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A-LSTM的汽油辛烷值预测建模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源鹏 杨冶 《天津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受辛烷值准确预测的建模需求驱动,本文在考虑复杂多工况的工业背景基础上,提出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辛烷值建模方法。首先,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进一步提取辛烷值数据信息。其次,针对长短时记忆网络网络参数难以确定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 受辛烷值准确预测的建模需求驱动,本文在考虑复杂多工况的工业背景基础上,提出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辛烷值建模方法。首先,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进一步提取辛烷值数据信息。其次,针对长短时记忆网络网络参数难以确定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其参数进行优选,建立了GA-LSTM辛烷值预测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建模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烷值预测 长短时记忆网络 遗传算法 GA-LSTM
下载PDF
饱和圆砾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物理模型试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吕玺琳 曾盛 +2 位作者 王远鹏 马少坤 黄茂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29-132,共4页
通过开展3组饱和圆砾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开挖面支护压力不足导致的渐进失稳破坏过程。通过分析大颗粒土滑移松动—裂隙出现—裂隙闭合过程表明,开挖面破坏过程中土体存在变形滞后效应,且该效应... 通过开展3组饱和圆砾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开挖面支护压力不足导致的渐进失稳破坏过程。通过分析大颗粒土滑移松动—裂隙出现—裂隙闭合过程表明,开挖面破坏过程中土体存在变形滞后效应,且该效应随隧道埋深变浅而减弱。对开挖面变形进行PIV精细化图像分析,得到其破坏模式类似于楔形体加筒仓体结构,楔形体倾角约为45°+φ/2。筒仓区土体松动由于存在滞后效应,可能导致开挖面破坏表现出突发现象。为准确预测极限支护压力,将传统楔形体模型改进为宽体楔形体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圆砾土 开挖面稳定性 物理模型试验
下载PDF
一种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的研制
3
作者 王远鹏 郝延刚 吴亚男 《雷达与对抗》 2023年第1期65-68,共4页
介绍一种宽带大功率多注速调管研制方法,采用阴调多注电子枪、反转周期永磁聚焦、TM 110基模多注谐振腔等技术。测试结果表明,工作带宽达到342 MHz,脉冲输出功率大于120 kW,增益大于43 dB,效率大于30%,寿命超过2000 h。
关键词 宽带大功率 多注速调管 电子注
下载PDF
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评价及其空间变异 被引量:30
4
作者 王远鹏 黄晶 +8 位作者 柳开楼 韩天富 都江雪 马星竹 郝小雨 周宝库 刘彩文 蒋先军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6-266,共11页
【目的】明确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稻田土壤合理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研究区域,2017年在该研究区域采取114个代表性点位的稻田土壤,选取容重、pH、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 【目的】明确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稻田土壤合理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研究区域,2017年在该研究区域采取114个代表性点位的稻田土壤,选取容重、pH、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东北稻田土壤特征,选择隶属度函数曲线,并确定隶属度函数转折点,依据模糊数学法的加乘原理,利用各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值和隶属度值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通过主成分分析探究土壤肥力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方正县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18~0.99,平均值为0.60。土壤容重和pH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5%和5.69%,属于弱变异强度,其他肥力指标的变异系数在20.01%~36.18%,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学研究表明,土壤容重、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块金系数在39%~50%,它们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pH、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综合肥力指数的块金系数均在25%以下,它们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方正县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在0.70以上的稻田占16%,在0.60~0.70的稻田占45%。各个肥力指标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与综合肥力指数相似,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由稻区中部向南北方向逐渐降低;土壤容重由西北向东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 g/kg以上的稻田占比为97%,土壤全氮含量在1.5 g/kg以上的稻田占比为84%;其中北部蚂蚁河沿岸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项肥力指标的综合得分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含量、pH和容重。【结论】方正县61%的稻田土壤肥力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稻田土壤肥力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造成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县 稻田土壤 肥力评价 地统计学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含初始损伤冻结砂岩动态破坏机理及损伤本构关系
5
作者 王磊 王远鹏 +1 位作者 秦越 苏宏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4-89,95,共7页
为掌握白垩系冻结砂岩动态压缩破坏机理,借助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30℃饱水砂岩开展不同应变率单轴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冻结砂岩动态损伤经历“线弹性变形、微裂纹演化、裂隙非稳定扩展、应变软化”4个阶段,损伤来源于初始宏细观缺陷与... 为掌握白垩系冻结砂岩动态压缩破坏机理,借助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30℃饱水砂岩开展不同应变率单轴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冻结砂岩动态损伤经历“线弹性变形、微裂纹演化、裂隙非稳定扩展、应变软化”4个阶段,损伤来源于初始宏细观缺陷与新生裂隙的交互演变,动态增长因子变化表明砂岩强度和变形的应变率强化效应显著;初始损伤由宏细观缺陷累加构成,不同尺度损伤缺陷耦合形成动态总损伤;单轴冲击压缩下岩石损伤演化呈正交异性,基于各向同性方程修正得到砂岩动态损伤本构关系,临界损伤是具备初始损伤、动弹性模量、动态抗压强度及峰值应变等指标特性的综合量;理论结果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决定系数均>0.910,能较好反映冻结砂岩峰前段强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冻结砂岩 霍普金森压杆 初始损伤 正交异性 本构模型
下载PDF
Heavy metal availability and impact on activ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long a Cu/Zn contamination gradient 被引量:21
6
作者 wang yuan-peng SHI Ji-yan +2 位作者 LIN Qi CHEN Xin-cai CHEN Ying-x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7期848-853,共6页
All the regulations that define a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metals in the receiving soil are based on total soil metal concentration. However, the potential toxicity of a heavy metal in the soil depends on its speciati... All the regulations that define a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metals in the receiving soil are based on total soil metal concentration. However, the potential toxicity of a heavy metal in the soil depends on its speciation and availability.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heavy metal speciation and availability on soil microorganism activities along a Cu/Zn contamination gradient.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y of soil contaminated with both Cu and Z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crobial biomass wa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the elevated metal levels. The microbial biomass-C (Cmic)/organic C (Corg) ratio was closely correlated to heavy metal stress.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NH4NO3 extractable heavy metals. The soil microorganism activity could be predicted using empirical models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Cu and Zn. We observed that 72% of the variation in phosphatase activity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NH4NO3-extractable and total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By considering different monitoring approaches and different viewpoints, this set of methods applied in this study seemed sensitive to site differences and contribut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the size and activity of microorganisms in soils. The data presented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y metals availability and heavy metal toxicity to soil microorganism along a contamination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s AVAILABILITY SPECIATION ACTIVITY soil microorga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