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肌肉神经活跃度反馈的航天服关节助力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崔翔 刘昊 +2 位作者 吴庆勋 廖平平 张利剑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8-453,474,共7页
为解决航天服隔离助力系统与人体造成的人机运动协同问题,提出了基于肌肉神经活跃度建模的肌力特征识别方法,从肌电信号(EMG)量化分析了肌肉发力水平,而后根据肌肉实时发力意图对助力系统进行动力学控制,实现了航天员、航天服与助力系... 为解决航天服隔离助力系统与人体造成的人机运动协同问题,提出了基于肌肉神经活跃度建模的肌力特征识别方法,从肌电信号(EMG)量化分析了肌肉发力水平,而后根据肌肉实时发力意图对助力系统进行动力学控制,实现了航天员、航天服与助力系统的协同运动。最后,通过穿戴式柔索传动系统模拟了航天服肘关节助力工效实验,对基于肌肉神经活跃度的关节助力技术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G 肌肉神经活跃度 航天服 关节助力
下载PDF
渤海湾凹陷区复杂断裂带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油气运移模拟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长贵 彭靖淞 +2 位作者 吴庆勋 孙哲 叶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4-692,共9页
基于渤海中南部地区复杂断裂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大数据分析,得到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形成的定量/半定量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建模辅助分析,实现了黄河口东洼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大数据搜索,并在此约束下进行油气充注、运... 基于渤海中南部地区复杂断裂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大数据分析,得到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形成的定量/半定量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建模辅助分析,实现了黄河口东洼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大数据搜索,并在此约束下进行油气充注、运移数值模拟,成功预测了复杂断裂带浅层的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富集断块。研究认为,活动断裂带浅层充注存在差异性,垂向优势运移通道的充注点/段是浅层油气运移的起点,对于浅层油气运移及其成藏非常重要;在浅层的断层中,切割深层中转仓或深层主要运移通道、断接厚度小于400m、成藏期断层断距大于80m的断层容易形成凹陷区垂向优势运移通道;新构造运动通过控制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的差异分布,决定了复杂断裂带的差异成藏。研究成果对于复杂断裂带的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凹陷区 垂向优势运移通道 复杂断裂带 充注点 新构造运动 大数据分析
下载PDF
渤海海域428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震 张新涛 +2 位作者 徐春强 吴庆勋 李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7,I0005,共10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428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分析428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东、西两个构造脊分别具有...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428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分析428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东、西两个构造脊分别具有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中生界和前寒武系双层结构特征;经历印支运动期的近SN向逆冲挤压、燕山运动早期的NW向继承性挤压、燕山运动中期的NW-SE向强烈伸展断陷、燕山运动晚期的NWW向挤压隆升,以及喜山运动期以来的伸展、走滑复合叠加改造,428潜山发育长期活动、早期活动和晚期活动3类断层,一系列网格状裂缝及多个不整合面改善潜山储层物性,增强油气输导能力。该结果为渤中坳陷区域内潜山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构 构造演化 控藏作用 428潜山 渤海海域
下载PDF
基于柔性阵列肌电信号的空间外骨骼运动意图辨识方法
4
作者 胡源渊 吴庆勋 +2 位作者 刘瑞达 刘昊 张利剑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针对太空微重力环境对IMU等传感器的影响问题,提出基于柔性阵列肌电信号(EMG)的空间外骨骼运动意图辨识方法,以提高意图辨识的实时性。首先提出了柔性阵列电极以及扫频筛选通断检测方法,将人体运动时与皮肤不接触电极点进行物理隔离,并... 针对太空微重力环境对IMU等传感器的影响问题,提出基于柔性阵列肌电信号(EMG)的空间外骨骼运动意图辨识方法,以提高意图辨识的实时性。首先提出了柔性阵列电极以及扫频筛选通断检测方法,将人体运动时与皮肤不接触电极点进行物理隔离,并研制分布式肌电采集系统,精确获取人体运动时各个肌肉群的肌电信号;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了基于样本熵的运动意图辨识方法;最后,在搭建的模拟低重力试验系统上进行运动意图辨识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及响应速率,支撑了人机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外骨骼 柔性阵列电极 肌电信号 运动意图辨识
下载PDF
深层碎屑岩自生矿物成因机理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渤海歧南断阶带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郭颖 杨波 +3 位作者 韩自军 李果营 吴庆勋 叶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3-990,共18页
自生矿物特征和成因机理对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渤海海域歧南断阶带侏罗系为例,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同位素、包裹体、X衍射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侏罗系深层碎屑岩储层自生矿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 自生矿物特征和成因机理对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渤海海域歧南断阶带侏罗系为例,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同位素、包裹体、X衍射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侏罗系深层碎屑岩储层自生矿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理及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碎屑岩属于中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强;主要自生矿物类型为硅质矿物、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3类;早期形成的硅质石英衬垫和碳酸盐胶结物控制了孔隙的发育和演化,沿颗粒表面分布的早期硅质石英衬垫有效抑制了后期石英加大生长,并增强了岩石的抗压能力,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增强了储层抗压实能力,并为后期储层遭受溶蚀形成溶蚀孔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高孔隙储层形成;黏土矿物控制了储层渗透率差异,储层渗透率与自生高岭石体积分数呈正相关性,较高渗透率储层分布于侏罗系中段高岭石富集带内。研究区侏罗系碎屑岩发育原生孔隙体积分数高、微晶石英衬垫发育的Ⅰ类有利储层和粒间溶蚀孔隙较发育、具显著表生成岩作用特点的Ⅱ类有利储层,二者孔隙演化存在明显差异。Ⅰ类有利储层主要受早—中成岩期微晶石英衬垫抗压实作用控制,浅层和深层均可发育高孔隙储层;Ⅱ类有利储层主要受表生期风化淋滤作用控制,可在风化壳附近形成优质储层,整体上Ⅰ类储层物性优于Ⅱ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矿物 成因机理 储层物性 歧南断阶带 侏罗系 深层碎屑岩
