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SA 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波海湖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林雨丝 陈西彦 +4 位作者 王名斌 庄雪琦 吴雯慧 蔡小蓉 郭玉娟 《肇庆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28-32,共5页
为探讨ISSA PGPR技术在波海湖的应用效果,自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连续2年对其水质进行采样与监测.分析监测结果:第二年较第一年总氮降低31.8%,总磷降低40.0%,化学需氧量COD降低42.6%,尽管叶绿素a含量与上一年差异不大,但水体总的营养... 为探讨ISSA PGPR技术在波海湖的应用效果,自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连续2年对其水质进行采样与监测.分析监测结果:第二年较第一年总氮降低31.8%,总磷降低40.0%,化学需氧量COD降低42.6%,尽管叶绿素a含量与上一年差异不大,但水体总的营养水平有所下降;第二年营养状态TSI指数为45.49,较上一年降低19.2%.研究结果表明ISSA PGPR技术在波海湖生态修复中可明显降低水质总氮、总磷浓度,但透明度改善不明显,水质营养水平为中营养型,水质稳中向好,扭转了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A PGPR 生态修复 原位
下载PDF
列车以太网的物理层电路研究
2
作者 吴文慧 文发 +2 位作者 尹君 王贤兵 陈冬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2年第3期81-86,共6页
基于IEEE 802.3的以太网电路目前在轨道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开放系统互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模型将以太网分成7层,其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属于第1层,主要负责将以太网信号转化成特定的电信号传到以太网... 基于IEEE 802.3的以太网电路目前在轨道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开放系统互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模型将以太网分成7层,其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属于第1层,主要负责将以太网信号转化成特定的电信号传到以太网线缆上,对不同网口之间的互联互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基于以太网的列车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改善列车通信质量,文章对列车以太网的物理层电路进行了设计研究,涉及PHY芯片滤波和阻抗匹配、不同xMII (medium independent interface)接口的应用、EMC防护、影响网口一致性测试因素以及PCB布局布线规则等,并根据研究结果设计了一种以太网物理层电路。应用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适合在列车以太网通信领域使用,且EMC防护能力强、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太网 物理层 MII接口 EMC防护 网口一致性测试 列车通信
下载PDF
动车组平稳和失稳检测装置的抗混叠滤波优化设计
3
作者 李伦 吴文慧 +3 位作者 李娜 李子先 谭富民 刘欲燃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2年第4期65-70,共6页
动车组平稳失稳检测装置走线距离较长,电磁环境复杂,其所采集的加速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如果不对干扰信号进行充分抑制,则在模拟转换采样过程中易产生混叠现象,引起误报或漏报,影响行车安全。传统抗混叠方法是采用高阶(5~7... 动车组平稳失稳检测装置走线距离较长,电磁环境复杂,其所采集的加速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如果不对干扰信号进行充分抑制,则在模拟转换采样过程中易产生混叠现象,引起误报或漏报,影响行车安全。传统抗混叠方法是采用高阶(5~7阶)模拟低通滤波器来去除有效带宽外的干扰信号,但存在电路复杂、一致性差和参数修改不便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数模混合抗混叠滤波方案,其首先通过高倍过采样技术提升采样过程中的混叠点频率,这样模拟滤波电路的复杂度可大幅度降低,从高阶降至1阶低通;然后采用数字FIR低通滤波器去除过采样过程带来的多余信号,得到所需的平稳和失稳加速度信息。检测结果显示,采用改进方案后的平稳失稳检测装置性能与采用既往方案的基本一致,在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同时,解决了传统设计中高阶硬件滤波电路的滤波特性一致性和参数修改灵活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混叠 过采样 数字滤波 动车组 平稳和失稳检测
下载PDF
An AFM investigation of the mesostructure of Fe-based nanocrystalline ribbon 被引量:5
4
作者 FANGYunzhang WUFengmin +6 位作者 wuwenhui ZHENGJinju YANGXiaohong SIJianxiao SUNHuanjun LOURongxun ZHANGFu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8期1900-1905,共6页
The mesostructure at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Fe-based nanocrystalline (Fe73.5Cu1Nb3Si13.5B9) ribbon was observed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 apparent mesostructural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stickin... The mesostructure at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Fe-based nanocrystalline (Fe73.5Cu1Nb3Si13.5B9) ribbon was observed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 apparent mesostructural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sticking roller face area (SRFA) and the free face area (FFA) of the ribbon crystallized after annealing. In SRFA there is a pre-ponderance of rough grain gathering in longitudinal ar-rangement, while in FFA a fine grain gathering arranged transversely dominates. This phenomenon could be due to the different residual stress remained in th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amorphous ribbon resulting from the single-roller quenching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M 原子能显微镜法 中构造 Fe-纳米晶状带 非晶质 FE73.5CU1NB3SI13.5B9 单滚筒淬火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