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优劣——以地学类科技期刊为例
1
作者 朱玉萍 吴何珍 姜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5-82,共8页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评价论文和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国际、国内部分地学科技期刊为例,系统地总结当前学术论文中常用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并分析了不同著录格式的优缺点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对于地学科技期刊要提...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评价论文和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国际、国内部分地学科技期刊为例,系统地总结当前学术论文中常用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并分析了不同著录格式的优缺点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对于地学科技期刊要提升其国际化水平、促使其刊载的论文被更多人阅读和引用,国内的中、英文科技期刊建议采用国际上通用的APA著录格式,但是在APA本土化过程中,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机构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指导文件,科学地借鉴和引入国际的学术论文撰写标准,从而提高期刊的质量,更好地展示科技成果,促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著录格式
下载PDF
基于GC-MS及GC技术对片姜黄挥发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洪宗超 吴和珍 +4 位作者 杨艳芳 柳阳 王秀兰 段雪云 陈树和 《中南药学》 CAS 2019年第3期426-434,共9页
目的对片姜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片姜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中10种成分的含量,为进一步研究片姜黄,控制片姜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用Agilent 19091S-433(0.25μm... 目的对片姜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片姜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中10种成分的含量,为进一步研究片姜黄,控制片姜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用Agilent 19091S-433(0.25μm×0.25 mm×30 m)及Elite-WAX ETR(0.25μm×0.25 mm×30 m)色谱柱;程序升温:初始温度70℃,保持2 min,以6℃·min^(-1)升至150℃,以8℃·min^(-1)升至230℃,保持15 min;载气流量2.0 mL·min^(-1);分流进样,进样口温度:250℃,进样量1.0μL。GC-MS用载气为高纯氦气(≥99.999%),质谱条件为EI源,轰击电压70 eV,正离子模式,质量扫描范围50~550 amu,离子源温度230℃;GC用载气为高纯氮气(≥99.999%),检测器为FID,检测器温度为280℃。结果分析12个批次的片姜黄挥发油样品后,鉴定了44种成分,并对其中的10种成分进行了GC定量分析,定量结果准确可靠。结论片姜黄挥发油成分复杂,其中主要组成成分为莪术二酮、樟脑、β-榄香烯、异龙脑等物质。气相色谱定量法简单可靠,可用于片姜黄挥发油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姜黄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 定性定量分析
下载PDF
延胡索及金铃子散镇痛的药效学和网络药理学比对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晨 刘傲蕾 +2 位作者 吴和珍 杨艳芳 吴松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47-1459,共13页
延胡索与金铃子散均为抗炎镇痛药,金铃子散为川楝子与延胡索组成的中药复方。为比对研究延胡索及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差异,通过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比对两者的药效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出关键活性成... 延胡索与金铃子散均为抗炎镇痛药,金铃子散为川楝子与延胡索组成的中药复方。为比对研究延胡索及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差异,通过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比对两者的药效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出关键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基因和关联度较高的信号通路。通过虚拟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的亲和力。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结果表明:延胡索与金铃子散在给药后60 min内镇痛效果相似;在60 min后,金铃子散的痛阈值提高率显著高于延胡索。延胡索与金铃子散的网络药理学结果相似,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延胡索:四氢小檗碱、延胡索碱、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唐松草坡芬碱;通过调节PTGS2、SLC6A4、COMT、DRD4、TH等蛋白的表达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离子信号通路和5-羟色胺能突触等相关通路达到镇痛效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个关键活性成分与9个核心靶点均有较强的对接活性。研究结果提示延胡索与金铃子散都具有很好地镇痛作用,且金铃子散镇痛作用更长久;延胡索和金铃子散镇痛的网络药理学结果相似,且均体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药 药理作用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比对研究
下载PDF
中药爵床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鹏宇 姚云峰 +5 位作者 张莹 柯辛格 余兵 吴和珍 杨艳芳 肖学成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3期390-396,共7页
目的对爵床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小鼠黑尾模型,筛选中药爵床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采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测定爵床活性物质对血小板的毒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爵床活性物质对血小板的抗黏附作用... 目的对爵床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小鼠黑尾模型,筛选中药爵床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采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测定爵床活性物质对血小板的毒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爵床活性物质对血小板的抗黏附作用;比浊法测定活性物质对诱导剂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采用大鼠尾血栓模型研究活性物质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分析活性物质对大鼠血小板整合素β_(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筛选出爵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C_(1)(RPE)以及两个潜在活性化合物爵床脂定B(JDB)、金不换甲醚(CME)。RPE、JDB和CME均表现出一定的抗二磷酸腺苷、凝血酶和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RPE高、中剂量组以及JDB在体内给药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而CME作用不明显。与溶剂组相比,模型组整合素β_(3)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且有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RPE高、中、低剂量组β_(3)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结论首次以动物模型筛选出爵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并证明其在体内外的抗血小板药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了整合素β_(3)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爵床 化学成分 药效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新冠肺炎后加快湖北省中成药产业发展的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章程鹏 吕文亮 +3 位作者 刘大会 吴和珍 孙易娜 周姝含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6-438,共3页
