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中的氟及其环境效应与污染治理
1
作者 张宇琦 徐惠风 +2 位作者 文波龙 路鑫雨 罗那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4,共11页
氟是自然界中固有元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并且在化工、医疗、农业等领域中用于制成新型材料以改善人类生活。然而大量非自然衍生出的氟化物进入环境中,导致环境及生物体氟过量,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环境质量,对人类健康和... 氟是自然界中固有元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并且在化工、医疗、农业等领域中用于制成新型材料以改善人类生活。然而大量非自然衍生出的氟化物进入环境中,导致环境及生物体氟过量,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环境质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因此,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整理分析了氟在环境中的分布、来源以及不同环境介质中氟的赋存形态和生物、非生物影响因素,并且对其在土壤-水-植物中迁移转化过程、吸附解吸规律以及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进一步深入开展氟环境行为、环境效应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氟污染的治理和环境过程调控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特征 环境效应 污染治理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水稻株高估测方法
2
作者 刘建春 陈思 +2 位作者 文波龙 刘宏远 李晓峰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68,共8页
针对数字表面模型计算水稻株高步骤繁琐、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植被指数的水稻株高估测模型。首先,在吉林省大安市水稻示范区采用无人机搭载一体式多光谱成像系统,获取地面采样距离为0.015 m的高清数字正射影像、数... 针对数字表面模型计算水稻株高步骤繁琐、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植被指数的水稻株高估测模型。首先,在吉林省大安市水稻示范区采用无人机搭载一体式多光谱成像系统,获取地面采样距离为0.015 m的高清数字正射影像、数字表面模型和多光谱影像,并采集水稻实测株高;其次,基于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反射率,计算了28种植被指数并根据他们与水稻株高的相关性进行优选,将优选后的植被指数与水稻株高利用不同的回归方法构建水稻株高估测模型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改良后冠层叶绿素含量指数MCCCI构建的幂函数水稻株高估测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精度最高,R^(2)为0.876,RMSE为5.15 cm。所提出的无人机水稻株高估测方法为精准农业监测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无人机 多光谱遥感 水稻株高 估测模型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典型盐生景观土壤分形维数及盐碱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白玉锋 孙静 +5 位作者 李秀军 陈国双 李晓宇 鲁新蕊 文波龙 张继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3-169,共7页
为探究松嫩平原西部典型盐生景观土壤颗粒粒度组成及分形特征与土壤盐碱化之间的关系,采用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6种典型盐生景观土壤表层0—30 cm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结合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分形维数与质地、盐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为探究松嫩平原西部典型盐生景观土壤颗粒粒度组成及分形特征与土壤盐碱化之间的关系,采用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6种典型盐生景观土壤表层0—30 cm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结合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分形维数与质地、盐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6种典型盐生景观中农田土壤分形维数值最小(2.35),碱蓬群落土壤最大(2.61),分形维数均值为2.48,分形维数随盐生景观土壤碱化程度增加而增大。(2)土壤质地越粗,砂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值越小;土壤质地越细,黏粒和粉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大。(3)分形维数与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P<0.05),尤其与盐分组成中HCO_(3)^(-)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P<0.01),与养分中总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P<0.01)。(4)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与盐分、HCO 3-及总磷含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不同盐生景观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用分形维数来反映土壤质地和指示土壤盐碱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颗粒组成 苏打碱土 碱化度 松嫩平原西部
下载PDF
Restora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Degraded Saline Reed Wetlands:A Case Study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 China 被引量:10
4
作者 wen bolong LIU Xingtu +2 位作者 LI Xiujun YANG Fuyi LI Xiao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The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are key issues of all the wetlands worldwide. Ecological, agronomic,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ally sound, ecologic... The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are key issues of all the wetlands worldwide. Ecological, agronomic,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ally sound, ecologically beneficial engineering restoration method for restoring and utilizing a degraded saline wetland in the western Songnen Plain of China. Hydrological restoration was performed by developing a system of biannual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using civil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bring wetlands into contact with river water and improve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in the wetlands. Agronomic measures