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菱鲆幼鱼视网膜结构及不同光谱下视蛋白基因表达特征的研究
1
作者 刘峰 吴乐乐 +4 位作者 王雨浓 齐婷 徐世宏 李军 李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39,共10页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中国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其生活史经历不同的栖息地和光环境,视觉器官结构及视觉功能也具有适应性发育特征和可塑性。本研究以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幼鱼为对象,探究了其视网膜结构变化、视蛋白基因的表...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中国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其生活史经历不同的栖息地和光环境,视觉器官结构及视觉功能也具有适应性发育特征和可塑性。本研究以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幼鱼为对象,探究了其视网膜结构变化、视蛋白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与光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发育,其视网膜的外核层逐渐变厚;视锥视杆层的厚度变化不明显;而内核层与神经节细胞层逐渐变薄。视紫红质基因rh1与视蛋白基因总表达量的比例上升,由2月龄的57.35%上升到9月龄77.19%;视锥蛋白基因与视蛋白基因总表达量的比例下降;其中红视蛋白基因lws由2月龄的4.49%下降至9月龄的0.13%。将7月龄的大菱鲆幼鱼用不同光谱处理75d后,其视蛋白基因的表达会随光谱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与全光谱相比, rh2b1、sws2、sws1在红、黄光下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而rh2b1在蓝、绿光下表达显著上升、sws2在绿光下表达显著上升,其他则变化不显著(P<0.05)。黄、绿、蓝及全光谱下rh2基因家族与视蛋白基因总表达量的比例最高,而红光下基因rh1的表达量占比最高。大菱鲆幼鱼在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光谱处理下表现出了视蛋白基因表达的可塑性以适应不同水层的光谱环境。本研究为探究大菱鲆对光环境的适应机制及工厂化养殖光照调控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视网膜结构 视蛋白 光谱适应性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皮肤表现临床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羽侬 李悦 +7 位作者 张晶 宋雪 孙雯雯 高珊珊 李慧文 聂晶 韩晓丽 孙占学 《北京中医药》 2023年第9期1028-1031,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皮肤表现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3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168例,感染后2周内出现皮肤表现者(有皮肤表现组)85例,感染后未出现皮肤表现(无皮...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皮肤表现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3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168例,感染后2周内出现皮肤表现者(有皮肤表现组)85例,感染后未出现皮肤表现(无皮肤表现组)83例。对比2组一般信息、既往皮肤病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用药情况,统计分析有皮肤表现组皮损情况、发病部位。结果有皮肤表现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皮肤表现时间为(4.47±2.06)d。2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史、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皮肤表现组既往有皮肤病史者占31.11%(26/85),无皮肤表现组既往有皮肤病史者占30.12%(25/8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皮肤表现组患者曾患荨麻疹、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疣等)、接触性过敏史(化妆品、金属等)比例均高于无皮肤表现组(P<0.05)。无皮肤表现组应用板蓝根颗粒、应用中药汤剂、未服用任何治疗药物比例均高于有皮肤表现组(P<0.05)。有皮肤表现组以皮炎湿疹样及荨麻疹样最为多见,占48.2%;皮炎湿疹样周身发作占12.9%,荨麻疹样周身发作占15.3%;固定红斑样与紫癜样例数较少,皆占4.7%,其中固定红斑主要发生在上肢(1.2%)或下肢(3.5%),紫癜则全部发生在下肢,单纯瘙痒而未见皮损者以面颈部所占比例较大,占7.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有发生相关皮肤病的风险,与既往皮肤病史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药物有关,在防治策略上要注重既往过敏史及用药安全性以及饮食调护,诊疗方案以抗组胺药为首选,可酌情配合中药辨证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急性皮肤表现 临床特征 预防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基于《医宗金鉴》探讨糖尿病足溃疡的辨治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东京 鲍身涛 +1 位作者 王羽侬 刘雨昕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1期1983-1986,1991,共5页