新冠肺炎疫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医药相关产业无疑将得到各界重视。顶层设计,长远布局中医药产业发展是当务之急。中医药产业体系庞大,涉及全产业链,中成药工业是整个体系中的枢纽部分,... 新冠肺炎疫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医药相关产业无疑将得到各界重视。顶层设计,长远布局中医药产业发展是当务之急。中医药产业体系庞大,涉及全产业链,中成药工业是整个体系中的枢纽部分,着力提升中成药产业或许是发展湖北省中医药产业的牛鼻子。发展中成药产业需要注重遵循中医理论,做好原始创新,融合多学科力量,增加经费投入,促进中成药制药技术革新,以大品种为引领带动湖北省中医药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产业 创新发展 大品种 新冠肺炎 大健康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虎杖抗炎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尹银华 杨艳芳 +2 位作者 吴和珍 陈鹏宇 袁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9-664,共6页
目的:构建虎杖抗炎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究虎杖可能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和TCMSP数据库查找虎杖化学成分,采用类药性(drug likeness,DL)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ctivity,OB)评估筛选活性成分... 目的:构建虎杖抗炎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究虎杖可能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和TCMSP数据库查找虎杖化学成分,采用类药性(drug likeness,DL)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ctivity,OB)评估筛选活性成分;通过Drugbank、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虎杖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和MalaCards数据库得到炎症相关基因靶点;将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基因与炎症相关基因进行比对,得到虎杖抗炎的潜在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和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和相关通路进行注释;采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虎杖抗炎作用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筛选得到的部分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虎杖中共筛选出13个活性成分,涉及包括ELANE、PLG、ALB、MMP9等65个基因靶点,影响了Toxoplasmosis、IL-17 signaling pathway、Relaxin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等96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试验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两个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与阳性药物接近。结论:构建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揭示了虎杖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形式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试验间接证实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释虎杖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 抗炎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Compound Sophorae Decoction:treating ulcerative colitis by affecting multiple metabolic pathways 被引量:5
7
作者 HONG Zong-Chao CAI Quan +3 位作者 wu he-zhen YANG Yan-Fang FAN Heng DUAN Xue-Yun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67-283,共17页
Ulcerative colitis(UC)is a chronic refractory non-specific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disease that is difficult to be cured.The discovery of new ulcerative colitis-related metabolite biomarkers may help further understan... Ulcerative colitis(UC)is a chronic refractory non-specific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disease that is difficult to be cured.The discovery of new ulcerative colitis-related metabolite biomarkers may help further understand UC and facilitate early diagnosis.It may also provide a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drug 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C.Compound Sophorae Decoction(CSD)is an empirical formula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UC.Although it is known to be efficacious,its mechanism of 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C is unclear.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endogenous substances in UC rats and the effects of CSD on metabolic pathways using the metabonomics approach.Metabolomics studies in rats with UC and normal rats were performed using LC-MS/MS.Rats with UC induced using TNBS enema were used as the study models.Metabolic profiling and pathway analysis of biomarkers was performed using statistical and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es.36 screened potential biomarker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UC and the normal groups;it was also found that CSD could modulate the levels of these potential biomarkers.CSD was found to be efficacious in UC by regulating multiple metabolic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und Sophorae Decoction Ulcerative colitis LC-MS/MS BIOMARKER Metabolomics
原文传递
不同生长形态的爵床植株鉴别及其化学成分含量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姚云峰 熊羿屹 +4 位作者 熊唯琛 甘娇娥 刘博 吴和珍 杨艳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40-147,共8页
目的:鉴别垂直生长(V类)和横向生长(L类)两类爵床并比较其地上部分及不同器官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使用试剂盒提取两类爵床叶中的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双向测序得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psb A-trn H序列;采用HPLC... 目的:鉴别垂直生长(V类)和横向生长(L类)两类爵床并比较其地上部分及不同器官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使用试剂盒提取两类爵床叶中的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双向测序得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psb A-trn H序列;采用HPLC,测定两类爵床地上部分及花穗、叶和茎中爵床脂定B和金不换甲醚的含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类爵床地上部分及其不同器官中的爵床脂定B和金不换甲醚的含量差异。结果:将2个序列经过剪切后比对,V类和L类爵床的DNA序列完全一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爵床脂定B的含量在两类爵床的地上部分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金不换甲醚的含量为V类爵床显著高于L类(P <0. 05);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爵床脂定B和金不换甲醚的含量在同类爵床的花穗、叶和茎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花穗和叶中的含量远大于茎;且金不换甲醚在V类爵床的花穗和叶中的含量要高于L类。结论: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序列一致,表明两类不同生长形态的爵床为同种植物;不同生长形态的爵床植株中金不换甲醚的含量存在差异,V类爵床含量更高;同时,爵床茎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极少,故在爵床的花穗和叶多的花、果期采收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爵床 垂直生长类 横向生长类 DNA条形码 爵床脂定B 金不换甲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