such as plowing the reed fields, reed rhizome transplantation, and fertilization were used to restore the reed vegetation. Biological measures, including the release of crab and fish fry and natural proliferation, were used to restore the aquatic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of the restoration were clear and positive. By the year 2009, the reed yield had increased by 20.9 times. Remarkable ecological benefit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Vegetation primary-production capacity increased, local climate regulation and water purification enhanced, and biodiversity increased. This demonstration of engineering techniques illustrates the basic rout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wetlands, that the biodiversity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biological, and agronomic measures based on habitat resto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cess-oriented strategies. The complex ecological system including reeds, fish and crabs is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principles of coexistence and material recycling and provides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odel suitable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degraded saline reed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西部 芦苇湿地 中国西部 盐碱地 退化 合理利用 可持续利用 生态公益林
下载PDF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on Sediment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in Coastal Wetland of a Subtropical Estuary 被引量:4
5
作者 MOU Xiaojie LIU Xingtu +5 位作者 SUN Zhigao TONG Chuan HUANG Jiafang WAN Siang WANG Chun wen bol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00-410,共11页
The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C) mineralization as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directly determine the role of soils as C source or sink in the global C budge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 The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C) mineralization as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directly determine the role of soils as C source or sink in the global C budge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aquaculture pond, pollutant discharge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y) on soil organic C mineralization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in the Minjiang River estuary wetland, Sou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C mineralization in the wetland soils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uman disturbance and water conditions(P < 0.001),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disturbance activities and water conditions was also significant(P < 0.01). The C mineralization rate and the cumulative mineralized carbon dioxide-carbon(CO_2-C)(at the 49th day) ranked from highest to lowest as follows: Phragmites australis wetland soil > aquaculture pond sediment > soil near the discharge outlet > rice paddy soil. This indicated that human disturbance inhibited the mineralization of C in soils of the Minjiang River estuary wetland, and the inhibi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human disturbance. The data for cumulative mineralized CO_2-C showed a good fit(R^2 > 0.91) to the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C_t = C_0(1 – exp(–kt)). The kinetic parameters C_0, k and C_0 k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uman disturbance and water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total amount of mineralized C(in 49 d)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_0, C_0 k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oil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suppressed the organic C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in subtropical coastal wetland soils, and changes of water pattern as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would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C cycling in the subtropical estuarine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作用 沼泽地 副热带 器官 水池 河口 沉积 沿海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Xiao Xingkai Lake:Implications for Trophic Status and Management 被引量:4
6
作者 YU Shuling LI Xiaoyu +4 位作者 wen bolong CHEN Guoshuang HARTLEYC Anne JIANG Ming LI Xiu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558-570,共13页
