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原黄牛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中波 刘爽 +10 位作者 贺丽霞 冯雪 杨梦丽 汪书哲 刘源 冯兰 丁晓玲 冀国尚 杨润军 张路培 马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5-1578,共14页
旨在探究与固原黄牛肉风味形成相关的关键代谢物、代谢途径和酶,为深入解析固原黄牛肉肉品组成提高肉品质量奠定基础。本研究选用同一生长条件下,24月龄的6头健康雄性固原黄牛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眼肉、肩肉和臀肉3... 旨在探究与固原黄牛肉风味形成相关的关键代谢物、代谢途径和酶,为深入解析固原黄牛肉肉品组成提高肉品质量奠定基础。本研究选用同一生长条件下,24月龄的6头健康雄性固原黄牛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眼肉、肩肉和臀肉3个组进行代谢物分析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筛选结果进行富集分析。随后,利用FELLA分析调控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相关的途径以及潜在的关键代谢物,同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WGCNA分析。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固原黄牛眼肉、肩肉和臀肉3个组共鉴定出689个代谢物,其中脂质和类脂分子占比32.08%,脂肪酸类代谢物49种,聚类分析肩肉组和臀肉组样本聚为一类,眼肉组样本单独为一类。N6,N6,N6-三甲基-L-赖氨酸(N6,N6,N6-trimethyl-L-lysine)和麦芽三糖(maltotriose)是眼肉、肩肉和臀肉组与组之间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二者含量均在眼肉最高。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通过WGCNA分析筛选出与3个肌肉部位相关的模块,并鉴定出了各模块中的关键代谢物。本研究通过对固原黄牛不同部位肌肉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到与肉品质差异和风味形成相关的10种关键代谢物和17种关键酶,为今后探究固原黄牛肉风味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肉牛的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黄牛 非靶向代谢组学 风味 不饱和脂肪酸 分子育种
下载PDF
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悬浮重矿物组成与颗粒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梦佳 黄湘通 +4 位作者 连尔刚 胡忠亚 岳伟 王中波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5,共15页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东海内陆架不同水层悬浮物的重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电子探针分析对细粒级重矿物自动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长江口悬浮物中特征重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铁质金属矿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特征重矿物组合一致。长江口悬浮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具有极好的相关性,指示其来源与长江有关。而长江口外悬浮物中赤/磁铁矿相对富集,可能是强潮作用导致的中等密度重矿物再搬运和扩散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舟山群岛附近站位悬浮物样品中发现了铬铁矿的异常富集,推测与海区人类生产活动有关。长江口悬浮重矿物颗粒绝大部分为粗粉砂—极细砂,富集在悬浮物中的较粗粒级(Φ<D_(0.5))中,主要由径流携带搬运。不同水层悬浮物中不同类型重矿物的粒径无明显差异,受沉降差异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内陆架 细粒沉积物 重矿物 TIMA技术
下载PDF
基于工业数据挖掘的ESD软失效分析
3
作者 刘祖耀 张海贝 +3 位作者 颜志强 汪中博 司立娜 刘路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9-72,共4页
针对电子产品出货后出现ESD软失效而导致的退货现象,文章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产品ICT电性能测试参数、生产线ESD防护监控数据和产品ESD软失效的相关性。集成算法模型经过优化,分类准确率达到0.88,可以用于量产电子产品的ESD软失效的识... 针对电子产品出货后出现ESD软失效而导致的退货现象,文章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产品ICT电性能测试参数、生产线ESD防护监控数据和产品ESD软失效的相关性。集成算法模型经过优化,分类准确率达到0.88,可以用于量产电子产品的ESD软失效的识别和出货风险管控。同时,利用ESD防护监控点风险指数数据集可以提高产品ESD软失效的识别准确率(8.6%)。安装部署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静电放电防护监控系统,对管控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ESD软失效风险以及控制出货风险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提高电子制造业防静电管控的智慧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D软失效 工业数据挖掘 在线测试仪(ICT) 电性能测试 静电放电 监控系统
下载PDF
中国陆架海MIS5(74~128 ka)以来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中波 张江勇 +9 位作者 梅西 陈晓辉 赵利 张勇 张志珣 李学杰 李日辉 陆凯 孙荣涛 杨守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0-1394,共25页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相对完整的海相地层。其中,渤海和东海MIS3和MIS1相对较薄,而黄海海相地层较厚。渤海和黄海末次冰期的地层保存较少,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地层发育完整,较完整地记录10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南海晚更新世内陆架以滨岸和陆相沉积为主,外陆架为滨岸和浅海沉积;全新世发育浅海沉积。总体上,中国海陆架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依次是MIS5(74~128 ka)的浅海-滨海海相沉积,MIS4(60~74 ka)陆相潟湖-河流-滨海河口相沉积,MIS3(24~60 ka)浅海相-滨海潮坪沉积,MIS2(12~24 ka)/LGM时期陆相-河流相沉积,MIS1(现在~12 ka)/全新世海侵潮流砂和浅海泥质沉积。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沉降作用对地层的发育和保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认识为深入研究中国晚第四纪沉积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MIS5 陆架 全球气候变化 海平面变化 沉积地层 沉积环境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及沉积分异模式 被引量:19
