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with revised RUSLE model in Tianshan Mountains
1
作者 wei wenyu LIU Ya +1 位作者 ZHANG Lixia LI Lanha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850-866,共17页
aSoil degradation caused by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environmental issues.Soil erosion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has cause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This stud... aSoil degradation caused by 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environmental issues.Soil erosion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has cause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This study used remote sensing data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erosion,and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to calculate the total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2019.Due to the large error of RUSLE in soil erosion estimation in mountainous areas,this study modified RUSLE equ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over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oil erosion was 1690.3 t/(km^(2)·year),of which insignificant erosion,slight erosion and moderate erosion accounted for 42,8%,22.4%and 9.9%,respectively.Severe erosion and above accounted for 13.3%.The accuracy of 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calculated by the RUSLE was only 61.9%,with an average error of 1631.9 t/(km^(2)·year).The average error of the double-coefficient correction method was 1259.1 t/(km^(2)·year),and the average error of the modified formula method was reduced by 40.3%compared with the RUSLE,reaching 973.7 t/(km^(2)·year),and its accuracy reached 76.2%.Very severe erosion and catastrophic erosion are distributed on mountain ridges with higher elevation and on the northern area with higher precipitation.Snow cover has a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on soil erosion,and snow cover in alpine mountains is a factor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soil erosio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Snow cover Erosion categories High-elevation area
下载PDF
定制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
作者 陈义彤 武美茹 +2 位作者 苗亚杰 魏文宇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8期959-965,共7页
目的探讨定制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卒中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0年1—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病区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8—12月... 目的探讨定制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卒中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0年1—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病区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8—12月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方式,干预组采用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定制的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形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卒中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共纳入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44例,干预组46例。干预组出院时卒中相关健康知识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82.1±10.6)分vs.(54.3±6.7)分,P<0.001],干预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出院后3个月[(3.5±0.4)分vs.(3.3±0.3)分,P=0.009]、6个月[(3.7±0.4)分vs.(3.4±0.3)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8,MMAS-8)评分出院后1个月[(7.2±0.6)分vs.(7.5±0.5)分,P=0.005]、3个月[(6.6±0.8)分vs.(7.0±0.8)分,P=0.013]、6个月[(4.9±1.2)分vs.(6.2±1.4)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卒中专用生活质量(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分出院后1个月[(135.9±38.6)分vs.(173.4±29.9)分,P<0.001]、3个月[(147.0±39.5)分vs.(187.3±28.3)分,P<0.001]、6个月[(153.2±40.7)分vs.(197.4±27.7)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定制个体化可视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卒中防治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为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规范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医院 健康教育 缺血性卒中 多学科团队
下载PDF
车联网仿真实验平台搭建与参数校正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晓辉 徐建闽 +2 位作者 魏文钰 梁逸龙 蔡立椿 《物流科技》 2020年第5期50-56,共7页