Increasing cas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globally have raised concerns among stakeholders,and particularly in China.Evaluating the causes of eutrophication in waterway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pollution prevention a... Increasing cas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globally have raised concerns among stakeholders,and particularly in China.Evaluating the causes of eutrophication in waterway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Xiao Xingkai Lake is part of and connected to Xingkai(Khanka)Lake,a boundary lak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in water quality(i.e.,dissolved oxygen(DO),total nitrogen(TN),total phosphorus(TP),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and ammonium-nitrogen(NH4+-N))in Xiao Xingkai Lake,from 2012 to 2014,after which a Trophic Lev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rophic status,in addition to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water quality variation in the lake.The DO,TN,TP,CODMn and NH4+-N concentrations were 0.44-15.57,0.16-5.11,0.01-0.45,0.16-48.31,and 0.19-0.78 mg/L,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surface water(GB 3838-2002)in China,the lake transitioned to an oligotrophic status in 2013 and 2014 from a mesotrophic status in 2012,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we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water quality of Xiao Xingkai Lake.Non-para-metric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sampling time and sit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water quality.Water quality was worse in summer and in tourism and aquaculture areas,followed by agricultural drainage areas.Furthermore,lake water trophic status fluctuated between medium eutrophic and light eutrophic status from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4,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level.Water quality in tourism and aquaculture sites were medium eutrophic,while in agricultural areas were light eutrophic.According to the results,high water-level fluctuation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were the key factor driving variability in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water quality in Xiao Xingkai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quality lake eutrophication temporal variation human activities Xiao Xingkai Lake
下载PDF
Soil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and Stoichiometries Across a Chronosequence of Restored Inland Soda Saline-Alkali Wetlands, Western Songnen Pla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7
作者 YANG Yanli MOU Xiaojie +1 位作者 wen bolong LIU Xingt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934-946,共13页
Soil carbon(C),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concentrations and stoichiometrie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indicators to the effect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reflect ecosystem function. Restoration of inla... Soil carbon(C),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concentrations and stoichiometrie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indicators to the effect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reflect ecosystem function. Restoration of inland soda saline-alkali wetlands is widespread, however, the soil nutrition changes that follow restoration are unclear. We quantified the recovery trajectories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soil organic carbon(SOC), total nitrogen(TN), and total phosphorus(TP) pools, for a chronosequence of three restored wetlands(7 yr, 12 yr and 21 yr) and compared these properties to those of degraded and natural wetlands in the western Songnen Plain, Northeast China. Wetland degradation lead to the loss of soil nutrients. Relative to natural wetlands, the mean reductions of in SOC, 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were 89.6%, 65.5% and 52.5%, respectively. Nutrients recovered as years passed after restoration. The SOC, 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by 2.36 times, 1.15 times, and 0.83 times, respectively in degraded wetlands that had been restored for 21 yr, but remained 29.2%, 17.3%, and 12.8% lower,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in natural