5
作者 梅西 李学杰 +8 位作者 密蓓蓓 赵利 王中波 钟和贤 杨浩 黄湘通 何梦颖 熊伟 张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7-1462,共16页
中国海域拥有宽广的大陆架,同时还有陆坡和深海盆,有众多河流入海并输入巨量的陆源物质,沉积物记录了海陆变迁、环流变化、海平面升降、物质输送和气候变化等环境信息。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以反映沉积动力、物质来源和搬运距离等,可以通... 中国海域拥有宽广的大陆架,同时还有陆坡和深海盆,有众多河流入海并输入巨量的陆源物质,沉积物记录了海陆变迁、环流变化、海平面升降、物质输送和气候变化等环境信息。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以反映沉积动力、物质来源和搬运距离等,可以通过沉积物粒度组成、参数及各种图解来研究沉积环境的变化。前人对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某一海域或区域,缺乏对整个中国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类型的宏观系统认识。本文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获取了中国海域4300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结合前人已发表资料,对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类型特征、物质来源和运移模式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把浅海和半深海沉积物按照含砾石和不含砾石主要划分出5个和7个沉积物类型,深海沉积物主要划分了9个沉积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多样、来源复杂,主要受控于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在东部海域总体呈现“大江大河-宽缓陆架-残留慢速沉积”的条带状沉积分异模式,而在南部海域呈现的是“短源性河流-多类型陆架-重力流快速沉积”的环带状沉积分异模式。本文的结果对研究中国海域沉积物的宏观分布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对理解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沉积物粒度的特征对海底砂矿分布也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物质来源 海底砂矿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中国海
下载PDF
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勇 姚永坚 +22 位作者 李学杰 尚鲁宁 杨楚鹏 王中波 王明健 高红芳 彭学超 黄龙 孔祥淮 汪俊 密蓓蓓 钟和贤 陈泓君 吴浩 罗伟东 梅西 胡刚 张江勇 徐子英 田陟贤 王哲 李霞 王忠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1309,共39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际资料与成果,在东亚大陆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的框架内,对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为核心的“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本文首次将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稳定地块之间的区域,划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这一独立的一级构造单元,按照构造演化的差异,以台湾岛界大致可以分为北部的日本—琉球段和南部的菲律宾段。“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新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下,东亚大陆发生的多期次地质构造事件的深部板块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海域东部带状变化、南部环状变化的地貌特征。海域地貌格局进一步控制了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陆源碎屑—条带状”和南部海域“短源河流-高角度陆坡-混合物源-环状分布”的沉积分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区域地质 中—新生代 东亚洋陆汇聚带 大地构造 资源环境效应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及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珊珊 王中波 +3 位作者 陆凯 祁江豪 赵钊 张志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137,共14页
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SHD-1钻孔岩心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地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厘定。根据Octavian Catuneanu(2005)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区... 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SHD-1钻孔岩心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地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厘定。根据Octavian Catuneanu(2005)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区地层划分出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下降期体系域、海退和低位体系域。研究表明,过孔的浅地层剖面与钻孔岩心的沉积地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可划分出7个不整合界面(D7-D1)和7个地震单元(SU7-SU1)。东海外陆架的海进层序与海退层序有规律地交替发育,它们与海平面变化曲线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地震单元SU1、SU5分别为MIS 1、MIS 5形成的海侵沉积,主要发育浅海沉积层,100 m以浅的位置发育潮流沙脊;地震单元SU2、SU4、SU6分别对应MIS 2、MIS 4和MIS 6低海平面时期形成的河流/河口-三角洲沉积;地震单元SU3、SU4为下降期体系域,这两个亚单元分别对应MIS 3和MIS 4晚期。MIS 4-MIS 3发育厚层且分布广泛的水下三角洲,但MIS 4发育的水下三角洲的规模不及MIS 3大。总之,对MIS 6以来沉积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古环境研究可为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的海平面变化、古环境演化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沉积地层格架 古环境 MIS 6以来 东海北部外陆架