目的结合《医宗金鉴》中的思想启发当下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DF)的诊疗思路,以古为今用。方法通过分析相关原文以及现代研究成果,提出《医宗金鉴》对于DF的认识,阐述其治疗原则以及相关理法方药的理论依据,根据相关症状来判断DF... 目的结合《医宗金鉴》中的思想启发当下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DF)的诊疗思路,以古为今用。方法通过分析相关原文以及现代研究成果,提出《医宗金鉴》对于DF的认识,阐述其治疗原则以及相关理法方药的理论依据,根据相关症状来判断DF预后情况。结果DF病因病机总体为热盛阴伤,后期气血毒热搏结,下发为病。治疗上有内治及外治法,外治常用外科手术、艾灸、敷贴及膏药、中药足浴等,均有满意疗效;内治法大致分为清热解毒法、养阴清热法、清热安神法、益气养血法,不仅在医宗金鉴中记载相关方剂,其思想在当代从内治疗DF也有所体现。结论探讨《医宗金鉴》中DF的辨治,对于临床指导治疗DF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医宗金鉴 辨治 脱疽 病因病机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骨骼发育与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吕雪娇 王雨浓 +2 位作者 刘清华 翟介明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121,共6页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初孵仔鱼不存在骨与软骨结构,鞍带石斑鱼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仔鱼的全长、颅骨长度、脊柱长度及尾鳍复合物的长度增加缓慢,骨骼发育过程中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如颅骨(颌骨、鳃)和鳍元件,且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基本一致。进入变态晚期(收棘期),营养摄取及利用的器官发育趋于完善,稚鱼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外,在仔稚鱼发育早期,颅骨、脊柱以及尾鳍复合物中存在异速生长特性,呈现为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颅骨和尾鳍复合物为正异速生长,而脊柱为负异速生长;在变态晚期(收棘期)和变态后期,颅骨为负异速生长,而脊柱和尾鳍复合物为近等速生长。因此,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颅骨、脊柱及尾鳍复合物骨骼发育的异速生长现象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仔稚幼鱼 骨骼发育 异速生长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不同发育阶段视蛋白基因表达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雨浓 李贤 +3 位作者 吴乐乐 周莉 马晓娜 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6-192,共7页
视网膜视蛋白组成是动物识别光强与颜色视觉的基础,其会随着不同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而发生变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种,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从浮游生活到底栖生活的转变;生活习性的转变伴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 视网膜视蛋白组成是动物识别光强与颜色视觉的基础,其会随着不同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而发生变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种,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从浮游生活到底栖生活的转变;生活习性的转变伴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光照环境的变化。我们推测大菱鲆光照感知功能包括视蛋白种类及表达模式等,在不同阶段应有所不同,目前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以1、4和9月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通过qRT-PCR探查了不同阶段大菱鲆视蛋白基因表达的特征规律,通过分析三个发育阶段的视蛋白基因表达比例,推测鱼体光谱敏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视蛋白(LWS)基因表达量随鱼体发育逐渐降低,视紫红质(RH1)、紫外视蛋白(SWS1)和蓝视蛋白(SWS2)随鱼体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而绿视蛋白(RH2)中高表达的RH2b1无显著变化。LWS表达比例由1月龄57.2%降至九月龄11.4%,RH2b1表达比例由1月龄29.9%升至九月龄73.3%。随着大菱鲆由早期浮游生活转入底栖生活,表达占主导地位的视蛋白,逐渐由LWS转变为RH2b1,其光谱敏感性可能由红色敏感向绿色敏感转变。大菱鲆视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的特征变化引发的光谱敏感性变化,可认为是其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视蛋白 发育阶段表达特征 光谱敏感性
下载PDF
甲醛对中华绒螯蟹不同阶段幼体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娜 王雨浓 +1 位作者 刘胥 雷衍之 《湖南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85-87,共3页
采用半流水实验法,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确定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毒性作用明显,甲醛浓度越大,幼体死亡率越高。其中Z1的24和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029和29.... 采用半流水实验法,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确定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毒性作用明显,甲醛浓度越大,幼体死亡率越高。其中Z1的24和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029和29.300mg/L,安全浓度为2.79mg/L。Z2的24和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6.323和50.892mg/L,安全浓度为6.79mg/L。Z3的24和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8.947和67.693mg/L,安全浓度为7.84mg/L。Z4的24和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1.414和75.480mg/L,安全浓度为8.75mg/L。Z5的24和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8.546和89.312mg/L,安全浓度为12.934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急性毒性 甲醛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下载PDF
