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应矩阵的相对位姿改进算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培科 武元新 蔡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5-30,共6页
从单应矩阵恢复相对位姿在视觉导航、视觉伺服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证明了单应矩阵的新性质,并利用该性质改进了基于单应矩阵分解的相对位姿估计算法。与已有算法相比,该算法的候选解个数减半,并扩大了适用范围。理论分析、合成数据和真... 从单应矩阵恢复相对位姿在视觉导航、视觉伺服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证明了单应矩阵的新性质,并利用该性质改进了基于单应矩阵分解的相对位姿估计算法。与已有算法相比,该算法的候选解个数减半,并扩大了适用范围。理论分析、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测试均表明,改进方法使从候选解中筛选出唯一解的运算时间减少了50%,提高了位姿估计的总体运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应矩阵 比例模糊性 相对位姿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南宋至民国时期有关药斑布的记载与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灵姝 倪沈键 吴元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105,210,共5页
蓝印花布古称药斑布,药斑布之名首见于宋代昆山地方志《玉峰志》中,后在江南其他地区方志中也多有出现。本文主要对南宋至民国时期有关药斑布的记载与历史流变过程进行考证,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探究药斑布在近千年的技艺传承中呈现的变... 蓝印花布古称药斑布,药斑布之名首见于宋代昆山地方志《玉峰志》中,后在江南其他地区方志中也多有出现。本文主要对南宋至民国时期有关药斑布的记载与历史流变过程进行考证,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探究药斑布在近千年的技艺传承中呈现的变化及影响,以期为药斑布的历史发展、工艺传承以及图案特色等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斑布 南宋至民国 蓝印花布
下载PDF
基于光伏系统可靠性的组件与逆变器最优容配比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磊 石家瑞 +3 位作者 吴源鑫 张起源 张菲 张臻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8-504,共7页
通过分析代表地区的环境温度、辐照度与逆变器元器件工作温度的关系,结合逆变器寿命对容配比设计的影响模型研究,建立光伏逆变器元件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辐照度分布、发电量超配损失、逆变器初始成本、逆变器失效与... 通过分析代表地区的环境温度、辐照度与逆变器元器件工作温度的关系,结合逆变器寿命对容配比设计的影响模型研究,建立光伏逆变器元件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辐照度分布、发电量超配损失、逆变器初始成本、逆变器失效与可靠性对容配比综合影响模型,基于光伏系统生命周期内综合度电成本最佳原则,最优化设计光伏组件与逆变器最优容配比,并选择常州地区进行分布式光伏系统案例分析。在考虑逆变器失效概率和寿命的条件下,常州地区的容配比在1.44时综合经济性最优,为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精细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逆变器 失效概率 容配比 度电成本
下载PDF
环糊精改性膜的制备及其吸附胆红素的应用
4
作者 王忠岩 李蕾蕾 +6 位作者 孔鹏飞 梁飞雪 鞠佳 封瑞江 乌元鑫 赵薇 许小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71,共8页
首先通过高碘酸盐氧化反应制备氧化环糊精,再通过希夫碱反应将其固定在醋酸纤维素/聚乙烯基亚胺共混亲和膜(CA/PEI膜)上,制备出一种吸附胆红素的环糊精(CD)改性CA/PEI膜(CA/PEI-CD膜).通过XPS、SEM、机械性能等测试,探究了改性前后膜表... 首先通过高碘酸盐氧化反应制备氧化环糊精,再通过希夫碱反应将其固定在醋酸纤维素/聚乙烯基亚胺共混亲和膜(CA/PEI膜)上,制备出一种吸附胆红素的环糊精(CD)改性CA/PEI膜(CA/PEI-CD膜).通过XPS、SEM、机械性能等测试,探究了改性前后膜表面元素组成、膜结构和膜拉伸强度等的变化,并对CA/PEI-CD膜进行吸附胆红素的应用研究,考察胆红素初始浓度以及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对改性膜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糊精成功固载,随着胆红素初始浓度的增加,CA/PEI-CD膜的吸附量呈上升趋势,当胆红素初始浓度为0.35 mmol/L时,最大吸附量可以达到80.4μmol/(g膜).但是在真实血清中,因白蛋白以及其他成分的干扰,其胆红素吸附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改性 胆红素 吸附 氧化
下载PDF
南通蓝印花布的工艺之美 被引量:2
5
作者 倪沈键 吴灵姝 吴元新 《服装设计师》 2022年第9期82-87,共6页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印染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古人的生活智慧,表达了人们的精神情感,其蕴含的深厚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对当代蓝印花布的传承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蓝印花布 工艺特色 美学特征 创新发展
下载PDF
海南青金桔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及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辛永辉 谢尚潜 +3 位作者 吴元鑫 乔斌 苏龙 凌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463,共9页
青金桔在海南省作为一种重要的鲜食调味品,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关于青金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产品的加工方面,有关其果实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海南本土48份青金桔资源为材料,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 青金桔在海南省作为一种重要的鲜食调味品,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关于青金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产品的加工方面,有关其果实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海南本土48份青金桔资源为材料,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果实性状进行评价,并使用8条ISSR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Shannon-Wiener指数表明,48份青金桔资源的果实性状具有良好的表型多样性,且每个性状表型在群体中的分布较为均匀。聚类分析将48份青金桔材料聚为4类:最大的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最高的固酸比和果汁率;最大的果皮厚度,最小的果实重量;最高的抗坏血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4.65%,其中可滴定酸、固酸比、单果重和果皮厚度这4个性状是构成青金桔果实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8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2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共有5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43.20%,青金桔材料的遗传系数分布于0.84~0.98之间,其遗传多样性系数较小。本研究为后续青金桔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金桔(Citrus microcarpa) 果实性状 遗传多样性 ISSR
原文传递
Aromatic Carbon Coated Tin Composite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7
作者 AI Changchun HU Yi +3 位作者 LIU Yang SUN Jutang TIAN Qifeng wu yuanxin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13年第3期191-194,共4页
Aromatic carbon coated tin composites(A/Sn) have been prepar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 stannous 1,8-naphthalenedicarboxylate precursors,which is a reformative preparation method.Sugar carbon coated tin compo... Aromatic carbon coated tin composites(A/Sn) have been prepar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 stannous 1,8-naphthalenedicarboxylate precursors,which is a reformative preparation method.Sugar carbon coated tin composites(S/Sn) also are prepared as a contrast with the A/Sn composites.Th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icity Microscopy(SEM) and X-Ray Diffraction(XRD).Thei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 materials exhibited good performance,and the cycle stability of A/Sn composites is especially superior to the S/Sn composites due to its special carbon re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omatic carbon coated tin composites thermal decomposition anode materials lithium-ion batter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