下载PDF
外骨骼伺服驱动器效率提升研究
6
作者 马宇 吴庆勋 +2 位作者 李如飞 刘昊 张利剑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3-229,共7页
以电机驱动为动力源的外骨骼具有控制精度高、安全可靠等特点,然而能耗问题限制了此类外骨骼的工作时长。为提升外骨骼伺服驱动器效率,对永磁同步电机的调制策略进行研究。通过不同调制策略的开关损耗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不连续脉宽调... 以电机驱动为动力源的外骨骼具有控制精度高、安全可靠等特点,然而能耗问题限制了此类外骨骼的工作时长。为提升外骨骼伺服驱动器效率,对永磁同步电机的调制策略进行研究。通过不同调制策略的开关损耗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不连续脉宽调制技术DPWM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并采用基于零序分量注入的方法,实现调制策略的归一化生成。对驱动器效率、电机响应性能等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DPWM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在重载条件下可有效提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 伺服系统 开关损耗 DPWM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庆勋 高坤顺 +2 位作者 吴昊明 郭颖 陈心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2-810,819,共10页
基于渤海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梳理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将渤海基底划分为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个构造层,论述了各个构造层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并将基底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双层型、三层型... 基于渤海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梳理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将渤海基底划分为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个构造层,论述了各个构造层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并将基底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双层型、三层型。基底构造演化表现为'垂直升降→强烈挤压→局部伸展→强烈伸展反转→整体隆升→‘伸展+走滑’复合改造'6大阶段。结合薄片及物性资料探索了基岩储层发育规律,单层型前寒武系变质岩、双层型顶部的碳酸盐岩或火山岩、三层型顶部中生界火山岩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围绕在富烃凹陷周边的潜山,在岩性和供油窗口耦合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基底结构 潜山 前新生界 油气勘探意义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与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坤顺 吴庆勋 +2 位作者 彭靖淞 郭颖 马正武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6,共8页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刻画了中生界、古生界残余地层分布特征。渤海西部前寒武系为变质岩基底,其年龄大致可以分为2 500 Ma左右和3 000 Ma左右两组,属于前中元古界;郯庐断裂东侧前寒武系古生物分析首次在渤海海域探井中发现新元古代疑源类化石,明确该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为新元古界。郯庐断裂以西普遍残存古生界和局部残存侏罗系,郯庐断裂以东古生界几乎剥蚀殆尽,无侏罗系。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印支期华南、华北两板块剪刀式碰撞是造成研究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跷跷板”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前新生代 基底时代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 “跷跷板”现象 南华纪 锆石U-PB定年 疑源类化石
下载PDF
渤海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郭颖 王粤川 +3 位作者 彭靖淞 高坤顺 吴庆勋 吴昊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50,共10页
渤海歧口凹陷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条件复杂。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 渤海歧口凹陷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条件复杂。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X衍射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歧南断阶带中下侏罗统碎屑岩潜山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砂砾岩,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为主,属中孔低渗储层,不同层段储层物性差异明显。岩性、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砂砾岩储层物性最好,砂岩和含砾砂岩次之,凝灰质砂岩最差;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砂体次之,水上分支河道、决口扇和河漫沉积物性较差;抗压实作用、表生风化淋滤作用和深部溶蚀作用是较高孔隙度储层普遍发育的主要原因,自生高岭石等黏土矿物充填和分布差异最终决定了储层渗透性和物性,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高岭石大量富集带内。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歧南断阶带及渤海海域中生界碎屑岩潜山优质储层发育区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歧口凹陷 歧南断阶带 中下侏罗统 碎屑岩潜山 优质储层 主控因素
下载PDF
火成岩发育区地震资料构造成图校正方法及应用
10