Acute Toxicity of Formaldehyde to Eriocheir sinensis Zoea
7
作者 SUN Na wang yu-nong +1 位作者 LIU Xu LEI Yan-zh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5期46-50,共5页
The acute toxicities of formaldehyde to Chinese mitten crab(Eriocheir sinensis)zoea at various stages in semi-static system were studied.Each stage larvae was set with 5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and a contrast,and each... The acute toxicities of formaldehyde to Chinese mitten crab(Eriocheir sinensis)zoea at various stages in semi-static system were studied.Each stage larvae was set with 5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and a contrast,and each concentration gradient had three parallels.The LC 50 of formaldehyde to Z1 was found to be 52.029 mg/L for 24 h and 29.300 mg/L for 48 h,with safety concentration of 2.79 mg/L;LC 50 to Z2 was 76.323 mg/L for 24 h,50.892 mg/L for 48 h,with safety concentration of 6.79 mg/L;LC 50 to Z3 was 108.947 mg/L for 24 h,67.693 mg/L for 48 h,with safety concentration of 7.84 mg/L;LC 50 to Z4 was 121.414 mg/L for 24 h,75.480 mg/L for 48 h,with safety concentration of 8.75 mg/L;LC 50 to Z5 was 128.546 mg/L for 24 h,89.312 mg/L for 48 h,with safety concentration of 12.93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itten crab Acute toxicity FORMALDEHYD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Safety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外用溃疡散对皮肤溃疡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
8
作者 王羽侬 张丰川 +6 位作者 韩晓丽 吕小杰 孙雯雯 张晶 李慧文 郑东京 鲍身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2,共8页
目的 探讨外用溃疡散对大鼠足部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1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0只用于安全性实验,分为完整皮肤组、破损皮肤组,其余90只再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 目的 探讨外用溃疡散对大鼠足部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1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0只用于安全性实验,分为完整皮肤组、破损皮肤组,其余90只再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生长因子组(30只)、外用溃疡散组(30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联合足背部制造溃疡创面的方法构建大鼠皮肤溃疡模型。生长因子组给予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150 IU/cm^(2)、外用溃疡散组给予外用溃疡散外敷创面1 g/cm^(2)。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14天时采集创面肉芽组织制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大鼠信号转导分子3(Smad3)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原位末端凋亡法(TUNEL)对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将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剃毛,破损皮肤组用细砂纸摩擦造成剃毛区局部擦伤,于剃毛区左右两侧分别涂外用溃疡散与凡士林自身对照,进行给药后皮肤刺激性观察、尿液检测及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第7、14天,模型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有少量新生毛细血管和少量胶原纤维。与模型组比较,外用溃疡散组与生长因子组创面愈合率提高(P<0.01),创面组织有较多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浸润较少修复情况较好;创面中TGF-β1、Smad3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创面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量均明显降低(P<0.01)。安全性实验中,两组在对皮肤刺激程度、24 h尿蛋白(albumin,ALB)含量及β2-MG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用溃疡散可以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加速大鼠足部创面新生血管生成,胶原纤维沉积,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创面愈合,且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用溃疡散 皮肤溃疡 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导分子3信号通路 创面愈合 中药复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