wetlands. The soil C∶N(RC N), C∶P(R CP), and N∶P(R NP) ratios increased from 5.92 to 8.81, 45.36 to 79.19, and 7.67 to 8.71, respectively in the wetland that had been restored for 12 yr. These result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natural wetland and the wetland that had been restored for 21 yr(P > 0.05). Soil nutrients changes occurred mainly in the upper layers(≤ 30 cm),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deeper soils(> 30 cm). Based on this, we inferred that it would take at least 34 yr for SOC, 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and 12 yr for RC N, R CP, and RN P in the top soils of degraded wetlands to recover to levels of natural wetlands. Soil salinity negatively influenced SOC(r =-0.704, P < 0.01), TN(r =-0.722, P < 0.01), and TP(r =-0.882, P < 0.01) concentrations during wetland restor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reducing salinity is beneficial to SOC, TN, and TP recovery. Moreover, plants we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oil nutrients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s conducive to soil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brief, wetland restoration increased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biogenic elements, which indicated that positive ecosystem functions changes had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land soda saline-alkali wetland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restoration soil nutrients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Phragmites australis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的鱼类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8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2 位作者 李晓宇 刘宏远 邹畅林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鱼类是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中的重要食物基础。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针对该保护区中的鱼类资源增殖能力下降、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 鱼类是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中的重要食物基础。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针对该保护区中的鱼类资源增殖能力下降、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水平降低的现状,2016年至2017年期间,采用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的方法,对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中鱼类的自然栖息地进行了修复;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分别于2015年9月和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鱼类栖息地,开展了鱼类样本采集和调查,研究了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鱼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评价了鱼类栖息地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鱼类自然栖息地相比,修复栖息地的鱼类物种数量明显增多,而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却分别减小了16.02%和39.98%,小型非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增大了1.43倍和63.54%,鱼类现存资源量、平均年鱼类现存资源量和平均年鱼类分布密度大幅增加;修复栖息地鱼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减小了31.98%和34.42%。所采用的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方法,提高了修复栖息地对鱼类的适宜性,促进了鱼类资源自然增殖和种群自我发展,实现了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作为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功能的可持续性,弥补了自然栖息地适宜性差、鱼类自然增殖能力低和种群发展不可持续的缺陷。该修复方法可以为松嫩平原湿地型自然保护区鱼类栖息地修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栖息地 修复 河流湿地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石膏改良盐碱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金明姬 周妍宏 +2 位作者 文波龙 刘亮 刘宏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盐碱土因其瘦、板、生、冷、咸等作物生长障碍性特征而不宜耕种,但“端牢中国饭碗”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则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向盐碱地要粮”。实践证明,施用天然或工业副产品石膏可有效改善盐碱土性状,从而提高盐碱地生产力。本研究梳理... 盐碱土因其瘦、板、生、冷、咸等作物生长障碍性特征而不宜耕种,但“端牢中国饭碗”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则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向盐碱地要粮”。实践证明,施用天然或工业副产品石膏可有效改善盐碱土性状,从而提高盐碱地生产力。本研究梳理100多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石膏改良盐碱土的研究成果,拟为石膏改良盐碱土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全面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认为,1895年以来开展的大量研究揭示了石膏改良盐碱土以交换过程和固持过程为主的作用机理;建立了多类石膏改良盐碱土适宜施用量计算公式,表明土壤容重、改土层厚度、土壤碱化度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是影响石膏适宜施用量的代表性因素;制定了基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石膏施用方法,明确了石膏施用对土壤理化生等方面的有益效果。目前,施用石膏改良盐碱土需配套灌溉措施,定额一般为每666.67 m^(2)施用150~200 m^(3)水,最适方式为喷灌或滴灌等持续性灌溉,不同盐碱度土壤及作物特性需要不同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及配套灌溉方法。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盐碱地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仍需进一步融合统一适宜施用量计算公式,建立跨区域、适用于多种场景的计算方法;深入研究被动引入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揭示土壤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提高对施用石膏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的监测水平,开展长期动态的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改良 石膏 适宜施用量 施用方法 改良效果