下载PDF
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与认识 被引量:5
8
作者 秦绪文 石显耀 +23 位作者 张勇 李学杰 李军 肖桂义 许振强 王宏斌 吕文超 吴浩 姚永坚 尚鲁宁 杨楚鹏 王中波 高红芳 王明健 密蓓蓓 钟和贤 胡刚 陈泓君 黄龙 罗伟东 梅西 徐子英 田陟贤 王忠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55-1369,共15页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目标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近20年的持续调查,实现了对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系统地获取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形成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大幅提升了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国小比例尺海洋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初步摸清了中国管辖海域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潜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认识,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提升区域地质科学的认知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 海域构造 海域地层 海域地貌 海域资源 海域沉积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南黄海3.50Ma以来海陆环境演变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6
9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3 位作者 刘健 王中波 郭兴伟 黄湘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84,共11页
通过对南黄海西部陆架CSDP-1孔晚上新世—第四纪地层中的地球化学元素S、Sr和Ba的测试,结合该钻孔已发表的岩性、磁性地层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发现:CSDP-1孔元素S、Sr、Ba质量分数及比值Sr/Ba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变化特征与研... 通过对南黄海西部陆架CSDP-1孔晚上新世—第四纪地层中的地球化学元素S、Sr和Ba的测试,结合该钻孔已发表的岩性、磁性地层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发现:CSDP-1孔元素S、Sr、Ba质量分数及比值Sr/Ba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变化特征与研究区海陆沉积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S和Sr/Ba值的亲海相特性。S元素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对应了本区3.50Ma以来的海侵事件,可以指示本钻孔海陆环境。Sr/Ba值在U2沉积单元(1.66~0.83 Ma)的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主要是物质来源改变导致的沉积矿物组成发生变化所控制,而在U1沉积单元(0.83 Ma以来)Sr/Ba值能指示海陆环境的变化,表明0.83Ma以来海侵成为Sr/Ba值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元素 海侵 南黄海 第四纪
下载PDF
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灾害地质体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珊珊 王中波 +3 位作者 张勇 张志珣 赵维娜 钟伟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2-1529,共18页
基于“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北部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主要灾害地质体的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识别出了高角度活动断层、海底火山、岩浆底辟、海底滑坡、埋... 基于“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北部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主要灾害地质体的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识别出了高角度活动断层、海底火山、岩浆底辟、海底滑坡、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古潮流沙脊等多种灾害地质体类型,并对这些海洋灾害地质体的分布、成因以及各种灾害地质体对海上油气勘探及海洋工程建设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灾害地质体的识别可以很好的为该区的海上生产活动及工程建设提供减灾防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体 浅地层剖面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东海北部外陆架
下载PDF
东海中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碎屑重矿物组合分区及其物源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陆凯 秦亚超 +2 位作者 王中波 黄龙 李广雪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8期20-26,共7页
对东海中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鉴定,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区碎屑重矿物共有40余种,还有少量岩屑和风化碎屑。暗色重矿物含量高值出现在100m以深的东海外陆架,浙闽近海一带暗色重矿物含... 对东海中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鉴定,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区碎屑重矿物共有40余种,还有少量岩屑和风化碎屑。暗色重矿物含量高值出现在100m以深的东海外陆架,浙闽近海一带暗色重矿物含量低。稳定重矿物含量与离岸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内陆架到外陆架,含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云母类矿物高值集中于浙闽近海内陆架一带;自生黄铁矿也集中浙闽近海水深50m以浅的内陆架,说明该区水动力偏弱,主要为还原环境。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划为2个分区。Ⅰ区包括浙闽近海海域和台湾海峡中西部海域,水深在60m以浅,主要是长江物质在沿岸流作用下向南搬运沉积。Ⅱ区包括东海中外陆架、陆坡以及冲绳海槽的部分海域,水深多在80m以深,其物源来自东亚大陆,形成于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中南部 重矿物 沉积物 物源分析
