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14 位作者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北印度洋半日潮波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万荣强 魏泽勋 +2 位作者 高秀敏 徐晓庆 滕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2-573,共12页
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模型,建立北印度洋海域(31°~102°E,16°S^31°N)的M2和S2分潮潮波数值模式,研究北印度洋半日潮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对底摩擦系数进行数值试验,利用代价函数梯度下降... 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模型,建立北印度洋海域(31°~102°E,16°S^31°N)的M2和S2分潮潮波数值模式,研究北印度洋半日潮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对底摩擦系数进行数值试验,利用代价函数梯度下降法,得到分潮调和常数向量均方根偏差(RMSE)的变化曲线,逼近并确定最优的底摩擦系数。将采用该系数的模拟结果与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交叉点的调和常数数据、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及部分文献中的验潮站数据进行比较与验证,一致性较好。其中对比卫星数据的振幅偏差为2~4 cm、迟角偏差为7°~8°,与验潮站数据的振幅偏差为3~6 cm、迟角偏差为8°~9°。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北印度洋海域M2和S2分潮潮波传播特征和潮流椭圆的空间分布特征等。M2分潮潮波在阿拉伯海南部有1个无潮点,在波斯湾内有2个无潮点,最大振幅超过80 cm;潮流在西北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中部大多为顺时针旋转,其余海域大多为逆时针旋转;流速在阿拉伯海东北部、安达曼海、波斯湾和孟加拉湾北部较大,最大流速为160 cm/s,其他海域较小。S2分潮的潮波传播特征、无潮点的位置和潮流椭圆的空间分布特征等都与M2分潮类似,但潮波振幅和潮流流速等都相对M2分潮较小。研究完善了北印度洋海域2个主要半日分潮M2和S2的整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潮汐潮流 Chezy型摩擦关系 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
下载PDF
Pathways of intraseasonal Kelvin waves in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regions derived from satellite altimeter observ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XU Teng-Fei wei ze-xun +1 位作者 CAO Guo-Jiao LI Shu-Ji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6年第5期375-380,共6页
The gridded sea level anomaly(SLA) data-set provided by AVISO is used to track the propagation of intraseasonal Kelvin waves in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 region. The large root mean square of intraseasonal S... The gridded sea level anomaly(SLA) data-set provided by AVISO is used to track the propagation of intraseasonal Kelvin waves in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 region. The large root mean square of intraseasonal SLA along the Sumatra and Java coa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pagation of intraseasonal Kelvin waves that derive from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These Kelvin waves are further found to propagate following different pathways at the Lombok Strait. Pathway A propagates eastward throughout the Sumba Strait and Savu Sea to reach the Ombai Strait. Pathway B penetrates into Lombok and propagates northward to reach the Makassar Strait. Pathway C propagates southeastward along the southwest coast of the Sumba Island. The equatorial Kelvin waves take around 15 days to travel from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to Lombok Strait, and around 5 days to penetrate into the Makassar and Ombai straits. The Kelvin wave-induced SLA persists in the ITF region for an additional 5 days and then diminishes subsequently. The phase speeds of these intraseasonal Kelvin waves along Pathways A, B, and C are 1.91–2.86, 1.69, and 1.96 m s^-1,respectively—in agreement with the first two baroclinic modes of Kelvin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nesian Throughflow Kelvin waves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PATHWAY WAVEGUIDE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海潮致混合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泽勋 徐腾飞 +2 位作者 王永刚 李淑江 滕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是全球最大的内潮生成海域。内潮耗散导致强烈的潮致混合,一方面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上层,降低印尼海海表温度,之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天气和气候效应;另一方面... 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是全球最大的内潮生成海域。内潮耗散导致强烈的潮致混合,一方面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上层,降低印尼海海表温度,之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天气和气候效应;另一方面对穿越印尼海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物质与能量输运也有着重要影响。自Arlindo计划以来,人们对印尼海潮致混合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通过在海洋环流数值模式中考虑印尼海强潮致混合过程,提升了对印尼海和全球大洋环流的模拟效果。但由于缺乏现场观测资料和针对性的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印尼海潮致混合特征的定量描述及其在海洋环流与气候模式中的表达尚未完全解决。本研究对印尼海潮致混合及其在海洋环流和气候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和展望,并对未来该海域混合观测方案和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海 潮致混合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并行子网的塑料光纤通信故障识别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周玉婷 韦泽训 曲春梅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3-106,共4页
应用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设计3个并行子网塑料光纤通信故障识别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3具备更高的故障识别准确率,对塑料光纤控制板故障、电源系统故障、光端机模块故障、尾部纤维故障和单盘故障的识别... 应用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设计3个并行子网塑料光纤通信故障识别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3具备更高的故障识别准确率,对塑料光纤控制板故障、电源系统故障、光端机模块故障、尾部纤维故障和单盘故障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0.85、0.74、0.82、0.77和0.80,高于模型1和模型2约2%~7%;模型3在500代达到收敛状态,损失值为0.02。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塑料光纤通信故障的检测识别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光纤 神经网络 故障识别 特征提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