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油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雷征东 王正茂 +6 位作者 慕立俊 彭缓缓 李鑫 白晓虎 陶珍 李洪畅 彭颖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建立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嵌入式裂缝流动模型,进行致密油多场耦合模拟,揭示致密油长期注水后压力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致密油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表明:致密油长期注水开发后,压力扩散范围小... 建立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嵌入式裂缝流动模型,进行致密油多场耦合模拟,揭示致密油长期注水后压力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致密油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表明:致密油长期注水开发后,压力扩散范围小,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系统,地应力的变化幅度呈现差异性,水平最小主应力变化幅度大于水平最大主应力,注水井地应力变化幅度大于生产井,注水井周围地应力转向幅度较大。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注水井转采和大规模压裂技术,重构人工体积缝网系统;通过压前补能、压中增能、焖井蓄能、驱渗结合的全生命周期能量补充方法,有效解决了大规模压裂后注入介质易窜流、能量难补充的问题;通过多井联动强化渗吸效应,重构复杂缝网下驱替与渗吸结合体系,由避缝向利用裂缝转变,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元284区块现场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可实现致密油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复杂缝网 压裂增能 多场重构 驱渗结合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全周期高效建设微观模拟实验
2
作者 江同文 齐桓 +4 位作者 王正茂 李宜强 王锦芳 刘哲宇 曹金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89,共8页
借助微观可视化模型与微流控技术,开展了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初期建库阶段注气驱水及循环储采阶段采气底水上侵、储气排驱水体的模拟实验,分析气液界面稳定机制、气液渗流与赋存规律,探索储气库全周期高效运行的优化调控方式。研究表明:储... 借助微观可视化模型与微流控技术,开展了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初期建库阶段注气驱水及循环储采阶段采气底水上侵、储气排驱水体的模拟实验,分析气液界面稳定机制、气液渗流与赋存规律,探索储气库全周期高效运行的优化调控方式。研究表明:储气库初期建库阶段应调控注气速度,充分发挥重力作用保证气液界面宏观稳定运移,大幅度提高气体的波及能力,为储气库后续循环储采阶段提供更大的储气孔隙空间。储气库循环储采阶段,恒定的储采气速度导致孔隙空间利用率低,逐渐提高储采气速度,从“小吞小吐”逐渐过渡到“大吞大吐”,可以持续打破孔喉内流体的平衡受力状态,扩大储气孔隙空间与流动通道,有利于储气库扩容增效和调峰保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侵气藏型储气库 循环储采 气水界面 储采气速度 储气库扩容 调控方式
下载PDF
协同推进高效驱油与终极埋存 加速形成CCUS新质生产力
3
作者 廖广志 王高峰 +8 位作者 王正茂 董伟宏 雷征东 曹晨 郑达 王红庄 刘卫东 高明 黄志佳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超临界态CO_(2)的驱油效果显著优于甲烷、氮气等其他常见驱油气介质。实践证明,CO_(2)混相驱能够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25个百分点,CO_(2)驱能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可采储量,是与水驱开发同等重要的开发方式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 超临界态CO_(2)的驱油效果显著优于甲烷、氮气等其他常见驱油气介质。实践证明,CO_(2)混相驱能够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25个百分点,CO_(2)驱能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可采储量,是与水驱开发同等重要的开发方式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新时代油气开发的新质生产力。除了具有增产油气的机理,CO_(2)驱油驱气过程还能够实现碳埋存,具备为碳中和贡献碳指标的特质。需要建立与CO_(2)驱相适应的全新生产工程技术体系,包括建立高效开发与终极埋存油藏工程、全新注入采出与埋存井筒工程、全新地面工程密闭工艺流程、网络化CO_(2)输送管道,确保实现CCUS井筒、地面流程、地质体和管理的完整性及油藏工程的模式化,建议建立务实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培养一批CCUS专业人才队伍,加快CCUS-EGR重大试验,实现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高效开发 终极埋存 新质生产力 工程思维
下载PDF
A technique for enhancing tight oil recovery by multi-field reconstruction and combined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4
作者 LEI Zhengdong wang zhengmao +6 位作者 MU Lijun PENG Huanhuan LI Xin BAI Xiaohu TAO Zhen LI Hongchang PENG Yingf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A seepage-geomechanical coupled embedded fracture flow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multi-field coupled simula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s,revealing the patterns of change in pressure field,seepage field,and stress ... A seepage-geomechanical coupled embedded fracture flow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multi-field coupled