原文传递
达里湖与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鱼类多样性比较研究
10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6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是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不同自然地理带的熔岩堰塞湖。参考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比较了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的鱼类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中的鱼类... 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是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不同自然地理带的熔岩堰塞湖。参考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比较了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的鱼类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中的鱼类群落物种数量分别为12种、50种和63种;3座湖泊中的鱼类都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次为鳅科(Cobitidae)鱼类,这与中国内陆鱼类组成的特点相似;凌源鮈(Gobio lingyua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北鳅(Lefua costat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只在达里湖中分布;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中的鱼类都包括冷水种和特有种,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中的冷水种数量分别为5种、8种和14种,3座湖泊的共有冷水种为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waleckii)和北方花鳅(Cobitis granoei),其特有种数量分别为2种、1种和4种;与达里湖不同,五大连池和镜泊湖中还分布有鱼类濒危物种和鲑科(Salmonoidae)鱼类;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中的土著鱼类群落分别由5个、6个和7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其中,江河平原、北方平原和新近纪区系生态类群为共有类群,中亚高山区系生态类群为达里湖中土著鱼类群落的独有类群;达里湖中鱼类群落的物种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水平都低于五大连池和镜泊湖;达里湖中的鱼类群落与五大连池、镜泊湖中的鱼类群落的关联性差,而五大连池中的鱼类群落与镜泊湖中的鱼类群落的关联性较好;只有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的鱼类群落中有濒危物种;达里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鱼类特有种的分布规律与中国内陆鱼类特有种的分布规律大致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达里湖 五大连池 镜泊湖 熔岩堰塞湖
原文传递
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的鱼类多样性
11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6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3-613,共11页
达里诺尔湿地的毗邻水系包括查干淖尔水系、乌拉盖盆地水系和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水系。根据2019年以来的野外调查资料和数据,研究了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的鱼类多样性现状,探讨了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鱼类多样性的形成、分布格... 达里诺尔湿地的毗邻水系包括查干淖尔水系、乌拉盖盆地水系和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水系。根据2019年以来的野外调查资料和数据,研究了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的鱼类多样性现状,探讨了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鱼类多样性的形成、分布格局和近现代以来的变化特征;采用关联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达里诺尔湿地与其毗邻水系鱼类群落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鱼类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湿地的鱼类群落由3目5科20属24种、6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查干淖尔水系的鱼类群落由2目3科14属15种、5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乌拉盖盆地水系的鱼类群落由2目3科12属13种、4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水系的鱼类群落由6目12科40属46种、6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总体上,达里诺尔湿地的毗邻水系鱼类群落由6目12科40属48种、6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近现代以来的渔业活动提高了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的鱼类多样性和鱼类群落之间的关联性;达里诺尔湿地与其毗邻水系的鱼类区系生态类群构成相同,但是其鱼类群落之间并无密切关系;在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同时,应该结合区域湿地生态建设,保护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的鱼类,以实现其鱼类多样性和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达里诺尔湿地 查干淖尔水系 乌拉盖盆地水系 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水系
原文传递
达里湖区与内蒙古高原其他湖区鱼类多样性比较
12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6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9-662,共14页