下载PDF
长江水系沉积物碎屑石榴石化学组成及物源示踪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中波 杨守业 +1 位作者 梅西 陆凯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55-1461,1472,共8页
长江流域主要干流和支流碎屑沉积物中的单颗粒石榴石化学组成分析显示,石榴石元素组成以SiO_2、FeO、Al_2O_3、MnO、CaO、MgO、TiO_2为主,石榴石组合主要是镁铝榴石、铁铝榴石、钙铝榴石和锰铝榴石,其平均物质的量分数分别是65.4%、13.8... 长江流域主要干流和支流碎屑沉积物中的单颗粒石榴石化学组成分析显示,石榴石元素组成以SiO_2、FeO、Al_2O_3、MnO、CaO、MgO、TiO_2为主,石榴石组合主要是镁铝榴石、铁铝榴石、钙铝榴石和锰铝榴石,其平均物质的量分数分别是65.4%、13.8%、9.4%和11.5%.利用石榴石G-P-AS物源分析方法,可以识别出长江流域的特征石榴石组合.长江水系沉积物中碎屑石榴石呈低Mg、高Mn特征,其源岩以中低级变质岩为主,长江流域出露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以及低温接触变质岩控制了沉积物石榴石的组成.金沙江是长江入海粗粒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石榴石组合呈现为典型的低Mg、高Mn特征,与整个长江干流石榴石组成一致,但由于未受到中下游近源沉积物影响,其石榴石组合可以作为长江特征物源端元,用以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物源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水系 沉积物 碎屑石榴石 化学组成 物源示踪
下载PDF
中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氧化还原环境重建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密蓓蓓 王中波 +2 位作者 仇晓华 张勇 蓝先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7-115,共9页
通过对位于冲绳海槽黑潮主轴流经区的GHN056-09柱状沉积物进行粒度、常微量元素、AMS 14C分析,获得了中全新世以来粒度和常微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6235aBP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物中MnO/Al2O3、U/Th和V/Cr等... 通过对位于冲绳海槽黑潮主轴流经区的GHN056-09柱状沉积物进行粒度、常微量元素、AMS 14C分析,获得了中全新世以来粒度和常微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6235aBP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物中MnO/Al2O3、U/Th和V/Cr等3个地球化学指标在近6235aBP以来均发生了数次不同程度的波动,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1(1830aBP至今)的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程度强烈波动期、阶段2(4000~1830aBP)的低生产力和弱还原期、阶段3(6235~4000aBP)的高生产力和相对较强还原期。中全新世以来地球化学指标可共同识别出的6次极值揭示了同期的相对高生产力和较强还原状态,分别发生在R1(260aBP)、R2(1200aBP)、R3(2125aBP)、R4(2700aBP)、R5(4250aBP)和R6(5700aBP),且与海水温度和黑潮强度关系密切,揭示了中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区海气相互作用的区域性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古生产力 黑潮 冲绳海槽 全新世
下载PDF
渤海东部潮流沉积特征及MIS4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珊珊 王中波 +3 位作者 李日辉 孟祥君 陈晓辉 郭政言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7-306,共10页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沉积,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组成。该文基于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最新获取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与水深变化进行对比,将该区的潮流沉积特征与其地震相特征进行精细分析,同时结合晚第四...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沉积,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组成。该文基于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最新获取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与水深变化进行对比,将该区的潮流沉积特征与其地震相特征进行精细分析,同时结合晚第四纪CD5孔的岩性、14C测年和层序地层划分,识别出晚更新世以来的四期层序地层,分别是MIS4以细砂为主的陆相地层、MIS3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的滨浅海相沉积地层、MIS2末次盛冰期形成的以粉砂质粘土和细砂质粉砂为主的陆相沉积地层和全新世(MIS1)发育的以粉砂质黏土和细砂组成的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全新世地层分别由早期的滨海相沉积、中期的浅海沉积和晚期的潮流沉积组成。通过这四期层序的研究,揭示了该区MIS4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潮流沉积 老铁山水道 冲刷槽 潮流沙脊 潮流沙席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记录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梅西 孟祥君 +2 位作者 王中波 王忠蕾 南青云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2期10-17,共8页
