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1
作者 wei daoru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15年第9期45-48,共4页
关键词 佛教文化 文化交流 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文化 本土文化 中华文明 宗教文化
下载PDF
中华宗教思想的五个历史阶段
2
作者 魏道儒 《世界宗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5,共10页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社会形态的纵向演进历程,兼顾各地区横向存在的社会形态发展不平衡实况,把中华宗教思想的历史分为起源、形成、演进、变和转型五个阶段,上起原始社会,下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本文认...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社会形态的纵向演进历程,兼顾各地区横向存在的社会形态发展不平衡实况,把中华宗教思想的历史分为起源、形成、演进、变和转型五个阶段,上起原始社会,下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本文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早期的两汉之际是中华宗教思想的起源阶段;两汉至东晋是中华宗教思想的形成阶段;南北朝到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华宗教思想的演进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华宗教思想的嬉变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华宗教思想的转型阶段。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华宗教思想的发展规律、阶段特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宗教思想 历史阶段 原生形态宗教 成熟形态宗教
原文传递
弥勒文化及其全球共享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魏道儒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共4页
本文在论述弥勒文化的性质、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弥勒文化可以为全球共享的理念。本文认为,印度佛教中弥勒文化本质上是其整体教义的一种集萃、提炼和概括。中国弥勒文化更多加入了中国固有文化元素,使弥勒文化的内容更丰富,世俗... 本文在论述弥勒文化的性质、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弥勒文化可以为全球共享的理念。本文认为,印度佛教中弥勒文化本质上是其整体教义的一种集萃、提炼和概括。中国弥勒文化更多加入了中国固有文化元素,使弥勒文化的内容更丰富,世俗化程度更高,国际适应性更强。在当今世界局势处于巨变时期,倡导全球共享弥勒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有利于激发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共鸣,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文化 全球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贵和思想及其共享文化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魏道儒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3,共6页
中国传统的贵和思想内涵丰富、作用强大、影响深远。"和"被视为宇宙的规律和秩序,被视为万物平衡发展的保障和动力,被视为处理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精神基因的贵和思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 中国传统的贵和思想内涵丰富、作用强大、影响深远。"和"被视为宇宙的规律和秩序,被视为万物平衡发展的保障和动力,被视为处理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精神基因的贵和思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一体多样方面,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繁荣方面,在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今天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中国的贵和思想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促进各种文化交流互鉴、共存共荣,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具有为当今世界各国借鉴、共享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和思想 文化价值 中国宗教特色
原文传递
杜继文:学问在佛教与科学无神论之间
5
作者 魏道儒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共3页
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杜继文先生始终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方面,他主要从事佛教研究;在现实问题方面,他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社会现象研究、弘扬无神论。在这两个领域,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繁荣我国哲学... 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杜继文先生始终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方面,他主要从事佛教研究;在现实问题方面,他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社会现象研究、弘扬无神论。在这两个领域,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构建我国佛教学、无神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无神论 佛教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 学问 学术生涯 现象研究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原文传递
新时代新标准下的检视和反思
6
作者 魏道儒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8,共5页
本文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叙述了“宗教学”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地位、价值和作用。在逐一检视、反思已经完成的五项主要课题基础上,叙述了几点构建佛教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 本文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叙述了“宗教学”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地位、价值和作用。在逐一检视、反思已经完成的五项主要课题基础上,叙述了几点构建佛教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心得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宗教学 佛教 “三大体系”
原文传递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Manjushri Belief:From Indian Buddhism to Chinese Buddhism
7
作者 wei daoru 《The Voice of Dharma》 2021年第2期91-106,共16页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jushri Belief(wenshu xinyang 文殊信仰) in Indian Buddhism consists of two main trends: from Manjushri being regarded as a disciple of the Buddha to being portrayed as the teacher of Buddha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jushri Belief(wenshu xinyang 文殊信仰) in Indian Buddhism consists of two main trends: from Manjushri being regarded as a disciple of the Buddha to being portrayed as the teacher of Buddhas, from being presented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prajna” wisdom to be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tirety of Buddhist wisdom;the Sinification process of the Manjushri Belief also saw two main development trends: from the debate over the ranking of Bodhisattvas Manjushri and Samantabhadra(Puxian 普贤) to proposing the theory of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Three Sages(sansheng yuanrong 三圣圆融),” from establishing Mount Wutai(Wutai Shan 五台山) as the fundamental “sacred site” of Manjushri to establishing it as a holy site of Buddhist worship, practice, research and propagation of Buddhadharma. The rise of Manjushri Belief is a unique historical phenomenon, with wide-ranging implications for both Indian and Chinese Buddhism, and should be viewed as an important result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Indian and Chinese Budd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jushri Belief the teacher of Buddha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Three Sages Mount Wuta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