达里湖区是内蒙古高原的主要湖区之一,也是达里诺尔湿地和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达里湖区的鱼类多样性特点及其与内蒙古高原其他湖区鱼类多样性的关系,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总结了内蒙古高原主要湖... 达里湖区是内蒙古高原的主要湖区之一,也是达里诺尔湿地和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达里湖区的鱼类多样性特点及其与内蒙古高原其他湖区鱼类多样性的关系,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总结了内蒙古高原主要湖泊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在达里湖区与其他湖区鱼类物种组成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了达里湖鱼类多样性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讨了内蒙古高原湖泊湿地的鱼类多样性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达里湖区各湖泊中的土著鱼类群落由3目5科17属18种鱼类构成,以鲤形目和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体,呈现东亚内陆鱼类组成的特点,其鱼类区系成分来自黄河、辽河和黑龙江水系,以北方类群为主体,在区系组成上更接近于黑龙江水系,同时还兼有青藏高原的鱼类区系特征;与其他各湖区相比,达里湖区各湖泊的土著鱼类群落中都包含有鲤形目和鲈形目物种,以鲤形目物种为主体;在科的组成中,都以鲤科为主,鳅科(Cobitidae)次之;在区系组成中,都包含有北方平原、江河平原和新近纪区系生态类群,但是各湖区鱼类群落间和区系生态类群间的相似性都较低,在鱼类多样性上无密切关系。内蒙古高原湖泊湿地的土著鱼类群落由7目13科50属77种构成,物种的水平分布不平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跨水系分布的现象,其区系组成以东亚类群的鱼类为主体,具有东亚内陆鱼类组成的特点,还兼有青藏高原的鱼类区系特征。达里湖区可能是黄河、辽河和黑龙江水系鱼类生态地理动物群的交汇区,内蒙古高原可能是古北区、东洋区和青藏高原区鱼类动物地理区的交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湖 达里诺尔湿地 鱼类多样性 内蒙古高原
原文传递
达里诺尔湿地水环境和鱼类多样性调查Ⅰ.达里湖水体中的主要离子、含盐量和电导率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8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欧阳玲 刘文虎 王昭伟 孟祥鹏 李重祥 阿拉木斯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7-515,共9页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对达里湖水体中主要离子、含盐量和电导率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达里湖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组成及其含量,揭示了水体含盐量、电导率和盐度之间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1975~1976年的达里湖相对应...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对达里湖水体中主要离子、含盐量和电导率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达里湖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组成及其含量,揭示了水体含盐量、电导率和盐度之间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1975~1976年的达里湖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的水化学特点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达里湖水体的含盐量为8.89 g/L,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1.06%;水体的电导率为11.50 m S/cm;水体中的K+、Na++K+和Ca2+质量浓度分别为204.2 mg/L、2836.0 mg/L和4.8 mg/L,1975~2019年明水期,K+、Na++K+和Ca2+质量浓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61%、0.88%和减少0.39%;水体中的c(1/2CO32-)+c(HCO3-)为68.34 mmol/L,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1.01%;水体的[c(Na+)+c(K+)]/[c(1/2Mg2+)+c(1/2Ca2+)]、[c(1/2CO32-+c(HCO3-)]/[c(1/2Mg2+)+c(1/2Ca2+)]和c(1/2Mg2+)/c(1/2Ca2+)值分别为45.84、26.58和9.88,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43%、1.14%和0.86%;水体中的阳离子总量(122.26mmol/L)比阴离子总量(135.21 mmol/L)低9.58%;达里湖的湖水为碳酸盐类钠组I型水。1975年以来,达里湖水体中的阴、阳离子总量不平衡,关键离子浓度有明显变化,且其比值不合理,以CO32-和HCO3-为主要成分的高含盐量和不平衡的离子比例组成,对达里湖中的原有鱼类多样性尚无负面影响,但是有可能限制普通淡水鱼类物种的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阴离子 阳离子 含盐量 电导率 达里湖
原文传递
达里诺尔湿地水环境和鱼类多样性调查Ⅱ.达里湖水体的碱度、pH和硬度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8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欧阳玲 刘文虎 王昭伟 孟祥鹏 李重祥 阿拉木斯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6-652,共7页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对达里湖水体的碱度、pH和硬度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达里湖水体碱度、pH和硬度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以往的达里湖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的水化学特点的...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对达里湖水体的碱度、pH和硬度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达里湖水体碱度、pH和硬度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以往的达里湖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的水化学特点的形成及其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达里湖水体的碱度为69.34 mmol/L,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1.01%;水体的pH为8.80,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下降0.16%;水体的硬度为2.61 mmol/L,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0.38%。1975年以来,达里湖水体的碱度和pH都不符合渔业对水质的一般要求,其水的硬度较适宜渔业;达里湖水体的高碱度和高pH对湖中的原有鱼类多样性尚无负面影响,但是其有可能限制普通淡水鱼类物种的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湖 水体 碱度 PH 硬度
原文传递
达里诺尔湿地水环境和鱼类多样性调查Ⅲ.达里湖水体中的氮和磷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9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欧阳玲 刘文虎 王昭伟 孟祥鹏 李重祥 阿拉木斯 韩奇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8,共12页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对达里湖开展了野外调查并采集了水样,测定了水样的氮、磷含量和非离子氨含量与水体pH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以往的达里湖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中氮、磷含量特征的形...