车联网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通过搭建真实车联网环境来验证各种实验研究的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鉴于此,文章选取广州市实际路网作为实验区域,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给出了车联网仿真实验平台的具体搭建过程,并考虑到模型默认参数不一定... 车联网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通过搭建真实车联网环境来验证各种实验研究的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鉴于此,文章选取广州市实际路网作为实验区域,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给出了车联网仿真实验平台的具体搭建过程,并考虑到模型默认参数不一定适合实际道路交通运行情况,提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该平台的模型参数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校正后的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接近,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能真实再现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为后续进行车联网环境下的各种算法验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车联网 仿真实验平台 Vissim交通仿真 模型参数校正 正交试验法
下载PDF
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综述 被引量:18
4
作者 任秋如 杨文忠 +2 位作者 汪传建 魏文钰 钱芸芸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94-2305,共12页
变化检测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检测的关键技术,其目的是在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中检测出变化的部分及其类型。针对传统的变化检测方法中存在繁重的人工劳动和检测结果效果差等问题,大量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方法被提出。为了... 变化检测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检测的关键技术,其目的是在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中检测出变化的部分及其类型。针对传统的变化检测方法中存在繁重的人工劳动和检测结果效果差等问题,大量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方法被提出。为了深入了解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以及进一步研究变化检测方法,通过对大量有关变化检测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对变化检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首先阐述了变化检测的发展历程;然后从数据选择及预处理、变化检测技术、后处理及精度评价这三个方面详细归纳了变化检测的研究进展,其中变化检测技术主要从分析单元和比较方法的方面分别进行概括;最后对变化检测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变化检测 发展现状 检测方法 综述
下载PDF
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秋季海州湾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承之 张云雷 +5 位作者 赛可 韦雯钰 谢姝妤 夏铭璟 任一平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4-51,共8页
根据2011年和2013-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资源密度、饵料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数据,开展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栖息地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 根据2011年和2013-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资源密度、饵料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数据,开展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栖息地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海州湾长蛇鲻在秋季最适宜栖息的底层水温范围为17.5~18℃,最适底层盐度范围为31.3~32.0,最适水深范围为24~37 m;选择其3种主要饵料生物作为生物因子,即枪乌贼(Loligospp.)、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六丝钝尾鰕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与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共同作为影响因子建立HSI模型。结果显示,对长蛇鲻空间分布总偏差贡献率最高的是饵料因子,其次是水深和底层水温。通过交叉验证发现,运用算术平均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具有较低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研究发现,海州湾秋季长蛇鲻的最适栖息地(HSI≥0.7)主要分布在34.5°~36°N,119°~121°E之间,其中35°~36°N海域的最适栖息地分布范围大,而且从近岸至远海,HSI指数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长蛇鲻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权重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再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魏文钰 杨文忠 +1 位作者 马国祥 黄梅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479-2492,共14页
行人再识别(Re-id)作为智能视频监控技术之一,其目的是在不同的摄像机视图中检索出指定身份的行人,因此该项技术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具有重大研究意义。针对传统的手工特征方法难以应对行人Re-id任务中复杂的摄像机环境的问题,大量基于... 行人再识别(Re-id)作为智能视频监控技术之一,其目的是在不同的摄像机视图中检索出指定身份的行人,因此该项技术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具有重大研究意义。针对传统的手工特征方法难以应对行人Re-id任务中复杂的摄像机环境的问题,大量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Re-id方法被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行人Re-id技术的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Re-id技术,整理和分析了大量相关文献,首先从图像、视频、跨模态这3个方面展开综述性介绍,将图像行人Re-id技术分为有监督和无监督两大类并分别进行概括;然后列举了部分相关数据集,并对近年来在图像和视频数据集上的一些算法进行性能的比较与分析;最后总结了行人Re-id技术的发展难点,并深入讨论了该技术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再识别 深度学习 特征学习 度量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零价铁对重金属铅吸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晓晶 魏闻语 +2 位作者 张宇 李亭 唐强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148,共7页