simula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s,revealing the patterns of change in pressure field,seepage field,and stress field after long-term water injec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s.Based on this,a technique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combining multi-field reconstru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has been proposed.The study shows that after long-term water flooding for tight oil development,the pressure diffusion range is limited,making it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displacement system.The variation in geostress exhibits diversity,with the change in horizontal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being greater than that in horizontal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and the variation around the injection wells being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around the production wells.The deflection of geostress direction around injection wells is also large.The technology for EOR through multi-field reconstru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employs water injection wells converted to production and large-scale fracturing techniques to restructure the artificial fracture network system.Through a full lifecycle energy replenishment method of pre-fracturing energy supplementation,energy increase during fracturing,well soaking for energy storage,and combina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it effectively addresses the issue of easy channeling of the injection medium and difficult energy replenishment after large-scale fracturing.By intensifying the imbibition effect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wells,it reconstructs the combined system of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under a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transitioning from avoiding fractures to utilizing them,thereby improving microscopic sweep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ies.Field application in Block Yuan 284 of the Huaqing Oilfield in the Ordos Basin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is technology increases the recovery factor by 12 percentage points,enabling large scale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ight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 energy increase by fracturing multi-field reconstruction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combination EOR
下载PDF
Microscopic experiment on e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gas storages converted from water-invaded gas reservoirs
5
作者 JIANG Tongwen QI Huan +4 位作者 wang zhengmao LI Yiqiang wang Jinfang LIU Zheyu CAO Jinx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203-212,共10页
Based on the microfluidic technology,a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gas injection process i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stage and the bottom water invasion/gas injection process in the cyclic... Based on the microfluidic technology,a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gas injection process i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stage and the bottom water invasion/gas injection process in the cyclical injection-production stage of the underground gas storage(UGS)rebuilt from water-invaded gas reservoirs.Through analysis of the gas-liquid contact stabilization mechanism,flow and occurrence,the optimal control method for lifecycl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UGS was explo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stage of UGS,the action of gravity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by regulating the gas injection rate,so as to ensure the macroscopically stable migration of the gas-liquid contact,and greatly improve the gas sweeping capacity,providing a large pore space for gas storage in the subsequent cyclical injection-production stage.In the cyclical injection-production stage of UGS,a constant gas storage and production rate leads to a low pore space utilization.