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对达里湖开展了野外调查并采集了水样,测定了水样的氮、磷含量和非离子氨含量与水体pH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以往的达里湖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中氮、磷含量特征的形成及其对达里湖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达里湖水体中的COD_(Cr)和COD_(Mn)质量浓度分别为125.10 mg/L和19.18 mg/L,1975~2019年明水期COD_(Mn)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67%;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1.964 mg/L和1.870 mg/L,1994~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分别减少4.51%和增加1.90%;水体中的氨氮和总有效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68 mg/L和0.490 mg/L,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分别增加2.25%和4.59%;水体中的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0.166 mg/L,2004~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24.78%;水体中的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和总有效氮含量与活性磷酸盐含量的比值分别为5.729 mg/L和0.086,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23%和减少0.82%;水体中的非离子氨含量占总氨含量的比例为19.23%;水体中的非离子氨质量浓度为0.031 mg/L,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减少0.28%。1975年以来,达里湖水体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持续高于总有效氮含量,水体中的氮、磷组成极不平衡;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和非离子氨含量持续超标,达里湖水体处于中度或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其对湖中原有鱼类的多样性尚无负面影响,但是对未来鱼类多样性健康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化学需氧量 达里湖
原文传递
达里诺尔湿地水环境和鱼类多样性调查Ⅴ.达里湖的鱼类多样性及其持续健康发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6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达里湖鱼类多样性调查的结果,研究了达里湖鱼类物种资源、种类组成和区系生态类群多样性以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了达里湖鱼类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水体盐碱化的关系,探讨了达里湖鱼类...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达里湖鱼类多样性调查的结果,研究了达里湖鱼类物种资源、种类组成和区系生态类群多样性以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了达里湖鱼类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水体盐碱化的关系,探讨了达里湖鱼类多样性的动态及其持续健康发展途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达里湖中有鱼类2目3科12属12种,由5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包括冷水种5种、中国特有种2种和经济鱼类2种;鱼类群落中鲤形目和刺鱼目的物种数分别占91.67%和8.33%,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和刺鱼科(Gasterosteidae)的物种数分别占达里湖中鱼类总物种数的50%、41.67%和8.33%。只有耐盐碱的5种鱼类在达里湖全湖水域都有分布,其它7种鱼类仅分布于湖区的河口水域,而且随着湖泊水体不断盐碱化和萎缩,达里湖中鱼类的栖息地和繁殖生境的适宜性都在降低,鱼类物种减少的潜在风险在加大,基于生态保护的鱼类栖息地与繁殖生境的适宜性建设和加强鱼类资源增殖与物种移殖,将是未来达里湖鱼类多样性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持续健康发展 达里湖
原文传递
达里诺尔湿地水环境和鱼类多样性调查Ⅳ.达里湖水体中的污染物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8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欧阳玲 刘文虎 王昭伟 孟祥鹏 李重祥 阿拉木斯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61,共8页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对达里湖水体中污染物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达里湖水体中的金属污染物、非金属污染物和类金属污染物的特征,并将研究结果与以往达里湖的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的污...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对达里湖水体中污染物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达里湖水体中的金属污染物、非金属污染物和类金属污染物的特征,并将研究结果与以往达里湖的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的污染物特点和污染物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达里湖水体中的氟化物质量浓度为2.61 mg/L,1975~2020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0.61%;水体中的挥发性酚、氰化物和硫化物质量浓度分别为71.25μg/L、4.52μg/L和1.08μg/L;水体中的砷质量浓度为154.99μg/L,1975~2020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1.18%;水体中的汞、镉、铬、铅、铜、锌和镍质量浓度分别为0.014μg/L、0.013μg/L、1.47μg/L、2.19μg/L、2.11μg/L、4.14μg/L和1.64μg/L。2000年以来,达里湖水体中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挥发性酚、氟化物和砷含量超标,水体污染严重,挥发性酚和化学需氧量为其主要污染指标,达里湖水体中的污染物对湖中的原有鱼类多样性尚无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有氟化物和挥发性酚对鱼类的毒性增强、鱼类栖息与繁殖生境适宜性水平降低、鱼体肌肉中氟含量增加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湖 水体 污染物
原文传递
岗更湖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6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5,共11页
岗更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2019年7月的岗更湖水体的水化学和鱼类多样性调查数据,研究了岗更湖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现状。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岗更湖水体的含盐量、碱度和硬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38 g/L、4.22... 岗更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2019年7月的岗更湖水体的水化学和鱼类多样性调查数据,研究了岗更湖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现状。