对渤海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东湾51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规律不明显,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总量与总... 对渤海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东湾51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规律不明显,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总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做比值,得到的相对含量从湾内到湾口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加,生物标志物指示的初级生产力与现场调查的结果一致,表明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初级生产力。辽东湾海域初级生产力在湾口高于湾内,表明其主要控制因素是水体浊度而不是陆源营养盐的输入。辽东湾西侧菊花岛附近初级生产力的高值主要与人类养殖、陆源排污等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相对比例结果显示,辽东湾两侧近岸区硅藻和甲藻相对贡献高,尤其是硅藻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与硅藻在高营养盐的情况下具有竞争优势有关,而在辽东湾中部发现高的颗石藻相对贡献与黄海暖流入侵路径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初级生产力 生物标志物 浮游群落结构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内置干式变压器应用研究
16
作者 王忠波 纪风才 杨德飞 《变压器》 2024年第9期8-10,共3页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大型化发展,机舱内置变压器与变流器方案成为主要的技术路线之一,本文作者阐述了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内部的树脂绝缘干式变压器的选型要素,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以实现安全、可靠、经济、环保、节能的目标方案。
关键词 干式变压器 风力发电机组 机舱内置
下载PDF
干式变压器的高压端子密封式结构研究及应用
17
作者 王忠波 杨德飞 纪风才 《变压器》 2024年第8期37-39,共3页
本文作者将干式变压器的高压端子与进线电缆终端进行密封处理,构成高压端子密封式结构,从而提升干式变压器外绝缘水平,利用该技术与工艺措施研发66kV等级的干式变压器,扩大了干式变压器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 干式变压器 密封 外绝缘
下载PDF
基于不平衡系数辨识的电磁轴承-刚性飞轮转子系统不平衡补偿控制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忠博 祝长生 陈亮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699-3708,共10页
针对电磁轴承-刚性飞轮转子系统不平衡振动的抑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平衡系数辨识的自适应不平衡补偿控制算法。基于电磁轴承-刚性飞轮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状态反馈PID电流控制器,提出不平衡系数辨识方程及不平衡补偿算法。分... 针对电磁轴承-刚性飞轮转子系统不平衡振动的抑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平衡系数辨识的自适应不平衡补偿控制算法。基于电磁轴承-刚性飞轮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状态反馈PID电流控制器,提出不平衡系数辨识方程及不平衡补偿算法。分析了带有补偿环节的电磁轴承-刚性飞轮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及补偿算法中各参数的选择原则。对不平衡补偿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基于不平衡系数辨识的不平衡补偿算法不仅能够正确地辨识出转子的不平衡,而且在整个转速区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对不平衡振动的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轴承 飞轮储能 状态反馈 不平衡系数辨识 不平衡补偿
下载PDF
水氮耦合下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忠学 薛里 +3 位作者 李铁成 齐智娟 王忠波 周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0-338,共9页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3种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稻田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和CH_(4)排放通量及两者排放总量的影响,并采用净生态系统碳收支(NECB)评价体系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各处理水稻穗固碳量与根固碳量分别占其总固碳量的26.61%~40.92%、24.63%~31.95%。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相较于常规灌溉能提高水稻各器官碳含量、干物质量。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均在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出现峰值;各处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呈现单峰变化,在分蘖期出现峰值。相同灌溉模式下,除返青期外,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降低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但提高了CH_(4)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水稻净初级生产力为4245.82~6958.19 kg/hm~2,穗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凋落物净初级生产力最低,分别占其水稻净初级生产力的42.88%~51.82%、3.19%~3.90%。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各处理水稻净初级生产力均大于常规灌溉模式,其中CN、CN1、CN2各处理净初级生产力较FN、FN1、FN2各处理分别增加11.17%、31.92%、2.98%。此外,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NECB均为正值,表示该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为净碳“汇”,其中CN1处理净碳收支(1082.8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这说明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减氮10%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稻田 水氮耦合 净生态系统碳收支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