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gas storage and production rate,that is,transitioning from small volume to large volume,can continuously break the hydraulic equilibrium of the remaining fluid in the porous media,which then expands the pore space and flow channels.This is conducive to the expansion of UGS capacity and efficiency for purpose of peak shaving and supply guarant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invaded gas-reservoir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cyclical injection-production gas-water contact gas storage and production rate UGS capacity expansion control method
下载PDF
基于时域加权特征的柔性直流配电线路保护方案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正茂 梁英 +1 位作者 曹虹 余越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45-1854,共10页
针对目前柔性直流配电线路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保护方案耐受高阻故障能力较弱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区内金属性故障、经过渡电阻故障与区外故障电压特征,对一定时间窗内的电流变化量、电压变化量进行时域加权提取区内外故障差异,利用... 针对目前柔性直流配电线路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保护方案耐受高阻故障能力较弱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区内金属性故障、经过渡电阻故障与区外故障电压特征,对一定时间窗内的电流变化量、电压变化量进行时域加权提取区内外故障差异,利用电流、电压时域加权量构造保护判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端电气量时域加权特征的柔性直流配电线路保护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在0.3ms内可靠识别区内金属性故障,0.4ms内可靠识别区内高阻故障(过渡电阻达20Ω)。该方案不受系统运行方式影响,对采样频率的要求不高,工程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系统 直流配电网 故障特征 单端量保护 时域加权
下载PDF
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持续有效开发重大试验攻关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忠兴 李松泉 +6 位作者 廖广志 田昌炳 王正茂 史成恩 雷征东 刘卫东 杨海恩 《石油科技论坛》 2021年第4期1-11,共11页
超低渗透油藏覆盖储量大,油藏致密、孔喉细微、物性差,开发难度极大。2005年,中国石油在长庆油田开展了超低渗透(0.3mD)油藏开发攻关试验,创新了储层快速评价、有效驱替系统优化、多级压裂改造、地面优化简化、低成本钻采配套五大特色... 超低渗透油藏覆盖储量大,油藏致密、孔喉细微、物性差,开发难度极大。2005年,中国石油在长庆油田开展了超低渗透(0.3mD)油藏开发攻关试验,创新了储层快速评价、有效驱替系统优化、多级压裂改造、地面优化简化、低成本钻采配套五大特色技术系列,形成了超低渗透油藏管理模式,推动年产油量从2008年的31×10^(4)t快速升至2014年的802×10^(4)t并持续稳定,有力支撑了长庆5000×10^(4)t上产稳产。随着超低渗透油藏(尤其是超低渗透Ⅲ类)水驱开发深入,驱替难度大、水淹水窜比例高、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等开发矛盾陆续显现,2016年长庆油田开展了转变注水开发方式重大开发试验。经过4年攻关,初步形成了超低渗透油藏先期补能、压中增能、吞吐蓄能、驱渗结合的一体化提高采收率技术,解决了传统注水开发难以见效和储量动用程度低的难题,产量大幅提升,现场试验采收率提高12个百分点。目前已进入工业化试验,将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开发方式 重复压裂 驱渗结合 能量补充
下载PDF
地震频率谐振技术在煤矿采空区“三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8
作者 李小瑞 田原 +4 位作者 王光民 薛爱民 王超 王正茂 闫宪洋 《山西煤炭》 2023年第1期97-101,共5页
针对煤矿采动过程中易发生覆岩破坏形成“三带”,对矿井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问题,以东滩煤矿6303工作面的探测工作为例,运用地震频率谐振技术,对采动过程中“三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一次空间和时间上的综合观测,并通过波阻抗剖面进行了... 针对煤矿采动过程中易发生覆岩破坏形成“三带”,对矿井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问题,以东滩煤矿6303工作面的探测工作为例,运用地震频率谐振技术,对采动过程中“三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一次空间和时间上的综合观测,并通过波阻抗剖面进行了直观的呈现。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地震频率谐振技术可以获得地下地质体微弱的波阻抗变化,成果剖面也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该方法施工简便高效,即使作为一项新的探测技术,对于更精确地研究“三带”分布状况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为同类煤矿开展相同工作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频率谐振技术 采空区 “三带”分布 煤矿工程
