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衰患者血浆NE、AngⅡ、ALD和血清sCD40L、sICAM-1、sFas、sFasL、以及cTnI、MMP-9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3
1
作者 李彦芬 陈春红 +2 位作者 王占起 王芳 李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65-668,672,共5页
目的: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衰患者血浆NE、AngⅡ、ALD和血清sCD40L、sICAM-1、sFas、sFasL、以及cTnI、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42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及42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衰患者血浆NE、AngⅡ、ALD和血清sCD40L、sICAM-1、sFas、sFasL、以及cTnI、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42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及42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80mg缬沙坦口服,每天1次,研究组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50mg沙库巴曲缬沙坦口服,每天2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E、AngⅡ、ALD和血清sCD40L、sICAM-1、sFas、sFasL、以及cTnI、MMP-9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NE、AngⅡ、ALD和血清sCD40L、sICAM-1、sFas、sFasL、以及cTnI、MMP-9水平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治疗后,两组血浆NE、AngⅡ、ALD水平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血清sCD40L、sICAM-1、sFas、sFasL水平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血清cTnI、MMP-9水平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心衰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浆NE、AngⅡ、ALD水平,而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清sCD40L、sICAM-1、sFas、sFasL、以及cTnI、MMP-9水平,疗效更加显著,值得临床上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衰 沙库巴曲缬沙坦 血浆因子 血清因子
下载PDF
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婧鸣 侯现慧 +2 位作者 王占岐 夏楚瑜 孟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1-59,F0002,F0003,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索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聚集状态并对其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探索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聚集状态并对其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的空间聚集状态与耕地集约利用呈现相反分布趋势;(2)斑块面积指数、形状指数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而斑块分散指数与集约利用指标的耦合相关性不强;(3)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西南山区集约利用受细碎化影响较大,而中部江汉平原地带的空间耦合关系不强。研究结论:山区耕地应多加强耕地细碎整治,而江汉平原地带应当严格管制耕地,防止耕地弃耕抛荒现象,从而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细碎化 耕地集约利用 空间自相关 空间耦合
下载PDF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探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徐枫 王占岐 朱江洪 《中国地质教育》 2020年第4期92-97,共6页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实践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学科内涵的深化和管理需求的革新,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本文系统分析了实践教学的自适应和协调适应发展特征,探讨构建基于"3+3"理念的实践教...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实践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学科内涵的深化和管理需求的革新,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本文系统分析了实践教学的自适应和协调适应发展特征,探讨构建基于"3+3"理念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明晰3个改革方向:响应新工科召唤,适应人工智能驱动,履行学科交叉使命;指出3个创新要点:转变教学发展观念,协调融合基本任务,探索机制创新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 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
下载PDF
基于集聚发展路径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冰清 王占岐 +1 位作者 张利国 徐枫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7-55,共9页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乡发展显著失衡,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低效利用问题严峻。结合城乡发展差异和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路径精准指导居民点空间重构,对优化农村土地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及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省宜都市为...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乡发展显著失衡,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低效利用问题严峻。结合城乡发展差异和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路径精准指导居民点空间重构,对优化农村土地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及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省宜都市为例,基于各乡镇城乡发展差异定位不同的城乡发展类型,区分空间重构中农村居民点适宜的集聚发展路径,据此结合居民点集聚发展适宜性评价将居民点划分为4种重构类型,运用双约束空间聚类法探索合理的集聚中心,利用加权Voronoi图规划需迁移居民点的集聚方向并提出重构建议。结果表明:(1)陆城为城镇主导型乡镇,红花套、高坝洲、姚家店、枝城为城乡统筹型乡镇,五眼泉、聂家河、潘家湾、王家畈、松木坪为乡村主导型乡镇,集聚区可分为促进经济产业与功能形态向城镇快速转型及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功能、推进新农村建设两种发展路径。(2)城镇拓展型、新农村建设型、原址聚合型与生态保育型居民点分别占总面积的21. 1%、26. 3%、32. 2%、20. 4%,以不同集聚发展路径为指导的分类结果较符合居民点的实际发展需求。(3)全市共设置92个居民点集聚中心,重构中若根据加权Voronoi图采取内部挖潜方式安置迁移村民,可显著提高居民点集聚程度和发展适宜性并有效缓解建设用地面积超标问题。该研究能为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建议政府根据不同集聚发展路径和居民点重构类型分类指导农村居民点整治,并合理安排重构后的土地协调利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重构 集聚发展路径 城乡统筹 宜都市
下载PDF
P1 of 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 a multilocalized protein, functions as a movement protein and interacts with the coat protein 被引量:1
5
作者 RUI Peng-huan wang zhan-qi +5 位作者 SHAN Wen-shu XIA Wei-wei ZHOU Xiu-hong YANG Lian-lian JIANG Lei JIANG T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071-1083,共13页
