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量CT检查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天斌 林桂涵 +3 位作者 陈春妙 程枫 毛卫波 纪建松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824-829,I0004,共7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检查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5月至2021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13例PTC患者,术前均接受双能量CT增强检查。对所有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了BR... 目的探讨双能量CT检查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5月至2021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13例PTC患者,术前均接受双能量CT增强检查。对所有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了BRAF^(V600E)突变分析,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BRAF^(V600E)突变型和BRAF^(V600E)野生型。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BRAF^(V600E)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不同定量参数及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BRAF^(V600E)突变型病灶最大径小于BRAF^(V600E)野生型(P<0.05),而动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和能谱曲线斜率(λ_(Hu))及静脉期NIC和λ_(Hu)均高于BRAF^(V600E)野生型(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径、静脉期NIC及动脉期NIC、nZeff和λ_(Hu)是BRAF^(V600E)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动脉期NIC诊断效能最高。联合上述参数构建的预测模型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0.877、0.865、0.800、0.901、0.738、0.844。结论双能量CT检查对识别PTC患者术前BRAF^(V600E)突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 双能量CT检查 BRAF^(V600E)基因突变
下载PDF
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特征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天斌 林桂涵 +3 位作者 陈炜越 陈春妙 应海峰 纪建松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04-309,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35例(227枚腋窝淋巴结)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92枚)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135枚)。收集淋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35例(227枚腋窝淋巴结)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92枚)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135枚)。收集淋巴结形态学特征,包括最大短径、长短径比值、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和淋巴门结构。测量双能量CT定量参数,包括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2组间形态学特征和双能量CT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构建形态学特征模型、双能量CT定量参数模型和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形态学特征中最大短径≥5 mm(OR=2.345,P=0.001)、长短径比值<2(OR=4.542,P<0.001)及淋巴门结构消失(OR=6.436,P<0.001),双能量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λHU(OR=2.235,P<0.001)和静脉期nZeff(OR=5.688,P<0.001)升高是乳腺癌患者ALNM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形态学特征模型、双能量CT定量参数模型及联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796、0.819和0.884;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其他2个模型(Z=3.852和3.291,均P<0.0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61%、80.00%。结论:双能量CT定量参数在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患者ALNM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联合形态学特征可明显提升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形态学特征 腋窝淋巴结 淋巴转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彭玮 程淑芳 +2 位作者 吴天斌 惠俊国 刘伟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期137-139,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用CT检查方式,对照组采用TM检查方式,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用CT检查方式,对照组采用TM检查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62.22%,低于观察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满意率为82.22%,低于观察组的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测方式能有效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检出准确性,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因此,可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CT检查 TM检测 诊断符合率
下载PDF
基于DCE-MRI影像组学和常规MRI特征的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天斌 张有健 +4 位作者 林桂涵 陈炜越 陈春妙 程雪 纪建松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882-888,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动脉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组学和常规MRI特征的列线图用于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IBC)患者的淋巴血管侵犯(LVI)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5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00例IBC患者,并按照8:2比例随机... 目的:研究基于动脉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组学和常规MRI特征的列线图用于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IBC)患者的淋巴血管侵犯(LVI)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5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00例IBC患者,并按照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238)和验证组(n=62)。对所有患者第二期DCE-MRI图像中的病灶区进行手动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方差阈值、select k best、LASSO回归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常规MRI特征建立常规特征模型,并结合影像组学和常规MRI特征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使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共提取到1 409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筛选得到15个影像组学特征与乳腺癌LVI状态相关,参与计算rad-score值。所有常规MRI特征中,最大直径(OR=1.743,P<0.001)和毛刺征(OR=6.304,P<0.001)是预测L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和0.811;常规特征模型的AUC分别为0.779和0.770;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分别可提高到0.889(95%CI=0.844~0.934)和0.856(95%CI=0.759~0.952)。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值和实际值吻合较好,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DCE-MRI影像组学和常规MRI特征构建的列线图用于术前预测IBC患者LVI状态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下载PDF
Bimetallic Au/Pd catalyzed aerobic oxidation of alcohols in the poly(ethylene glycol)/CO_(2) system
5
作者 HE JinLing wu tianbin +4 位作者 HU BaoJi CHENG Yan wu SuXiang JIANG Tao HAN BuXi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0年第7期1592-1597,共6页
Bimetallic Au/Pd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and used to catalyze oxidation of alcohols in the poly(ethylene glycol) (PEG)/CO_(2) biphasic system using O2 as the oxidant without adding any base.The catalytic activity ... Bimetallic Au/Pd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and used to catalyze oxidation of alcohols in the poly(ethylene glycol) (PEG)/CO_(2) biphasic system using O2 as the oxidant without adding any base.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Au/Pd bimetal with different mole ratios was studied using benzyl alcohol as the substrate.It was found that bimetallic Au/Pd nanoparticles with Au:Pd=1:3.5 had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than monometallic Au,Pd and the bimetallic Au/Pd nanoparticles with other molar ratios.The effect of CO_(2) pressure on the ox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 and 1-phenylethanol in PEG/CO_(2) was investigated.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CO_(2) pressure could be used to tune the conversion and selectivity of the reactions effectively.α,β-Unsaturated alcohols were also studied and found to be more reactive than benzyl alcohol and 1-phenylethanol.Recycling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Au/Pd/PEG/CO_(2) catalytic system could be recycled at least four times without reducing the activity.In addition,the catalytic system is clean and the products can be separated eas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on bimetallic Au/Pd nanoparticles alcohols poly(ethylene glycol)/CO_(2)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