下载PDF
注空气全温度域原油氧化反应特征及开发方式 被引量:21
9
作者 廖广志 王红庄 +7 位作者 王正茂 唐君实 王伯军 潘竞军 杨怀军 刘卫东 宋蔷 蒲万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4-340,共7页
通过模拟实验揭示了从30℃到600℃的注空气全温度域原油氧化反应特征,将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划分为溶解膨胀、低温氧化、中温氧化和高温氧化4个温度区间,总结了不同温度区间的氧化反应机理。根据原油氧化特征结合矿场试验成果,提出稀油... 通过模拟实验揭示了从30℃到600℃的注空气全温度域原油氧化反应特征,将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划分为溶解膨胀、低温氧化、中温氧化和高温氧化4个温度区间,总结了不同温度区间的氧化反应机理。根据原油氧化特征结合矿场试验成果,提出稀油油藏注空气开发技术划分为减氧空气驱和空气驱,稠油油藏注空气火驱技术划分为中温火驱和高温火驱。稀油油藏温度低于120℃,应选择减氧空气驱,高于120℃,可直接采用空气驱开发;普通稠油油藏燃烧前缘温度低于400℃可选择注空气中温火驱开发,普通稠油油藏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的特/超稠油油藏,燃烧前缘温度高于450℃可选择注空气高温火驱开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10年的攻关和开发试验证实,空气与其他气体驱油介质相比在技术、经济和气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适用于低/特低渗透稀油油藏、中高渗透稀油油藏,也适用于稠油油藏,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驱油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全温度域 原油氧化 反应特征 焦炭沉积 油藏类型 开发方式
下载PDF
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驱油极限采收率探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廖广志 何东博 +9 位作者 王高峰 王连刚 王正茂 苏春梅 秦强 白军辉 胡占群 黄志佳 王锦芳 王胜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62-1268,共7页
基于国内外CO_(2)驱油矿场实践启示,探讨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埋存(CCUS-EOR)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问题。碳中和背景下,向地质体注入CO_(2)应追求永久埋存,CCUS-EOR成为一种终极开发方式,应追求采收率最大化,为此提出了CO... 基于国内外CO_(2)驱油矿场实践启示,探讨终极埋存情景下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埋存(CCUS-EOR)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问题。碳中和背景下,向地质体注入CO_(2)应追求永久埋存,CCUS-EOR成为一种终极开发方式,应追求采收率最大化,为此提出了CO_(2)驱油极限采收率概念,明确其与终极采收率、经济合理采收率概念的内涵区别,指出实现极限采收率已具备成熟配套的CCUS-EOR全流程技术基础。根据吉林油田黑79北小井距CO_(2)驱先导试验等国内外CO_(2)驱油项目生产实际数据,回归得到了混相气驱采收率与累计注入量的经验关系式;结合气驱增产倍数概念,建立了任意混相程度下CO_(2)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计算的油藏工程方法。累计注气量为1.5倍烃类孔隙体积时,采出程度与极限采收率的相对偏差小于5%,绝对差值小于2.0个百分点。基于扩大波及体积技术的大孔隙体积倍数注入是逼近CCUS-EOR极限采收率的必要条件,需从大孔隙体积注入方案设计、提高混相程度和持续扩大波及体积3个方面入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终极埋存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埋存(CCUS-EOR) 极限采收率 注气量 波及体积 混相程度
下载PDF
化学复合驱“二三结合”油藏产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卫东 王高峰 +4 位作者 廖广志 王红庄 王正茂 王强 王正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8-1223,共6页
在剖析“二三结合”项目产量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复合驱“二三结合”项目整体产量与空白水驱阶段产量的关系;根据“采收率等于波及系数乘以驱油效率”油藏工程原理,推导了化学复合驱油藏采收率计算公式;采用微分法对油藏进行剖分,... 在剖析“二三结合”项目产量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复合驱“二三结合”项目整体产量与空白水驱阶段产量的关系;根据“采收率等于波及系数乘以驱油效率”油藏工程原理,推导了化学复合驱油藏采收率计算公式;采用微分法对油藏进行剖分,建立了剖分网格采收率和油藏采出程度之间的联系,进而明确了化学复合驱油藏产量变化规律,定义了化学复合驱增产倍数,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提出了化学复合驱“二三结合”油藏产量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化学复合驱增产效果随化学复合驱和水驱驱油效率之比的升高而均匀升高,随转驱时采出程度和水驱油效率之比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高采出程度油藏实施化学复合驱更有利于提高增油效果。经实际二元驱试验检验,化学复合驱“二三结合”油藏产量计算方法预测结果相对误差约为±10%,预测精度满足油藏工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驱 二三结合项目 驱油效率 化学驱增产倍数 产量计算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与天然气驱油协同建设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20
12
作者 江同文 王锦芳 +1 位作者 王正茂 周代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6-74,共9页