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岗更湖水体的含盐量、碱度和硬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38 g/L、4.22 mmol/L和2.96 mmol/L,Na^(+)浓度与K^(+)浓度的比值、1/2Ca^(2+)浓度与1/2Mg^(2+)浓度的比值、(Na^(+)+K^(+))浓度与(1/2Mg^(2+)+1/2Ca^(2+))浓度的比值和碱度与硬度的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9.12、1.60、0.63和1.42;COD_(Cr)和COD_(Mn)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7.19 mg/L和17.29 mg/L,总氮和总磷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57 mg/L和0.132 mg/L,氨氮和正磷酸盐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257 mg/L和0.052 mg/L,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28 mg/L和8.4×10^(-3)mg/L,氮磷比的平均值为5.726;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砷元素和挥发性酚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657 mg/L、2.600μg/L、1.130μg/L、11.140μg/L和1.790μg/L,铬、镍、铜、锌、镉、铅和汞元素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90μg/L、0.467μg/L、0.435μg/L、3.884μg/L、18.900×10^(-3)μg/L、3.430μg/L和1.380×10^(-2)μg/L;岗更湖有3目5科16属16种鱼类,由6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其与达里湖的鱼类多样性关系密切;岗更湖的湖水为碳酸盐类钠组Ⅰ型水,水体中度污染且中度富营养化,但是岗更湖的水质对鱼类多样性尚无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鱼类多样性 岗更湖
原文传递
鲤鱼湖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6 位作者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7-325,共9页
根据2019年对鲤鱼湖的调查结果,研究了鲤鱼湖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鲤鱼湖水体的含盐量、碱度和硬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29 g/L、3.02 mmol/L和2.01 mmol/L,Na^(+)浓度与K^(+)浓度比值、1/2Ca^(2+)浓度与1/2Mg... 根据2019年对鲤鱼湖的调查结果,研究了鲤鱼湖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鲤鱼湖水体的含盐量、碱度和硬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29 g/L、3.02 mmol/L和2.01 mmol/L,Na^(+)浓度与K^(+)浓度比值、1/2Ca^(2+)浓度与1/2Mg^(2+)浓度比值、(Na^(+)+K^(+))浓度与(1/2Mg^(2+)+1/2Ca^(2+))浓度比值、碱度与硬度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55、0.36、0.77和1.50;COD_(Cr)和COD_(Mn)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5.58 mg/L和8.50 mg/L,总氮和总磷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823 mg/L和0.105 mg/L,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126 mg/L、0.024 mg/L、5.2×10^(-3) mg/L和0.033 mg/L,氮磷比的平均值为12.66;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和挥发性酚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07 mg/L、0.97μg/L、0.88μg/L和1.62μg/L,铬、镍、砷、铅、铜、镉、锌和汞元素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45μg/L、0.243μg/L、4.92μg/L、0.598μg/L、0.265μg/L、0.038μg/L、0.626μg/L和1.455×10^(-2)μg/L;鲤鱼湖中有3目5科17属17种鱼类,由6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其与达里湖和岗更湖中的鱼类关系密切;鲤鱼湖的湖水为碳酸盐类钠组Ⅰ型水,鲤鱼湖为淡水湖泊,水体中度污染且重度富营养化,COD_(Mn)、挥发性酚和氨氮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COD_(Mn)还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鲤鱼湖的水质对鱼类多样性尚无明显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鱼类多样性 鲤鱼湖
原文传递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监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富亿 文波龙 +2 位作者 李晓宇 刘宏远 邹畅林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3-474,共22页
鱼类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鸟的食物,鱼类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湿地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2013年,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该保护区中的湿地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 鱼类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鸟的食物,鱼类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湿地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2013年,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该保护区中的湿地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2017~2022年,采用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对该保护区中河流和湖泊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2007~2011年和2017~2022年该保护区河流和湖泊的鱼类采样和调查数据以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特点,探讨了鱼类物种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分析了其与鸟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22年,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嫩江的5处江段和5座湖泊(鹅头泡、茨勒泡、哈尔挠泡、莫什海泡和月亮泡)中,共记录5目11科47属57种鱼类,2017~2022年的鱼类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比2007~2011年的分别减小了8.89%和16.53%;鱼类的种上分类阶元物种分布格局为鲤形目和鲤科占主体,具有东亚内陆鱼类组成的共同特点;鱼类物种的绝对特有性为5种,相对特有性为9.43%,鱼类相对特有性高于黑龙江水系的典型地理区;鱼类物种的绝对濒危性为5种,相对濒危性为9.43%,鱼类物种的相对濒危性低于黑龙江水系,但高于黑龙江水系的部分典型地理区;冷水性类群的物种数为10种,相对冷水种数为18.87%,都明显低于黑龙江水系及其典型地理区;土著鱼类由5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北方类群物种数所占比例为28.30%,符合黑龙江水系内陆鱼类区系组成特点;2017~2022年的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比2007~2011年的分别增大了3.88%、1.88%和31.70%,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稳定性水平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物种多样性 鱼类特有性 鱼类濒危性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