在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中,重金属污染土修复成为重要方向。工业发展加剧了铅污染,同时产生了大量副产品零价铁屑。铁屑的来源广、价格低、吸附性能优良,是一种较理想的铅污染处理材料。因此笔者采用零价铁粉处理Pb^(2+) 污染土,通过开展单... 在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中,重金属污染土修复成为重要方向。工业发展加剧了铅污染,同时产生了大量副产品零价铁屑。铁屑的来源广、价格低、吸附性能优良,是一种较理想的铅污染处理材料。因此笔者采用零价铁粉处理Pb^(2+) 污染土,通过开展单因素实验考察吸附剂设计剂量、初始污染物浓度、处理时间、溶液p H对Pb^(2+) 去除效果的影响,对平衡状态进行等温吸附研究、对反应过程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Pb^(2+) 去除率与吸附剂设计剂量、处理时间长度正相关,与初始污染浓度负相关,与p H不明显相关;在Pb^(2+) 初始浓度为300 mg/L、铁粉设计剂量为10 g/L、处理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实验中Pb^(2+) 去除率可达98%,吸附剂的单位吸附量可达25.35mg/g;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较符合本反应;结合反应前后XRD图谱分析固相成分及含量,零价铁去除Pb^(2+) 主要通过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并以化学吸附为主,具体作用形式包括铅离子被零价铁还原固定,污染物与含铁胶体共沉淀,以及静电作用;实验结果为零价铁去除重金属污染物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重金属污染 吸附 吸附特性 共沉淀
下载PDF
超大采高工作面回撤专用支架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文玉 王松涛 张乾坤 《煤矿机械》 2021年第3期137-140,共4页
针对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设备回撤的难题,设计了新型回撤专用掩护式支架,并对支架在巷道中的布置及配套关系、主要技术参数及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重点对支架的支护强度、四连杆设计进行了介绍,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特定工况下对支... 针对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设备回撤的难题,设计了新型回撤专用掩护式支架,并对支架在巷道中的布置及配套关系、主要技术参数及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重点对支架的支护强度、四连杆设计进行了介绍,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特定工况下对支架进行强度分析及验证。为相似条件下支架的回撤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撤专用支架 超大采高 设计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高空作业车升降架的设计
9
作者 魏文玉 孙德宇 +1 位作者 王旭东 唐立军 《煤矿机械》 2022年第8期132-134,共3页
高空作业车是煤矿巷道建设的主要设备,主要用于超高巷道基础设施的安装与维护以及较高位顶锚和帮锚杆锚索施工。为了适应超高巷道(4.0~6.5 m)的施工,整车工作平台必须能够升至5 m及以上的高度,所以升降架尤为重要。另外,整车必须能够适... 高空作业车是煤矿巷道建设的主要设备,主要用于超高巷道基础设施的安装与维护以及较高位顶锚和帮锚杆锚索施工。为了适应超高巷道(4.0~6.5 m)的施工,整车工作平台必须能够升至5 m及以上的高度,所以升降架尤为重要。另外,整车必须能够适应巷道的高度和行车宽度的限制及作业人员在施工时整车工作平台必须处于稳定的状态(用于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对于升降架结构的要求必须满足升降距离适应巷道、稳定性强的特点。论述了高空作业车升降架的设计及应用,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了其结构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作业车 超高巷道 升降架 稳定性
下载PDF
回撤三角区支架的创新性设计与改进
10
作者 魏文玉 张乾坤 王松涛 《煤矿机械》 2021年第4期137-138,共2页
针对三角区回撤支架在神东矿区大采高工作面实际使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对回撤支架的使用环境及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回撤三角区支架进行创新性设计与改造,从而满足使用要求,使回撤工作更加安全、方便、快捷。
关键词 回撤三角区支架 创新性 设计 改造
下载PDF
基于MFD和谱聚类的路网交通状态判别方法与仿真
11
作者 魏文钰 欧阳志濠 +2 位作者 刘绮森 梁逸龙 蔡立椿 《现代信息科技》 2020年第4期113-115,共3页
宏观基本图可从宏观层面对路网交通状态进行判别,但只能判别路网交通是否处于过饱和状态,无法进一步划分路网交通状态,而谱聚类算法能有效地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鉴于此,文章提出基于宏观基本图和谱聚类的路网交通状态判别方法,首先利... 宏观基本图可从宏观层面对路网交通状态进行判别,但只能判别路网交通是否处于过饱和状态,无法进一步划分路网交通状态,而谱聚类算法能有效地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鉴于此,文章提出基于宏观基本图和谱聚类的路网交通状态判别方法,首先利用浮动车估测法得到路网宏观基本图,然后依据谱聚类算法,对路网宏观基本图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将路网交通状态划分为四个等级(低峰、平峰、高峰、过饱和)。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以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周边路网为例,建立基于VISSIM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设定浮动车比例为30%,估测路网宏观基本图,然后在MATLAB中实现谱聚类算法,将路网交通划分为四种交通状态。研究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对路网交通状态进行细分,为后续对路网交通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路网交通状态判别 宏观基本图 谱聚类 VISSIM交通仿真
下载PDF
基于Joinpoint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
12
作者 魏文宇 孙静 +1 位作者 陈昱名 张渝疆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连接点回归(join point regression,JPR)模型进行分段时间趋势分析;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别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JPR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4.20%和4.50%。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增高后降低,并在10~<15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25岁趋于平稳;时期效应表明,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持续降低,30年间发病风险值由1.65降至0.65,死亡风险值由1.66降至0.61;队列效应表明,发病、死亡风险随年代推移而增加,发病、死亡风险值在1990-1994年队列至2015-2019年队列分别由0.60和0.53增长至1.90和1.99。结论 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随时期推移而降低,随出生队列推移而升高。应对易感人群做好健康教育,降低我国伤寒副伤寒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连接点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全球疾病负担 趋势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