油藏型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协同天然气驱油一体化建设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储气库建库模式。为了进一步明确协同型储气库的优劣及应用前景,在分析储气库建设、天然气驱油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协同型储气库建库的技术原理、阶... 油藏型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协同天然气驱油一体化建设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储气库建库模式。为了进一步明确协同型储气库的优劣及应用前景,在分析储气库建设、天然气驱油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协同型储气库建库的技术原理、阶段划分和关键技术,从建库周期、工作模式、运行方式和风险评估4个方面与气藏型、盐穴型和含水层型储气库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一体化建库的优势和实施效果,并展望了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驱油具有重力分异、混相驱替、压力扰动和纳米驱油机理作用,能够大幅度提高油藏的原油采收率;②协同型储气库建设包括驱油、协同和储气库3个阶段,其关键技术包括气窜防控、干预混相、井筒安全和地面集输与流体分离等;③协同型储气库具有建库周期短、油气双效益、周期应力弱等优势;④在试验区开展的一系列储气库协同天然气重力驱油建设试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原油产量提高了3倍,中心井组采收率提高了30%,已累计注气7.6×10^(8)m^(3),累计产油114×10^(4)t,累计储气5.1×^10(8)m^(3),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超过100×10^(4)m^(3)/d。结论认为,协同型储气库具有驱油和储气双重功能,能够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是油气上游业务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值得大规模工业化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型地下储气库 天然气驱油 原油采收率 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 储气驱油协同建设 协同型地下储气库
下载PDF
超稠油SAGD/VHSD高效开发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3
作者 廖广志 李秀峦 +4 位作者 王正茂 孙新革 张忠义 马宏斌 张胜飞 《石油科技论坛》 2022年第3期26-34,93,共10页
我国陆上超稠油油藏储量丰富,但因在油层条件下原油呈“固态”,油藏非均质性强,常规热采技术难以有效开发。中国石油集团经过近15年持续攻关,创新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泄油理论方法,创建强非均质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立体泄油系统,研发高温... 我国陆上超稠油油藏储量丰富,但因在油层条件下原油呈“固态”,油藏非均质性强,常规热采技术难以有效开发。中国石油集团经过近15年持续攻关,创新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泄油理论方法,创建强非均质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立体泄油系统,研发高温高压钻采工艺体系,配套高温复杂采出液水/热循环利用等系列技术,形成了适合于我国陆相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高效开发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VHSD)。新一代超稠油油藏高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主体开发技术支持了新疆浅层超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和辽河油田中深层超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工程建设,支撑了稠油千万吨稳产。“双碳”背景下,超稠油开发技术将主要向原位改质,电加热辅助蒸汽,风、光、氢储联合产生蒸汽等绿色环保的技术体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非均质性 SAGD/VHSD 扩容 汽液界面 高温举升
下载PDF
软腭肥厚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腺样体肥大患儿术后通气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亮 王正茂 +1 位作者 陈仁杰 俞祖华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2年第7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软腭肥厚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腺样肥大患儿术后通气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腺样体肥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100例腺... 目的探讨软腭肥厚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腺样肥大患儿术后通气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腺样体肥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10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检出是否有软腭肥厚情况,分为观察组(软腭肥厚)22例和对照组(无软腭肥厚)78例。记录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时间、临床疗效、护理满意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监测氧减指数(oxygen depletion index,ODI)、吸紊乱指数(respiratory disturbanceindex,R D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longest apneatime,LAT)、最低夜间血氧饱和度(lowestoxygen saturation,LSaO)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手术时间等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在ODI、RDI、LAT、LSaO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2.73%(16/22)低于对照组的80.77%(6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LSaO较对照组增长少,在ODI、RDI、LAT方面较对照组降低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未出现鼻痒、鼻塞、流涕、头晕、嗜睡等情况,行多道睡眠图监测无结果异常。结论软腭肥厚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腺样体肥大患儿术后通气功能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ODI、RDI、LAT、LSaO方面,需要注意定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软腭肥厚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腺样体肥大 通气功能
