(深度为20~30 cm)的理化性质分析表明:高浓度CO_(2)明显抑制了植物的生长,会导致植株高度、叶片数和果实重量下降;土壤矿相和理化性质也有微小变化,表现为土壤pH值的变化以及氮、有效钾、有效磷等的减少。通过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渗透调节作用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不同的植物对CO_(2)胁迫表现出不同且复杂的响应,总体上C3单子叶植物黑麦草和C4单子叶植物玉米显示出比其他植物更高的敏感性,表明它们有潜力作为评估CO_(2)生态影响的指示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带 CO_(2)入侵 生态环境安全 植物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