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州湾氮、磷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及时空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有霄 钟萍丽 +3 位作者 于格 邹立 郑洋 李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5-97,共13页
考虑"陆源产生-河流输移-入海输出"的整体过程,根据土地利用、农业人口和畜禽养殖等数据,利用输出系数模型(ECM)模拟估算胶州湾海岸带2000—2013年氮、磷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比河流入海实测值与模型模拟... 考虑"陆源产生-河流输移-入海输出"的整体过程,根据土地利用、农业人口和畜禽养殖等数据,利用输出系数模型(ECM)模拟估算胶州湾海岸带2000—2013年氮、磷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比河流入海实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获取氮、磷非点源污染入海系数。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岸带各入海河沿岸氮、磷负荷年际下降趋势明显,空间上则呈现出"北高南低",耕地和农业人口是主要污染源;氮、磷入海通量与陆源污染负荷分布规律一致,氮、磷污染的入海系数均在0.6以上。河流及其流经区的空间异质性导致入海系数的差异化,其自然净化过程会对氮、磷污染物造成损失。因此为有效地缓解胶州湾海岸带非点源污染现状,应将源头控制、过程修复与末端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胶州湾海岸带 输出系数模型 时空分布 入海系数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近40 a广西边疆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及地形梯度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有小 刘少坤 +3 位作者 陆汝成 林树高 梁庆璇 包博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86-1595,共10页
以广西边疆地区198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高程(DEM)数据为基础,通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对广西边疆近40 a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探... 以广西边疆地区198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高程(DEM)数据为基础,通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对广西边疆近40 a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探究“三生”空间功能转型及地形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研究期内,生活空间扩大9134.97 hm^(2),而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分别缩减3899.60和5235.40 hm^(2),生态和生产空间被生活空间挤压。(2)景观生态风险表现为整体风险程度较低,而部分地区生态风险呈现先加剧后减缓的态势。(3)农业生产空间-林地生态空间和城乡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的用地功能转型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01%和0.21%。(4)从景观生态风险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看,海拔和坡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程度成反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区域“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地形梯度 广西边疆地区
下载PDF
1995-2018年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有小 刘少坤 +1 位作者 林树高 陆汝成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98,共9页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土地转移矩阵、生态风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广西与越南接壤的8个县(市、区)的土地变化的生态风险异质性特征,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域土地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平均综合...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土地转移矩阵、生态风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广西与越南接壤的8个县(市、区)的土地变化的生态风险异质性特征,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域土地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平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为3.40%,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从1995年的0.832 Nat增加至2018年的0.877 Nat,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征变化较大。(3)研究区土地利用存在30种相互转化类型,各地类土地利用转移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转出地类以建设用地和草地为主。(4)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年均值从1995年的0.187上升至2018年的0.196,由较低风险上升至中度风险。(5)土地生态安全具有区域差异性,从1995—2018年各县(市、区)的平均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来看,研究区从东南至西北方向呈现出近似W型的生态风险等级特征,其中,中部和南部区域生态风险程度更高。在国家兴边富民政策实施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流 生态风险 中越边境 广西
下载PDF
The theory and method research on the double evaluation of land and space:A survey 被引量:1
4
作者 wang you-xiao LU Ru-cheng 《Ecological Economy》 2020年第4期307-316,共10页
By review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t,it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rational layo... By review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t,it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rational layout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t pattern.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sui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the suitabil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we sort out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s.The evaluation of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has changed from single-factor evaluation to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t present,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pattern based on the“three-generation”space is still under exploration,it is not enough to systematize and summarize the thought of optimiz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national territory.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model,method and index of“dual evaluation”of territorial space need to be improved continuously,it also needs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cognition from the natural direction to the human location direction and the spatial equilibrium state as the new driving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suitability of 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research progress
下载PDF
基于土壤流失的农业面源TN和TP排海系数估算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有霄 黄翀 +3 位作者 刘高焕 赵忠贺 李贺 刘庆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032-4041,共10页
以黄河三角洲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分析区域地表污染物流失风险与入海通量的关系,构建了海岸带农业总氮(TN)和总磷(TP)面源污染排海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包含水田、水浇地和旱地等耕地类的TN和TP面源污染排海系数,验证表明输出系数... 以黄河三角洲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分析区域地表污染物流失风险与入海通量的关系,构建了海岸带农业总氮(TN)和总磷(TP)面源污染排海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包含水田、水浇地和旱地等耕地类的TN和TP面源污染排海系数,验证表明输出系数估算结果较好.研究区耕地的TN和TP排海系数分别为18.33 kg·(hm^(2)·a)^(-1)和1.02 kg·(hm^(2)·a)^(-1),在夏季面源污染负荷较高.子流域尺度较大的耕地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主要位于支脉河、广利河和小岛河管控区域.TN和TP总负荷较大的行政区主要位于北部黄河口镇和永安镇;较大的单位面积负荷在西南部.因此,需要关注农业面源污染的时间效应,同时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从子流域和行政单元的角度制定综合性面源污染防控策略,陆海统筹治理海域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农业面源污染 土壤流失 入海通量 TN和TP排海系数
原文传递
近30年黄河三角洲吸附态氮污染量化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默 牟乃夏 +3 位作者 王有霄 王赛 刘高焕 赵忠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4-1333,共10页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非点源污染中吸附态氮的污染负荷,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从1991—2020年每5年为一期,基于中国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与污染负荷模型,结合降水、土地利用、土壤表层氮含量等数据,估算得到研究区各期的土壤侵蚀与吸附态...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非点源污染中吸附态氮的污染负荷,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从1991—2020年每5年为一期,基于中国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与污染负荷模型,结合降水、土地利用、土壤表层氮含量等数据,估算得到研究区各期的土壤侵蚀与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结果表明:从1991—2020年,黄河三角洲的平均吸附态氮负荷模数从701.94 kg·km^(-2)·a^(-1)减少到361.51 kg·km^(-2)·a^(-1),污染负荷整体呈现跌宕下降;1995年研究区内吸附态氮污染负荷计算结果大于0,即视为存在污染负荷的面积为1317.2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1%,到2020年,存在污染负荷的面积降低至765.31 km^(2),占研究区的26.2%;降雨、耕地面积变化与吸附态氮污染负荷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是污染负荷改变的重要驱动力,符合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高负荷所在区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吸附态氮负荷 土壤侵蚀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特点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友箫 孙毅 +1 位作者 张剑 张权宇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69-572,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行CPET的14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 目的分析不同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行CPET的14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n=1148)与女性组(n=347);根据年龄分为年龄≤65岁组(n=1180)与年龄>65岁组(n=315);根据随访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发生MACE组(n=13)与未发生MACE组(n=1482)。比较不同分组标准下患者的CPET指标的差异。结果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的峰值收缩压(SP)、无氧阈心率(ATHR)、代谢当量(MET)、无氧阈(AT)摄氧量、AT公斤摄氧量、峰值摄氧量、峰值公斤摄氧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组和年龄>65岁组的峰值心率(HR)、ATHR、MET、AT摄氧量、AT公斤摄氧量、峰值公斤摄氧量及FEV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MACE组和未发生MACE组的峰值HR、峰值SP、AT公斤摄氧量、峰值摄氧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是否发生MACE等因素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指标均有影响。CPET对冠心病介入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冠心病 冠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