下载PDF
天然气顶部重力驱油储气一体化建库技术 被引量:11
15
作者 江同文 王正茂 王锦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1-1068,共8页
基于天然气驱油重力、混相、降黏和渗吸机理,提出了天然气驱油储气一体化建库技术,同时对该技术的技术内涵、储气库选址原则、运行参数优化流程及优点进行了系统阐述。一体化建库可充分利用天然气驱油的重力、混相、降黏和渗吸等机理,... 基于天然气驱油重力、混相、降黏和渗吸机理,提出了天然气驱油储气一体化建库技术,同时对该技术的技术内涵、储气库选址原则、运行参数优化流程及优点进行了系统阐述。一体化建库可充分利用天然气驱油的重力、混相、降黏和渗吸等机理,既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又可逐步协同建成战略储气库,实现采油与天然气调峰双赢。与气藏型储气库相比,一体化建库具有增加原油产量和天然气储转费两种盈利模式,效益更好;同时,一体化建库在建库初期保持高压注气,投产初期为小吞小吐,中后期过渡到大吞大吐,周期应力变化不强,克服了气藏型储气库始终保持大吞大吐运行、注采周期内存在高强度应力变化的缺点。一体化建库的关键技术为油藏选址及评价,重力驱油、驱油压力优化和储气库运行参数优化等。经前期先导试验证实,该技术已初步取得成功,是中国快速发展储气库建设的新思路。图16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驱 顶部重力驱 一体化建库 储气库 参数优化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稠油火驱生成石油焦的化学结构表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竟军 廖广志 +4 位作者 王正茂 王旭生 卢晓锋 王立成 郭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0-475,481,共7页
开展石油焦的化学结构表征对稠油火驱燃料生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环烷基稠油为原料,在气体组成为5%O_(2)、79%N_(2)、16%CO_(2),气体流速为50~100 mL/min,温度500℃的条件下反应40 min制备石油焦,用多种检测方法对石油焦经溶... 开展石油焦的化学结构表征对稠油火驱燃料生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环烷基稠油为原料,在气体组成为5%O_(2)、79%N_(2)、16%CO_(2),气体流速为50~100 mL/min,温度500℃的条件下反应40 min制备石油焦,用多种检测方法对石油焦经溶剂萃取洗涤后的固体颗粒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石油焦的制焦率为23.4%,在氧含量为21%的条件下于440~600℃的燃烧量为87.98%,燃烧放热量为8662 J/g,着火温度为490℃。经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固体核磁等技术表征分析,石油焦结构是以芳香共轭多环为核心体,外围有环烷环和含氮氧杂环环绕,并连接少量的烷烃支链、醚链与酯烃支链的类石墨分子片层结构,碳骨架上的氧是以酮羰基及脂肪烃芳香醚的非活性氧形式存在。分子片层结构单元间通过范德华力、电荷转移、π-π相互作用、氢键、偶极等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为5层堆叠缔合体,并叠加形成似晶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火驱热采 石油焦 结构表征
下载PDF
气藏型储气库空间动用规律及扩容机理仿真模拟
17
作者 刘涛 李宜强 +7 位作者 丁国生 王正茂 石磊 刘哲宇 汤翔 曹涵 曹金鑫 黄友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7-1233,共7页
采用一维长岩心和大型二维平板岩心模型开展了一维注气建库、单轮次注采模拟实验与二维平板岩心建库、多轮次注采模拟实验,研究了储集层物性、注采平衡时间等对储集层孔隙动用效率、有效库容形成及达容周期等的影响。研究表明:储集层物... 采用一维长岩心和大型二维平板岩心模型开展了一维注气建库、单轮次注采模拟实验与二维平板岩心建库、多轮次注采模拟实验,研究了储集层物性、注采平衡时间等对储集层孔隙动用效率、有效库容形成及达容周期等的影响。研究表明:储集层物性、地层含水饱和度是影响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和运行的主要因素。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达容及运行过程中,储集空间可划分为高效、低效和无效3类工作区,储集层渗透率越高,孔隙动用效率越高,无效工作区越小或不存在无效工作区,注入气的损失越小,利用率越高。储集层物性越好,储集空间越大,最终形成的库容量越大。储集层含水饱和度越高,储气库建库达容及运行过程中气体损失越多,优化注采驱替排水,降低含水饱和度是减少储气库气量损失的有效途径。多轮次注采过程中,注采平衡时间存在合理区间,超过该合理区间,继续延长注采平衡期对储气库扩容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多轮次注采 注采平衡时间 孔隙动用效率 有效库容
下载PDF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中元 王正茂 +5 位作者 曲宏辉 刘成杰 吴晓明 李东芹 周珊 李卫兵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6,共8页
以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选取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7项功能进行评估。... 以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选取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7项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够提供的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12.484亿元/a,单位面积价值量为11.642万元/hm^2。生物多样性(3.527亿元/a)>涵养水源(2.792亿元/a)>固碳释氧(2.749亿元/a)>净化大气(2.226亿元/a)>保育土壤(0.93亿元/a)>森林游憩(0.227亿元/a)>林木积累营养物质(0.033亿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嵛山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物质量 价值量 天然赤松林
下载PDF
多核SoC中外部存储器并行访存控制器设计
19
作者 王泽中 王春华 +1 位作者 王正茂 张多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53-1358,共6页