Although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 has been determined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 has revealed that the SVBV genome could encode seven proteins, the precise function of ea... Although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 has been determined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 has revealed that the SVBV genome could encode seven proteins, the precise function of each protein is unclear. This study provided evidence that the P1 protein of SVBV(SVBV-P1) possesse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Bioinformatic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SVBV-P1 is localized in the cytoplasm and cell walls of epidermal cells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 and it forms inclusion bodies associated with microtubules and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Dilution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SVBV-P1 could move from the original agro-infiltrated cells to adjacent cells in N. benthamiana leaves. Further trans-complementation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SVBV-P1 could facilitate the intercellular movement of a movement-deficient potato virus X mutant in N. benthamiana leaves. Finally, yeast twohybrid and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assays revealed that SVBV-P1 could interact with the SVBV coat protein, which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Caulimovirus virions. Results of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indicated that SVBV-P1 lacks DNA-binding capability. In summar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VBV-P1 is probably a movement protein of SVBV,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function of movement proteins of the Caulimovirus gen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 P1 protein movement protein coat protein virus movement
下载PDF
一种含二氟芴结构液晶材料的合成
6
作者 霍学兵 贾刚刚 +5 位作者 王占奇 李琳 赵明 岳爽 王淼 王雪岚 《安徽化工》 CAS 2019年第2期81-82,85,共3页
合成了一种含有9,9-二氟芴类结构的液晶单体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及参数拟合,确定该结构有较大的光学各向异性常数和电学各向异性常数,可用于液晶显示。
关键词 二氟芴 液晶材料 合成
下载PDF
鄂西北山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与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斌 王占岐 +1 位作者 姚小薇 张利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321,共9页
地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空间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该文以鄂西北山区房县为研究对象,利用DEM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并生成地形位指数,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 地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空间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该文以鄂西北山区房县为研究对象,利用DEM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并生成地形位指数,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房县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探讨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梯度特征,高程、坡度及地形位对房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2)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耕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低地形位区间,园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中地形位区间,林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高地形位区间;(3)房县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加逐渐降低;(4)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维数介于1. 275 3~1. 759 3之间,各类用地的稳定性大小依次为: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林地>耕地>草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空间结构 分形理论 鄂西北 山区
原文传递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及其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利国 王占岐 李冰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06-2019,共14页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将土地整治碳效应分为短期碳效应及长期碳效应,其中短期碳效应分为工程施工碳效应及地类转换碳效应,长期碳效应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和农业耕作活动碳效应。以湖北省1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将土地整治碳效应分为短期碳效应及长期碳效应,其中短期碳效应分为工程施工碳效应及地类转换碳效应,长期碳效应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和农业耕作活动碳效应。以湖北省1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进行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并计算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达到碳平衡所需的时间,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地貌类型及工程类型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是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各项目碳排放总量为4 602.00~22760.81 t,单位面积碳排放为5.18~19.62 t/hm2;地类转换既有碳汇效应,又有碳排放效应;土地整治后,各项目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加了412.27~2 794.91 t/a;耕作活动碳排放也较整治前有所增加,增加强度从8.11 t/a至463.76 t/a不等。整治工作后各项目达到碳平衡的时间最少需要2.68 a,最多需要36.66 a。对比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工程类型虽不是土地整治各类碳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却间接地在工程施工难易程度、排灌条件、耕地产能等多方面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碳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效应 土地整治 核算 碳平衡 湖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