作者 韩自军 裴小刚 +2 位作者 郭颖 吴庆勋 郭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27,共5页
渤海海域BZ油田区新生界广泛发育火成岩。由于不同期次的高速火成岩纵横向分布极不均衡,造成其下伏构造受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常规的时深转换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火成岩下构造恢复的方法:首先利用数... 渤海海域BZ油田区新生界广泛发育火成岩。由于不同期次的高速火成岩纵横向分布极不均衡,造成其下伏构造受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常规的时深转换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火成岩下构造恢复的方法:首先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厚度火成岩对下伏构造的影响程度,建立火成岩厚度与时间校正量的数学关系式,然后运用层速度约束反演方法定量识别火成岩的累计厚度,进而得到其引起的时间校正量,最终采用去除火成岩影响的时深关系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更精确的深度域构造图。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火成岩发育区的构造成图精度,为渤海海域内首次开展新生界火成岩下油田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构造校正 数值模拟 层速度约束反演
下载PDF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channel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complex fault zone, Bohai Bay sag, China
11
作者 XU Changgui PENG Jingsong +2 位作者 wu qingxun SUN Zhe YE 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4期720-728,共9页
The quantitatively/semi-quantitatively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ig data analysis of petroleum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zon... The quantitatively/semi-quantitatively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ig data analysis of petroleum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zone in the central-south Bohai Bay. According to this condition, th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 and its charge points/segments are searched through structural modeling assistant analysis in the East Sag of Huanghekou.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charge points/segm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charge and migration is carried out to successfully predic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blocks in shallow lay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hydrocarbon charge in shallow layers of the active fault zone is differential, the charge points/sec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ar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shallow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shallow layers.(2) Among the shallow faults, those cutting the deep transfer bins or deep major migration pathways, with fault throw of more than 80 m in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the juxtaposition thickness between fault and caprock of the deep layers of less than 400 m are likely to b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e sag area.(3) By controlling th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harging points/segments in carrier layer, Neo-tectonic movement caused the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complex fault zon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in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 SAG area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 COMPLEX fault zone charge points NEOTECTONIC movement big data analysis
下载PDF
渤海南部地区潜山构造差异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庆勋 韦阿娟 +5 位作者 王粤川 彭靖淞 肖述光 高坤顺 郭永华 邓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98-3708,共11页
目前,针对渤海南部潜山地层结构、构造演化的研究较少.应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潜山断裂类型、地层构造类型、成因演化和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近南北向郯庐走滑断裂和近东西向反转断裂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潜山地层分布,... 目前,针对渤海南部潜山地层结构、构造演化的研究较少.应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潜山断裂类型、地层构造类型、成因演化和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近南北向郯庐走滑断裂和近东西向反转断裂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潜山地层分布,进而造成了研究区潜山地层的结构、构造差异.近南北向郯庐走滑断裂为调节东西两侧挤压强度差异的同印支造山期断层.郯庐走滑断裂西支以西挤压变形强度相对较弱,普遍发育古生界薄底或秃底构造,以"中生界+古生界+前寒武系"三层结构为主;以东挤压变形作用则相对较强,表现为强烈隆升,古生界剥蚀殆尽,为"中生界+前寒武系"双层结构,花状走滑构造发育.近东西向反转断层为印支期逆冲断层,燕山期伸展反转,现今断裂上升盘残存古生界,下降盘古生界剥蚀殆尽.横向挤压收缩差异是导致研究区潜山地层结构、构造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南部地区 构造演化 走滑断层 反转断层 郯庐断裂 成因机制 古生界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