当前外部存储器的带宽不断提高,文章针对多核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工作过程中多个处理器核需要同时访问外部存储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支持片内多运算单元并行访问同一外部存储器的接口结构。该并行访存控制器利用外部存储器与... 当前外部存储器的带宽不断提高,文章针对多核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工作过程中多个处理器核需要同时访问外部存储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支持片内多运算单元并行访问同一外部存储器的接口结构。该并行访存控制器利用外部存储器与单个运算单元间的带宽差异实现并行访存,针对任务访存特点,采用多种并行访存方式,使用两级仲裁结构对任务进行仲裁。经测试,在使用DDR3作为外部存储器时,满载情况下,该并行访存控制器对外部存储器的平均带宽利用率最高能够达到84.738%,实际任务执行过程中平均带宽利用率最高能够达到54.6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核系统 外部存储器 并行访存 时分复用 任务仲裁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the limit recovery factor of carbon dioxide flooding in a permanent sequestration scenario 被引量:2
20
作者 LIAO Guangzhi HE Dongbo +9 位作者 wang Gaofeng wang Liangang wang zhengmao SU Chunmei QIN Qiang BAI Junhui HU Zhanqun HUANG Zhijia wang Jinfang wang Shengzho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463-1470,共8页
Based on practices of CO_(2) flooding tests in China and abroad,the recovery factor of carbon dioxide capture,utilization in displacing oil and storage(CCUS-EOR)in permanent sequestration scenario has been investigate... Based on practices of CO_(2) flooding tests in China and abroad,the recovery factor of carbon dioxide capture,utilization in displacing oil and storage(CCUS-EOR)in permanent sequestration scenario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work.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ty,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into geological bodies should pursue the goal of permanent sequestration for effectiv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Hence,CCUS-EOR is an ultimate development method for oil reservoirs to maximize oil recovery.The limit recovery factor of CCUS-EOR development mode is put forward,the connot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ultimate recovery factor and economically reasonable recovery factor are clarified.It is concluded that limit recovery factor is achievable with mature supporting technical base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CCUS-EOR.Based on statistics of practical data of CO_(2) flooding projects in China and abroad such as North H79 block CO_(2) flooding pilot test at small well spacing in Jilin Oilfield etc.,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il recovery factor of miscible CO_(2) flooding and cumulative CO_(2) volume injected is obtained by regression.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oil production rate multiplier of gas flooding,a reservoir engineering method calculating CO_(2) flooding recovery factor under any miscible degree is established by derivation.It is found that when the cumulative CO_(2) volume injected is 1.5 times the hydrocarbon pore volume(HCPV),the relative deviation and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covery percentage and the limit recovery factor are less than 5%and less than 2.0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The limit recovery factor of CCUS-EOR can only be approached by large pore volume(PV)injection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expanding swept volume.It needs to be realized from three aspects:large PV injection scheme design,enhancing miscibility degree and continuously expanding swept volume of injected 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eutrality permanent carbon sequestration CCUS-EOR limit recovery factor cumulative CO_(2)volume injected swept volume miscibility degre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